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中國星火論壇
市長:古士塔夫  副市長: lukacsGuoding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中國星火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外交、軍事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新冷戰
 瀏覽27,262|回應188推薦5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CHARLIE
沙包
Chocola
貓喵XD
古士塔夫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5/31/content_6181913.htm

新華網莫斯科5月31日電(記者劉洋)俄羅斯總統普京31日在莫斯科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嚴厲抨擊國際秩序單極化主張和國際政治中的單邊主義。

    普京說,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某些國家試圖建立單極化世界,並希望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所有其他國家,甚至不惜破壞國際關係及國際法準則。他說,在處理國際問題時,用“政治合理性”標準取代國際法準則的做法“非常有害而且危險”。 

    普京指出,何謂“政治合理性”?這種合理性由誰裁定?他強調,鑒於“政治合理性”可能被歪曲和濫用,基於這種標準的外交做法“無異於獨裁和帝國主義”,俄羅斯對此明確表示反對。 

    由於美國在攻打伊拉克、部署反導系統等問題上一貫堅持單邊主義立場,俄羅斯領導人近期多次對美國政策提出批評。今年2月,普京在德國慕尼克安全政策會議上猛烈抨擊美國“幾乎無節制”地濫用武力,“差不多在所有領域都超越界限”,“總試圖用各種手段來實現政治觀念”,並認為美國領導的“單極世界”不可接受。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238666
 回應文章 頁/共19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梅德韋傑夫總統將巡視南千島群島以向俄人展現強勢作風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央社台北9月30日电】俄罗斯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科萨切夫今天说,日本外相前原诚司所谓俄总统视察千岛群岛将严重损害日俄关系的言论是错误的,俄方无法接受。科萨切夫指出,俄总统及普通公民有权访问千岛群岛,无须同日本商量。

    【日本《读卖新闻》9月30日报道】题:俄总统视察北方领土意在彰显“强势形象”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29日表示近期将视察北方领土。包括苏联时代在内,俄罗斯历任最高领导人从未涉足该争议地区。有关消息人士指出,梅德韦杰夫总统此举意在“彰显保全领土的强势领导人形象”。他似乎是在考虑到此行对日俄关系影响不大和对俄罗斯国内舆论影响的基础上,才打出了这张牌。

    有迹象表明俄罗斯总统进行了周密计划,在访华之后视察北方领土,据消息人士称,已确认28日有政府专机的代用飞机停在萨哈林州机场。预计梅德韦杰夫将在此换乘小型飞机,前往仅有短跑道的国后岛和择捉岛。

    据国后岛居民称,该岛已经在做迎接准备,包括用旗帜装饰街道等。

    为准备2012年的总统选举,梅德韦杰夫总统及其团队最近已经开始有所行动,试图摆脱拥有强大权力的普京总理的阴影、建立自己的权力基础。为此必须树立“强大的领导人形象”,而对北方领土的首次视察正是展现这一形象的舞台。

    俄罗斯远东研究所日本研究中心负责人认为俄此举“当然考虑到了日本将发出抗议”。但该负责人也指出,梅德韦杰夫政府不会改变路线,将继续从发达国家引入资本和技术,推行“现代化”政策,加强与日本的关系。

<<<<<<

有中日衝突在前,日本沒法分心處理莫斯科,自然可以乘人之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200602
俄國可以走出國門,中國還是打內戰.....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尊重俄國在高加索、中亞的特殊地位,俄國尊重中國在新疆、西藏、台灣的地位,這好像不平等啊。俄國無非是說:如果中共打台灣,俄國會認為是維護和平,就像俄國干涉格魯吉亞是為了高加索的和平與發展。怪。

起碼也應該讓俄國說:尊重中國在與之接壤的西太平洋陸緣海地區維護和平的作用。這才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195636
2010 中俄全面深化戰略協作夥伴聯合聲明(full text)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2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古士塔夫
沙包

2010中俄關於全面深化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9/28/c_13534081_6.htm

新華網北京9月28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全面深化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邀請,俄羅斯聯邦總統梅德韋傑夫2010年9月26日至28日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了國事訪問。兩國元首舉行了大、小範圍會談,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吳邦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分別會見梅德韋傑夫總統。

 

  訪問期間,梅德韋傑夫總統還在大連市拜謁二戰蘇軍烈士墓,出席上海世博會俄羅斯國家館日活動。俄方高度評價並支持中方舉辦上海世博會,中方向俄方表示感謝,強調願同各方共同努力,將上海世博會辦成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盛會,為增進世界各國人民交流、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兩國元首回顧了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發展狀況,高度評價近年來兩國各領域合作取得的重大進展。雙方滿意地指出,近年來中俄政治互信不斷增強,務實合作穩步擴大,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保持密切溝通和協調,兩國人民相互瞭解和友誼不斷鞏固。中俄關係具有戰略性和長期性,成為當今國際關係中的重要穩定因素。

 

  兩國元首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大發展之中,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平和發展的潮流更加強勁,國與國相互依存更加緊密,多邊主義和國際關係民主化深入人心,開放合作、互利共贏原則成為國際社會多數成員共識。雙方願繼續加強各領域合作,在選擇各自發展道路和維護彼此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建立更加公正、合理、民主的國際秩序等方面加強相互支持。

為此,兩國元首聲明如下:

  一

  (一)雙方將繼續保持密切的高層及其他各級別的交往,就雙邊關係和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問題深入交換意見,不斷增進中俄戰略互信。

  (二)雙方認為,在涉及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等兩國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支持是中俄戰略協作的重要內容。俄方重申堅定支持中方在臺灣、涉藏、涉疆等問題上的原則立場,支持中方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中方重申支持俄方為維護本國核心利益和促進整個高加索地區乃至獨聯體的和平穩定所作的努力。

  雙方重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論不容改變,反對篡改二戰歷史、美化納粹和軍國主義分子及其幫兇、抹黑解放者的圖謀。

  (三)雙方認為,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的合作協定,為中俄合作應對這些威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有效履行該協定並完善兩國在應對其他現實威脅與挑戰方面的合作,雙方應加強中俄反恐工作組活動,將其職能擴展至應對所有新威脅和新挑戰,並定期召開工作組會議。

  (四)雙方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動兩國經貿合作實現回升。兩國將根據各自現代化和經濟發展戰略需要,完善雙邊貿易結構,規範和轉變雙邊貿易增長方式,擴大機電產品和高科技產品貿易,建設現代化物流和貿易平臺,加強在建立經濟特區、保護智慧財產權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加快實施雙邊大型合作專案,為中俄經貿合作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創造條件。

  (五)雙方肯定去年6月兩國元首批准《中俄投資合作規劃綱要》後雙方企業在機械製造、通信技術、電信、銀行、保險、創新與應用科學開發、化工、林業、採礦、地方合作等領域開展的合作,希望進一步發揮中俄投資促進會議機制的作用,改善投資環境,採取更加務實、靈活的方式推動重大投資合作專案,不斷提高中俄投資合作的品質和水準。

  (六)雙方肯定中俄能源談判機制的重要作用和效率,高度評價兩國在能源領域簽署的各項合作協定落實情況。雙方指出,中俄原油管道竣工是兩國能源合作的重大成果,有利於促進中俄兩國的經濟發展。雙方決定繼續積極開展石油、天然氣、煤炭、電力、核能、能效及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合作,儘快就開工修建中俄天然氣管道達成一致,促進煤礦綜合開發,包括鐵路、港口建設,進一步開展在電力貿易及電網改造等領域的合作。

(七)雙方將繼續積極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聯邦遠東及東西伯利亞地區合作規劃綱要(2009-2018年)》,大力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及其他地區合作大專案,全面支援利用雙方確定的合作機制開展兩國地方合作。

  (八)雙方對兩國科技和創新領域合作持續發展表示滿意,認為應進一步開展基礎性和高科技關鍵領域及前沿技術的聯合研究,積極推動研究成果產業化。雙方認為有必要利用專項貸款支持科學研究和高技術研發領域的合作專案,共同實施大型科技創新專案。

  (九)雙方表示將積極推動擴大雙邊金融合作,進一步發展本國金融市場,優化投資環境。雙方支持人民幣和盧布在雙方銀行間外匯市場掛牌交易,為開展雙邊本幣結算創造有利條件,促進雙邊貿易和投資增長。

  (十)雙方認為,兩國在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環保分委會框架內開展的環保合作為中俄合作樹立了典範。雙方在污染防治和環境災害應急聯絡、跨界水體水質監測與保護、跨界自然保護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的合作取得積極成果。雙方聯合監測表明,中俄跨界水體水質明顯改善。聯合監測已成為雙方在合理利用和保護跨界水領域開展雙邊合作的牢固基礎。兩國中央和地方全面協作、上下聯動,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中俄環保合作模式。

  (十一)雙方高度評價中俄互辦“語言年”對增進兩國人民相互信任和友誼、鞏固中俄關係社會基礎發揮的重要作用。雙方決定進一步加強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旅遊、媒體、電影、檔案等領域的合作,尤其是搞好俄羅斯“漢語年”各項活動,辦好中俄“國家年”人文領域的機制化項目等。雙方指出,2010年暑期首批500名俄羅斯中小學生赴華夏令營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將精心組織好2011年第二批俄羅斯中小學生赴華夏令營活動。

  (十二)雙方表示願繼續通過互辦文化節等方式擴大兩國文化交流與合作。雙方認為,中俄互設文化中心對加強兩國人文交流與合作具有重要作用,兩國政府將對文化中心的運作予以支持。

  (十三)雙方商定互辦旅遊年,責成兩國有關部門制定具體活動清單並確定舉辦日期。

  (十四)雙方商定推動擴大組織電視頻道在對方落地方面的合作

  (一)雙方表示將與國際社會攜手努力,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維護國際法準則,積極宣導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係民主化,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民主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為推動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而不懈努力。

  (二)雙方認為,當前世界經濟出現整體復蘇勢頭,但主要矛盾並沒有完全消除。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仍然存在,復蘇基礎仍不牢固。

  雙方主張各國應推行協調、連續和穩定的宏觀經濟政策,在確保本國金融體系穩定的同時根據各國國情繼續堅持刺激經濟的舉措,進一步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機制,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願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推動建立完善、均衡、普惠、共贏的多邊貿易體制。

  (三)雙方認為,國際安全形勢總體良好,但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國際和地區問題此起彼伏。傳統安全問題有新發展,非傳統安全威脅上升,兩者相互交織,給世界和平與穩定帶來嚴峻挑戰。雙方宣導在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強合作,主張通過對話和協商解決國際爭端。

  雙方認為,維護歐洲-大西洋地區和歐亞地區的和平、安全與穩定不僅對地區國家,而且對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中方積極評價俄方為應對新安全威脅和挑戰,秉承安全平等和不可分割的原則,團結各方力量推動制定《歐洲安全條約》,反對擴張軍事聯盟

  (四)雙方指出,聯合國具有普遍性特點,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推動國際合作方面發揮著核心協調作用。雙方支持對聯合國安理會進行改革,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效率,使其更具代表性。雙方主張聯合國會員國應通過最廣泛的民主協商,爭取就改革問題達成一致。

  (五)雙方積極評價G20在應對國際金融經濟危機和促進世界經濟復蘇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支持G20作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論壇,繼續關注世界經濟、金融和發展等重大問題。雙方認為G20機制應體現代表性、平等性和實效性,應進一步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機制和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促進全球經濟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G20應確保在首爾峰會前完成匹茲堡峰會確定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改革目標,保證如期實現財政穩定,推進金融監管改革,反對各種形式保護主義,加大對發展問題的關注。雙方將在G20框架內就經濟可持續增長框架、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等主要金融經濟問題加強溝通和協調。

  (六)雙方表示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及其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雙方願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成果基礎上,與各方一道努力推進國際談判進程,為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作出積極貢獻。

(七)雙方決心加強在國際軍控、裁軍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運載工具擴散方面的合作。

  雙方重申支援建立無核武器世界的目標。為實現這一長遠目標,各國應攜手努力,維護全球穩定、國際和地區和平,在恪守各國安全平等和不可分原則的前提下,推動國際軍控、裁軍和防擴散進程。

  雙方強調,防止核武器擴散對維護國際與地區和平與安全至關重要。《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是國際核不擴散體系的基石。

  雙方歡迎2010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取得的積極成果,願共同努力,繼續平衡推進該條約的三大目標,即核不擴散、核裁軍、和平利用核能,同時不斷鞏固和加強條約的普遍性、權威性和有效性。雙方強調,有效的國際原子能機構保障體系對防止核武器擴散和促進和平利用核能合作至關重要。俄美簽訂的《關於進一步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措施的條約》,是在執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六條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

  雙方支持《全面禁止核子試驗條約》早日生效,儘快啟動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關於“禁止生產核武器用裂變材料條約”的談判,推動包括首先是中東地區在內的地區無核化進程。

  雙方決定繼續在雙邊和六國框架內就伊朗核問題開展建設性合作,重申該問題應在各方恪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基礎上,通過政治外交手段解決。雙方強調,應達成全面、長期的談判解決方案,以恢復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畫僅用於和平目的的信心。為此,應積極採取切實措施,儘快重啟伊朗和六國之間的談判進程,同時努力落實伊朗德黑蘭研究堆燃料供應安排。這一安排是一項增進各方信任的重要舉措,對促進伊朗核問題其他環節取得進展具有積極意義。

  雙方認為,加強核安全對促進核能和經濟可持續發展,防範核恐怖主義,鞏固國際和平與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符合各國共同利益。雙方支持國際社會在這方面加強合作。

  雙方高度重視中俄就反導問題開展坦誠對話,強調應維護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兼顧各方利益,確保各國平等安全。雙方重申將積極致力於在日內瓦裁談會推動防止外空軍備競賽的國際努力。雙方將在反導和外空問題上繼續加強溝通與合作。

  (八)雙方指出,亞太地區面臨的威脅和挑戰增多,需要地區各國在維護本地區安全穩定方面作出進一步努力。雙方決定共同宣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主張根據國際法和不結盟原則,照顧各方合法利益,致力於在亞太地區建立開放、透明和平等的安全與合作格局。強調地區各國摒棄對抗、相互合作不針對協力廠商的重要性。

  雙方呼籲亞太地區所有國家在發展雙、多邊安全合作時,遵循以下國際公認的基本原則:

  尊重彼此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

  重申堅持平等和不可分割的安全原則;

  堅持防禦性國防政策;

  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不採取、不支持任何旨在顛覆別國政府或破壞別國穩定的行動;

  本著相互理解、相互妥協的原則,通過政治外交手段以和平方式解決彼此分歧;

  在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方面加強合作;

  開展不針對第三國的雙邊和多邊軍事合作;

  發展邊境地區合作,加強人員交往。

  雙方指出,在亞太地區多邊組織間建立夥伴聯繫,有助於推動落實上述保障安全的原則和措施。

  (九)雙方表示,上海合作組織在維護全球和地區安全、深化成員國睦鄰互信和務實合作以及推動國際關係進一步民主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上海合作組織的快速發展壯大及其威望的提高,符合全體成員國的根本利益。雙方將進一步加強戰略協作,努力鞏固上海合作組織在維護地區安全、應對共同威脅和挑戰、促進經濟人文合作方面的作用。

  雙方重申,堅持上海合作組織憲章所規定的開放性原則是進一步提升上海合作組織國際威望的關鍵因素之一。雙方將共同努力完善上海合作組織接收新成員的法律基礎

  (十)雙方表示,在維護上海合作組織地區,包括中亞地區和平與穩定方面持一致立場。雙方將繼續根據上海合作組織其他成員國國情,促進成員國可持續發展,加強同成員國在政治、經貿和人文領域的合作,重點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毒品走私和跨國有組織犯罪,維護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促進本地區各國經濟發展與繁榮。

(十一)雙方對朝鮮半島局勢表示關切,主張有關各方應通過對話和接觸改善關係,增進相互瞭解和信任。雙方認為,應儘快推動六方會談重啟,全面落實“9·19”共同聲明。

  (十二)雙方強調,“金磚四國”開展對話與合作,符合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有利於在多邊主義、全球治理民主原則基礎上建立更加和諧的新型國際體系。雙方決定本著循序漸進,務實創新、開放對話精神,繼續全面發展四國間各領域務實合作。俄方對中方決定舉辦2011年“金磚四國”領導人第三次正式會晤表示歡迎,並將積極向中方提供協助。

  (十三)雙方將繼續加強中俄印三方對話,共同致力於營造良好的亞太和國際環境。雙方願推動三方在救災、農業、衛生等領域合作取得豐碩成果,加強三方學術界、工商界之間的交流,促進多邊合作和國際關係民主化。

  (十四)雙方重申,要堅定不移地在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基礎上,遵循馬德里原則、聯合國安理會相關決議、“土地換和平”原則和“阿拉伯和平倡議”,致力於實現阿以衝突的全面、公正和持久解決。雙方歡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於2010年9月2日重啟直接談判,希望有關談判取得積極進展。

  (十五)雙方重申阿富汗應成為一個和平穩定、獨立自主、發展進步、友善中立、遠離恐怖主義和毒品犯罪的國家,總體積極評價阿富汗和平重建取得的進展,表示將繼續積極參與這一重建進程。雙方支援國際社會在發揮聯合國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向阿富汗重建提供援助,在尊重阿富汗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前提下共同促進阿富汗及其周邊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發展。

  兩國元首會晤在友好、互信、合作的氣氛中舉行,取得重要實際成果。雙方對會晤結果表示滿意。

  俄羅斯聯邦總統梅德韋傑夫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在2011年方便的時候訪問俄羅斯。胡錦濤主席愉快地接受了邀請。訪問具體日期將通過外交途徑商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俄羅斯聯邦總統

       胡錦濤    德·阿·梅德韋傑夫

      二0一0年九月二十七日於北京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195458
中國鴻溝--原文
推薦0


Guod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這是美國軍工複合體對美國國防部因金融危機削減預算的抗議之聲,跟中國不完全有關

The China Gap 

By Robert S. Dudney 

Editor in Chief 

The US may be in a military airpower race with China, but only one side is racing.

Adm. Michael G. Mullen recently called worried attention to China’s "heavy investments" in advanced "expeditionary, maritime, and air capabilities." This, he noted, is "oddly out of step" with Beijing’s "stated goal of territorial defense."

The 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implied China had a more ominous aim. The "gap" between its words and deeds is large, Mullen told the Asia Society June 9. It is so large, in fact, that he has "moved from being curious [about the buildup’s purpose] to being genuinely concerned."

Mullen’s words were unusual; frank talk about the threat of growing Chinese power is rare. Even as China has pressed to build up its military forces, Washington has reacted tepidly. This stems from the existence of a second and more significant "China gap."

Rebecca Grant, director of the Mitchell Institute for Airpower Studies, defines it as "the gap between China’s steady pursuit of military capabilities under an artful strategy [and] US defense strategy, which has apparently chosen to downgrade and minimize the need for conventional deterrence in the Pacific."

Grant was referring to Secretary of Defense Robert M. Gates’ reorientation of US military capabilities away from deterrence of China’s conventional forces to lower-tech, irregular combat in Iraq and Afghanistan.

The SECDEF’s assumption seems to be US air and naval forces still maintain a comfortable lead in the Pacific.

This concept took heavy fire in recent hearings of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chartered by Congress. Experts noted that China’s air force, in particular, has advanced from being a regional power with limited capabilities to a force with growing potential to imperil US interests.

Wayne A. Ulman, the China issues manager at the National Air and Space Intelligence Center at Wright-Patterson AFB, Ohio, asserted that the capabilities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ir Force (PLAAF) have grown "dramatically" over the past decade.

He said the PLAAF has gone from being a technologically inferior force to a well-equipped, fairly well-trained one. On its current course, he added, "China will have one of the world’s foremost air forces by 2020."

Nearly 500 of China’s approximately 1,600 fighters now are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type. They can be seen as at technical parity with US fighters such as the F-15 and F-16, he noted. If Ulman is correct, China will have a stealthy "fifth generation" fighter, rivaling USAF’s F-22 Raptor, operational by 2018, years earlier than Gates himself has estimated.

Roger Cliff, a RAND Corp. analyst, noted that China now produces a beyond-visual-range radar-guided air-to-air missile comparable to the US AMRAAM or Russian AA-12, and a variety of laser, TV, and satellite guided precision munitions. Cliff noted that modern hardware alone does not necessarily bring more strength, without advances in doctrine, training, and logistics. "However," he said, "China has been making progress in many of these dimensions as well."

The panel heard warnings that the PLAAF has made a tremendous investment in ground-based air defenses, needed to blunt any USAF operations against Chinese targets. Since 2000, the PLAAF has purchased many more Russian SA-20 SAMs. China also has begun to deploy the domestically produced HQ-9, comparable to the SA-20.

In a future war, Ulman reports, US airpower would face "one of the world’s most advanced and robust air defense networks."

Jeff Hagen, an engineer-analyst from the RAND Corp., told the panel that China’s burgeoning ballistic missile force threatens USAF’s major regional air bases. He estimated that, today, China could throw 480 ballistic missiles and 350 cruise missiles at Osan and Kunsan in South Korea, and 80 ballistic missiles and 350 cruise missiles at Kadena, Misawa, and Yokota in Japan. At present, Chinese missiles do not have the range to hit Anderson AFB, Guam, though it is working on such weapons.

"Clearly," said Hagen, "the US could face extended periods of time where few, if any, of our bases near China are operating."

The interlocking power of modern fighters, dense air defenses, and devastating attacks on air bases, combined with capabilities to strike at US cyber and space systems, threatens US land- and sea-based airpower with "lockout"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In fact, said Richard D. Fisher Jr., a China airpower expert of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y and Assessment Center, China’s effort "has the potential to end the assurance of US air superiority in Asia, absent a vigorous US response."

The US may be in a military airpower race with China, but only one side is racing.

The record of US neglect in recent years is long, in Grant’s assessment. She notes that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has halted the key F-22 program at only 187 fighters; blocked Japan’s bid to acquire its own F-22s; failed to launch a new long-range bomber program; delayed acquisition of a tanker; limited deployment of missile defense systems; and fumbled an effort to streamline its cyberwar operations.

Gates constantly reminds allies that US air and naval assets outnumber those of China.

"This pointless bean counting does little to account for the fact that US air and naval forces must reach far across the globe to project power," Grant said.

DOD has not been totally inert in the face of Beijing’s challenge. It has begun the task of expanding its network of Pacific bases. USAF and the Navy are developing "AirSea Battle," an employment concept aimed at maximizing their joint-force power in the Pacific.

The situation is neither desperate nor beyond repair. The $15 trillion US economy exceeds China’s by a factor of two, and could easily support modest force improvements.

Administration leaders might ponder that fact as they make budget and force-planning decisions in months ahead.

"Anti-access and area denial are not simply buzzwords we use to argue for more money in the budget," Mullen warned. "These are real capabilities being pursued by real people, and we would do well to bear them in mind as we build the force for the future."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163305
美國國家經濟會議主席薩默斯訪中,就匯率等事施壓?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美高官訪中 聚焦匯改貿易
 

2名資深白宮顧問,美國國家經濟會議(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主席薩默斯(Larry Summers)和副國家安全顧問(NationalSecurity Adviser)唐尼倫(Thomas Donilon)正在北京,出席5日至8日的中美高層會議,廣泛討論雙方緊張關係。

北京和華盛頓因經濟及外交需要而結合在一起,但今年也因這兩個問題而帶來雙方的爭執。

據了解,薩默斯及唐尼倫將會晤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以及國務委員戴秉國。

美國知名「納爾遜報導」(The Nelson Report)指出,美方將藉這次會談表達人民幣匯率迫切需要改革的觀點。

中國2008年中非正式地將人民幣緊釘住美元匯率,使得人民幣對其他貨幣隨著美元走軟,不過引來美國抱怨人民幣刻意被低估,以讓中國出口商取得不公平優勢。

北京今年6月19日停止人民幣實際上釘住美元匯率的政策,並表示會逐步讓人民幣匯率更具彈性,恢復實施2005年7月宣布的政策。

歐巴馬政府歡迎這項改變,不過指北京應更快讓人民幣匯價升值。人民幣兌美元在8月9日升值0.91%後,至今卻又下跌0.33%。

此外,中美貿易也常見齟齬,包括政策、投資規範及管理環境,特別是網路管制問題。

貿易糾紛主要集中在輪胎、鋼鐵產品、禽鳥和原物料出口關稅,以及中國製食品、玩具安全。

中國反控美方設置投資障礙,常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中國赴美投資和購買技術。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159495
美國力阻中國突破第一島鏈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1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沙包

工商時報  2010.08.31

中國新視野-美國力阻中國突破第一島鏈

康彰榮

     美國近期在西太平洋地區動作頻頻,先後與南韓、越南、日本分別在黃海、南海和釣魚台海域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儘管美方沒有明說,但對區域安全問題稍有概念的人,一看就知道美國這一系列的動作,矛頭都是對著中國而來。

     中國經濟規模今年即將超越日本,經濟實力不斷茁壯已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仍雄踞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儘管經濟龍頭地位屹立不搖,但如今已開始未雨綢繆,開始在政治、軍事領域上試圖抑制中國國力的全方位崛起,而南韓、日本、越南作為美國在此區域的第一線盟友,自然也成為美方亟欲拉攏的對象,這是否導致區域的政治生態出現變化,值得密切關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西太平洋北起日本、琉球群島、台灣、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構築了所謂的「第一島鏈」的戰略部署,全力圍堵共黨的擴散。「第一島鏈」向東,還有日本南方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含關島)以及加羅林群島組成的「第二島鏈」,形成了二條堅強的海上防線。在冷戰結束前,也確實有效地嚇阻共黨勢力的蔓延。

     1970年代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北京以及中美建交,中美兩國對立關係解凍,經貿政治向前邁進,美國逐漸放棄對中國的圍堵(containment)政策而調整至交往(engagement)政策,第一島鏈、第二島鏈的軍事安全地位也大為降低。

     進入本世紀後,中國的睦鄰、韜光養晦等外交策略顯現效果,不僅與鄰國關係大幅改善,同時隨經濟實力壯大,其在區域的政經影響力也不斷提升。而美國在經歷「911事件」後,傾全力在中東、南亞打擊恐怖主義,無暇兼顧之下,其在西太平洋的影響力有所弱化。

     儘管美國多年前已與中國建立所謂「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但雙方在區域內此消彼長的態勢,中美兩國領導人自然不會不知。在美國方面,隨著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局勢逐漸緩和,美方顯然又轉移重心,準備重新鞏固其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強權地位。

     今年3月,發生在黃海(韓國稱西海)的南韓天安門軍艦遭擊沉事件,正好提供美方一個絕佳機會,美韓8月初在黃海舉行聯合軍事演習,表面上看是為了恫赫北韓,但由於黃海緊貼中國京畿要地,其敏感位置引起中方的不滿和反彈。中國有專家就認為,美方此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甚至認為中美未來海權對峙就此拉開序幕。

     而在美韓軍演之後,美軍又隨即趕赴南海與越南舉行聯合軍演。美國國務卿希拉蕊稍早在東協區域論壇還稱,南海問題是美國要優先解決的外交事務,「南海航行自由事關美國國家利益」。而在南海上,中國與越南、菲律賓等美國盟友經常出現主權上的衝突,美國與越南聯合軍演,假想敵是誰不言可喻。

     至於美軍準備年底與日本在釣魚台海域舉行軍演,情況更為複雜。釣魚台的主權糾紛可說是直搗中國的敏感神經,美軍與日本在此軍演,形同表態支持日本擁有該島主權,挑戰中國意味更為濃厚。

     值得注意的是,美軍這3項演習的地點,就選在中國的黃海、東海和南海,對中國沿海形成一個包圍態勢,因此中國的態度就格外受人矚目。雖然中國軍事實力日益強大,但仍不足以和美軍匹敵。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對於美方的這一系列動作,除了外交上的交鋒,稍後或可能在附近海域也舉行演習以壯軍威,但出現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過這段期間的局勢變化,卻可能影響未來整個區域的競合。在中國整體國力不斷提升之下,美國若重拾冷戰思維,結盟西太平洋島鏈國家圍堵中國,屆時區域的緊張關係將再度升高,對於目前整個東亞正在蓬勃發展的經濟將是一大打擊。作為區域內的一份子,台灣有必要在此時動見觀瞻,思考因應之道。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148656
美國將領與學者:中國國防言行不一,圖謀終結美國亞太優勢
    回應給: 沙包(solpao)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新聞速報 2010.08.29

美將領籲警惕中國軍力

中央社

     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上將呼籲,對中國海空及遠程投射戰力方面的「重大軍事投資」要有所警惕。

     北京環球網報導,2010年8月份美國「空軍雜誌」發表主編達德尼 (Robert S.Dudney)題為「中國鴻溝」(The China Gap)的社論中,提及穆倫對中國軍力的高度警惕。

     文章說,6月9日,穆倫對美國亞洲協會 (AsiaSociety)指出,中國言與行之間的「鴻溝」很大,軍事投資與北京國土防衛的戰略目標「在步調上離奇地不一致」,令人「已經從對中國軍力建設目的的好奇轉變成真正的憂慮。」

     社論說,穆倫的言論並不尋常,如此坦白地談論持續增長的中國軍力威脅的確很少見。即使在中國極力建設其軍事力量的時候,華盛頓方面只是做出了不冷不熱的反應,這源於更重要的「中國鴻溝」的存在。

     文章引述米契爾空中力量研究所所長呂貝卡?格蘭特(Rebecca Grant),將此定義為「中國按其精明戰略所堅定追求的軍事力量與美國國防戰略之間的鴻溝,很明顯,美國戰略已經選擇降級並最小化太平洋地區 (對中國)傳統軍事威懾的需求」。

     格蘭特上述言論意指美國國防部長蓋茨 (RobertGates)對美國軍事實力的重新定位,要從對中國傳統軍事力量的威懾轉移到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低技術、非常規戰事方面。美國國防部長的假定似乎是美國空軍和海軍在太平洋地區仍然保有輕鬆的領導地位。

     這個觀點在最近的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的聽證會上引發熱烈討論。專家特別提到,中國的空軍實力已經從有限的區域力量,發展成為崛起中的危及美國利益的潛在軍事力量。

     位於美國俄亥俄州賴特?帕特森空軍基地的「國家空天情報中心」中國問題負責人韋恩?阿爾曼 (WayneA.Ulman)表示,中國空軍實力在過去的10年內得到「戲劇性」地提升。

     他說,中國空軍已經從一支技術落後的力量,轉變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部隊。按照目前的進度,2020年之前中國空軍將躋身世界一流空軍之列。

     阿爾曼指出,在大約1600架中國戰鬥機中有將近500架為第四代戰鬥機,它們在技術上與美軍的F-15和F-16相當。

     如果阿爾曼的觀點是正確的,中國還將有一款可與美國空軍F-22「猛禽」相匹敵的隱身第五代戰機,將在2018年部署,這比蓋茨預計的還要早。

     蘭德公司分析師羅傑?克里夫 (Roger Cliff)指出,中國現在研製出超視距雷達制導的空對空導彈,可與美軍的先進中距空空導彈 (AMRAAM)或者俄羅斯的AA-12導彈媲美,中國還有一系列雷射制導、電視制導和衛星制導的精確打擊彈藥。

     克里夫認為,如果沒有先進的軍事學說、訓練以及後勤保障,僅靠現代化的硬體裝備並不會必然帶來更強大的力量,中國已經在其中的許多方面取得了進步。

     聽證會上還可聽到這樣的警告,解放軍空軍已經在陸基防空方面進行巨額投資,意在弱化美國空軍打擊中國目標的行動。

     從2000年起,中國空軍購進更多的俄製SA-20地空導彈,中國也已經開始部署本國生產的與SA-20媲美的HQ-9防空導彈。阿爾曼還說,在未來的戰爭中,美國空軍將面對「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的防空網之一」。

     一位來自蘭德公司的分析師傑夫?哈根(JeffHagen)說,中國快速發展的彈道導彈部隊已經威脅到美軍的主要地區空軍基地,他估計如今的中國可以向美軍駐韓國的烏山和群山基地發射480枚彈道導彈和350枚巡弋飛彈,可以向日本的嘉手納、三澤、橫田基地發射80枚彈道導彈和350枚巡弋飛彈。

     目前,中國的導彈還不具備打擊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的射程,儘管中國正在進行此類武器的研發。「很明顯」,哈根說,「美軍或面臨長期缺乏靠近中國部署的基地的情況。」中國現代化戰機、密集的防空系統和對空軍基地毀滅性攻擊的連鎖戰力,與襲擊美軍電腦與太空系統的能力相結合,將「封鎖」西太平洋,威脅美國陸基和海基空軍力量。

     國際戰略與評估中心的中國空軍力量專家理查德?費雪 (Richard Fisher)說,事實上,在美國不做出有力回應的情況下,中國的努力,已經具備終結美國在亞洲確保空中優勢地位的潛力。990829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144514
美國對華是"平衡"還是"制衡"?
    回應給: 沙包(solpao) 推薦1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沙包

國際間能看穿東亞局勢而又肯坦率道出的莫過於新加坡資政李光耀了,他坦率地說希望美國勢力留在亞洲太平洋,如此方能「平衡」中國,他說的是「平衡」而不是「制衡」,中國媒體把他所說譯為「制衡」,使他頗有遺憾,因為這兩個詞確實意義大不相同,平衡是和平的,使雙方的份量均衡,制衡則是進攻性的,要限制對方發展,前者引起衝突的機會不大,後者則甚至可能觸發戰爭,亞洲人當然不歡迎戰爭。

當李光耀說美國應在亞太平衡中國力量之崛起時,中國大陸許多人不以為然,但這是一種錯覺,認為李是中國人,為什麼要說這種話,那是因為一般人把新加坡人與香港人看成一流,其實新加坡人是新加坡國民,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關,正如李光耀在與日本朝日新聞記者談話中所說:「我這樣說,並不是因為我是華人或反華,因為我代表新加坡,我的國家利益在於太平洋地區應保持平衡」。

中國崛起的勢頭非常強,固然是「和平崛起」,深自韜光養晦,但是一般知識份子看來,任何一個勢力如果膨脹到沒有節制時,就難免要發揮出老大的氣慨,那就會使其他國家受到擠壓,中國是否也會這樣呢?在歷史上看來,中國並非毫無擴張性,萬一將來憑藉經濟力量以及軍事力量「稱大」時,怎麼辦?那麼誰來平衡,使這種事不發生,或者發生而不致於為禍,答案是美國。就如李光耀所說:「你拿出日本,你讓南北韓聯合前來,你把東協國家都團結起來,你甚至可以把印度拉進來,但你還是抗衡不了中國,但美國可以」。

李光耀對日本的看法也中肯,他說:「日本可以成為抗衡中國的力量之一,如果你們成為中國集團中的成員,就可能失去抗衡力,如果美國支持你們,你們就可以與中國討價還價,否則你們就沒有了籌碼」,「美國不喜歡日本進入中國集團,你們要麼選擇美國,要麼選擇中國,就這麼簡單」。

李光耀的分析大體上沒有錯,但是,唯一的錯誤是:亞洲國家要的是平衡,但美國的政策卻是制衡,美國不但看現在,也看將來,它認為中國力量不斷強大,將來即使沒有稱霸世界之意,也會想稱霸於亞洲,那就會與美國利益衝突,必須加以制衡,與其將來必須制衡,何如現在就加以制衡?

中國的經濟力量已坐大,很難制衡,外交上也到處是朋友,不易制衡,唯一可以制衡的是軍事方面,這方面中國與美國的力量對比還差的很多,只要軍事上使中國服貼,美國就不怕中國的挑戰。

且聽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威拉德五月初所說的話,他說:「我們看管著南中國海、東中國海、還有馬六甲海峽和新加坡海峽等往來頻繁的海上通道」。

威拉德的話當然不是空言恫嚇,而是有實力與事實的,看看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軍力部署就知,除了船艦及機群之外,監視中國無微不至,有天基監視系統,由海洋衛星實施對海戰略偵察,有水面空中兵力組成的對海機動監視平台。有由地面雷達站和海底聽音系統組成的固定電磁監視網。

理論上講,平衡是可以存在的,但實際上的可能並不大,日本民主黨在競選時,以及剛上台時,也曾想把日本與美國的關係拉開一點,與中國的關係靠近一點,使自己從制衡中國的陣線中改為平衡,這樣使美、日、中之間的關係變為等邊的正三角形。但美國怎肯同意,藉琉球美軍基地問題大施壓力,日本國內保守勢力輿論也群起袒美,民主黨最後只好放棄一度曾提出的理念,乖乖地呆在美國的制華陣線中。正如李光耀所說要就選中國要就選美國。

事實上,東協國家都知道這種情形,他們在政策上便很分歧,有的國家同意美國的制衡政策,譬如新加坡、印尼,但多數國家不願參與,這是因為本國利益所致,新加坡與美國的商業經濟利益高,親美有好處,印尼與中國有嫌,國內排華觀念很盛,惟恐中國崛起勢力太大,所以難免有制衡,但其他國家尤其是在中南半島的國家,與中國接近有非常現實的經濟利益,但與美國接近則無利可圖,當然不願參與制衡,那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他們當然也知道如果美國只是留在亞太,真的平衡中國倒也是好事,可惜美國的政策是制衡,制衡就有衝突,這些國家誰願捲入衝突?

如果如李光耀所說,有了美國的支持便可與中國討價還價,這倒是真實的,但問題是:美國是以武力支持呢,還是以經濟力量支持,台灣是美國以武力支持的,對大陸應有討價還價的資格,但兩岸關係卻時常在緊繃著,使台灣失去進步的能力。至於經濟力量的支持,美國現在已無此能力,他反倒要中國購買其國債支持美元的地位了。亞太國家沾不上它的光,倒反而需人民幣的穩定維持大家的金融不受衝擊了。

【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九十二期】2010.6.0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141548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回應給: 沙包(solpao)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0

 A Report to Congress Pursuant to the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for Fiscal Year 2010

 Executive Summary

Over the past 30 years, Chin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its pursuit of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which has allowed China to achieve higher living standards for the Chinese people and has increased China’s international profile. These economic achievements, combined with progres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also enabled China to embark on a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of its military. The pace and scope of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have increased over the past decade, enabling China’s armed forces to develop capabilities to contribute to the delivery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as well as increase China’s options for using military force to gain diplomatic advantage or resolve disputes in its favor. Earlier this decade, China began a new phase of military development by articulating roles and missions for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that go beyond China’s immediate territorial interests. Some of these missions and associated capabilities have allowed the PLA to contribute to international peacekeeping efforts, humanitarian assistance and disaster relief, and counter- piracy operations. The United States recognizes and welcomes these contributions. Other investments have allowed the PLA to pursue anti-access and area-denial strategies. Still others appear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PLA’s ability for extended-range power projection, although China’s ability to sustain military power at a distance, today, remains limited. As the 2010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notes, “China is developing and fielding large numbers of advanced medium-range ballistic and cruise missiles, new attack submarines equipped with advanced weapons, increasingly capable long-range air defense systems, electronic warfare and computer network attack capabilities, advanced fighter aircraft, and counter-space systems.”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cultural ties continued to make important progress in 2009. Despite these positive trends, China’s military build-up opposite the island continued unabated. The PLA is developing the capability to deter Taiwan independence or influence Taiwan to settle the dispute on Beijing’s terms while simultaneously attempting to deter, delay, or deny any possible U.S. support for the island in case of conflict. The balance of cross-Strait military forces continues to shift in the mainland’s favor.

The PLA has made modest improvements in the transparency of China’s military and security affairs. However, many uncertainties remain regarding how China will use its expanding military capabilities. The limited transparency in China’s military and security affairs enhances uncertainty and increases the potential for misunderstanding and miscalculation.

As President Obama has said,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has not been without disagreement and difficulty. But the notion that we must be adversaries is not pre-destined.” Sustained and reliable U.S.-China military-to-military relations support this goal by reducing mistrust, enhanc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broadening cooperation. China’s recurring decision to suspend military exchanges has impeded this effort.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will continue to use its interactions with China to encourage it to play a constructive role in addressing common security challenges in Asia and globally. At the same time,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has a special responsibility to monitor China’s military and to deter conflict. Through force posture, presence, capability developments, and actions to strengthen alliances and partnerships,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demonstrates the United States’ will and ability to maintain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Asia-Pacific.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123284
US says China's military has seen secret expansion
    回應給: 沙包(solpao)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China's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testing missil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29 July 2010 China's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tests missil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 new report from the US defence department says the growth of China's military is shrouded in secrecy.

This is dangerous, the Pentagon report says, as it gives rise to misunderstandings and raises the risks of potential conflict.

The annual study notes that China has extended its military advantage over Taiwan.

The report contains no dramatic new data but confirms US concerns about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military might.

According to the Pentagon report, China has been upgrading its land-based missiles, expanding its submarine force and modernising nuclear forces.

Frictions

It says China has 1,150 short-range ballistic missiles and an unknown number of medium-range missiles.

The billions of dollars in expenditure has been conducted largely out of the public eye, the report alleges.

"The limited transparency in China's military and security affairs enhances uncertainty and increases the potential for misunderstanding and miscalculation," it says.

Recent commentaries from the Chines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have complained about large-scale military exercises held by the US and South Korea. They have spoken of an alleged policy of US "encirclement" that threatens China's core interests.

China has also criticised what it sees as unwarranted interference by the US in one of those core interests, China's claim to much of the South China Sea.

US Secretary of State Hillary Clinton recently told a regional summit in Vietnam that it supported non-Chinese claimants to the sea.

The US also recently held a week of visits and training exercises with Vietnam.

The US is embarking on a new round of exercises with South Korea which it describes as purely defensive. Military-to-military contacts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have been suspended and China refused to meet US Defence Secretary Robert Gates.

"It's been ambiguous over the past several months," a senior defence official told the AP when asked about the Pentagon view of it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ar reach

The Pentagon suggests that China's purchases show a growing military reach beyond its borders, and beyond Taiwan.

"The balance of cross-Strait military forces continues to shift in the mainland's favour," the report said, regardless of improving political and business ties with Taiwanese President Ma Ying-jeou.

And China was "already looking at contingencies beyond Taiwan," it says, citing work on longer-range missiles that could reach the Pacific.

"Current trends in China's military capabilities are a major factor in changing East Asian military balances and could provide China with a force capable of conducting a range of military operations in Asia well beyond Taiwan," it said.

The report alleges this reach could go beyond traditional boundaries of Okinawa in Japan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to Guam, mainland Japan and the Philippines.

In March this year, China said it would increase its defence budget by 7.5% to 532.1 billion yuan ($77.9bn, £50bn), less than the usual double-digit increases. The US annual military budget is about $700bn (£448bn).

The Pentagon said it wanted dialogue with China to avoid any "miscalculation" between the two militaries.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122342
頁/共19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