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 2008.08.23 02:47 am
今天,是八二三砲戰五十周年紀念日;明天,是北京奧運閉幕日。
歷史猶如一幅巨大卷軸,世人不能預知其尚未展開的部分。五十年前,金門廈門發生海陸空大戰;誰會料到五十年後,金門廈門成了小三通口岸,商旅絡繹不絕。五十年前,台灣在動員戡亂時期,蔣介石正值二次連任總統,且在籌劃修改臨時條款無限期續任;誰會料到五十年後,台灣已經解嚴,二次政黨輪替,且四次直選總統。五十年前,毛澤東高舉「三面紅旗」,後來又發動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誰會料到五十年後,鄧小平主導的「改革開放」能有今日局面。五十年前,中國遍地的「土高爐」騰笑國際;誰料到五十年後,全世界都看到李寧「飛簷走壁」點燃了奧運聖火……。
五十年,金門變了;五十年前毛澤東原想用鋪天蓋地的砲火打下金門,五十年後金門卻形同兩岸的政治臍帶。五十年,世界變了;冷戰結束,共產主義破產,全球化的經濟運動推倒了意識形態的壁壘。更重要的是,五十年,兩岸變了;不再聽到「解放台灣」或「漢賊不兩立」之類的口號,取而代之的是「共創雙贏」。
歷史猶如一幅巨大的卷軸,拉高視野,可以看出一條清晰的「中心軸線」。在八二三那個年代,兩岸的鬥爭被化約成「領導人與領導人」的鬥爭,一方說「殺朱拔毛」,一方說「消滅蔣匪」;或化約成「黨與黨」的「國共鬥爭」,一方要打倒共產黨,一方要消滅國民黨。不過,即使在那樣的年代,這幅歷史卷軸仍然隱伏著一條中心軸線,那就是「共產主義與三民主義」的路線競爭(即使大半是口號),這是一條「訴諸人民」的政經體制與社會理想的競爭;因而,一方楬櫫「解放台灣」,一方標舉「解救大陸同胞」。也就是說,即使在那個年代,「人民」仍然是歷史的中心軸線,兩岸的政權皆須以「順天應人」來自我合理化與正當化。
回首尋閱這幅卷軸在五十年前的圖像,恐會令人啞然失笑。大陸方面,「三面紅旗」搞得天怒人怨,餓殍千里,竟能妄言「解放台灣」?台灣方面,則在戒嚴及白色恐怖統治中,連台灣人民的民主自由及富足亦尚未滿足,又豈能奢言「解救大陸同胞」?
兩岸皆應慶幸,兩岸的問題未在五○年代解決,亦應慶幸迄今仍尚未解決。因為,如今已經證實,當卷軸愈向未來展開,前述的那一條「人民」的中心軸線,就愈形凸顯放大,那就是說:兩岸的政黨、政府、政權,皆愈來愈知尊重「人民」,而雙方「人民」在各自的內政及兩岸關係的發言地位也已明顯提高。政府必須回應人民的期待,人民不再是政府的籌碼。這幅歷史卷軸現在已經翻展至這樣的情境:一、台灣方面已經四次直選總統,難道至今連鄉鎮選舉都辦得零零落落的大陸還要「解放台灣」?二、大陸方面的「改革開放」有重大成就,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大陸,又如何再說「解救大陸同胞」?
歷史卷軸有一條清晰且堅定的中心軸線。那就是政府應為人民服務,人民不再是政黨或政府的籌碼;換句話說,這一條中心軸線的核心內涵就是民權與民生,也就是民主與富足。當大陸與台灣的政經體制各自皆能在民權與民生上真正回應並滿足人民的期待之時,八二三砲戰解決不了的兩岸問題,屆時亦自有解決的可能性。
鄧小平在一九八○年談兩岸統一的條件,他說:「歸根到底還是要把我們(中國大陸)自己的事情搞好。我們在政治上和經濟上要比台灣優越,經濟發展上也要比台灣有一定程度的優越,沒有這一點不行」。鄧小平所指的「這一點」應當就是歷史的「中心軸線」;他是在二十八年前說這句話,更令人慶幸兩岸問題在五十年前的八二三沒有解決;也尤其慶幸如今距他說此話又過了二十八年,而兩岸問題仍未解決,但那一條中心軸線已更形凸顯。
展閱巨幅歷史卷軸。往後看看,向前看看。當年為「反共保台」浴血犧牲的中華民國,竟然今天被台灣有些政客說成「外來政權」或「賣台集團」;經歷三面紅旗及文化大革命的中共政權,如今卻似因北京奧運,浴聖火而重生。果然,歷史猶如一幅巨大卷軸,世人不能預知其尚未展開的部分。
不過,歷史卷軸仍有一條中心軸線,那就是政府必須「順天應人」,必須回應「人民」對民族、民權與民生的期待;這是一條八二三砲火沒有打斷的軸線,未來也將持續延伸開展,不可能以武力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