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 2008/08/15
奧運主辦國的經濟,通常會在賽事結束後陷入不景氣。全世界都在看,中國能不能躲過「後奧運」這個魔咒。焦慮的中共領導人,如何管理減速中的經濟?這場史上最貴的奧運,讓中國付出了哪些代價?有誰從中獲益?
【文/吳怡靜;圖片/天下資料】
北京奧運揭幕,中國盛大登場。眩麗壯觀的慶典,向全世界昭告一個現代化強國的崛起。
但這場史上最昂貴的奧運會,早在起跑前,就已經讓不少人擔心狂歡之後的經濟後遺症。
「一旦奧運的金牌得主們離開北京,中國經濟還會繼續鍍金嗎?」開幕前夕,CNN女記者丟出了質疑,「根據以往的經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更有人認為,北京躲不過所謂的「低谷效應」(valley effects),陷入典型的後奧運經濟谷底,逼得中國官員不得不趕緊消毒。
躲不過低谷效應
「中國是個大國,北京很小的,」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樊綱告訴新華社,對奧運的總投資只佔了中國GDP(二○○七年達三.六兆美元)的一小部份,「就算北京的基礎建設投資在奧運後大減,也不會對整體經濟造成明顯衝擊。」
無論再怎麼澄清,對「後奧運疲軟症」的恐懼,似乎已經變成中國的一種流行文化、股市裡投資人議論紛紛的話題,更讓中國領導人陷入了焦慮不安。
因為早在奧運之前,中國經濟就已開始走下坡。中國政府原先試圖以宏觀調控,抑制經濟過熱,如今反而開始擔心成長變慢:中國今年第二季GDP成長率只達一○.一%,已經連續四個季度下滑。
「中國的經濟成長早已大幅放慢,而且還會變得更慢,」高盛集團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梁紅斷言。
淨出口成長大幅衰退,是中國經濟放緩的主因,這得歸咎於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下調,以及主要出口市場衰退等因素。沿海地區中小企業大量倒閉,尤其是雇用百萬勞工的成衣與紡織產品製造商,受到的衝擊最大。
發覺事態嚴重,向來偏愛高科技的中共領導人也開始表示關切。總理溫家寶特別在七月初跑到無錫,視察當地的棉紡織廠,聽取意見。
如何管理減速的經濟,成了中國政府最傷腦筋的考驗之一。不過,《紐約時報》觀察,中共高層顯然深知快速回應之必要。
七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宏觀調控政策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從過去強調以嚴控通膨為首要任務,轉為強調優先維持「平穩較快」的經濟成長,同時保持抑制通膨的政策力度。
優先維持經濟成長
隨著政策基調的調整,一連串安撫出口商的措施也跟著出籠,例如放寬對中小企業融資、紡織品與成衣出口退稅率重新上調等。
力拚成長,雖然有助長通膨的風險,但至少對中國龐大的中產階級來說,是個好消息。許多人原本期待中國股市會一路熱到奧運,結果大失所望,去年十月以來,股市指數腰斬過半,股民們財富大縮水。
股市不好,房市也出現泡沫破裂的警訊。中國國家統計局八月初發布的經濟評論指出,十年來的房地產暴利時代,已經終結,房價已失去上漲的動力。今年上半年,北京住宅銷售面積比起去年同期,大跌將近五成。
《經濟學人》認為,儘管經濟走勢不樂觀,但有件事卻可以讓中國領導人稍微放心些:這一回,中國不大可能重蹈以往奧運主辦國的宿命,在奧運過後陷入不景氣。畢竟北京只佔全中國人口的一%,而且佔不到中國GDP的五%。
但即使經濟放緩發生在奧運開幕前夕,只是個巧合,中共領導人的焦慮,恐怕還是有增無減。奧運前一週舉行的國際記者會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已坦承,「當前國際環境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國內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增大。」
八月的中國,沈浸在奧運榮光與喜悅裡;當盛典結束,嚴苛的經濟考驗才要開始。
【天下雜誌403期 城外有春天,訂閱天下雜誌知識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