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中國星火論壇
市長:古士塔夫  副市長: lukacsGuoding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中國星火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外交、軍事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美中日新三角?
 瀏覽15,620|回應94推薦1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沙包

2006.12.25  中國時報
穩定下來的美日中新三角
郭崇倫

    日本國會日前通過將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許多人大作文章,認為這是軍國主義復辟,事實上,日本自衛隊所受的限制與政治控制非常嚴密,一位防衛廳研究機構人士,就曾以自問自答方式,勾勒出目前的國防與日美安保政策的界線。

    「自衛隊應該保衛自己人民?」,「當然」。

    「美軍在亞太區域衝突時可以使用日本基地?」「理論上日本可以拒絕,但實際上一定會同意」。

    「區域衝突時,日本可以提供美軍後勤支援?」「也許可以」。

    「美日可以協同攻擊中國?」「不可以」。

    「如果是攻擊美國船艦,旁邊的日本船艦能否出手救援?」「不可以」。

    「如果日本船艦遭到攻擊,能否反擊?」「當然可以」。

    看起來似乎很荒謬,卻是目前受限於憲法與相關法律的結果。但是日本要開始改變了,改變的方向是朝「正常化國家」,希望日本國力能夠相稱其國際地位,日本戰後憲法與法律能夠符合實際,與防衛省升格同一時間,日本國會通過提倡愛國教育的「教育基本法」也是基於同一個目的。

    但是要「正常化」而不被其他國家認為是「軍國化」,需要柔軟的外交手腕,前首相小泉與現任首相安倍,雖然遵循的政策方向一樣,但是結果卻大不相同。

    小泉自從二○○一年上台,因為靖國神社參拜風波,中日兩國的高層互訪就終止了,隨後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又「挾持」了外交政策,讓兩國之間的猜忌越來越加深,但安倍第一次出訪,不是傳統上的華盛頓,而是北京與首爾,這是聰明的,尤其是與中國達成小泉上台後從未有過的政治諒解。

    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資深研究員黃靖表示,安倍是以戰略高度處理與中國的關係,強調日美同盟不是為了對付中國,而是亞太整體安全;而中國也頗欣賞安倍這種方式,中國新領導人了解,既然中國要崛起,日本也要正常化,不可能再把日本壓制住。黃靖指出,過去中國領導當局犯了兩個錯誤,一是把中日關係與中美關係掛在一起,二是歷史參拜問題與中日關係掛在一起,事實上都應該切開來看的。

    安倍訪問後,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除了胡錦濤明年將回訪之外,研究歷史認知問題的「歷史共同研究會」今年年底就要急著開第一次會,而將接替熊光楷的章沁生十一月訪問日本則是開啟雙方軍事交流。

    事實上,這也符合美國的利益,黃靖認為,從國際權力平衡上來看,當日本與中國都把美國當成最重要的盟國,對美國是最有利的,日本在安保上依賴美國,中國在經貿上依賴美國,美國左右逢源,就像上個世紀美中蘇的大三角關係,中日雖然維持些許緊張關係是好的,可是太過緊張,就會讓華府帶來麻煩。

    在小泉政權的末期,因為美國必須與中國合作,但偏偏日本又拉著美國反中國,讓美國十分為難,美國一再表達希望日本修改政策,但小泉不聽,現在換了安倍,美國也鬆了一口氣。

    但三角架構趨穩的同時,也隱含著變化,日美的政策過去不是百分之百協調好的,常常美國會不打招呼,做出讓日本大吃一驚的事,譬如目前六方會談中,日本實在沒把握美國會不會突然對北韓讓步,讓日本對平壤的人質要求懸在那裡。這時,日本會不會「南韓化」,開始尋求中國的協助?對國務院東亞局來說,這個問題是不會太遠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007302
 回應文章 頁/共10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福田康夫首相2007北京大學演講全文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2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沙包
lukacs

福田康夫在北京大學演講全文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htmlnews/20071228164924291198006.html?id=198006  

尊敬的唐家璿國務委員,尊敬的許智宏北京大學校長,在座的各位朋友們,在新年即將來臨之際,福田到了,就是福到了。今天我有機會在歷史悠久的北京大學同肩負中國未來重任的同學們交流感到十分榮幸,北京大學作為中國的最高學府,教育水準之高,為世界所公認,並且還有許多日本留學生在這裏學習,另外令人高興的是,聽說我的母校早稻田大學同北京大學有著長期活躍的交流。我希望將成為明天中國棟樑的同學們能夠進一步加深對日本的瞭解,學習有關日本的情況,我想借此機會提出一些有助於加強北京大學對日本的研究和對日交流的方案,有關其內容,我一會兒再做詳細介紹。 

下面我希望佔用大家的一點兒時間,就日本和中國的關係,把我日常的一些想法向各位做個介紹。這次我訪問中國的目的在於,進一步鞏固自去年秋天以來,以強有力的步伐發展起來的日中關係的根基,並將這一關係提高到新的層次,日中關係除了和平友好之外別無其他選擇,在這一《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理念,超越時間,作為中日友好的條件生生不息,自從締結《日中和平友好條約》以來已經近30年的時間,日中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獲得了世界主要國家的地位,兩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有力量能夠為亞洲及世界的穩定與發展做出貢獻,日中兩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如此機遇時,通過這一次訪華,我要向所有的中國朋友表明,日中兩國理應成為建設亞洲及世界美好未來的創造性夥伴這樣一種堅定的信念。 

當時我指出,而今的日中關係正在迎來第二個春天,因為,我已經在兩國到處都能看得到期待構築中日關係的萌芽,這次我的來訪可以說是迎春之旅,我知道中國有句話就是說梅花和櫻花常常是相伴的開放,我認為,這一次讓梅花綻放,能夠共用春天開放的櫻花。戰後,作為自由民主國家而獲得新生的我國,一貫走和平國家的道路,並致力於同國際社會的合作,我覺得這是值得自豪的,但是我認為,在感覺這種自豪的同時還必須對自己的錯誤進行反省,以及帶著顧及被害者感情的謙虛,只有認真的看待過去並且勇敢而明智的反省該反省之處,才能避免今後重蹈覆轍的錯誤 

同時,在縱觀日中漫長歷史時,我們不應該忽略雙方之間更加悠久的成果豐碩的交流,從歷史性的邦交正常化之間已經經歷了一代人的兩國關係,伴隨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此背景下,我們應該將如何把握我們之間的關係又應該如何去建設它呢?中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大刀闊斧的改革國內制度,同時積極推進對外開放,並於2001年加入了世貿組織,目前已經成為GDP和貿易額分別名列世界第四和第三的國際經濟中的主要成員,中國經濟的飛躍發展,不僅給日本而且給亞洲及世界帶來了很大的利益,在政治方面中國更進一步提高了在國際社會當中的存在感和影響力,並就地區乃至世界的廣泛課題給予關注採取行動並發言。政治方面,我們比以往更多的向國際社會明確自己的主張更為積極地開展國際合作,日中兩國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相互加強各種交流與合作,構築起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的關係。

借用作為總理簽署《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的我的父親的話來說,就是日中聯合聲明在兩國之間架起了一座吊橋,而《日中和平友好條約》又使它變成了一座鐵橋,那時候起,許許多多的兩國國民走過這座日中之間的橋樑,如今每年雙方的往來已經達到近500萬人次,在經濟方面,當前雙邊的年貿易額已經超過了2千億美元,而且日本是最大的對華投資國,明年是日中青少年友好交流年,也是人們期盼的北京奧運會之年,我願進一步促進日中交流的這一勢頭,使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30周年的2008年成為日中關係飛躍的元年。 

另一方面在時代大局之時,日中兩國絕不能僅僅滿足于相互友好的現狀,正如大家也親身感受到的那樣,在當今日中兩國已經成為影響變化顯著的亞洲地區乃至世界的穩定與發展方向的存在,全世界都在關注和期待著我們,我認為,日中兩國的未來不是選擇合作還是對立的問題,而是如何尋求有效的負責任的方式開展和平的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構築戰略互惠關係,恰恰是時代潮流對我們的要求。另一方面,兩國之間仍然存在著有待克服的課題,日中這樣的兩個大國之間,在所有問題上都取得一致的看法是不可能的,冷靜的討論和對待分歧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事實上由於相互理解和相互信賴還不夠深,無論在日本還是在中國,都有人曾經感到為什麼對方不理解我們的感情這種不滿的情緒,必須指出,不顧日中關係的歷史極其淵源,尤其是不顧我們所處的國際形勢的巨大潮流等缺乏大局觀念,以及任由感情用事都是非常危險的,針對這些課題重要的是我們應當坦誠相見,加深相互理解,互相承認差異,瞭解對方的真實面貌。 

戰略互惠關係的第一個支柱是互利合作,中國的順利發展是關係到日本發展的重要問題,本著這種觀點在過去30年裏,對中國所致力的改革開放,日本一直是提供援助,另外對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問題上,日本政府很早就表示過了支援,那是因為日本國民堅信,支持中國推進改革開放的努力,是不僅有利於中國的未來,而且也有利於日本乃至亞洲及世界的正確選擇。2008年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30周年,是值得紀念的年份,能在這樣的一年舉辦北京奧運會,意味著中國已經進入了嶄新發展階段,具有象徵性的意義,我對此表示衷心的祝賀,並且深切的期待奧運會獲得圓滿成功! 

在中國,正像日前十七大指出的那樣,伴隨著經濟飛速的發展,一部分的負面問題也顯示出來了,比如環境的惡化,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的差距擴大等等的問題,關於環境問題,日本在70年代有過慘痛的經歷,在日本經濟取得高速發展的過程當中,發生了四大公害的疾病,成為很大的社會問題,幾乎在同一時期,日本還遭遇到了石油危機,迫使國家認真採取節約能源的措施,我國被稱為比社會主義還要社會主義的平等社會,但是隨著全球化的進展,最近收入差距的問題也變得逐漸嚴重,今天溫家寶總理告訴我,為了應對這些問題,中國目前在貫徹科學發展觀,在這個過程當中,對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抱有堅定的信心,今後我們願意在同中方協商的基礎上,把合作重點從資源改革開放轉到實現和諧社會方面,這樣做將促進中國穩定和發展,對作為朋友和鄰邦的日本來說也是很可喜的事,在此方面我認為尤其重要的領域是環保和節能的領域,關於日本所經歷的公害對策等我們願意把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拿出來供中國國民參考 

目前,日本擁有國際先進水準的節能技術,我在今天的首腦會談上提議,為了推動日中雙方的環境合作,在中國國內建立起以資訊傳遞及網路化為目的的日中環境資訊平臺以及節能環保合作諮詢中心,並得到了中方的贊同。我們還準備用三年的時間,開展一萬人規模的環保和節能方面的培訓,邀請大批中國的專家和在一線工作的工作人員到日本分享我們的經驗。此外,為了發展互利合作,必須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這決不是日中對立的課題,而是關係到兩國發展的日中合作的課題,特別是為了保障經濟的健康發展,維護民眾的安全,讓民眾放心,在加強打擊盜版方面,日中兩國可以有效的應對,為了擔負在國際社會當中應有的責任和義務,需要官方和民間攜手起來,發揮主題的作用。日前,在北京召開了由日中相關部長出席的首次日中經濟高層對話,雙方在環境保護,知識產權保護以及貿易投資國際經濟等領域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我希望在互利合作的精神下進一步推進此類對話,並深切地期待今後通過對話使日中之間的合作逐一具體落實。 

第二個支柱是國際貢獻,我們都知道在無國界的時代裏,人員、資金、資訊一切都可以輕易的跨過國界,這不僅帶來發展的機會,而且也帶來金融、傳染病等諸多的風險。 

下面我講一下氣候變化問題,氣候變化已成為國際社會最重要的課題,這也是關係到我們如何誠懇地對子孫後代負起責任的問題,在日中雙方相互理解對方立場的前提下,兩國應該作為負責任的主要國家,為問題的解決而互相合作,盡最大的努力。在考慮到東北亞的和平與安定時,最迫切的課題是有關北朝鮮的問題,我們對最近在朝鮮半島無核化取得一定的成績。 

此外我們還解決在無核化問題的同時,要解決綁架和導彈的問題,進而實現與北朝鮮的關係正常化,我準備同作為六方會談的東道主的國家中國繼續保持緊密的合作,作為涉及到國際社會安全與和平的問題,還可以包括安理會,我希望在這方面也一定要加強對話,通過日中合作推動改革向前發展 

當前,非洲仍然面臨著非常嚴酷的現實,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由於營養不良的原因,每千名兒童中就有166名在五歲前喪生,明年5月,為了討論非洲開發的戰略及具體的措施,以欣欣向榮的非洲為主題,日本將在橫濱舉辦第四屆非洲開發會議,據瞭解,中國也在開發廣大非洲方面開始進行對話,為此我認為如果日中兩國能夠攜手開展幫助非洲持續發展,救助貧困的合作的話,那將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希望一定能夠實現。我衷心希望通過這些合作,使日中合作的美麗花朵開遍世界各地。 

最後一個支柱也就是第三個支柱是相互理解和相互信賴,正因為我們是近鄰,所以往往彼此因看到對方不理解自己而產生煩燥的心態,應該如何相互看待對方這一基本認識,也似乎在發生動搖。從日方來看,在很短的時間內取得長足發展的中國,一下子顯現在眼前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該怎樣和中國交往的這種意念,而中國同樣的也面對在國際社會上力求承擔更大戰略作用的日本,也有更加複雜的心態,人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實踐起來卻並非容易。 

為增進相互理解,首先需要彼此之間進行頻繁的交流,只有真正達到相互理解才能建立起相互信賴,我認為,為了促成對話、理解、信賴的良性迴圈,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加強以下三方面的交流,一是青少年交流,二是知識交流,三是安全保障領域的交流。 

特別重要的交流之一就是開始于去年的日中之間大規模的青少年交流項目,像你們這樣的年輕一代正是未來的希望,明天的日中關係也要靠你們來建設,政治、經濟固然重要,但未來構築長期穩定的日中關係,雙方要從展望50年後甚至100年後的長遠角度,著力培養能夠加強相互理解,相互學習的人才,正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人才需要堅持長期的努力,訪問日本的中國高中生回國的時候都異口同聲的說,日本並非想像的那樣,發現了全新的日本,他們通過耳聞目染以及親身體會,消除了以往的成見和偏見,無疑增加了對日本的瞭解,同樣訪問過中國的日本高中生也是,他在回憶住宿過的中國家庭時這樣說到,通過非常愉快的家庭寄宿和學校交流,我感到中國高中生和日本高中生沒有什麼兩樣,大家是那樣的友愛又是那樣的活潑。等他們和我們都長大成人的時候,我想真正的世界和平就會到來了,我從心裏感謝那些給予這次機會的人們。

日中之間推進知識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在日中兩國的年輕的學者之間,不僅就日中關係而且還就廣泛的國際形勢展開討論有著重大的意義,也就是說敏銳地察覺到世界動態和時代的變遷,從而把握日中關係發展的方向,需要具備這種視野,如果能通過日中合作培養出具備國際視野的有識之士,造就出大批有助於解決地區及國際社會的各種課題的人才,我相信日中兩國就會成為世界上值得自豪的夥伴。 

我希望同學們多瞭解日本,多學習一點有關日本的知識,為此我願提出旨在加強對日交流的建議,也就是說,今天給我演講的機會的就是北京大學,旨在加強北京大學的建議,叫北京大學福田方案,具體包括以下三點內容,第一舉辦學術研討會,在今後的兩年裏,以聯合國改革援助第三國,聯合國維和活動環保節能燈全球性課題為主,要求北京大學學者赴日本參加研討會。第二,明年從北京大學的同學們當中選拔150名學生到日本進修,第三,就是繼續幫助日本研究中心的集中授課工作,我有種期待通過旨在加強對日中加強的福田方案,雖然規模也不算是非常之大,但是我非常的希望使大家中間能夠有更多的同學走上研究日本之路 

關於安全保障領域的交流,不久前,中國軍艦首次訪問了日本,這是一件對日中兩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令人感到非常高興。2008年,將輪到日本防衛大臣訪問中國,安全保障是立國之本,也是直接關係到兩國國民感情的問題,也需要通過提高透明度把相互不信任消滅在萌芽之中,並培養起信賴的土壤,鑒如此,我認為有必要進一步促進中日對話的開展,促進廣泛領域的相互理解,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這一點在此次首腦會談當中,就這一項也達成了共識。我堅信只要日中兩國作為對國際社會負有責任的大國,著眼世界大局,致力於國際貢獻的話,就可以逾越各種立場的不同,構築起相互理解和相互信賴,共創亞洲和世界的美好的未來,從而成為負有創造性的夥伴。 

通過日中進行的創造性的實驗,雙方建立起為全世界所依賴的關係,當我們想到這些心中就會充滿希望,日中兩國不應該相互挑剔各自的差異,而應該成為面向共同目標為世界而攜手合作的真正的朋友 

我一邊對大家講這些,一邊再次深刻感受到政治家肩負的任務之重大以及展現在同學們面前的前途,雖然未來有坎坷,但是我認為越是在那樣的時候,面對情緒化和狹隘的言論,我們政治家越是不能隨波逐流,而必須適應世界的潮流和發展,把日中關係一步又一步扎實的向前推進。把日中兩國聯繫在一起的不單是利益和厲害關係,日中兩國是具有悠久交流歷史的鄰邦,不但有相通的文化及傳統,而且也有在交流過程當中形成的相互依靠的基礎,比如說像日本在即將演變成的明治維新一詞,就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古典那裏,另外今年文化體育交流年所開展的一系列交流活動,使雙方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不也是因為兩國有著共同基礎的緣故嘛! 

追求人權、法制,民主主義的價值固然很重要,但是另一方面我認為深深紮根於兩國共同的基礎和價值觀同樣重要,我懷著這樣的心情以及期望兩國國民更加珍視日中兩國的願望,這一次我還將訪問中國的曲阜,魯迅先生在他的作品《故鄉》當中這樣寫到,希望,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不再說了,不再往下說了,同學們,讓我們共同前進,共同開拓,共同締造美好的未來吧!謝謝大家。 

附:北大學生與福田康夫的問答  

提問:尊敬的福先生,您好,我是來自北京大學05級物理學院的,剛才您曾多次提出說日本要加強發展同亞洲國家的關係,您能不能具體的說一下,日方有沒有具體的想法,另外,您能不能對比一下您的父親,對比一下你們兩個人的政治主張呢?謝謝。 

福田康夫:日中關係如何使它加以發展,關於這個問題具體怎麼辦?剛才問到的這個問題,應該說這個問題應該是從多方面的,而且在諸多領域裏面已經開始了這種合作,如果逐一的舉出,恐怕花上今天一天的時間都不夠了,今天溫家寶總理和我也談到了很多的話題,也就是說我們雙方的合作關係如何去發展加強,他的具體內容當然是政治、經濟方面,再就是剛才一再所提出的人員交流以及環境保護方面的交流等等,我們都談到了,環境保護的問題應該說是大家考慮未來的時候,都是大家擔心的問題,那麼我們如何對待這些個問題,關於這些,我們也談到了非常具體的一些內容。 

前面我也提到了,為了改善提高能源效率的技術,應該用什麼技術?怎麼辦?我想這些事情,就是我們有很多的經驗可以跟中國方面進行交流和提供,我們準備邀請一萬名中國人士到日本來瞭解和學習,就是這些方面的技術,我們也提出了這個想法,就是我們在所有的方方面面在諸多領域來發展我們的關係,就是不僅這是對我們的雙邊關係來說,而且對中國也得到了順利和發展,這對於我們日本的經濟、社會、外交、政治等等對日本所有的方面都是有利的,所以目前在中國正在付出很大的努力,我們日本一定要竭盡全力的來幫助中國,但是我不舉出一些具體的了,我想按照這些思路,但是比方說剛才提問的那位同學,你也可以再思考一下,我們怎麼辦? 

讓我們一起思考,也拜託大家了。還有一點,剛才問到就是我的父親的政策,我的父親以和為貴,不喜歡打架,就是所謂腳夫,戰爭是日本國內政治上的一些交鋒,但是我們要以和為貴,大家要和好,而且在友好相處的過程當中共同的發展,這就是基本的想法。大概在30年前,去年應該是福田主義提出30周年,日本絕不做軍事大國,而且和其他國家之間及時開展心心相印的外交,那就是福田主義的精神,就是當年提出了發表了這樣一個主義,這個福田主義在東南亞國家給予了很高的肯定,大家可能以前認為的就是日本只是提供一些錢給予援助,但是提了這個主義以後,友好相處這就是日本的做法,30年前提出了這個主義,所以關係都是非常之好,就是說心靈交流,很多人我們去訪問亞洲的國家的時候,很多的人就提出了心和心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那我想現在仍然是心心相印的這種心靈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說讓我們時刻要想著這個心靈的交流,我認為非常重要,我可能是泛泛地講,但是我們的想法是這樣的基本的想法。 

提問:福田首相,歡迎您來到北京,來到北京大學,首先我做一下自我介紹,我是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的研究生,碩士生二年級,首先我代表北京大學的學生向您表示衷心的歡迎!下面我用中文提問。大家都知道,在中日締結的《日中和平友好條約》,在這個大的框架下,中日兩國未來在具體的哪些方面可以進行合作呢?日方對此有哪些具體的計畫或者說措施?謝謝。 

福田康夫:謝謝您對我的歡迎,代表北京大學的大學生向我表示歡迎,非常感謝,現在你對我提出的問題就是戰略互惠關係,為此做什麼?剛才提出的問題,我想這個問題,兩位元同學的問題內容都比較相似,女性之間的互惠關係嗎?(笑)。我想因為您的日語講得非常好,所以希望你到日本來,在日本的大學裏也學習,這樣的話日本婦女在社會上的活動可能比中國要滯後,你在日本就向日本接受說中國就是這樣,可以發揮這樣的才幹,生孩子,而且還可以繼續工作,而且收入也很高,希望你到日本宣傳一下,這就是互惠呀!你在日本學習,而且還要把你作為一個婦女的地位,在中國的地位以及一個婦女在中國的立場能夠在日本做宣傳,現在日本也在致力於提到婦女地位,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向中國學習,所以希望你能夠到日本多多的傳授這方面的經驗。 

提問:我是北京大學的學生,就像你剛才的演講過程當中,您把這一次旅行稱為迎春之旅,我想問一下您認為此次來華已經取得了或者是即將取得哪些成果呢?謝謝。 

福田康夫:我今天和溫家寶總理會見很長時間,可能超過了兩個小時,非常坦誠地互相之間直言不諱的交換了意見,而且我認為,當然不是所有的方面,但是幾乎是在主要的方面,大部分都達到了共識,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成果,我們能夠達成共識,達成一致的事情,我們必須把它付諸實現,我們要把它落實,要能夠兌現,那麼在我們的這種交流對話當中,有很多小的細緻的問題,這些一個一個的問題,就是要通過進一步加強日中關係,通過加強日中關係,兩國的關係加在一起變成更大的關係,為亞洲,為世界能夠做出更大的貢獻,我想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理想,你們是不是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崇高的理想,如果構築這樣的日中關係,那麼在亞洲的日本和中國不僅僅是為亞洲,而且為全世界能夠帶來好處的話,就好了,我想希望大家能夠理解這一點,那麼也希望大家,像你們這些年輕的一代,更多的考慮日中今後應該如何開展合作,建立什麼樣的關係,不僅僅是講到到今天為止的關係,而且是今後應該如何做,這是賦予我們非常大的責任和義務,所以我們希望今天在座的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這個裏面來。  

年輕的一代你們是創造未來的,包括環境問題,在我有生之際這個可能不能克服,但是你們到像我這個年紀的時候,如果說北極的冰全都消融了,那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那要為了你們的未來,你們就是要覺醒,要採取行動才行,這些事情光靠你們不行,光靠日本也不行,必須攜手起來共同起來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我想和你們一起來解決這些問題,所以我們才要開展兩國的青少年交流,雖然是非常一個非常微薄的計畫,但是開展福田計畫也是在如此。

<<<<<<<<<<<<<<

南韓要疏遠中國,輪到日中友好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606318
A War Like No Other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A War Like No Other: The Truth about China’s Challenge to America

Post Date:2007/11/8
A War Like No Other: The Truth about China’s Challenge to America

There ar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nalysts, scholars and people of great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who in past years have studied the situation in the Taiwan Strait and who believe that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on a collision course because of the possible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They are thinking of the unthinkable.

Tensions have risen and lowered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for many years and the region remains a flashpoint that worries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When former Taiwanese President Lee Teng-hui visited his alma mater in Cornell University in 1995 and then ran for a democratic election a year later, tensions were near breaking point.

But war did not occur.

However, Richard C. Bush and Michael E. O’Hanlon, two highly respected scholars at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say war could indeed happen if a crisis similar to the 1995-1996 period repeated itself. It would be the world’s first clash between two nuclear powers, and the repercussions would be severe. The US economy would sink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 w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opposite and hostile camps, with one side supporting the US and the other China. In exploring the impossible, the authors say that the US could not abandon Taiwan if it was threatened in a war with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s think that China, though it will rise to become the next great power, may not challenge the US. Cooperation and coexistence is still possible between the two giants. The authors do say, however, that the “most likely trigger” of a US-China war would still be Taiwan. They urge both Washington and Beijing to rightly understand this issue, help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prosper instead of sinking into war.

Having encouraged caution, the authors turn to what they call the “Taiwan tinderbox” and explain that while war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has been avoided in past, the likelihood of such a terrible event has not disappeared. They say war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remains a “distinct possibility” and it would drag the US into it. There are reasons for such a possibility.

The authors say China really does consider Taiwan its province, and has kept the option of using military force on the table. Though Taiwan could declare itself a sovereign and independent nation, this would prove exceptionally dangerous; China’s military capability is growing fast while Taiwan’s military is stagnating. Additionally, the US has maintained an ambiguous position with regard to Taiwan, prompting China to think that Washington would not intervene in a war against the island. The authors cite a statement made by a Chinese general during the 1995-1996 crisis over the Taiwan Strait. The general told a US diplomat, “In the end, you care more about Los Angeles than you do about Taipei.” The Chinese general thus questioned the US commitment to defend an ally like Taiwan. But during the 1995-1996 crisis, former US President Bill Clinton sent two aircraft carriers to the region, forcing China to end its military exercises in the Taiwan Strait during preparations for Taiwan’s first democratic presidential elections, which resulted in the election of President Lee Teng-hui.

The authors provide plentiful statistics comparing the sizes of population, defense budgets, number of military troops, and economic data of the US, China, and Taiwan, helping readers form a knowledgeable picture of circumstances in each nation.

They also made use of a 2005 Department of Defense report, which believed that a Chinese invasion of Taiwan would succeed only if China would accept the high political, economic, diplomatic and military costs. The author say the conclusion of this report is “highly suspect” because China does not have air power superior enough to destroy Taiwan’s air force. They say success depends on whether China can land troops and outnumber the Taiwanese at a strategic location, and whether it can strengthen its position before Taiwan can rush additional equipment to counterattack. They say that currently, China may not be able to meet all conditions to make an invasion successful.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566403
Taiwan Vote on U.N. Membership Troubling, U.S. Official Says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There is 1 message totalling 72 lines in this issue.

Topics of the day:

  1. Taiwan Vote on U.N. Membership Troubling, U.S. Official Says

----------------------------------------------------------------------

Date:    Wed, 12 Dec 2007 19:42:53 -0500
From:    USINFOlistmgr@STATE.GOV
Subject: Taiwan Vote on U.N. Membership Troubling, U.S. Official Says

Taiwan Vote on U.N. Membership Troubling, U.S. Official Says
(State official calls membership referendum force for tension, instability)
(452)

By Robin Yeager
USINFO Staff Writer

Washington -- Taiwan President Chen Shui-bian's plans to hold a referendum
on U.N. membership for the island are very troubling, says Thomas
Christensen,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In remarks to the Taiwan press in Washington December 6, Christensen
stress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has with Taiwan and what
he sees as their mutual interest in fostering "stable and peaceful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ccording to Christensen, Taiwan's pursuit of U.N. membership would go
against Chen's inaugural promises not to pursue referendums on topics
related to unification with China or Taiwan's independence. Concern about
China's reaction to the U.N. referendum has motivated recent U.S.
criticism.

"We're opposed to unilateral moves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by either side
of the Taiwan Strait," Christensen said. "Anything that makes Taiwan
stronger and safer is good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good for the people of
Taiwan. Anything that places Taiwan's peace and stability at risk, on the
other hand, also runs directly against the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 against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of Taiwan."

Christensen said the United States thinks the referendum is a force for
tension and instability.  "Where tension and instability leads is difficult
to predict," he said. "But we think that, all things being equal, actor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should adopt policies that enhance and
foster peace and stability."

In addition to risking confrontation with China by associating U.N.
membership with independence for Taiwan, Christensen said the campaign is
dangerous because it "seems to promise the people of Taiwan international
benefits it cannot deliver."

He further cautioned that the referendum could "weaken rather than
strengthen the hand of those who believe that Taiwan deserves a stronger
role in world affairs," a group he said includes the United States.

Christensen encouraged Taiwan and China to engage in their own dialogue,
and he assured reporter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co-managing Taiwan
in partnership with Beijing.

"The U.S. government remains the steadfast partner of the people of Taiwan,
as we have been for decades. ... It is not our purpose ... to dictate to
Taiwan leaders or to the Taiwan people what they can or cannot do," he
said.  "Taiwan is a democracy. We celebrate Taiwan's democracy. But we
believe that they ought to know where we stand, and they should make their
decisions with that information on board."

A transcript ( http://www.state.gov/p/eap/rls/rm/2007/96691.htm ) of the
press roundtable is available on the State Department Web site.

For related stories, see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
http://usinfo.state.gov/eap/east_asia_pacific/china.html ).

(USINFO is a product of the Bureau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Web site: http://usinfo.state.gov)

------------------------------

End of US-CHINA Digest - 5 Dec 2007 to 13 Dec 2007 (#2007-3)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566369
沙包說得好
    回應給: 沙包(solpao)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546326
新華社: 中日應拋棄"近代性"以領導亞洲崛起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1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沙包

中日應拋棄 近代性以迎向亞洲崛起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11/03/content_7002481.htm

 一百年來,亞洲的分裂爲何還沒有結束 

    大約一百年前,日本人岡倉天心就曾提出“亞洲一體”。但是,在他的年代,這種認識,僅是一種假定。因爲,“亞洲”本來是西方人發明的一個地理概念,而這片土地,在很長時間,因其地域廣大、文化複雜,缺乏共同意識。但是,在西力東漸之下,岡倉提起的概念,表達了亞洲意識的覺醒。而事實上,儘管當時亞洲處在殖民統治分割之下,但“亞洲一體”的理想卻團結了亞洲各國先覺。日本活動家宮崎滔天始終不渝支援中國革命,孫中山也曾策劃支援菲律賓反殖鬥爭,他們的行動喚醒了亞洲意識。 

    爲了亞洲的崛起而合作、“亞洲一體”精神仍然重要。但是,“亞洲意識”的進程中途夭折。扼殺亞洲意識的力量,來自亞洲內部。日本對亞洲的侵略,分裂了亞洲。從現實來看,亞洲的分裂並沒有結束。東北亞的緊張局勢並未消除,而中日兩國,儘管經濟關係尚可,但與兩國的巨大潛力而言,目前的狀態並不令人滿意

2000億美元的大關,但是,目前來說,中日經貿發展的勢頭不如中韓、中國與東盟。2006年,中韓、中國與東盟貿易額均已突破1600億美元。因此,2000億美元遠遠不夠。中韓貿易2008年將突破2000億美元。筆者記得,1993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訪問日本,他對日本經濟界人士說,中日雙方貿易額現在是300億美元,這還遠遠不夠。我看,雙方的貿易額應該達到3000億美元!他的講話贏得在場來賓熱烈掌聲。

    那麽,是什麽限制了兩國經濟關係發展的空間呢?筆者認爲,中日兩國的互不信任仍是重要因素。最近,在一次課後,日本學生問:“老師,中國將來是否會佔領日本?”爲什麽一個大三學生會有這種想法?我覺得,這個學生的想法,反映了日本社會對中日關係的認識框架。 

    明治維新之後,面對清廷衰落,日本對中國從“敬畏”轉爲“蔑視”。1886年,有個叫曾根俊虎的日本人上書時任總理大臣的伊藤博文,說:本邦人見清國人與見歐美人大異也,視之牛豬,加以輕蔑。而其原因,他指出,對清國之處置(指臺灣、琉球事件等)是對中國心理變化之始。現在,輕蔑不是沒有,而某種畏懼則滋長起來。以筆者看,不論是彼時的蔑視,還是目前滋長的畏懼,反映的都是近代國家觀下的弱肉強食邏輯。這也就是說,輕蔑畏懼,都是無法走出歷史的表現。當然,中國也存以近代框架觀察日本的問題。甲午之戰後,我們才開始以近代化程度衡量國家。我們看到,打我們的是個近代化的國家,悟出落後於近代就得挨打的道理。所以,我們開始近代化,建設近代民族國家。 

    沒有政府出面建立解決問題的協調機構,各種中日合作的方案無疑如同畫餅 

    今天,儘管民族國家仍然是國際關係中的基本因素,但是,超越國家框架的地域合作方興未艾。筆者認爲,在21世紀的今天,不論中國還是日本,都必須以亞洲的高度重新審視、重新調整兩國關係。我們在思考中日問題時,既要立足國家,同時,也要傾聽呼喚普遍亞洲意識的歷史呼聲。 

    中國與日本真正和解,要解決很多問題,要重新確證許多歷史。但是,這兩個民族存在歷史的共同命運。中國文明對日本文明的形成、日本明治維新後對20世紀新中國的影響,都不可低估。中日邦交正常化後35年,兩國、亞洲乃至世界形勢發生深刻的變化。今後,如何在變化之後的世界中重新定義雙方的關係,可以說至今仍在摸索。目前,雖然中日關係有所恢復,但仍有不穩定因素,還未找到新歷史形勢下雙方關係的框架。 

    人們記得,2001年末,中國前總理朱鎔基曾向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建議,雙方應該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但小泉說,中國剛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雙方談此爲時尚早。但是,日本存在廣泛的亞洲自由貿易協定推進派。日本前駐聯合國大使谷口誠在《東亞共同體》中指出,實現亞洲共同體的政治障礙很多,日本應在這個方面多做努力。爲此,他提出爲了培養共同體意識,日本應該人才、環境、能源、農業、貨幣等領域與亞洲展開合作。 

    21世紀的今天,高速發展的亞洲,面臨衆多必須共同解決的嚴峻問題,如資源、能源問題,生態環境問題以及可持續發展問題。今天,亞洲民間智庫乃至政府,均曾提出各種地域合作方案,但是,假如沒有該地區主要國家政府出面建立解決這些問題的綜合協調機構,那麽這些提案無疑如同畫餅。 

  在整體性解決亞洲發展中的共同問題時,只有中日兩國共同出面,才能大有作爲 

    現實中,日本政府對亞洲的FTA顯然顧慮重重。木村福成最近出版在《東亞FTA與日中貿易》一書中寫道,日本以東亞各國政治體制、發展階段差距很大爲由,在經濟方面積極實施統合,但對政治、軍事方面的對話十分慎重,即目前採取政經應當分離的想法。但是,假如作爲亞洲最大經濟體的日本不在政治上表現出積極姿態的話,亞洲經濟的崛起就無可期待。因爲,在整體性解決亞洲發展中的共同問題時,只有中日兩國共同出面,才能大有作爲。這是因爲雙方都具備某些有利條件。 

    首先,在東亞,中日兩國的GDP占該地區的80%,兩國的經濟關係,在東亞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亞洲經濟而言,中國已然呈現牽引機車效果。日本經濟學家青木健教授在其新著《從貿易看亞洲中的日本》中指出,中國自亞洲的進口大於對亞洲的出口,發揮了星形網狀的作用。亞洲地域事實上已經建立起了地區性的 FTA 

    其次,中日都是資源、能源消費大國,各自掌握衆多的資訊渠道與供應來源。目前每桶原油超過90美元,如何穩定國際市場能源價格,節能技術是一大關鍵。在此方面日本積累了衆多經驗,有高度積蓄。而中國能源消費日益增多,中國能源的節約,對促進世界石油價格的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再次,21世紀,全球化給人類提出衆多課題,這些問題,很多單個國家無法解決,如環境問題、自由貿易秩序問題、金融問題、知識産權保護問題。爲實現亞洲崛起,中日兩大民族合作,可能發揮各自長處。中國有宏大構想力,思維特徵則以長期、歷史取向爲特點。日本社會內部集團有凝聚力、忍耐與堅韌、細緻入微和集團智慧。中日兩大民族,都有各自的優點,誰也無法代替誰。兩個國家可以尋找一種揚長避短的結合方式。 

    中日兩大民族均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同時又有共同的文化淵源。日本與中國的高中生一樣,都在自己的國文課本中,學習唐詩,作爲自己民族的古典。近代之後,中國亦自日本吸收了語言、科學體系。現代漢語中存在大量日語辭彙,構成現代中國思維的基礎。例如“組織”、“紀律”、“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等等。不但辭彙,我們也經由日本引進各種現代科學體系,所以我們在法學、經濟學、醫學以及工程等各類現代科學中,都能看到日本學者努力的影子。 

    亞洲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 

    近幾十年來,亞洲經濟取得長足的發展,但是,亞洲卻缺少自己的秩序。幾萬億美金外匯存款的命運完全依靠美國的貨幣政策與金融政策。亞洲人爲什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亞洲不缺乏想象力,而中日兩國,可以爲亞洲的未來提供創意。亞洲占世界人口的一半,而且多是發展中國家。亞洲問題辦好了,全球問題就好解決了。 

    在新亞洲的建設中,中日兩大民族首先必須抛棄以“近代”程度判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標準。其次,中日彼此須有相互合作的精神,在協商的精神下把亞洲的事情辦好。第三,亞洲國家必須團結,才能實現亞洲的共同發展、共同富裕。(作者:劉迪,旅日學者)

爲什麽這麽說呢?人們知道,去年,中日貿易額超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488037
雖然曾經是民主的支持者,最後只能支持右翼法西斯
推薦1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Guoding

屁股決定腦袋阿。

換黨換不了地緣政治的現實?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175055
存檔:日本右翼與暴力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07.04.19 
右翼施壓言行 愈演愈烈 暴力挑釁民主 日安全神話走調
黃菁菁/東京十八日電

    針對長崎市長遭槍擊身亡事件,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義正嚴詞地表示,「在選舉期間行凶是向民主主義的挑戰,我們絕對無法容許,一定要堅決撲滅暴力才行。」

    安倍首相在十七日傳出槍擊的第一時間,接受媒體採訪時只強調要儘快查明真相,引發在野黨的大力抨擊。在朝黨質疑,暴力扼殺了表現的自由、政治活動的自由以及民主選舉運動,一國的領導人在發生如此重大槍擊案時,居然沒先譴責暴力,如此下去日本社會更充斥著暴力與不安。

    民主黨黨魁小澤一郎表示,伊藤市長一向強烈主張廢核,他的不幸遇難讓人感到憤慨,以暴力和恐怖行動來針對政治和行政當權者是絕對不被允許的,那只會讓民主主義從根本被破壞。

    去年八月自民黨前幹事長加藤紘一的山形縣老家和辦事處遭右翼人士縱火,被逮捕起訴的嫌犯也供稱,是因月刊登出加藤批評小泉純一郎首相參拜靖國神社而感到不滿才起犯意。加藤對這次長崎市長槍擊事件表示,如此卑劣事件不斷發生,日本如何驕傲地面對其他國家?

    加藤家遭縱火時,安倍首相在第一時間也只要求查明真相而非譴責暴力。有人認為安倍的右翼色彩助長右翼言論。縱火事件其實隱含右翼對政治家的威脅。這次偏左的長崎市長遭襲,雖歹徒有私人動機,但警方不排除與右翼言論盛行不無關聯。

    日本近來暴力事件頻傳,讓人不禁質疑,夜不閉戶的日本安全社會是否已經變色?除了今年二月讓人記憶猶新的黑道在東京搶地盤火併事件外,就是右翼團體不滿政治家的言論時的殺人、放火,甚至還針對媒體施暴。日本經濟新聞去年七月二十日獨家報導,昭和天皇的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留下日記的內容,指出昭和天皇對靖國神社決定合祠甲級戰犯感到不滿,其總社稍後竟遭到右翼份子投擲火焰瓶。

    日本警方經過九個月的搜查,在十八日逮捕四十二歲的嫌犯平岡元秀,他是前右翼團體的代表。他供稱對報導內容不滿,於七月廿一日到日經總社門口犯案。

    日經對此發表立場強調,今後仍將公正客觀報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173243
陳主委來了
    回應給: Guoding(Needoak)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所以要「勤快」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171453
我國政府正告日本朝野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1


Guod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lukacs

我找不到日文版

童振源:面對中國威脅台日合作正是時候

(中央社記者張芳明東京十六日專電)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童振源今天在刊登於日本「產經新聞」的專文指出,中國以猛烈的速度擴充軍備,對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安定將造成嚴重的危害,現在正是日本和台灣合作,共同因應中國威脅的時刻。

童振源在這篇專文指出,他在三月底訪日出席台日共同主辦的「亞洲太平洋研究會議」時,注意到日本友人一再強調北韓的威脅,對比北韓更強大的另一個非民主國家中國的威脅,並未給予很高的關心。

他指出,北韓的核武危機當然嚴重,但是,快速擴軍的中國對亞太地區造成的危害將更為嚴重,北韓只是為維持獨裁體制,中國則是野心更大,為恢復「東亞霸者」的地位,將亞太置於勢力範圍內。

童振源指出,台灣人民對中國的威脅感日增,兩年前中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對犯台提供法律根據,瞄準台灣的飛彈增至一千枚以上,去年的軍事預算是台灣的四倍以上,今年包括未發表的數字在內已輕易超過台灣的十倍。

童振源指出,中國最近的動向顯示,擴軍的中國真正的假想敵在別處,和台灣同樣處於高度危險的是日本和在亞太地區展開的美軍,中國一月十一日試驗獵殺衛星武器強烈意在日本。

他分析指出,一月九日日本防衛廳升格防衛省,十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呼籲歐洲國家不要解除對中國的軍售禁令,十一日,中國發射彈道飛彈進行獵殺武器實驗,除表達對日本的不快並可能具有鼓舞士氣的作用。

他呼籲現在正是日台合作一起對付中國和北韓威脅的時刻,一面加強台日美關係,一面促進中國和北韓的民主化是日本和台灣的共同利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171009
正藍評論:溫家寶作秀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存查

<<<<<<<<<<<<<<<<<<

中國時報 2007.04.16  「融冰之旅」作秀 溫家寶未讓半步   陸以正 

    中共玩「大國外交」的把戲,越來越純熟圓融,運用外交禮節,斟酌公報文字,也愈來愈講究。上周溫家寶訪問日本三天,貿然觀之似乎有許多不合常情的地方,其實都寓有深意。台北平面媒體雖有分析報導,電視卻只強調晨跑、打太極拳之類的花邊新聞,令人遺憾。

    溫家寶十一日從南韓轉往日本,十三日返回北京。依常理而言,正式訪問總要等到最後一天,訪賓道別時才發表共同聲明,感謝主人的接待。這次卻選在第一天先簽署「中日聯合新聞公報」,有點本末倒置,主要為避免開臨別記者會,不讓外國記者提出尖銳問題

    中日雙方基於國內民情考慮,其實都有點「冷處理」的味道。顧及中國大陸人民仍有反日情緒,十二日溫家寶晉見明仁天皇,新華社只發了張照片,伴以兩行短短的文字。從照片上可見,日皇身邊有中文翻譯隨侍,而溫家寶根本沒帶日文翻譯,也違反外交常規,證明兩人除客套以外,沒說一句有意義的話。我敢打賭,中國大陸沒有一家報紙會登出這張照片。

    日本外務省更小心翼翼,官方網站發布的消息,總比大陸外交部遲緩。新聞公報內容盡拿些不相干的外國訪賓塞責,就是不願提溫家寶。只有外相麻生太郎十日在記者會上,被追問為何不准外國記者隨行採訪,待遇不公?問答全文不得不照實記錄,才透露出日方的真實態度。

    中共在「對等外交」上向來斤斤計較,北京認為胡錦濤是國家主席,與日本天皇地位相當。派國務院總理回訪同一等級的日本首相,應屬合理,完全不顧天皇已是虛位制。去年十月安倍晉三主動要求到大陸訪問,日方稱為「破冰之旅」;因此這次溫家寶答訪,大陸定名為「融冰之旅」。名稱很好聽,但問題是:小泉純一郎在任內,力圖向日本人民灌輸軍國主義思想,恢復「大和民族魂」,因而使中日關係凍結的厚冰,究竟融化了沒有?

    更深一層看,在中共的算盤裡,小泉參拜靖國神社,以及所謂日本應該「正視歷史」,承認侵華錯誤,都是北京用來討價還價的籌碼。中日間有何難以解決的歧見呢?不外乎:一、台灣問題;二、美日聯手阻擋「中國崛起」的隱憂;三、兩國海域界劃,與因而引起的東海海底油氣田的歸屬問題;四、國際關係上的歧見,尤其有關改造聯合國的問題。

    前提四項,特意不包括投資貿易在內。大陸在改革開放初期,對日本的技術與機器設備倚賴頗深。現在中國外匯存底早已超過日本,從歐美來的直接投資都來不及消化。因而已有卅年歷史的對華「日圓貸款」,明年將正式結束。今後兩國需要會商的是『合作向第三國提供援助問題』(本文使用雙括號時,表示引用「中日聯合新聞公報」原文,以下均同)。

    第一和第二兩項互相關連,難以分割。溫家寶在國會演說,希望「日本認識台灣問題的高度敏感性」。他與安倍正式會談時,必定也曾雖有禮貌,但意義明確地詢問日本所謂「周邊有事」的範圍如何界定。但日本不可能從有意含混的立場撤退。在「聯合公報」裡,只用一句話帶過棘手的台灣問題:『日方表示堅持在《中日聯合聲明》中表明的立場』,其餘一概免談。

    至於日美同盟,既然根據安倍訪華公報,中日雙方同意努力構建「基於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係」,隱含的解釋就是,美日「同盟關係」與中日新的「戰略互惠關係」並無抵觸,應可共存不悖。聯合新聞公報裡用了許多話強調雙方要『加強協調合作,共同應對地區及全球性課題』,以及『共同在開放、透明、包容等三原則基礎上,促進東亞區域合作』,都是官式用語,意在打造兩國力圖修好的形象,信不信悉聽尊便。

    第三項東海問題,中日同意『在不損害雙方關於海洋法諸問題立場的前提下,根據互惠原則進行共同開發』。兩國將『舉行更高級的磋商,在今年秋天就共同開發具體方案向領導人報告』,是溫家寶這次訪問比較具體的成就。

    第四項「地區與國際事務合作」標題下,日本在「朝核六方會談」裡念念不忘的北韓綁架日本人的爭執,大陸終於表示『中方對日本國民有關人道主義關切,表示理解和同情。』但在「聯合國改革」標題下,只用『中方願意看到日本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建設性作用』一句話帶過。

    拿它和胡錦濤三周前與普丁在莫斯科簽署的「中俄聯合聲明」對照,那篇詳述中國外交政策的重要文件坦言「中俄認為,試圖強行擴大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只會適得其反,擴大應以最廣泛協商一致為基礎。」換句話說,中俄兩國既不願放棄否決權,也不會讓日本輕易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應該是安倍最大的失望了。

    歸根究柢,溫家寶三天日本之行,在公關方面的成就遠大於實質意義。他共參與了八場活動;與日本各黨各派領袖,如自民黨幹事長中川秀直、公明黨太田昭宏、民主黨小澤一郎、社民黨福島瑞穗和共產黨志位和夫等都見了面;出席七個親中團體聯合歡迎會;並與經團連工商巨子午餐。但正如他在眾議院演講中引用的日本諺語「儘管風在呼叫,山卻不會移動」,隔絕中日間的那座山,並未移動分毫。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168796
頁/共10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