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2008.02.28沈中華
如何吸引台商回台上市,是長期以來關心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人士所常討論的一個議題。然而台商不回台上市,除了已知的四○%投資中國上限,也有一些其他理念的障礙,我且在此做一分析。
我將世界的證券交易所依其設計理念分成二類。第一類為以「交易平台」為主,可稱之為「平台說」,例如,香港、新加坡及美國等,這類交易所的最大特徵為籌資前不必先投資(指的為開工廠等實質投資),及註冊。所以第一,營運地與上市地可不同;其次,這類交易所允許以控股公司上市,這也使實際營運的子公司與上市地不同;最後,來此上市的公司不必在當地註冊。
所以試想一家在開曼群島註冊的控股公司,擁有在中國及越南營運的二家子公司,只能選擇到香港,而無法到台灣上市,因為香港允許:上市地、註冊地、營運地不同。
第二類交易所的設計為要求公司到當地上市之前,必須先在地主國進行投資與註冊,此種交易所設計稱之為「投資說」。它的設計即是公司上市前應在上市前二至三年進行實質投資,且要先在地主國註冊(要繳稅),每年且有一定報酬,才能上市。所以出人意料之外的結論是,原先只是希望台商回台上市,卻變成希望台商回台投資。投資說背後的思維即你來我這「籌錢」(有些人稱撈錢),怎麼可以不先投資?這樣的交易所包括台灣、中國、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等。
如果仔細觀察,先進國家或金融中心的交易的設計理念皆傾向走向平台說,而開發中國家則偏向投資說,而這是有原因的。平台說的交易所只扮演一個過水的角色,該地賺的是律師及會計師等審查費,而其上市費、牌照費費用高,所以香港上市費用的帳上成本甚至可高達約二千萬港元,但隱含成本低(此處指的是公司可找最便宜之處營運),故歡迎外來公司來此籌資。反正提供資金的也未必是香港人,至於實際營運在不在當地並不重要,故香港交易所的設計為金融觀念濃厚,製造業觀念淡薄。
反之,投資說的交易所的上市成本費用低,但隱含成本高(由於無法到最便宜之處營運)。投資說的理念是你到我這裡籌資之前,希望你先投資開工廠,則你會多雇一些人,減少我國失業人數,強調的是一石二鳥之計:藉上市帶動投資;但重點在投資,其中金融觀念薄弱,製造觀念重。
但這一石二鳥之計能成功,只有當地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同時吸引人。例如民國七十八年的台灣。所以目前即使回台上市成本低,本益比高,周轉率高,但上市之前,要先回台投資二年,對許多台商非常困難。也就是台灣論述常只考慮上市的帳上成本,而不考慮上市的隱含成本,則並沒有了解真正不回台上市的原因。
真正的核心問題是:是要台商回台上市?或回台上市且投資?如果一家在越南經營良好的公司要回台上市,則它要回台上市之前,必須先做實質投資二年。但當時此公司之所以到越南投資即因為當地工資比台灣便宜,且上下游廠商皆去了該地等原因,現在這些原因並未消失,則如何回台投資後仍保持傑出績效?而這問題的答案用玄一點的方式說:放棄一石二鳥之計才能達到一石二鳥。
我國證交所心中的期望應是採用平台說,但陸委會、央行及經濟部則大概希望是採用投資說。要吸引大家來台上市,甚至更具理想的建立台灣成為籌資中心或金融中心,背後的分析完全相同:即所有思維要改為平台說,衷心希望早看到這一天的來臨。
(作者為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