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2013.05.20 02:14 am
520的期待與挑戰 系列三之三
馬總統執政已五年,施政滿意度迭創新低,最關鍵的因素在經濟施政和人民期待落差過大。對照去年底才上任的日本安倍政府,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以強有力的「三箭政策」扭轉長期低迷的經濟氛圍,重振日本信心,因而攫獲超高的民意支持度。
馬總統還有三年任期,如果能夠掌握當前台灣經濟問題的癥結,在施政上作出徹底改變,則未嘗不能超越安倍政府。
要作出徹底改變,馬總統須充分掌握當前台灣經濟的三大癥結問題,並虛心檢討過去施政的缺失所在:
第一,台灣經濟同時面臨短期和長期危機。長期以來,台灣經濟成長過於依賴「以大陸為工廠」的代工出口模式,最終產品市場又過度集中在美歐兩大市場。這種不正常結構是造成國內薪資及就業增長遲緩及所得分配持續惡化的癥結所在;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結構性變動及競爭日趨激烈,造成出口持續衰退及代工出口模式難以為繼。短期危機顯現在出口及經濟成長低迷不振;長期危機則是方向迷失及經濟信心瀕臨崩潰。
馬政府不是全然無視於這種結構性問題造成的經濟困境,但提出的對策卻讓人民全然「無感」,其關鍵在於既忽視短期激勵信心、提振經濟的對策,且所提長期對策又盡是讓人感受不到可以改變現狀的虛浮口號。所以,馬總統須作出的第一個改變,是要提出可以兼顧長短期、真正讓人民「有感」的振興經濟作為。
第二,兩岸經貿日漸失衡的危機。馬總統上任後,致力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開啟兩岸和平發展新局,為台灣經濟引進活水,是馬政府最值得稱譽的政績。
然而,兩岸經貿關係日趨緊密,對增強人民經濟信心固有若干助益,但隨之而來的憂慮也逐漸加大,其主因是三個失衡問題,包括:大陸市場對台灣資金及人才磁吸效應持續增強,導致長期資金及高級人力移動失衡;兩岸產業從「互補大於競爭」快速轉向「競爭大於互補」,明顯有利大陸、不利台灣;兩岸雖簽署ECFA,但受制兩岸政治因素,台灣和其他國家洽簽FTA及參加TPP、 RCEP等進度遲緩,有遭邊緣化危機。
近來聯合報及很多民調皆顯示,國內民意對政府優先推動「兩岸發展」的期待大幅降低,憂慮卻上升,所以,馬總統須作出的第二個改變,是要讓兩岸政策和台灣經濟轉型充分結合,鞏固人民對兩岸和平發展的信心。
第三,經濟改革的困境。自2012年馬總統當選連任以來,美牛案、油電雙漲、證所稅、退休年金、核四等一連串改革爭議,讓馬政府陷入四處救火的施政泥沼,甚至因政策的反覆不定讓政府威信受到重創。這樣的改革不僅未增益經濟發展,反而拖累經濟信心。所以,馬總統須作出的第三個改變,是要凝聚更廣泛的改革共識,走出施政泥沼,展布經濟新局。
以上馬總統須作出的三大改變,其成敗繫於幾個關鍵因素:
其一,強有力的經濟掌舵及改變現狀的決心和魄力。經濟政策要有效果,貴在掌舵方向正確、時機恰當及政策工具的有力掌握,更重要的是,須讓所有的人看到、並相信政府改變現狀的決心和魄力,才能激起社會共鳴與經濟信心。
其二,強有力的對外談判。政府須在兩岸經貿談判上展現全新作為,建構多層次的對話及協商平台,從經濟戰略角度切入,引導兩岸經濟合作成為台灣經濟轉型升級的正面力量。
其三,須全面深化民主,擴大改革共識及施政的信任基礎。唯有民主才能化解衝突對立,減少內耗,讓經濟發展走上正軌。
馬總統推動改革之心,大家有目共睹,若能在以上三方面作徹底改變,其成就不無機會超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期待馬總統體察台灣人民望治之殷切,不要一再辜負人民的託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