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價跌近5成 中油天然氣才降4毛 今年已大賺90億 台電也想爭食 〔記者陳曉宜、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今年因國際天然氣供過於求,現貨市場價格大跌近五成,全台唯一天然氣供應者台灣中油因此獲利逾九十億元,約佔中油今年逾半盈餘,引起台電有意爭奪天然氣採購權;但兩大國營事業廝殺,卻罔顧消費者權益,天然氣價格並未反映調降,今年一至八月一毛未降,家庭用戶僅在九月調降○.四元,每立方公尺由十六.六八元降成十六.二八元,與去年相比,價格更是不降反升。 根據中油公司統計,去年經濟不景氣,全年天然氣使用量僅八百八十萬噸,今年景氣好轉,使用量高達一千兩百萬噸。 另一方面,美國內布拉斯加州Henry Hub天然氣現貨價格,今年以來下跌逾四成,紐約天然氣期貨價格也下跌逾三成六。 但從去年一月到今年八月,反映在用戶上的天然氣價格卻是一路攀升,僅在九月份每立方公尺調降○.一三元,反映在家庭用戶上只調降○.四元。 中油公司總經理林茂文表示,中油為求國內供氣穩定,有七成二比例都是以簽定二十至二十五年長期合約方式向國外進口,有一成比例是短中期合約,一成八則視需求,在現貨市場購買;今年美國發現多處氣田,國際現貨市場供過於求,價格大跌,僅合約價格的五、六成,中油即調配出約兩成五的量購買現貨,因此獲利較高。 前八月一毛未降 九月微幅降價 但中油公司坦承,依照現行的天然氣計算公式,儘管量衝獲利也無法完全反映在國內供氣價格上。中油解釋,天然氣價格是依照天然氣全年成本與預算成本的差額去反映氣價,也就是以達到預算為目標。 但在成本的計算上,是實際值和預測值的總合平均,以四月為例,實際值是指一到四月的實際購氣成本,再加上五到十二月的預測成本;問題是,預測成本是依國際油價,也就是天然氣的合約價估算,即便中油未來在市場上買到更便宜的天然氣,仍然無法反映在當月氣價計算上。 換句話說,一般買賣是這個月進貨成本多少,再加上一定利潤後賣出;但天然氣的計價方式,卻是把未來的成本預估進來計算,而未來的成本又是以較高的合約價計算,即便後來買的是較便宜的現貨價,也無法在當月反映出來。 也因此,即便中油今年購氣成本比去年低很多,但在計算成本上有一大部份是預測值,是以合約價、也就是國際油價去計算,中油即表示,去年國際油價平均每桶六十六美元,今年平均約七十到八十美元,所以與去年相比,天然氣價格還是上漲。 中油坦承成本降 無法立即反映 中油公司坦承,雖然今年一到八月購買的天然氣成本大幅下降,但無法立即反映在當月氣價上,必須累積到一定的量時,才可能反映,所以一直到九月,氣價才微幅調降。 中油進一步解釋,該計算公式,是以穩定國內氣價為目標,避免有大幅調升或調降的狀況發生,所以即便當月購氣成本下降,中油也只能做到維持氣價不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