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濂 溪 學 討 論 記 要 - 4
.
dick 說:
先生:你好。這次讀書會是否在七時半開始呢?
離中書院 說:
你好。七點半,沒錯。如果有事我會事先告知,或暫停,或改時間。
離中書院 說:
看你好像也滿有興趣讀這個書,你是學哲學的嗎?
dick 說:
先生:實在我沒有正式學哲學。只因在多年前接觸過後,常有意去理解,更因牟先生的名字。窮追了十多年,但仍不見有進步。只想替自己建立一個思想系統而已。一定要是儒家的。就此罷了。
離中書院 說:
可以多談談你的想法嗎?就我所知建立思想系統,是很大的一個目標,但似乎比較接近西方哲學的思維。東方哲學,講得是常理常道,就我個人所體會,孔子也罷,牟先生也罷,都未嘗真有所謂思想體系的建立,世俗推崇牟先生,認為他建立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其實也是站在西方哲學的觀點而這麼說。在東方,中國哲學對於建立思想體系一事看得並不高,認為只是哲學「家」的事,如同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只是個人的見聞之知。如果是站在這個角度來學哲學,或讀牟先生,或接觸儒家的學問,並不能算是「善學」,真是懂得,有體會,應該是要志於道,立志做聖賢,而不只是立志建立如何成功做一個聖賢的「學問」(思想體系)而已。一個是以「做人」為著眼,一個則是以「追求知識」為著眼,兩者之間,是有很大差別的。
dick 說:
我似乎講大了。中國的思想系統原來這麼宏大的?不如直就自己所想而說好了。我討厭對事件(包括行事與說話)一無所知,在工作或行為,都希望能對事態有一把握。這些渴求往往限於知識道理。所以一見有理(包括認取的與證實的)皆求之。盡管能否習之以行,不是我的首要。但很多時候只因自己所限。
離中書院 說:
這是有關於價值標準的探討。價值標準的把握,的確是當代人所最感到困擾困惑的事。然何以你認為一定要是儒家的呢?
dick 說:
先生一問,我也沒有頭緒為何一定要儒家?或者是,我所喜愛與敬重的人物也是儒家的吧了。孔夫子、顏淵、孟子、王船山、熊先生、牟先生、唐先生、除先生及古先生(他在香港寫專欄的)等。都是清楚明白的人。
dick 說:
除先生/實是徐先生。錯了字。
離中書院 說:
你的抉擇肯定是對的,沒有問題。你今年多大年紀了?將來打算做什麼?有什麼深造的計畫嗎?
dick 說:
我今年已四十四歲。只想能做一個好人,在工作上只想把握一些小工程作生活。對中國文化有多點理解,及學好英文以作思考。與普通人可做的一樣。
離中書院 說:
這或許是你的客氣話?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因為從上述你所敬重的人看,他們都不只是一個普通的好人而已。固然,謙虛是美德,不過,孟子也說過「士尚志」的話,因為心志太普通了,是不能為「士」的。再進一步說,如果心志不同,也不能真正契會,真正把握住他們所言談的學問與道理。心志是一個關鍵,不能不留意。
dick 說:
心志不同不能契會。是的。這說出我對先賢的學問一竅不通。真慚愧!喜愛與崇敬不足以提升學問,要下工夫的。多謝先生指正。
離中書院 說:
儒家學問第一課,象山教人,「識其本心,先立其大。」你可曾用心想過是什麼意思?
dick 說:
以前無!「識其本心,先立其大。」認清辨別出本體之所在,確立生命之大體,而其所生成與變化,皆由此出現。再請先生指正。
dick 說:
先生:時間亦到了。今天以後我會留意“心志普通,學問平庸”的。多謝先生。再見。
離中書院 說:
本心是吾人生命之大體主體,沒有錯。本心為什麼是大體呢?這是從孟子而來,孟子所謂的大體,就是要能在生命中起主導作用,居於發號施令之地位的,所以又是主體。這個本心是要在自己的生命中能作主當家的。統領四肢百骸,支配七情六欲的。此之謂作主當家。而此本心,是既內在而又超越的道德創造之實體,祂是天生本有,我固有之,人皆有之的,從人皆有之看,祂也是最普遍的,可以說普於天地萬物而皆然,唯人能體現之,此所以人是萬物之靈。孟子所謂本心,即指此而言。故又曰:「求放心」,人本皆有之心,或放失而不知,故須求之。又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由孔子、孟子之言,可以說明此心是人人天生本有的。而此人人皆固有之本心仁心,就是成聖成賢的根據。象山本此而說,「此心同,此理同。」更進一步說:「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由此可見人若能充盡地朗現此道德本心就能與天地精神相貫通,此亦宋明儒所謂「天道性命相貫通」的主要意旨,這也是象山教人何以要由「識其本心,先立其大」入手的道理所在。
dick 說:
擴充方寸之心,與天地貫通,是之為大也。聖賢與平凡之別在於擴充,而不是本心。吾心即宇宙,是有擴充才可說的。我會記住先生的指正。
離中書院 說:
首先要能對本心有所把握,方有以進言擴充。至於聖凡之別,更不是在識量的大一點或小一點上作區別。好吧,先說到這裡,下次再談!
dick 說:
先生:再見。
.......................................................................
離中書院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