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經觀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馬英九的戰略、戰術與戰鬥
 瀏覽65,739|回應513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社論】 2008.07.08 06:11 am
  
輿論將當前的政局形容成「馬英九vs.國民黨」,這是一個馬英九與國民黨雙輸的局面。馬英九看國民黨,覺得自己是面對「兩個反對黨」,沒有執政黨;國民黨看馬英九,則覺得自己的處境是「兩個在野黨」,也沒有執政黨。

政治有如戰爭,不外「戰略/戰術 /戰鬥」三個層次。馬英九總統的「退居第二線」,在戰略思維及戰術、戰鬥的操作上,皆有重大瑕疵;這是形成今日亂局的主要原因。

戰略層次的根本錯誤,是在於馬英九的「防火牆思維」,公開宣示「退居第二線」及「不兼任黨主席」。如今的問題,其實不在於馬英九在實際操作上「退居第二線」或「不兼黨主席」;而是他公開宣示了「退居第二線」及「不兼黨主席」。也就是說,馬英九其實不必公開宣示這兩個自訂的「天條」,但他可在實際操作上體現這兩個原則;倘係如此,馬英九仍可維持「一線/二線」的調度空間,及保有「黨政聯結/黨政區隔」的出入彈性。但是,馬英九如今公開宣示了這「兩大天條」,非但引發「防火牆」的社會譏評,更且作繭自縛,甚至隨時皆會陷於言行不一,表裡不一的質疑;因為,在實際政務上,總統怎麼可能永遠站在「第二線」,而總統又豈能與執政黨脫鉤?馬總統公開宣示這「兩大天條」,最直接的政治效應是:黨內及社會對馬英九的領袖地位及領導能力產生質疑。

其實,倘若馬英九「站在第一線」或「兼任黨主席」,就憲法的規範言,或就李登輝、陳水扁的成例言,或就社會的期待言,皆無違反。也就是說,這兩大政治工具,既合憲法,又不違輿情;因此,可以不用,但不必也不宜輕易宣示拋棄;就猶如在戰爭中不宜宣示自己絕不使用戰略武器一般,亦猶如在海難中不宜宣示自己絕不使用救生艇一般。

政治有如戰爭,瞬息萬變,成敗殊途;馬英九輕率宣示「退居第二線」、「不兼黨主席」(被解讀為與國民黨切割),這不僅是拋棄了極為重大的政治工具選項,且在現實政治上立即產生了「自我邊緣化」的效應;但是,一位直選總統既想領導國家,又想躲在「防火牆」後,在實務上卻根本做不到。未來八年,馬英九能永居第二線嗎?他與國民黨能完全區隔嗎?目前這一切的亂象,可謂皆出自此種「防火牆思維」的戰略偏差。

再論戰術與戰鬥層次。總統府處理莊國榮事件,非但違反了「退居第二線」的戰略原則,而且不經由行政院的途徑進行善後,卻竟然舉行記者會逕指政大教評會「已逾比例原則」;此例,正是戰術與戰鬥層次的失敗。馬總統的總統府團隊,在戰術與戰略部分的病弱,主要呈現在兩方面:

一、溝通能力拙劣:此次監院人事出現巨變,正是緣於馬英九的思維理念未能說服及感動立院黨團;於是出現「邱毅比馬英九更具道德感」的錯覺,造成遺憾。倘若仔細思量,馬英九其實迄今並未讓這個社會真正瞭解他;有些民眾支持他,未必是真正被馬英九說服,而是憑民眾自己的善意想像,對馬英九的形象加以補綴填充所致;如今倘若連國民黨團都不能理解馬總統提名沈富雄及尤美女的用心與境界,可見馬團隊的溝通能力確實大有問題。

二、操作人才不足:政治有如戰爭,戰略與戰術的推演,最後皆要在戰鬥層次落實並接受考驗。馬英九的貼身幕僚,皆是「宅男型謀臣」(謀出了「退居第二線」?),卻幾乎完全不見能夠決勝戰場的操作戰士(是詹春柏嗎?);再者,國民黨黨團的操作,已至「生雞蛋無,放雞屎有」的地步;至於幾名所謂「馬團隊」的立委,實在太無長進,連炒冷飯的能力都沒有,遑論為馬主持公道?於是,上了戰場,操作的槓桿就把持在吳伯雄、王金平等人手中,甚至落到邱毅之輩的手上。後果如何,有目共睹。

本報周日《黑白集》說:馬英九「退居第二線」,但站上第一線的不是劉兆玄,而是邱毅還有……等等。問題的嚴重性是:議題的道德性由邱毅等主導,議題的操作力又由吳伯雄等把持,馬英九可謂在「戰略/戰術/戰鬥」三個層次皆遭挫敗,豈不是茲事體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936983
 回應文章 頁/共5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馬英九:破釜沉舟的過河卒子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社論】 2013.09.11 02:40 am 
 
國民黨考紀會今天處理王金平案,這是王金平政治生命的關鍵一搏,也是黨主席馬英九後果難卜的一場政治大冒險。因為,本案的最後發落,是由考紀會決定,而不是操在馬英九一人之手。

將王案移送考紀會處理,馬英九非但欲藉此在憲政正義上對國人有所交代,也是藉此在國家治理的原理原則上與國民黨攤牌。因為,如果考紀會決議不撤銷或開除王的黨籍,即形同對馬投下不信任票,馬恐怕須以辭黨主席職表達立場;王金平若仍續任立法院長,未來政局亦將愈發不堪設想。相對而言,若考紀會作出撤銷或開除王金平黨籍的決定,後續政局將可能更形破碎,馬英九也必須擔負起收拾的責任。因而,無論考紀會作何決定,對馬英九而言皆是難題;但馬英九走到這一步,卻是勢必出此,也實逼處此,而別無選擇。

關說案發生,在馬英九來說,可謂完全出於被動。黃世銘主動請見並報告王案,馬英九是處於被動地位;在知悉此事後,他能命黃世銘吃案嗎?(其實,黃世銘也是處於被動;特偵組向他報告此案,他也不能命特偵組吃案。)因此,本案的發生,非馬英九所能左右;而既已發生,他唯有訴諸黨紀一途。因為,這是一件涉及憲政正義的超級大案,馬英九若不作處置,接下來的發展必是引爆「王金平不下台,馬英九就下台」的群眾運動。這是王案發生次日即見諸網路的貼文。

此時等待考紀會作出決定的馬英九,猶如破釜沉舟的過河卒子。先說破釜沉舟:兩岸政策及司法改革,同是馬英九的政治命脈,因此不可能要馬英九對立法院長涉及司法關說事有任何「猶豫妥協」;本案即使造成政局破碎,核四、服貿協議增添周折,那畢竟是一時之事,但主張司法改革的總統馬英九倘若包庇縱容立法院長王金平關說,即是對憲政正義的公然背叛,那將是馬英九政治生命的永世恥辱。因此,就維護憲政正義言,此時馬英九當有破釜沉舟的悲壯。

再言過河卒子:馬英九對本案可能造成的政治後果及破碎政局,不會沒有估量;但他亦必深知,倘若不作處理,即可能走上「王金平不下台,馬英九就下台」的後果。王金平今天畢竟不是為柯建銘關說包攬政府工程那類事,而是觸犯了「司法關說」的憲政天條;這是一個「沒有灰色地帶」的憲政禁區,正因本案的此種黑白分明的性質,迫使馬英九別無選擇。因而,就政治現實言,馬英九應當也有過河卒子的無奈。

此時的馬英九,殆是充滿無奈與悲壯的心緒。如前所述,此案之發生,馬實處於被動地位,不能說是他所設計的「政治鬥爭」,畢竟不是馬英九去設計要王金平墜入司法關說。然而,馬英九卻必須面對此案必然引爆的後發「政治鬥爭」,這正是他身不由己的無奈。但在另一方面,本案呈現,立法院的奇異「政黨政治」,幾使國家停擺、社會撕裂的國會生態,原來皆操在口口聲聲「維護憲政民主」、而實際上卻為反對黨黨鞭進行司法關說的立法院長之手。王院長給柯總召的隊伍盡情發揮的舞台,柯總召的隊伍則給了王院長「維護憲政民主」的尊榮形象。如果不是王金平關說案爆發,誰能解開這個「立法院之謎」?豈料,王金平如今自己揭示了謎底,終於讓馬英九站上了化被動為主動的地位,這豈不是馬的悲壯?

馬英九表明反對立法院長司法關說,這使他在憲政正義上立於不敗之地。因為,不論如何,任何一方,包括王金平與柯建銘在內,也不可能主張立法院長及政黨黨鞭司法關說是符合憲政正義的;他們的否認與自我辯解,正證明了他們亦知司法關說是不可觸犯的憲政天條。因而,馬英九對憲政正義的表態,應可向國人交代,也可向歷史交代。

然而,王案今日訴諸考紀會,卻也是馬英九與國民黨在國家治理的原理原則上正面攤牌;「身為總統,我無從迴避」,他已封阻了自己的回頭路。今日的決議,是國民黨對馬英九的信任投票,也是國民黨在憲政正義上的公開抉擇;這是馬英九政治生命續絕明晦的大冒險,也是中華民國民主憲政法治何去何從的大考驗。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008315
看問題/馬總統如何收拾分裂亂局?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本報記者錢震宇】 2013.09.10 05:26 am  

祭黨紀懲王金平?馬放手一搏 / 藍雍森 鄭熹 洪哲政
「有什麼道理立法院少了王金平就會垮?」馬政府高層官員昨天話說得氣魄,但少了王金平的國民黨,要如何面對立院的殘局與亂局;總統是否已有了讓核四案、服貿協議、年金改革案通過的錦囊妙計?

台灣經過歷次修憲,中央政府體制然往總統制傾斜,但立法院代表民意,行政院向立法院負責。馬總統的施政抱負、預算案,沒有立法院的支持,一切都是空談。

國會議長涉嫌關說,當然是政治重大事件,馬總統批評這是「台灣民主史上最恥辱一天」,或許能獲得部分民眾支持;但政治的事,堅守清廉正義,未必就是一片坦途。

馬的核心幕僚都坦言,少了王金平的立法院,新會期難免會震盪;要過這個「震盪期」,台灣社會要付出的代價,到底有沒有在馬政府的精算中?

從執政的國民黨言,王金平人望、人脈豐沛,各地都有人馬,失去王金平倚靠的立委及民代,馬英九必須要有強大的論述,說服黨內,避免分裂;換上洪秀柱的立院,要如何弭平朝野之間衝突鴻溝,更難的是黨內相鬥後的傷勢,黨中央也必須要有想法。

接下來立院包括服貿協議逐條審查、核四公投,甚至年金改革等高度爭議的法案,是否真如黨政高層設想,搬開王金平這塊大石後就能一路暢通,也都令人質疑。也難怪大家擔憂「後王時代」,立院剩下什麼?

「後王時代」,掌握行政、立法、黨機器及國家實權,集大權於一身的馬英九,應該在第一時間安定人心、控管損害,就立院改革、政治清明等,向國人及在野黨領袖說明。真正大破大立,或許是大刀一砍下的百害中唯一一利。

在王金平說明關說始末後,更該給全國民眾一個交代的是馬英九。他應該要告訴藍綠兩黨,在捍衛司法後,要怎麼面對朝野更加難解的僵局,如何用更柔軟、更細緻的手段去化解黨內紛爭。否則這一切都只是用改革包裝鬥爭,醜態畢露而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007643
兩個台灣:民間社會有夢vs.官僚體系失能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社論】 2013.08.25 03:07 am 
 
曾任國防部副部長的林中斌教授近日在聯合報為文「翡冷翠的故事」,談翡冷翠以小事大,在當年與羅馬教廷交惡後,力搏扭轉局面,藉以勉勵台灣面對中國大陸應善用軟實力。林中斌說,台灣的強項,「不是軍事力量,不是經濟規模,不是國際政治,甚至不是高效能政府」,而是「隱藏在民間社會」的創意生活方式、細膩飲食文化、有禮的公民素質等,應可扮演「良性社會催化劑」而逐漸影響大陸改變。

這樣的想法,不但常見於外來客對台灣的評價,對生活於這片土地的人民,也多有此感受。只不過,這段時間以來,民間的焦慮感升高,不但有藝文界人士挺身帶領成立「一三三憲法實踐聯盟」揚言罷免馬家軍立委,就連代表台灣軟實力核心的文創產業界,最近也屢屢有人從政策面(而非政治面)的角度批評政府功能,甚至發出「台灣再現過往盛世已不可能」的痛切之語,對政策表示失望。

顯然,民間社會仍有夢,但官僚社會已無能回應民間需求。這種落差,反映於洪仲丘事件最為明顯。而縱然脫離「國家殺人」那樣極端的個案,就以一般民生和流行文化相關的領域來說,官僚體系和人民、產業界脫節的例子,不勝枚舉,才會使「政府失能」、甚至「馬總統無能」的印象深植人心。

就以慨嘆「台灣再現過往盛世已不可能」的業界人士來說,心急的是台灣曾引領華人社會潮流的流行音樂產業,如今不但受害於數位科技帶來的大環境改變,也受害於大陸市場的磁吸作用。當其他國家業者努力尋求轉型,政府也積極協助產業環境再造時,台灣的官僚體系面對變局,卻只有「出錢補助」等刻板思維,被批評是「典型因襲傳統產業的思維:製造與販售」。之前文化部補助陳妍希出唱片專輯事件,引起爭議,只是微不足道的例子之一。

官僚思維停留在舊時代,公務員提改革計畫的作業能力也如同「作文比賽」,充滿空洞字眼及不切實際的目標。僅以早先文建會(今之文化部)的「文創產業發展方案行動計畫98-102年」為例,其預計效益是「提升家庭娛樂教育及文化服務支出比率至百分之十五,六大旗艦產業之營業額至一○二年突破一兆元,累計創造約六萬七千個就業機會」,大餅畫得何其誘人,但評估效益的基準何在,完全無法令人信服。

這種公務員只知埋頭「作文比賽」,以致和業界完全脫節的狀態,不僅文創產業中流行音樂的景況如此,其他如金融業,不也是如此嗎?(且看金管會前主委陳裕璋下台的理由。)傳播科技界不是如此嗎?(且看「反媒體壟斷法」草案內容和當前數位匯流趨勢的巨大落差。)

政府和業界脫節,除了「舊官僚」從心態上自外於國際發展趨勢,也和主事者用人風格有關。為打形象牌,政府好用知名度高的書生學者,這些人幾無實務經驗,談起理論滔滔不絕,和業界往來卻不時表現出「知識分子的傲慢」。所以,即如龍應台以文化人入主文化部,近來也時受文化團體批評;包括金管會、NCC、經建會,也常是業者抱怨的對象。就算偶見從實務界出身者如政務委員張善政,其主導之電信法修正草案最近也遭政院退回,其中最受矚目的強制中華電信釋出「最後一哩」的政策跟著受拖延;如此一來,形同繼續保護半國營事業的獨占,固網民間業者有志難伸,也難怪輿論形容為「最後一哩變遠」。

凡此種種,都可看出政府非但缺乏領軍的功能,反而成為阻礙民間人才追夢的「大石頭」。詹宏志的名言,「有此政府,何需敵人」,恐怕是許多業者私下的真心怨言。台灣既有軟實力藏富於民,政府只須改善環境氣氛,監督遊戲規則,大開大闔讓業者大步走出去;否則,政府和民間的落差日益擴大,形同「兩個台灣」各行其是,才是最大危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002162
風雨飄搖看總統提前返台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晚報╱社論】 2013.08.21 02:33 pm 
 
潭美颱風逼近,預估降雨量驚人。出訪的馬英九總統提前結束行程,返台「跟大家同甘共苦」。總統心繫颱風,國人也應提高警覺,以減少颱風造成損害。

這次潭美「風未到,雨先到」,雖然今天上午風雨情況尚非嚴重,不少民眾「賺到颱風假」,但放假若經氣象預測及評估機制,實不必苛責地方行政機關是否誤判,畢竟天有不測風雲。

馬總統這次出訪,正逢洪仲丘案引發政局紛亂之際,不但有25萬白衫軍上凱道,也有召開國是會議的風聲,甚至有人要求總統取消出訪。眼見颱風來襲,如果馬總統仍在國外,一旦發生災情,恐又成為各方指責對象。因此他一回來就直奔災害應變中心,除了與民共體時艱,其實也是「風險管理」,否則「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的氣氛下,如果颱風釀成災情,先前拚外交的成績,都抵不過未在國內坐鎮的批評。

然而,政府分層負責,馬總統是否非得親往第一線坐鎮?依災害防救計畫的設計,中央最高指揮者應為行政院長,總統依法並無督導之責,他親往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頂多可稱為「關心」。 只是,總統被罵怕了,凡事都搶上第一線,認為如此才能穩定民心,卻讓自己疲於奔命。總統在颱風來前要先到氣象預報中心,颱風來時要坐鎮災害應變中心,颱風過後要巡視災情,有時還熬夜聽取冗長簡報,就差沒有親扛沙包、親自清淤了。如果一個夏天多來幾次颱風,總統還有心力擘畫國政嗎?

國事如麻,馬總統如今提早返國,包括大埔事件、核四公投及兩岸服貿協議等重大爭議依舊未解。他趕回國與民同甘共苦,大家感受在心,但這也是如今民意壓力太大所形成的局面,造成總統幾乎是被迫做出過度回應。其結果,總統對大小事都事必躬親,勞累不堪,甚至不小心被媒體捕捉到打瞌睡、幕僚遞紙條提醒等尷尬畫面。

風雨無情,必須全民提高警覺,但人民期待總統的表現,絕不只是樣板式地長時間坐在災害應變中心。希望馬總統集中心力於有效地興利防弊,讓國家免於長期處在無形的風雨之中。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000772
馬英九與唐三藏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丁良/教(台中市)】 2013.07.30 01:45 am 
 
《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從現代眼光解讀,也是一部絕佳的管理學教材。

在由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白馬組成的取經團隊中,唐三藏是個最無能卻又最關鍵的人物。「無能」是說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一點法術都不會,每次遇到妖魔鬼怪,只會發抖念經、坐以待斃;對付不了妖怪也罷了,更糟的是還常受妖怪蒙騙煽惑,回過頭對付自己手下第一大將孫悟空,氣得孫悟空幾次翻臉棄他而去,看起來就像個大包袱。

但是少了唐三藏,這個團隊會立刻失去存在的根本意義。他提出的願景目標,是這個團隊的一致信念與前進方向,也是成就團隊的基礎。在唐三藏取經大願整合下,七十二變的孫悟空、搞笑的豬八戒、任勞任怨的沙悟淨、苦幹實幹的白馬,從胡搞瞎鬧的妖怪,變成牢不可分的團隊,最終修成正果。

唐三藏這個領導者的角色,扮演得確實十分成功。馬英九總統真的應該好好向唐三藏學習。做為領導者,能力強弱不是關鍵,最重要的是做好兩件事:第一,訂下願景目標,明確的告訴、說服大家,然後往前走。第二,找到孫悟空,以及控制他的緊箍咒。這兩件事若能做好,其餘的都不是大問題。

最怕的就是,自己也對前進方向茫茫然,提不出願景及施政方向,只好搶著做孫悟空;偏偏能力不足,孫悟空做不成,反成了裡外不是人的豬八戒。更不要說團隊中缺乏孫悟空,能勉強夠格當沙悟淨,提出主張勇於為政策辯護的,不是掛冠求去,如楊志良,就是不容於當道,如王清峰、王如玄及劉憶如等。結果就是整個團隊像無頭蒼蠅原地打轉,又被妖怪打得七零八落,馬英九總統雖尚未蓋棺(卸任),但他的施政卻早已可以論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992997
社論-天下有道,庶人不議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工商時報 本報訊 2013年07月29日 05:40

這些日子,各方對於政府徵收大埔農地一事有不少議論。三年前當怪手摧毀良田,老農夜宿凱道,引起國人憤慨之際,行政院在輿論壓力下出面協調並修訂土地徵收條例,強調未來土地徵收必須符合公益性與必要性;然而三年後的今天,政院的承諾跳票,政府誠信面臨嚴峻挑戰。

大埔事件在三年前雖經政院出面協調承諾「原屋保留」而暫告平息,但隨著去年內政部都委會做出拆除拒遷農戶的決定,又告升溫。日前當大埔民宅遭強制拆除的畫面呈現在國人眼前時,我們不禁要問:決策當局的誠信何在?如此言而無信,難怪如今不論核四、兩岸服貿協議,任憑政府再三保證,也難取信於民,孰令致之?

這一事件在社會關注三年下仍落今天的結局,而那些上不了報紙版面所蒙受的冤屈,又豈有大白天下的一天?當年府院高層高談闊論土地正義,貌似有悲憫之心,如今卻強調這是地方政府的權責,中央政府不能越俎代庖。選前選後判若兩人,這樣沒有誠信的政府,這樣冷血的治國態度,已注定要失去民心。

土地徵收條例在歷經大埔事件進行修正,於去年初公布,明訂土地徵收要具備必要性與公益性。但誰來認定徵收土地是否具必要性與公益性?自然是政府自己。如此一來,發動徵收者是政府,而認定是否符合公益性、必要性的也是政府,這豈非球員兼裁判?如何令人信服?日前內政部發布新聞稿如此寫道:「大埔區段徵收案係苗栗縣政府為配合竹南園區基地未來擴建之用地需求及周邊地區之發展而開發,其開發目的符合徵收之公益性及必要性,…,內政部尊重地方政府職權。」當公益性與必要性的解釋權依然握在政府手裡,這兩句話已形同具文。

政府自民國90年以來向民間所徵收的土地已超過一萬公頃,相當於四百座大安森林公園,多少良田毀於一旦,多少家庭因此破碎,而政府卻置若罔聞。對世貿組織(WTO)稍有涉獵者都知道,一向主張貿易自由化的世貿組織對農業也有特別考量,美、歐、日等成員雖反對政府補貼,但鑑於農業具有環境保護、維持農村繁榮、消弭貧窮、確保糧食安全等重要的社會目標,因此皆認為可採行綠色補貼。

近半世紀以來,先進國家在強調貿易自由化之餘,也深深明白農產品不同於一般商品,農業不同於工業,因此不能任憑自由化而導致環境生態受到衝擊。遺憾的是,我們政府高層無此遠見,成天只想著興建科學園區、工業區、自由經濟示範區,以為多建幾個科學園區、工業區、自由經濟示範區,台灣經濟成長就可以多出幾個百分點。殊不知,十多年來徵收萬頃農地非但未使經濟更上層樓,反而使得農村更趨蕭條,農業人口迅速流失,而這已然是台灣經濟社會的一大隱憂。

許多人已不復記憶台灣到底還有多少農業人口,農業為台灣創造多少產值、創造多少就業機會。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台灣在民國80年的農業就業人口仍有109萬人,去年已降至54萬,近二十年農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重已由13%降至5%。更值得注意的是,農業就業人口裡絕大多數是中高齡,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只占5%。這雖是經濟發展的趨勢,但何嘗不是政府漠視農業,大舉徵收良田的結果?

我們一向喜歡和韓國比較,在農業方面韓國的情況如何?依據韓國統計局的資料,韓國農業就業人口去年為153萬人,占總就業人口6.2%。近年韓國工業、服務業雖迅速發展,然其農村所創造的就業人口仍在我之上,這也是韓國長期維持低失業率的重要原因。農業對一國經濟究竟能帶來多大助力,顯然是取決於政府的態度,二十年前烏拉圭回合談判開放稻米市場箭在弦上,韓國卻能在談判桌上爭取到有別於日本、對韓國農民最有利的「韓國模式」,其對農業經濟的用心,不言可喻。

「天下有道,庶人不議」,今天各界對政府的議論之聲不絕於耳,絕非偶然。除了大埔事件,年初關廠失業勞工臥軌抗議,馬總統的回應竟是:「政府的態度是同情、了解與協助,但若要讓政府出帳,須有根據。這不是魄力問題,而是法律問題。」五月台灣漁船廣大興廿八號遭菲公務船掃射,全民激憤,但政府進退失據,令人失望;而近日洪仲丘士官猝死案,也是在輿論連日大幅報導後,才獲得府院高層的正視。

五年前馬總統宣誓就職時,以「人民奮起,台灣新生」為題發表演說曾贏得社會喝采,但如今看看政府處理大埔事件、勞工臥軌、廣大興事件與洪仲丘案,政府的應變能力與高度何在?心中對百姓的熱情與關切何在?如此治國,庶人如何不議?台灣又如何新生?盼馬總統深思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992375
閣員像路人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黑白集】 2013.07.29 01:47 am 
 
馬總統如果不了解自己的聲望為什麼這麼低,他不妨參考一下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的觀察。王汎森說,政府首長普遍有「路人甲」的心態,冷眼旁觀,卻不主動參與。

這個批評,乍聽似頗聳動;仔細咀嚼,卻一點也不誇張。馬總統駕御不了國會藍軍,是人盡皆知的事;但許多閣員表現得像「路人」,恐怕才是他執政缺乏表現的致命原因。所謂「路人」,就是一種「看熱鬧」心態。他們跟在你身邊不遠,也許是冷眼旁觀,或許覺得津津有味,但在重要時刻絕不會伸手扶你一把。因為他們是路人,不是朋友。

問題是,這種「路人心態」是怎麼形成的?所有內閣閣員,都是總統欽點、徵詢、拔擢,或至少是經過他首肯同意的;在外界眼裡,他們都是「馬團隊」的核心成員,國之棟梁。這些位居要津的大員,若竟在心理上退化為「事不干己」的路人,豈不是令人百思難解?

這種現象有兩種成因,一是侵奪,一是放棄。馬總統行事喜歡衝鋒陷陣,一馬當先;他常撈過界對爭議話題表態,有時侵犯閣員職權而不自知,如最近宣示台幣「不會貶值」即是一例。職權遭侵擾的閣員若持不同意見,可能要拂逆總統旨意,不想冒犯的閣員只好假裝路人,消極以對。這是侵奪模式。另一類型,則是受總統聲望低迷之累,有些閣員感到無力作為,自覺做什麼都無助大局,因此保持低調旁觀姿態,只求苟免。這是放棄模式。

當馬政府的政績無法滿足人民期待,馬團隊整體積極性不足,也到了非改組不可的時刻。「閣員像路人」的心態若無法掃除,馬政府的聲望怎麼可能提振?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992345
不當老好人 馬偏向虎山行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陳以信/國民黨前發言人(英國倫敦)】 2013.07.23 01:58 am 
 
資深媒體人王健壯發表專文指馬總統有「四個不到」,領導風格出問題,才導致民眾無感、聲望直落。筆者舉幾個簡單但重要反例:

如果馬總統施政抓不到重點,何以台灣能在兩岸外交得到重大斬獲?成功化解台海危機,進而讓台灣重新站上國際舞台?

如果馬總統學不到教訓,何以八八風災後,國軍可重建災害防救體系,採取主動撤離等預防措施,避免後來數年颱風可能帶來傷亡?

如果馬總統踩不到煞車,何以最後國光石化得以停下?電價可分階段緩和調整?會計法得以提出覆議?甚至兩岸政治對話,未因兩岸交流日益密切,而在時機不符下倉促展開?

如果馬總統找不到人才,何以幾度組閣都可廣納社會賢達、學者專家?國策顧問、資政每每針砭時事發出耿直諫言?上次立委選舉,國民黨又怎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不分區名單?

其實馬英九大可做個老好人總統,何必老要捅「陳年馬蜂窩」?不過馬的領導風格,就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與眾不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989873
放棄跛鴨總統,或搶救英九大兵?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社論】 2013.07.21 04:09 am 
 
左有服貿協議的爭議擾攘,右有洪仲丘案及大埔拆遷抗議包夾,再加上日據、日治的教科書亂流攪局,馬英九昨天在各種雜音中成功連任黨主席。逾九成的得票率,雖然勉強維持了面子,但馬英九和他的藍營同志心裡都明白,這無法紓解他執政無力的困境。

請了半個月的假,全力下鄉衝刺拉票,馬英九這次得票率雖和自己二○○九年那次相去不遠,但得票數整整滑落了八萬票,不可謂不是嚴重的挫敗。尤其,開出八.一%的廢票率,說明不少中基層黨員揚言要「給他一個教訓」,確實付諸行動。藍軍同志的冷臉,映照社會民意對他的低支持,都說明「黨政雙駕」的馬英九其實已陷於空有權力、難以施展的處境。

馬英九稱,他選黨主席是為了能「專心當總統」;但經此一役,他的「跛鴨處境」恐怕只是愈發明確。四年前當選黨主席,是他剛出任總統未久,社會望治心切,希望台灣擺脫陳水扁時代的種種貪腐、脫序,重回政經軌道,因此對他寄與莫大的期待。但四年之後,政治上貪腐失能的問題並未有效革除,許多施政卻愈發顛躓難行;這種情狀,究竟是因為黨政不夠密合,或者是領導者魄力和能力乃至格局不足,民眾心裡其實自有判斷。

持平而論,馬英九總統任內並非沒有重大建樹,包括兩岸關係的改善、ECFA的簽署、百國免簽目標的突破等,若沒有他的意志貫徹,台灣難有今天外交戰線的和平。這和陳水扁屢屢用兩岸及外交衝突來轉移內政的失能,截然不同。然而,相對於在外交上之斬獲,馬總統在內政上的表現卻頻頻失分:除了經濟發展遲滯不前,他在施政開拓上缺乏引領人民追隨的說服力,又往往在細微枝節的議題上使自己陷入爭議的泥淖。

我們相信,馬英九一定也深知自己魅力不再,亦努力試圖擺脫「跛鴨總統」的困境。然而,他越是焦慮,便越是判斷失準,越是拿不出有助改變社會大眾印象的作為。以近日的教科書日據、日治之爭為例,他身為國家元首及憲政守護者,竟帶頭打迷糊仗說此事「可以討論」;以洪仲丘案為例,他未能責成國防部果斷處理、面對真相,結果弄得民眾對國軍的信任全失;以服貿協議為例,相關部會缺乏溝通能力,而馬總統竟還在說服貿協議效益不佳是因為「開放得不夠」,這豈非天龍國的語言?

作為國家領導人,馬英九的問題其實不在權力不夠大,也不是執政黨同志經常和他作對掣肘;問題在,他缺乏一種宏大的雄心和領導氣魄,卻有一種向民粹稱臣的細瑣傾向。馬英九或許沒有太多私心,但相對於他擁有的莫大權力和資源,他發掘人才、鼓舞社會、領導風氣的眼光和器識都相形不足,甚至對可建言之士包括國策顧問、資政都不聞不問,使得他的政府耳不聰、目不明。他拙於從高處調和鼎鼐,卻喜歡事必躬親周旋民間小事,用軟弱及和稀泥來表示親民與寬容;政黨輪替五年多,教審會還在堅持「日治」、反對「日據」,不就證明馬英九的政黨輪替根本沒有進入體制的精神?

昨天連任後,馬英九發表了當選感言,形容主席職位是一種承擔,「榮華富貴不能享受,千斤重擔必須承受」。這徹頭徹尾是一篇八股文章,毫無呼應黨員或人民感受的能量,遑論面對八%廢票的警惕或反省。如果不反思自己面對的是已無法再為人民寄望的局面,他如何扭轉頹勢?

老實說,從昨天的選舉結果看,我們無法判斷,究竟是九成一的忠誠支持,或是投下八趴廢票的藍軍黨員,誰更關切台灣的前途?但目前情勢看起來很清楚,如果執政黨不拿出積極施政作為,不僅國民黨明年的七合一選舉將一敗塗地,整個台灣在馬英九剩餘的三年任期中也將只剩內鬥和煎熬,難有寸進。也因此,藍軍黨員可以抱著放棄跛鴨總統的心情,冷眼看著馬政府的施政繼續受挫下跌;但另一方面,也可以採取比較正面的態度,採取「搶救英九大兵」的態度,從不同的陣線發動,來強化執政黨的戰鬥力。

畢竟,從政黨政治的格局看,搶救馬英九,就是搶救執政黨,就是搶救台灣。馬英九也許已亂了方寸,但黨同志可以提供他更多建言和助力;更別忘了,政黨政治終究是團隊競賽。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989035
王健壯/馬總統的「四個不到」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王健壯】 2013.07.21 04:09 am 
 
一個總統經常被人批評無能,而且批評他的人又不僅是反對黨,連同黨的人也隨聲附和,難怪馬英九會備感挫折而哽咽。

但馬總統卻顯然並未反躬自省何以致此,他祇一再細數政績來作為他無能的反證,但他忘了:既有如此眾多政績,何以他的聲望仍然直直落?何以民眾依然無感甚至反感?難道不是因為他的領導風格出了問題?

過去五年多,馬政府犯了幾項重大政策錯誤,其中包括:重組藍綠版塊但人民並無實感的五都改制,紊亂稅制惡化所得分配的賦稅改革,大張旗鼓卻荒腔走板的行政院組織改造,有勇無謀虎頭蛇尾又反反覆覆的證所稅開徵,以及把全國學生家長弄得身心俱疲的十二年國教。短短幾年就犯下那麼多錯誤,捅出那麼多樓子,即使再有其他政績,馬總統的聲望焉能不低?

這幾項重大政策雖未必一無是處,但其間相關環節甚多,任一環節出錯,政策全盤皆敗。以十二年國教為例,能幹的領導人可以抓到問題重點,確定前提與配套到位,也能預見民眾對政策結果之反應。但不能幹的領導人卻沒有這種本事,往往忽略重點,輕忽配套,也低估了民意反彈。十二年國教被整到面目全非,就證明馬英九對政策抓不到重點,這是他的第一個領導問題。

馬總統的第二個領導問題是他學不到教訓。以租稅政策為例,過去五年馬政府所減之稅,不論營所稅或遺贈稅,都是稅損龐大;政府首長當初雖以「降稅稅基擴大,稅收反而會增加」之類的說詞來合理化減稅政策,但五年下來,台灣稅收不但沒有增加,租稅負擔率更是低到全球之冠,祇有南韓與日本的一半。但在財務永續危機出現,國家財政入不敷出時,馬英九卻從未反省過去胡亂減稅是否錯誤?「減稅反增稅收」的說詞是否瞎掰?也因為學不到教訓,馬政府所犯的錯往往是一錯再錯。

馬總統的第三個領導問題是他踩不到煞車。管理學最重要的一堂課就是「停損」,而做好停損管控的要點,就是要在幾個關鍵轉彎點停、看、聽,情況不好就踩煞車。但因為馬英九抓不到重點,因此他也就沒有習慣在關鍵點暫停反思,也不知道哪些地方應該煞車停損;就像駕駛不懂溫和緩停,祇會在出事前一剎那緊急煞車,結果弄得全車乘客嘔吐摔跌痛苦不堪。

當然,如果領導人能找對人才並賦予權責重任,這些人也許還能補救領導人的缺點,但馬英九的第四個領導問題卻是他找不到人才。

過去幾年馬英九所賞識而重用的人,幾乎都是敬謹唯命之輩,絕不會僭越彌補老闆之不足;馬英九抓不到的重點,學不到的教訓,以及踩不到的煞車,這些首長也都沒有任何不同高見,就算有,也沒膽子提。許多人說馬英九「在鏡子裡找人才」,雖不中亦不遠矣。

抓不到重點,學不到教訓,踩不到煞車,以及找不到人才,這四大問題,或者說四大缺點,乃是馬英九施政挫敗與民調墊底的原因;即使現任閣揆江宜樺,至今也仍然看不出有補足馬英九「四個不到」的能耐。因此可以預言的是,在可見的未來,如果馬總統不能改掉「四個不到」的缺點,馬政府仍然會繼續在政策上犯錯,政績也不可能會有重大改善。

至於閣揆是否倦勤,閣員是否異動,其實都是枝節,關鍵仍在馬總統的領導。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4989028
頁/共5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