【聯合報╱詹明勇/教(台南市)】 2012.03.18 01:47 am
「做生意不光是檯面上的事。檯面上混得過去,能作成一筆生意,不算本事;這筆生意要對方回去細想一想,確實合算,而又明瞭我們為什麼肯讓步,不會疑心我們耍弄什麼花樣,才是會做生意。所以即使是假生意,也要做得這個樣子的真法才算數。」(高陽《李鴻章》)
高陽是歷史小說家,但不脫俗套、不賣弄文辭,很真切的把商場交易,乃至於江湖往來成規,道之於盡。
全世界都知道,美國有能力賣大砲、飛機,但也想辦法把農產品順利的輸出。美國執政者要選票、要照顧到不同的行業族群,所以政府不僅僅是槍砲彈藥的販賣者,同時也是雞鴨魚肉麥豆果糧的推銷商。美國政府輸出其所有產品的伎倆,其實和廣電業配售廣告的方式沒有不同,買熱門時段要配售冷門缺口,配合度愈高,取得熱門時段的機會愈大。
美國賣牛肉給各國,就資源分配來說,符合全球利益。當然,飼養的方式,隨著生物科技的進展,畜產業者也在這裡面找到低本高利的空間。經由基因飼料、瘦肉精等方式,讓家畜健康成長宰殺獲利。
台灣希望向美國買適量的軍火,以彰顯國軍的防護能力;美國當然就想到如何「配售」農產品到台灣。這是生意,不必說太多的道義。
可是,從馬總統提美牛進口問題,就醞釀出許多的道德性議題。瘦肉精的濃度多少,才是合理數值,其實是科學的論證,把它拿來當成政治議題的論辯籌碼,真是「太理性」的思考了。
美牛迄今已延燒到國內整個農業(畜產與農業)的穩定性,指稱豬比牛還毒,也不能規避牛是否就不毒。民眾不能自求多福的選用「比較不毒」食品過日子,而是政府要保障民眾可以在安全無虞的情形下選用市場、超商櫃台上的商品
怎麼樣可以讓美牛事件告一個段落,不妨分兩個層次來思考。國內的食物安全標準,是需要由立法院拍板,目前在立院的修正案就有十四個之多,在國會裡面勢必要折磨整合一番,也許到了七月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的標準就出來了,問題可以迎刃而解;萬一Codex沒有結論,事緩則圓,也不會把衝突,弄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面對美國強力要求進口配售的壓力,相信政府也曾沙盤推演過不同的情境。當下拒絕美方要求,也許會造成外交與經貿上的折損;但立即應允進口,恐怕也難杜國內的反對聲浪。
執政團隊應該在很短的時間,擬妥打算與美方談判進口牛肉的說帖,一方面告訴美方國內的反對聲浪,強行進口僅會造成美牛被抵制風暴;另一方面也讓國內意見領袖參與談判內容的調適。台灣不是不讓美國牛肉進口,只是整個氛圍與條件還沒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