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前言:
日前放榜的大學入學分發錄取率高達前所未有的九成一,學界聞訊充滿憂心;當平均每科只要十七分就能進大學、畢業卻找不到工作,台灣教育改革走了十年,高等教育數量是多了,但品質顯然不符社會期待。
當然,分數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價值高低,但學校是否努力因材施教、造就學生,卻是教育的核心價值。台灣的大學教育如果搞到所謂「後段校」和「放牛班」,孰令致之?值得教育界深思。
■今年大學錄取率近九成一,平均一科不到廿分就有學校可讀,學者昨天指出,台灣高等教育「量高質低」,念四年要花百萬元以上,失業率卻逐年增加,投資報酬不成比例。
台灣省教育會和重建教育連線昨天上午舉行教改總體檢座談會,討論主題是「量高質低的高等教育」,省教育會總幹事王玲惠指出,民國八十七年以後大學大量增設,當時大學生近四十一萬人,去年已達九十四萬人,七年就增加一倍多。
王玲惠表示,台灣在二○○三年時每千人有五十一人受過高等教育,比日本多了一倍,但是競爭力卻不如日本。
教育部資料也顯示,大學學歷以上人口的失業率從八十九年的百分之二點六七,到九十四年增為百分之四點二三,大學畢業對找工作並沒有加分。
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說,現在的大學生對國家社會事務反應冷漠、麻痺,但會花二、三天去排隊參加某類興趣的活動,再這樣下去,政府「只是製造大批台勞」。
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指出,台灣的大學教育是昂貴教育,許多家長卻將小孩念大學視為唯一目標,但培養的學生品質差,投資報酬率低,值得家長三思。
周祝瑛表示,她去年針對近五千名學生所做的網路調查發現,一名公立大學的學生四年花費要一百萬元,私立大學要一百卅萬元,且有六成的學生必須離家到外地求學,生活費較學費還要多出二到三倍,也因此有二到三成學生要申請助學貸款,一畢業就負債。
周祝瑛強調,不少大學生抱著「玩四年」想法進大學,到了大四為了不想工作,不是考研究所,就是設法延畢,念大學是為了什麼,沒幾個說得清楚、也沒有能力出社會工作,台灣的高等教育,問題大了!
【2006/08/15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