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已是教改先驅和勞保局總經理
【記者張麗君、高泉錫/專訪】
https://city.udn.com/54134/4423389
史英說,一次在街頭運動中,老遠有個年輕人跟他揮手,他心中頗為得意,以為自己滿有名氣的;走近一看,竟然是自家兒子揮手跟他打招呼;父子倆相視一笑,盡在不言中,各自繼續挺進。
「我們都是天生反骨,路見不平,便不惜衝撞體制。」史家父子自嘲:都是「黑名單」人物;史英取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數學碩士學位後,受聘返國至銘傳專校 (現今銘傳大學)任教,當時校長包德明告訴他:「你人還沒來,黑資料先到了,但我不在乎,你只要好好教書,其他事我來處理。」
史英在銘傳教了七年,在當年威權時代,每逢先總統蔣公誕辰,校方均會要求師生排排站向校內蔣公銅像行禮致敬,史英每次都不去,他的理由是:「我每天經過銅像前都向他致敬,不需多此一舉」。史英也了解:自己特立獨行的作風,隨時可能遭學校解聘;好在,這點憂慮並未成真。之後,史英回母校台大教書,直至今日,史英仍非常感念包校長的胸襟與對他的支持。
而在老爸躍身投入教改的九○年代,史哲還是東海大學資訊科學系學生;三月學運後,他在中部成立東海人間工作坊,不但投入學運,也參與地方社會運動,因而被學校訓導單位列入「問題學生名單」。
「父親的思考模式比較另類,他也用這種方式教導子女,希望我們有獨立思考能力。」史英留美時,史哲還是小學生;史哲回憶,學校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課程時強調,哥倫布「開創美洲新紀元」,回到家父子聊到此一話題,史英告訴兒子:站在白人觀點,哥倫布是創造了歷史,但從另一角度思考,哥倫布也引進文明社會疾病,造成印第安人滅種危機。
由於是學運大將,史哲被大學教官視為「問題學生」;一天,教官打電話給史英,劈頭就說:「你的孩子有些問題!」史英不甘示弱:「你才有問題!」便掛了電話。
還有一次,家中電話響起,原來,台大訓導長受東海訓導長之託,打電話約中午吃飯,史英心裡有數:又來討論史哲問題;當天中午,三人在台大餐廳共餐,東海訓導長請史英勸史哲不要再搞學運,好好回校念書,史英笑著回應:「我自己都管不了自己,怎能干預兒子選擇?我完全尊重小孩。」
史英的小孫子到了入學年齡時,他就很想「拐」孫子到森林小學,但史哲原本並未點頭,他讓孩子念一般國民小學,一段時間之後,史哲想法改變了,「現在環境的確複雜,自己又沒那麼多時間陪孩子,森林小學應是不錯選擇。」史哲尊重孩子意願,先「試讀」一些時日,結果孩子適應得很好,快樂得不得了,住校生活也讓小孩「一天天獨立」。
「孩子念森小,我仍然有些掙扎,擔心他將來回到普通學校時,課業能否跟得上。」史哲說,後來他想通了,人的進步是非線性的,為有機的,例如,一個森林小學的孩子也許在操場玩了兩年,但等到他肯進教室上課,就可能把過去荒廢的兩年全部補回來。
史哲年紀輕輕即走上政治之路,從擔任前台中縣長廖永來機要到「最年輕的勞保局總經理」,也因此遭到不少議論,認為史哲「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然而,史英對兒子信心十足,「這種事情,他比我懂! 」一直把史哲當做朋友,史英對史哲「誠心、實在做事」很有把握,觀察多年,史英說:「誠心就不會犯錯。」
「年輕真的有這麼大爭議嗎?進勞保局之前,我對此百思不解,後來慢慢懂了,勞保局總經理不好做,尤其是我一來,就碰到實施勞退新制的大事,且這件大工程經一年準備就要開辦,創世界紀錄,我只能拚命完成任務。」史哲說。
他認為,他不是從政,而是有機會進入「體制內」學習、工作,有機會嘗試在體制內進行改革,讓台灣更好。史哲表示,他誠心實在做事、敬老尊賢、儘量做到人和,他常告訴同仁「你們都是正式人員,只有我是臨時人員」;另一方面,改革是必要的工作,他不怕得罪人,「希望未來打包走人後回頭看,自己留下些成績」,史英一旁糾正:「有想留下成績的念頭就不對了,努力去做就好」。
對於史哲三十多歲就出人頭地,史英一臉滿足的說:「我滿以他為榮!」
【2005-01-09/民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