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摘錄自《大師輕鬆讀》238期】 2007.07.26 04:04 am
偉大企業誕生的理由
經濟日報/提供
【五分鐘摘要】
成就卓越企業三大要素:
領導人、領導人、領導人!
1939年1月,普卡德和惠立特成立合資公司。兩位合夥人創業後沒多久,就覺得「工程服務公司」聽起來太白了,於是決定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兩人用丟銅板的方式,決定名字誰先誰後,結果不用多說,惠立特贏了,新公司的名稱就叫惠普。
惠普DNA
二次大戰結束時,惠普已成立六年,年營業額超過100萬美元,有200多名員工。公司產品包括音頻振盪器、微波產生器、音頻信號產生器、波形分析儀以及失真分析儀。惠普還贏得了良好名聲,以創新、品質和確實履約著稱。
美國經濟從戰爭經濟逐漸轉型,消費者需求隨之大量釋放,惠普就此登上龍頭寶座。
歸納惠普的管理特質有以下幾點:
走動式管理:經理人應該實際走進製造現場,親自了解各種狀況,不要光會坐在辦公室裡發號施令。
開放的溝通政策:每位員工都可以向主管提出自己關切的問題或抱怨,而且如果問題沒有獲得解決,可以向更上一級的主管呈報,一路到執行長都可以。
打從心底信任員工:領導人親自下令,零件庫房和儲藏室大門不能夠上鎖,如此,員工下班以後,如果要在家裡進行未完成的工作,才能夠取得所需設備。
產品創新 經營創新
到了1950年代末期,惠普已經成長到年營收6,100萬美元,員工超過3,000名,生產將近500種產品的企業。有趣的是,能夠達成如此驚人的成長,帶領公司的仍是創業時的同一支管理團隊。其實惠普採取了幾項在高科技業相當罕見的作法,包括:
角色互換———經常舉辦各種野餐活動,由兩位創辦人和高階經理人服務員工。
舉辦企劃營———在距離公司總部帕洛阿圖市約一小時車程的小巴辛地區買一塊土地,利用該地舉辦年度露營活動,讓公司經理人在不受干擾的環境中,規劃公司的未來。
天馬行空日———每周五下午舉辦啤酒同樂會,員工可以來杯啤酒、吃點餅乾加乳酪,聯絡彼此感情。這也使得周五變成公司的「天馬行空日」,員工在這一天的工作就是,發想新的構想和發明。
採取目標管理
惠普成為最早採行目標管理的企業之一,為了提出適切的指導方針,兩位創辦人和高階經理人一起研商,訂出以下企業目標:
獲利:體認獲利是評量公司對社會貢獻程度的最佳指標,也是公司實力最重要的來源。
專業領域:集中所有人的努力,在能力所及並能夠有所貢獻的領域中,持續找尋成長的新契機。
公民責任:社區和社福機構塑造了我們生存的環境,要為社區和社福機構奉獻心力,善盡優良公民的責任。
找回惠普風範
1978年惠立特退休,並任命約翰‧楊接任公司的執行長兼總裁。楊的領導有一些獨到之處,值得一提。
在惠普,只要有一項業務逐漸失色,公司就會開發另一項業務取而代之,鮮少有科技公司能夠做到這一點。
之後,公司任命出身朗訊科技的菲奧莉納接任執行長,在她的任期內,惠普以190億美元併購康柏電腦、裁撤超過6,000名員工,並且大肆摧殘公司的精神和行事風格,也就是一般通稱具惠普風範的經營方式,造成一場災難。
後來,賀德接任惠普執行長,強調必須「從戲劇界回到企業界」。到了2005年12月,回歸根本的作法開始見效,惠普的股價雖然還是低於2000年泡沫經濟時的高價,不過和菲奧莉納離開時相比,漲了65%。
在多變的環境裡,能夠建立穩固而符合道德的企業文化,才能成為最有力的組織。這種企業文化能獲得各地員工的認同,能夠授權員工在當下作出重要決策,而且有積極的營運目標主導一切。
營運目標先由組織高層訂定,隨著目標往基層傳遞,目標就會漸漸具體化。學界、分析師和企業高階主管在思考構成惠普成為卓越企業的要素時,都會發現自己觀察到的就是非常久遠的企業哲學「惠普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