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向街頭啖一甌,瓊漿滿飲潤枯喉。覺來下嚥如滑脂,寒沁心脾爽似秋。”
這是清道光年間,楊靜亭所編《都門雜詠》中描述北京乳酪風味的竹枝詞。
乳酪是北京宮廷點心中的精品,滋味之悠長,連當代文豪梁實秋都免不了要在《雅舍談吃》裡追憶說:“酪有酪鋪,我家附近,東四牌樓根兒底下就有一家。最有名的一家是在前門外門框胡同北頭兒路西,我記不得他的字號了。掀門簾進去,裏面也沒什麼設備,一邊靠牆幾個大木桶,一邊幾個座兒。他家的酪,牛奶醇而新鮮,所以味道與眾不同。大碗帶果的尤佳,酪裏面有瓜子仁,於喝咽之外有點東西咀嚼,別有風味,每途經其地,或是散戲出來,必定喝他兩碗"。
相傳,北京奶酪源於蒙古,所以流入北京,是因為順治皇帝時對蒙古採取懷柔政策,刻意挑選蒙古王公貴族的女兒爲妃,蒙古的飲食習慣於是傳入紫禁城,並逐漸流傳到民間。
光緒14年,北京出現了首家奶酪專賣鋪~「奶酪魏」。由於店主魏鴻臣的手藝是習自御膳房裡專責宮廷點心的御廚,做出來的乳酪兼蘊濃郁的奶香與淡雅醩香;外觀潔白如脂、瑩潤如玉;入口細膩滑嫩,甘沁而醇厚,十足“宮廷乳酪”風味,因而一夕成名。
就咱記憶,舊時北京東西南北城大約有十多家酪鋪,以西四北「香薷軒」製作的特具濃香,而且醇冽撲鼻;梁實秋先生所記述的前門外門框胡同「林記」的也烤製極精。此外,唐魯孫先生筆下,滿族正黃旗何姓人士在東安市場內所開設的「豐盛公」酪鋪,則是民國初年,清室的遺老遺少們經常光顧,聚會噓唏的場所,其所製乳酪,冷香饒舌,融澈心脾,亦是佳品。
一般概念,乳酪需要兩次高溫加工。第一次熬煮上等全脂牛奶,晾涼後,拌入糖和微有酸意但仍具甜香的江米酒;靜置發酵約半小時,入烘爐烘烤約二十分鐘,至凝結成果凍狀。冷卻後食用。
但是,製作乳酪的奶與酒的比例必須十分準確,尤其用酒的醇度火候最關緊要,因為發酵太過則成奶豆腐,不及則凝不成凍,皆與乳酪風馬牛不相關了。
傳統北京奶酪呈半凝固狀,把青花小碗倒過來都不會灑出來,稱爲“合碗酪”;其味覺清甜,帶著濃濃奶香與似有似無的繞鼻醩香。
走遍大江南北,吃盡東西美點,只有廣州一味喚作「雙皮奶」的小點,口感差堪與北京的奶酪比擬。
故都北京的美點奶酪和酪乾(奶酪的副產品),念之垂涎,洛城又無處得覓。罷!豪飲三大杯,夢裡追憶去。乾杯!
嘻笑怒罵皆文章!歡迎光臨「有無居」,敬請點個推薦或回應,滿足散客小小的虛榮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