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民生戰線
市長:星火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民生戰線】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環球點滴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2008中國年 躍登世界舞台中央
 瀏覽50,531|回應346推薦4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一杯飲料
大同
藍海翔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07.12.25 03:06 am 
 
廿四日上市的美國新聞周刊以「中國崛起」(What's Next: China)為封面故事,指出中國成為全球超級強權不再是個預測,而是事實,中、美兩國必須妥為因應此一事實。

北京奧運 等待已久的派對 

新聞周刊在「一個強悍又脆弱超級強權的崛起」的專文指出,2008是美國總統大選年,但大部分國家地區則視2008為中國躍登世界舞台中央的一年,奧運會是中國等待已久的亮相派對。

中國去年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已大,是自1930年以來,首次超過美國的國家;不論在貿易、暖化、蘇丹達富爾或北韓問題,中國變成一個新關鍵因素,缺了它就不可能達成永久的解決方案。

蘇珊‧謝克最近在新書「脆弱的超級強權」中指出,一般美國人不認為中國是脆弱的,反而中國人並不自認為是超級強權。但中國兩者都是,且其脆弱與崛起有直接的關係。

地方坐大 政治改革很重要 

北京政權主要的問題是逐漸失去對地方的控制權,中央的指令常被各省忽略,貧富懸殊也加大。解決之道在於政治改革,但高層對改革仍莫衷一是。

世界秩序 很適合和平崛起

有專家指出,歷史上新強權的崛起會引起國際秩序失衡,造成強權之間的衝突,甚至戰爭,因而中美衝突不可避免。但也有專家表示,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強權時,並未引起戰爭。中美兩國經濟領域的衝突和競爭無可避免,但是否會惡化,主要取決於華府與北京未來十年的政策選擇。

普林斯頓大學的艾肯貝瑞指出,目前的世界秩序是整合、有規則、基礎深廣,非常適合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也可在參與此秩序中獲得經濟利益。

中美之間存在和平與合作的條件,但也有製造對立的因素。中國的力量增長,民族主義情緒也在高漲,這將在奧運充分展示,北京權貴認為美國希望中國不利,慣於獨霸的美國也不習慣與人分享權力,或遷就另一個強權的利益。某些引爆點,如人權、台灣問題或一些不可預見的事件,在互不信任和兩國人民都有意表示強硬的氣氛中,可能擴大。

如何因應 美國嚴肅的一年

新聞周刊表示,2008年是中國年,也應該是美國制定出嚴肅的長期中國政策的一年。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594961
 回應文章 頁/共3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劉亞洲:3大事件 未來恐影響陸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9-12 02:51:12 聯合報 記者林克倫/綜合報導

大陸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在新書「精神」指出,未來可能影響中國的大事件有三:台海戰爭、中日戰爭與邊疆發生動亂,且背後均有美國身影;他認為,「中國不能與美國為敵,中國軍隊卻一定要以美軍為敵」。

據澎湃新聞披露,劉亞洲在新書的附錄有篇「軍改宣言」,內容分:戰爭型態變了、軍隊變小了、軍改不是軍事而是政治、向哪裡突破等四小節,以美軍的軍事變革應對解放軍的軍事改革,強調觀念要改變,人品決定產品。

未來可能影響中國的大事件,他認為有三:一是台海戰爭,二是中日戰爭,而台海戰爭與東海衝突都可導致中日戰爭;第三是邊疆發生動亂,新疆發生因分裂運動而引起的戰爭可能性尤大。

劉亞洲指出,「戰爭一旦爆發,中國只能有一種選擇,美國卻可有多種選擇。」對美國言,日本勝,它算勝;台灣勝,它亦勝;新疆分裂,它還是勝。反之,日本敗,它仍是勝;台灣敗,它可選擇退出戰爭或「讓台灣回到中國」。

即使「台灣回歸中國」,美軍仍可以留在亞洲,還是一副不敗的棋局。劉亞洲認為,「中國若失敗則是另一次甲午戰爭」,中國政府垮台不算,新疆、西藏,甚至包括內蒙古都脫幅而去,「中國能承受這樣的失敗嗎?」

劉亞洲指出,此三大事件背後都有美國的影子與美軍的身影。他認為,近年大陸為加強對台軍事鬥爭準備、一再增加軍費,台灣卻一再削減軍費,說明台灣是想在美軍體系內同大陸一戰;他強調,「中國不能與美國為敵,中國軍隊卻一定要以美軍為敵」。

至於「與美軍為敵」之因,劉亞洲解釋說,美軍在戰爭思想、作戰理論和技術戰術等方面遠勝其他國家,「可以擊敗世界聯軍」;而解放軍軍事改革的突破口在「心裡」、在觀念改變和軍隊優良傳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372968
彭博資訊專欄/中國降溫 牽一髮動全球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8-30 03:18:05 經濟日報 記者/編譯葉亭均

中國大陸不斷加深的困境,正開始對全球經濟前景造成更重大的影響。信評機構穆迪公司28日調降20國集團(G20)明年經濟成長率的預估值至2.8%,比不到兩周前的預估低0.3個百分點。

穆迪預測,中國大陸明年經濟成長6.3%,低於原估的6.5%。花旗集團上周也將全球明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從3.3%下調至3.1%,為連續第三次調降。

中國最近包含信貸擴張與固定資產投資在內的數據顯示,中國本季成長減緩的問題比穆迪先前預料的更嚴重。

花旗表示,全球前景惡化是因中國、歐元區、日本和其他幾個主要經濟體的成長預期「大幅」下調。

彭博訪調的經濟學家本月稍早對明年全球經濟成長的預估值中位數為3.5%,低於7月調查的3.6%。

穆迪報告作者、資深副總裁狄隆表示:「跡象顯示中國經濟減緩問題比先前預料的更加廣泛。製造業與營建業一直減速,服務業較有韌性…而我們看到就業市場出現一些疲軟跡象。」

穆迪指出,中國央行採取降息等促進成長的政策措施,只能部分抵銷減緩情勢。穆迪表示,下調全球成長預估是依據18日上一回發布報告以來可得到的新資訊。

花旗環球市場公司負責全球策略的常務董事斯科菲爾德在21日的報告指出,未來幾個月的人民幣貶值速度可能「相當溫和」,意指中國將不會從匯率貶值獲得多大幫助。中國在11日意外引導人民幣貶值,讓人民幣匯率政策與市場力量更貼近。

斯科菲爾德表示:「中國的實際成長可能更低,因為中國官方數據可能不準確。」

儘管經濟前景疲軟,但穆迪不認為中國股市大跌會產生多大影響,表示這是發生在股市長期上漲之後,而且對消費支出與金融業獲利影響有限。

惠譽指出,雖然對中國短期前景的看法過度悲觀,但仍有可能出現長期的低速成長,成長速度將低於7%。

美國第2季經濟成長回升幅度則超過預期,經濟年化後成長3.7%,遠高於初值的2.3%。

德意志銀行經濟學家斯洛克說,由於對中國出口僅占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不到1%,即使中國經濟增速減緩至5%,可能對美國也沒有太大影響。

(作者Andrew Mayeda為彭博資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366559
花費6年翻兩番 中國出境遊人次破億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8-30 03:17:54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北京28日電

中國旅遊研究院28日發布的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出境遊首次突破「億人次」,出境旅遊花費1648億美元,六年翻兩番,預測2015年中國出境遊人數將同比增長16%以上。

新華社報導,中國旅遊研究院發布的「2015年中國出境旅遊發展年度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數達到1億700萬人次,同比增長19.5%,蟬聯世界客源地第一;88.1%的出境遊客將購物作為最主要的消費項目,單次出境旅遊花費1萬5000美元以上的逾四成。中國遊客出境旅遊花費從2008年的409億8700萬美元上升至2014年的1648億美元,六年翻了兩番。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中國出境遊市場得以快速發展,自由便利的旅行政策是基本條件之一,簽證便利化擴大了目的地範圍,旅行社能力提升了服務品質,以銀聯為代表的支付網路發展便利了目的地消費。

報導顯示,中國大陸居民出境遊以短途為主,目的地前兩位仍是香港和澳門,占據出境遊過半份額,亞洲占洲際市場首位。

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內地居民出國旅遊目的地中,2014年排名前十位的分別為南韓、泰國、日本、美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俄羅斯、印度尼西亞、澳洲。

針對24個中國遊客出境遊主要目的地國家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紐西蘭、新加坡、美國、加拿大和澳洲位列前五,中文旅遊指南、酒店中餐廳、中文電視節目等中文服務,以及銀聯卡受理是遊客需求頻率較高的因素。

報告同時指出,在中國遊客最常到訪的出境遊目的地,銀聯卡支付已非常便捷:南韓幾乎所有簽名受理商戶都接受銀聯信用卡,還有137萬家商戶可用銀聯卡進行密碼支付;新加坡所有ATM和超七成商戶可使用銀聯卡;美國90%以上的ATM和80%以上商戶都可以方便地使用銀聯卡,基本覆蓋遊客常到的消費場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366556
時代:世界將迎接「中國10年」
推薦0


星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8-25 03:19:58 世界日報 編譯中心/綜合23日電

中國最近連串表現不理想。「時代雜誌」專欄作家布瑞莫撰文分析,中國仍將繼續興起,不管喜歡與否,世界都得與中國的成敗與共,迎接「中國10年」(China Decade),中國的成與敗,均將影響世界。

這位身兼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總裁的外交事務專家布瑞莫(Ian Bremmer)列舉五個事實,說明中國不可避免地將繼續崛起,不致崩潰。他首先提及今夏對中國可謂是「慘烈暴風雨夏季」!出口嚴重衰退,深滬股市大跌更有如1929年美大蕭條,當時道瓊狂跌。今年8月11日人民幣大貶,象徵經濟放緩。

第二是「中國崛起」。2014年,以購買力而言,中國的GDP正式取代美國,躍居首位,中國占全球GDP的16.32%,高於美國的16.14%。2006年,美國是127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只有70國。現今情勢逆轉,中國是124國的最大貿易夥伴。

再來,布瑞莫談到「中國的韌性」。中國累積迄今外匯存底已達3.7兆美元,全球第一。而比錢更具緩衝的是中國在習近平的高壓政治領導下,反彈無力。反腐運動如火如荼,迄今41萬4000人被雙規,20萬官員遭起訴。

第四是「不斷擴散延伸的財富(影響力)」。中國投資非洲金額從2008年70億美元,躍增到2013年260億美元,協助他們蓋公路、鐵路及港口。未來10年,中國也誓言投注拉美國家2500億美元,除穩固支撐其經濟發展所需的大宗物資補給,創造中國勞工就業,也可協助中國開拓生產過剩產品的出口市場。

另外,中國啟動亞投行(AIIB)對抗以美國為首的國際貨幣基金(IMF)及世銀,已有57個創會會員。

最後,布瑞莫談到中國「當前的棘手問題」。首先是人口老化跡象,空氣污染更是難題。評論文還說,中國中產階級不斷擴增,追求更佳生活品質,對中共領導人壓力日增。另中國擁有6億5000萬名龐大網友,儘管審查多麼先進,依舊無法完全掌控思想和訊息在社群媒體上流竄,從天津爆炸案可見一斑。

布瑞莫最後分析,中國持續不斷增強國力,威脅到目前全球秩序,而其國內的弱點也將影響全球。很難預估那種力道破壞力較大,但確信的是,不管中國的成與敗,均將影響世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364734
喬根森:2022陸變最大經濟體 印度超日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8-14 05:00:49 聯合報 記者余佳穎/台北報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戴爾.喬根森指出,未來10年全球經濟仍將高度成長,中國大陸雖然成長速度趨緩,但仍是成長最快速國家,帶領全球經濟動能。喬根森點名,除中國大陸外,印度、等亞洲各國也會加速,將超越傳統強國,成為支撐經濟成長的動力。

經濟日報昨天主辦「2015大師智庫論壇」,邀美國、日本、韓國、新加玻等國學者,共同討論亞洲經濟動能,分析最新經濟發展。其中喬根森以「亞洲崛起與全球經濟轉型」為題發表演講。

喬根森說,現在全球經濟有3大趨勢,分別是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全球經濟加速成長,以及到2022年,世界前三大經濟體依序為中國、美國、印度。

喬根森說,雖然全球經濟放緩,但「經濟不是算術,全球經濟仍高速成長」。尤其中國經濟成長雖然放緩,仍有遠高於世界經濟成長率的7%,加上中國在全球經濟貢獻度佔比越來越高,印度、其他東南亞國家持續增加,都會帶動全球經濟成長,在未來10年仍有穩定動能,預估可保持3.3%成長率,高於1990至2012年平均值的3%。

至於到了2022年經濟秩序將改變,不在是美日等傳統工業國家天下,前3大主導國家為中國、美國、印度,對全球GDP貢獻度達46%,現在強勢經濟體包含日本、德國僅排在4、5。

喬根森更點名,印度雖然在2022無法超越美國,但後續成長力道仍穩健,「超越美國是遲早的事。」

喬根森也指出,包含台灣、南韓等新興經濟體,也將對全球經濟成長有更多貢獻。原本工業化傳統大國,由於面臨人口老化、勞動力下降等因素,讓亞洲國家崛起。不過他也指出,經濟成長是否能如預測快速成長,還是要觀察資本、勞動力、生產力投入等面向。

金磚四國中,僅有中、印將在2022前扮演重要角色,喬根森說,俄羅斯、巴西成長速度放緩,到2022對全球經濟貢獻度將不如係在,加起來甚至不到5%,「不會扮演太重要角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360865
陸加碼「鐵公基」建設 投入3.3兆元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7-09 04:24:15 經濟日報 記者戴瑞芬/綜合報導

大陸「強刺激」救經濟再發力,繼今年前五月鐵路基建完成投資人民幣1,862億元後,下半年包括鐵路、機場、公路、城市軌交等基建估計還將投資人民幣6,670億元(約新台幣3.3兆元),勢將掀起新一波「鐵公基」投資熱潮。

中國經濟半年報即將出爐,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今年前5個月鐵路建設完成量不到目標的四分之一,僅完成投資人民幣1,862億元,因此大陸發改委7月一口氣共批覆38個項目投資案,其中,鐵路、公路各占7個、機場投資11個、港口、碼頭各有6個、城市軌道交通項目5個等,總額達人民幣6,670億元。

因此今年全年大陸「鐵公基」投資總額將超過人民幣8,000億元。

大陸第2季GDP成長恐將跌破7%的全年預期目標,為「穩增長」,鐵公基投資只好再挑大梁。

由於「鐵公基」基建投資大、周期長,一向是強刺激保增長的利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院長劉元春指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可有效銜接短期和中長期的經濟增長,預期投資效益將在2017年出現反彈,並帶動經濟步入中高速的增長軌道。

不過, 劉元春也指出,上半年基建投資雖然擴大,但增長仍彌補不了房地產投資和製造業投資下滑的影響。

因此,下半年勢必要再加碼,「穩增長的關鍵仍是穩投資」,靠「鐵公基」投資再發力,才是減緩經濟下滑風險的特效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347435
中國需求減 害美稀土商破產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6-27 03:25:17 經濟日報 編譯劉品佳/綜合外電

四大稀土元素價格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美國唯一的稀土業者Molycorp 25日聲請破產保護,成為稀土業史上規模最大的企業破產事件,反映原物料行情低迷,最大客戶中國需求減弱,採礦業者處境慘澹。

Molycorp表示,已和債權人達成協議,將重整17億美元的債務,並取得2.25億美元資金供維持營運之用,重整計畫預料會在今年底獲得法院核准。

Molycorp執行長貝德福(Geoff Bedford)在聲明中表示,在美國和全球各地的設施會「照常營運」。

他強調,歐洲和中國的業務並未納入破產保護的範圍,兩地業務資金無虞,且在全球許多重大產業中扮演要角。

Molycorp的破產聲請,顯示商品價格大漲,稀土業者跟著賺錢的盛況不再。稀土在商品價格狂跌潮中受創尤深,大部分稀土的價格都自2010年高點下跌逾九成,市場規模也從逾170億美元,大幅縮水至目前的10億美元左右。根據Molycorp網站資料,今年第1季的稀土平均銷售價每公斤僅9.64美元,2011年第2季曾高達72.80美元。

中國放寬稀土限制,稀土也不再是無可取代的原料,讓Molycorp營收一路下滑,自2011年開始即未見獲利。

Molycorp成為礦業第一張倒下的重要骨牌,對產業造成的影響和後續效應才正要開始:澳洲的Atlas Iron已關閉礦坑,Fortescue正設法處理超過70億美元的債務;美國的Patriot Coal已聲請債權人保護,Cliffs天然資源則已結束部分營運。

中國不只對稀土的需求銳減,對鋼鐵、鋁、煤炭和其他主要大宗商品的需求縮減速度,也比預期來得又急又快。中國今年1到5月的煤炭、鋁和鋼鐵的進口量,和去年同期相比各下滑40%、20%和4%。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342416
滬港IPO規模 躍全球前二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6-25 03:44:32 經濟日報 記者蔡敏姿/綜合報導

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德勤24日發布報告指出,2015年上半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市場規模,上海和香港位居全球第一和第二,超越紐約和倫敦兩大國際資本市場。

路透報導,據德勤統計,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場共79檔新股上市集資港幣1,290億元(約新台幣5,193億元),香港46家企業上市集資港幣1,275億元(約新台幣5,133億元),紐交所37檔新股集資港幣1,034億元(約新台幣4,162億元)。第四及第五位為馬德里及倫敦證交所。

報告指出,滬深股市上半年共192檔新股上市,集資額人民幣1,474億元,比去年同期52宗IPO集資人民幣353億元,分別上升兩倍多和逾三倍。

分析指出,上海和深圳全年最少有350檔新股,集資總額將達人民幣2,200多億元,主要有製造、科技和消費等行業。

香港市場部分,上半年共有46檔新股上市,集資額創近四年來最高紀錄,年增57%。

德勤中國上市業務組聯席領導合夥人歐振興表示,之前困擾香港新股市場的幾項因素,包括政改方案、美聯儲升息等影響減退,如果下半年幾個大型IPO項目順利推出,以全年集資額計,香港仍有望成為全球最大IPO市場。

歐振興解釋,隨著大陸資本帳開放、銀行推行混改等,將可吸引十多家中資金融機構赴港發行新股,以全年計香港將有120檔新股登陸,集資額最少達港幣2,400億元。

德勤分析,陸港兩地股市可望受惠於「滬港通」優化、「深港通」開通、大陸基金互認和註冊制推出而拉近。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341687
皮塞克專欄/中國規模足以脫離亞洲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6-21 03:16:16 經濟日報 編譯吳國卿

1980年代,金融界創造出「日本以外亞洲」的指數類別來因應日本經濟在亞洲獨大、難以與其他經濟體歸於同類的情況。今日中國也踏上日本後塵,大到無法與鄰國等量齊觀;然而中國在金融世界的這種新地位,卻可能帶來好壞參半的影響。

中國經濟規模和股市市值都已達到日本的近兩倍,中國股市本益比更脫逸至全新的軌道,深圳股市的預期本益比高達73倍,相較於首爾和台北股市分別只有17和14倍。上海股市則有94%的股票漲幅超越市場指數。

香港滙豐經濟學家范力民說:「中國是房間裡的大象,支配日本以外亞洲指數,使其他國家變得幾乎無關緊要。」

對中國來說,達到獨立資產類別的地位是憂喜參半。喜的是這證實北京亟欲獲得的金融影響力;憂的是可能鼓勵決策者忽視中國的經濟基本面。當年日本劃歸獨立類別激勵日本股市榮景延續,但也讓日本當局忽略必要的經濟改革。即使到今日,日本的企業治理仍落後國際標準。

中國當局正鼓吹讓股市納入全球指數,以為人民幣躋身國際貨幣舖路;然而中國若想躍上國際金融市場,吸引全球基金經理人投資,應該藉由堅定推動大膽的經濟改革,循序漸進達成此一目標。不過北京卻背道而行,持續擴張深圳股市信用,在經濟減緩之際仍製造出12個月內173%的誇張漲幅。

在中國金融體質脆弱的條件下,MSCI近日延遲將中國股市納入指數是審慎的決定。儘管國內生產毛額(GDP)超越日本,中國仍需改善金融透明度和市場通道等缺失。

中國的規模確實已超越亞洲同儕,聰明的投資人仍看出亞洲持續進行的經濟整合。彭博情報指出,中國與亞洲的整合,「為泛亞洲投資策略創造出一個頗具吸引力的完整供應鏈投資題材」。滙豐范力民也說:「中國成長和亞洲新興市場間,仍有很密切的相關性。

這並不表示投資人在必要時不應把中國區隔看待,但在這麼做時應保持審慎。雖然中國正展翅高飛,但很可能有朝一日仍會跌回與亞洲鄰國齊平的地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339862
大陸超美 躍最大IPO市場
推薦0


人民戰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6-06 02:20:33 經濟日報 記者李仲維/綜合報導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大陸今年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隨著大陸官方放寬A股IPO限制,預計將有更多科技公司在大陸上市。

報導引述中信證券融資業務負責人王長虹說,「今年香港和大陸股市飆升,吸引陸企利用大陸資本市場進行融資」。

根據Dealogic的數據,今年以來,中資企業透過在大陸和香港股市進行IPO,籌資近290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50億美元,這也是中國IPO市場首次居世界之冠。

今年以前,A股持續多年低迷。在A股市場IPO門檻高、排隊久,美國股市回暖等因素下,很多陸企選擇赴海外上市。

大陸國務院常務會議前天敲定「要創新投貸聯動、股權眾籌等融資方式,推動特殊股權結構類創業企業在境內上市」。業界解讀,官方提出創新融資方式,鼓勵海外上市企業回流A股,對網路等創業企業是重大利多。

據統計,今年以來,大陸科技公司透過A股IPO融資23億美元,遠超過在美國的1.5億美元。隨著大陸官方放寬A股IPO限制,預計將有更多科技公司在大陸上市。

報導援引銀行業人士指出,大陸股市估值高,許多陸企選擇在大陸上市募資,而不是跟隨近年來的赴美上市潮。以去年阿里巴巴在美國IPO募資250億美元為例,市場原本預計將吸引其他科技企業跟進,但實際情況剛好相反。

暴風科技回歸A股後,股價出現近30倍的漲幅,另一家在美國上市的網路公司分眾傳媒,也已啟動回歸A股之路。除此以外,在香港上市的天鴿互動也表達回歸A股的意願。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5333826
頁/共3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