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15-中國時報-言論
「八八水災」後造成阿里山森林鐵路重創,其受損規模超過「九二一震災」,由於修復經費高達11億元,故民間有以纜車代替之議。
敝人認為:
當前時機,萬萬不可輕出此議,此乃斷送阿里山鐵路之生機,更視阿里山公路之居民生計於無物。
敝人親自參與勘災並參加會議,眼前最大的問題,仍在於釐清修復部分的責任歸屬。
未來,在進行局部修復過程中,再行研議是否以纜車代替受創較嚴重的屏遮那路段。
針對阿里山鐵路的修復,較佳的可行之議,謀求雙贏之道,可以分成以下三個步驟:
一、透過協商管道,中止鐵道BOT,經營權與修復權回歸林務局。
由於目前阿里山鐵路的營運權仍屬於宏都公司,所以,林務局暫時無法動工修復,必須等候宏都公司提修復計畫。
在「八八水災」後,修復經費高達11億,宏都公司難以負擔2成約2億多元的費用,以至於修復計畫無法順利通過。但如此延宕下去,造成阿里山鐵路修復遙遙無期,23K事件不啻重演。
經營權與修復權回歸林務局之後,對林務局與宏都公司同時解套,林務局可盡速依風災特別預算,執行修復計畫。
二、成立臨時營運與修復單位接管,宏都BOT案進行協商與收購。
由林務局成立「阿里山森林鐵路災後復建與臨時營運管理處」,在未來2年之內,一邊執行修復,並將修復路段局部營運。
首批營運重點,在目前無損的平地段,與受損規模較低的森林遊樂區支線,讓阿里山鐵路不至於完全中斷營運,並可保存現有鐵道技術專業人力。
因此,宏都公司應將現有鐵道員工表現優良者,造冊函送林務局備考,使鐵路營運人力資源不致中斷,亦保障現有鐵道員工之工作權益。
反之,若以「玉石俱焚」的方式大量裁員,讓鐵道技術人力失業,寧可毀棄阿里山鐵路,也不願協商交還鐵路給林務局,作為飯店的籌碼,讓沿線災民苦苦等不到修復,讓想修復的林務局急得跳腳,實乃不智之舉。
三、復建與研議雙軌並行。
2年的復建期之後,尋求永續經營之道。
在天災頻繁的台灣,鐵道維護不易,莫讓修復經費成為無底洞。
同時,兼顧世界級的登山鐵道文化資產,未來阿里山鐵路的經營將何去何從?其定位為何?需要凝聚社會共識找出對策。
林務局可成立「阿里山森林鐵路經營與鐵道世界遺產專案小組」,復建與研議雙軌並行,集結業界與專家學者共謀大計,求永續經營之道。
阿里山鐵路是亞洲海拔最高與落差最大的「窄軌登山鐵道」,海拔高度2,451公尺與垂直落差2,421公尺,皆超越世界遺產印度大吉嶺喜馬拉雅鐵道DHR2,258公尺,是目前台灣最具世界遺產潛力的文化資產。
因此,阿里山鐵路並非單純的交通工具,而是具備國家形象的文化圖騰,其維護需要全民共同來關心,凝聚公民意識共同維護,豈可輕廢?
*蘇昭旭教授,任教於高雄餐旅學院航空暨運輸服務系,鐵道學者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