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 溪 學 討 論 記 要 - 9
dick 說:
先生:再次要對不起。因要趕緊工程,每天要工作多一個多小時,致使誤了時間。要先生久候,十分抱歉。
離中書院 說:
不必著急,有工作當以工作為先,職責所在,這是不能馬虎的。讀書之事可以工餘閒暇之時慢慢進行,不必著急。想你工作忙,不妨改個空一點的時間,你看如何?
dick 說:
先生,實不瞞,我的工作不忙,在七月十二日前,已有一個半月在家閒坐,只是今次,這客戶有著緊之意。改時間的問題全由先生安排可以了。
離中書院 說:
如果正好遇到忙時,讀書時間暫時調整一下,待恢復空閒後,再調回來也可以。或者早一些,或者晚一些,如今我正在暑假期間,時間很好調配。你自己斟酌其他最適合的時間,如此進行研讀,也才不致心理上產生急迫感。讀書最忌諱趕時間,故而大可不必將工作與讀書擠在一起進行,時間一定要調配得當才行。你看要不要暫時換個時間,調整幾週再看看?
dick 說:
多謝先生的體諒。我想換時間,大可不必。就只把讀書會開始時間改在八時也可以。不知先生會否以為晚呢?
離中書院 說:
八點到十點,可以,不算晚。暫時先這樣好了,有什麼問題再來研究。今天要不要暫停一次,改到明晚再討論?
dick 說:
明晚我要上英文文法課。今晚繼續誠體了解,好嗎?
離中書院 說:
好的。上一週的部分還記得嗎?有沒有什麼問題,可以先討論一下?
離中書院 說:
第三段 聖道、師道(變化氣質)、與聖功
道第六: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守之貴,行之利,廓之配天地。豈不易簡?豈為難知?不守、不行、不廓耳。
案:此為通書之第六章。此章言聖人之道為仁義中正是就現實生活中行事之道而言。此與言天道、誠體不同。天道誠體是道德的創造之源,只是一「於穆不已」,只是「天下之亹亹」,並無特殊分際上之特定內容。而仁義中正之為道則正是就現實生活中行事之分際而表現。此是行事分際上幾個普遍的規則,由之可使吾人真有德行者,亦由之可使天道誠體真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者,即真可為道德的創造之源者。仁義中正之為道使天道誠體有內容,不虛脫,而反而亦必以天道誠體為其本源(超越的根據),說到實處,實皆出自天道誠體,非由外給也。故前第二章云:「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故誠則無事矣」。誠則皆是,不誠皆非。誠則明通,不誠而邪暗則處處阻塞不通。通則有五常百行、有仁義中正,不通則邪謬皆非,焉有仁義中正?自本源言,一誠而已。故曰(「誠者聖人之本」,又曰:「聖誠而已矣」,又曰:「誠則無事矣」,此亦至簡易而至易知者。自具體生活行事言,則仁義中正而已。真能有仁義中正,則其誠體自不邪暗。故曰:「守之貴,行之利,廓之配天地」。能守、能行、能廓、即是真能有之也。守而有此仁義中正,則人有其自身之良貴,此乃貴于己而非貴于他者,此即所謂人格之尊嚴(人格之絕對價值)。亦即太極圖說所謂「人極」也。能行此仁義中正,則無往不利,所謂「明達」或明通也。能廓此仁義中正,(擴而充之),則「充周不可窮」,德與天地配,即所謂「與天地合德」也。亦孔子踐仁知天之義也。至此,則仁義中正全部滲透于誠體之流行,而誠體之流行亦全部是仁義中正之顯現。誠體之內容即是仁義中正也。此亦至為簡易至為易知之事。其以為難者,惟在「不守、不行、不廓耳」。此亦孔子「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之義也。
dick 說:
(上次所討論,第二段末尾牟先生言道:)所謂充其極而圓滿,一在肯定並證成此實體之普遍性,即此實體是遍萬物而為實體,無一物之能外;二是聖心德量之無外,實體之絕對普遍性即在此無外之聖心德量中而為具體的呈現。不只是外在的潛存的肯定。此圓滿之模型即是理想之聖人,現實上為孔子所代表。惟自孟子出,下屆中庸易傳之發展,不獨肯定此實體並由聖人體現此實體,且進一步即以此實體為人之性,以建立「人人皆可體現此實體而達至成聖之境界」之根據。
(此段中所謂)一在「肯定」並「證成」此實體之普遍性,(此處言)肯定與證成應是,上句充其極而圓滿之謂。
離中書院 說:
肯定與證成,是第一點,還有第二點。這兩點乃是解釋並說明何謂「充其極而圓滿」這句話的真實義涵。
dick 說:
是的。肯定與證成是客觀的:還要有主觀的「聖心德量」呈現。才可說圓滿(上下、內外)。
dick 說:
這個「圓滿」我有了一點眉目:肯定、證成實體普遍性,為萬事萬物,無不被包容;聖心的活動,乃是此實體的誠動。不單在理性思考上合理;實踐也具有力量及必然。
離中書院 說:
牟先生此處是就著「道德意識」與「道德踐履」所說,指濂溪言「天道」,言「誠體」,言「寂感」,未有不「本于聖」,未有不「歸于聖」這兩面而言。道德意識是聖心之開發無限量,而道德踐履則是聖心通過實踐的具體印證。
dick 說:
道德創造,本于聖、歸于聖。聖心開發無限量;聖心實踐具體印證。「心」真要努力見知。
離中書院 說:
本于聖與歸于聖,是就著「理境」之開發與證成兩面上說,「開發」指道德意識的無限量,「證成」則就實踐道德的無止境說。這兩面加起來,就是這裡所說的充其極而圓滿的意思。
離中書院 說:
聖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感通無限,覺潤無限。感通到那裡,就覺潤到那裡。譬如盡性,意識上要盡己性,盡人性,盡物性,進而還要參贊天地之化育。但在實踐上呢?也不光是空想,聖人春風化雨,有教無類,並且刪述六經,垂憲萬世。這就是聖人德量無外的具體示現。
離中書院 說:
你前面將圓滿以客觀主觀(上下,內外)兩面作歸結,也不能說不對,但歸結的太快了,這中間還有許多內容要說明白才行。不然就會顯得太攏統。
dick 說:
是呀。感通、覺潤無限。「仁以感通為性,智以潤物為用。」仁與智合成的「仁體」(心),才是道德真幾。有情感而沒有潤及是不圓滿。
dick 說:
是的。我常有這種思想格局,把成主、客分立。但內裏精細的變化,仍是一片糊塗。所以人生欠缺味道!
離中書院 說:
仁以感通為性,不錯。智以潤物為用,則有問題,需要再查看一下。/"仁與智合成"這個意思也理解的不甚妥當,儒家是攝智歸仁。智函在仁之中,不是兩個東西相合,本是一物,無所謂合不合的問題。/有情感而沒有潤及,是因為人是有限的存在,圓不圓滿不能以此衡定。上面這些觀點都似是而非,遣詞用字前必須再特加斟酌謹慎為宜。
離中書院 說:
今天時間太晚了一點,暫停於此,下週再繼續,好嗎?
dick 說:
「攝智歸仁」「智函仁內」,非兩物混合。智是輔助仁的,有仁心之感動,後有知識的功能。好的。先生再見。
離中書院 說:
好,再談。
.......................................................................
離中書院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