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2007.11.02【工商社論】
因為全國各地物價漲聲不斷,而且引發民眾普遍不滿,行政院終於日昨宣布成立「穩定物價工作小組」,責成副院長邱義仁親自督軍。對於政府不再忽視物價飛漲業已嚴重威脅民眾日常生活的事實,並願意仿效國民黨成立類似的「物價督導會報」用以監督、穩定物價,我們基本上願意予以肯定,雖然我們認為可能的效果非常有限。
國內物價漲聲四起,其實肇因很多而且複雜。其中,最受國人注意的當屬國際原油價格連番飆升。一年來,國際原油價格不但連闖每桶五十、六十、七十、八十美元大關,更於近日跨越九十美元關卡,直逼百元一桶的歷史天價。國際原油價格飆漲,理論上有其背景,除了全球性的需求大增外,中東產油區的政軍情勢不穩,以及美元幣值低落,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國際原油售價持續上漲,對幾乎百分之百倚賴進口的我國,打擊自然不輕。而且,除了交通工具、電力生產,以及工商企業的機器設備需要汽柴油、燃料油外,包辦了衣食住行各個領域的原物料,最基本的進料也是從原油煉製的石化原料,原油價格飆漲當然很快反映在石化原料及下游的衣、食、住、行,乃至西藥、化妝品等末端產品價格之上。
其次,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風潮也會波及國內物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麥、玉米、黃豆與麵粉,其他如鋼鐵、非鐵金屬,以及橡塑膠等農工原料價格等。因為全球性經濟熱絡發展,需求暴增,原物料售價自然持續上揚。國際上一則流傳甚廣的說法,經濟崛起的中國大陸,每天要用掉全世界四分之一的鋼鐵,高達十三億的大陸民眾,每天要吃掉全世界二分之一的豬肉,鋼鐵、豬肉,乃至飼料售價焉能不漲?
再來,就是國內特有的因素促使物價上揚,譬如近兩三個月來颱風連連,青菜、蔬果,甚至雞蛋、白米價格都報漲,而且漲幅不輕,也會增加民眾生活負擔,甚至造成民眾物價上漲預期心理,並使物價全面上漲。
最後一個國內物價上漲的原因,其實與原物料供應與需求無關,純粹是中間商人為了牟利居間操弄,譬如製造假性需求或利用囤積居奇手段,乃至聯合同業控制市面上的銷售數量,達到促使售價調高目的。
坦然言,從以上分析,我們認為政府要監督、緩和國內外物價漲風相當困難,更別提要予以穩定了。因為,眾所周知,在正常情況下,商品價格是由供需因素決定,供應減少或需求增加,均會促使價格上揚。要緩和、穩定上漲中的物價,必須對症下藥,也就是增加供應或減少需求。然而,如果是國際原物料如原油或麵粉者,因為我國處於完全依賴進口地位,為了維持起碼生活條件,對國際原物料價格的上漲,台灣與之談判乃至抗衡的籌碼非常有限甚至沒有,通常只有接受國際價格的份。當然,國人可以藉著壓抑需求,包括改採替代商品或完全放棄消費予以對抗,但這樣的選擇代價很大。具體而言,正常的因為供需條件變動而引發的價格調整,政府能夠作為的空間非常有限,所謂督導、穩定,通常只有安定人心的功能。
然而,如果價格的調整係摻雜了人為因素,譬如不肖商人利用製造假性需求或壟斷供應通路,包括採取聯合漲價行為等不法、不正當手段促使價格不正常上漲,政府的介入當可發揮一定功效,行政院五大因應物價措施中的第五項,責成法務部與公平會嚴查不法囤積、聯合哄抬價格廠商,如果嚴格執行,應可有所發揮。
但情況果真如此悲觀嗎?倒也未必。我們認為,即使是正常供需條件變動引發的物價上漲,仍然存有對治的利器,也就是大多數國人的實質所得呈現增加。具體的例子如兩次石油危機時,雖然國際油價促使天下萬物售價飛漲,通貨膨脹率甚至高達兩位數,但國人抱怨聲浪比諸現在顯然較小,因為那時的國人所得成長率超過物價上漲率甚多。雖然物價上漲,增加了生活支出,但仍可藉所得增加而得到彌補。真正的癥結是,放眼可預見的將來,國民所得增加要超過物價上漲幅度,似乎不太容易。果爾,國人對物價上漲的恐慌就很難消除,成立「穩定物價工作小組」,乃至採取行政措施,成效都很有限,甚至白費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