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往事曾經如此
市長:
blackjack
副市長:
juntruth
加入本城市
|
推薦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政治社會
/
政治時事
/
【往事曾經如此】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時事評論
字體:
小
中
大
轉載「盧新華:《傷痕》得以問世的幾個特別的因緣」
2014/02/25 21:02 瀏覽
790
|回應
0
|
推薦
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轉載「盧新華:《傷痕》得以問世的幾個特別的因緣」
初秋,酷熱依舊,中央電視台《見証》欄目攝制組來到上海,邀我配合拍攝一檔叫做“見証傷痕文學”的電視節目。二十九年過去,許多往事恍如隔世,“若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以至於有時竟疑心起《傷痕》這樣一篇如今靜靜地躺在文學史上,大概除了中文系的學生已很少有人問津的短篇小說,當年是否真地出自我的手筆。也忍不住問:確曾有過“我”嗎?這樣想,更感到《傷痕》能夠問世,端賴於當年的眾緣相助。於是,“因緣”兩個字一時竟如秋夜滿把清光,訇然瀉滿心頭,久久徘徊不去。也就進一步想:歷史,其實真是說不清道不白的。君不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哪怕再小不過的一件事,動輒也會牽扯到成千上萬的“因緣”?有感於此,遂決定從塵封的記憶中搜索出幾件與《傷痕》問世有著比較特別的因緣道來,以感謝和紀念那些曾為催生《傷痕》作出過特別貢獻的師長和朋友,同時也給有興趣的讀者和研究者提供一點很可能是屬於“野史”的資料吧。
《傷痕》最初發表於一九七八年八月十一日上海《文匯報》“筆會”版,責任編輯或者說主要負責與我聯絡的編輯是當時的文藝部部委鐘錫知先生。但在我的心中,《傷痕》最初問世的園地其實應該是復旦大學中文系七七級文學評論專業班的牆報,時間一九七八年四月上旬,地點四號宿舍樓底層拐角處,主編則是同班同學倪彪。那時,我們剛剛進校,因為是十年文革後第一批通過考試入學,兼以名校,白色的校徽佩在胸前,人人都意氣風發,恨不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於是,就有人提議成立各種各樣的文學興趣小組,例如小說組、詩歌組、散文組、文學評論組等,並很快得到熱烈的響應。我本分在詩歌組,但接觸魯迅等三十年代作家以及西方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作品多了,忽然覺得比較起詩歌而言,小說的容量和影響更大,於是就動心起念“跳槽”到小說組。其時,班委會已然決定要出第一期牆報,並要求每人準備一份牆報稿。我後來當然是因為受了魯迅先生《祝福》一文的影響而寫《傷痕》的,尤其許壽裳先生評《祝福》的一段話當時更令我激賞:“人世間的慘事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封建禮教吃祥林嫂。”然而,細細想來,最初的寫作動機應該還有為出牆報“應差”的因素。《傷痕》是在淚水中完成的,因為深惡痛絕當時文章的假、大、空,寫作過程中,我曾努力要求自己直接師承三十年代作家們真實樸質的文風。寫完後,自我感覺很好,但請個別老師和少數幾個同學看過後,他們卻不以為然,並向我提出了一大堆讓我深感困惑的理論質疑。我於是由十分地自信轉而十分地灰心,終於將手稿鎖進抽屜。偏偏這個時候,沉著、穩重且總是面帶笑容的小說組組長(大概還兼班級牆報主編)倪彪同學推開寢室的門探進頭來,見我剛剛爬上靠窗的上舖,於是揚揚手,“嗨,過兩天要出牆報了,你小說寫好沒有,得交了。”我一時無語,連將《傷痕》捧出去交差的信心也喪失了,支吾道:“唔,知道了。”想了想,翻身下舖,打算重寫一篇,且也起了個頭,但就是寫不下去,心裡一鬆勁,還是將原本鎖進抽屜的《傷痕》翻出來,用五百字一張的方格稿紙仔細謄好,然後忐忑不安地交了出去。
然而,命運就這樣改變了。
等我第二天早上醒來,好像是周末,忽然聽到寢室門外一片嘈雜的人聲,打開門走出去,但見門外的走廊上圍滿了人,正爭相閱讀著新貼出的牆報頭條位置的一篇文章,大多是女生,不少人還在流淚。我忙探過頭去,終於認出那稿紙上我的筆跡……自此以後,直到《傷痕》正式發表,這牆報前,便一直攢動著翹首閱讀的人頭,先是中文系的學生,繼而擴展到新聞系、外文系以至全校,而眾人面對著一篇牆報稿傷心流淚的場景,也成了復旦校園的一大奇觀。難怪後來有人夸張地說:當年讀《傷痕》,全中國人所流的淚可以成為一條河。
上海《文匯報》編輯鐘錫知先生很快得到這個信息,憑著他對新聞獨有的敏感,馬上托人找我要去一份手稿。後來我知道,將這個信息傳遞到《文匯報》的,是住在三樓的一位我們中文系剛剛留校的女教師,名叫孫小琪。她曾在安徽蒙城插過隊,鐘錫知先生曾去當地採訪過她們所在的知青小組,並撰寫了長篇報道文學,此後便與知青中的許多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她先是將小說的情況說與她的一位女友俞自由聽了(其人當時在安徽某縣當縣長,和鐘錫知先生關系特別熟稔),因之迅即反饋給了鐘先生。這樣,《傷痕》這隻紙疊的小船兒,經由她和她的女友的熱心推助,忽然一下子駛進深廣莫測的歷史大海洋中。然而,它那時的命運其實還是很不確定的。要去我手稿後的兩個多月時間裡,報社從沒有給過我任何的允諾。我隻是後來才從鐘錫知先生那兒知道,他們當時打出了小樣,在上海文藝界反復、廣泛地征求意見,此後又藉開會之機去北京征求意見。火車的軟臥包廂裡,上海文聯主席鐘望陽先生和他同行,再番談到《傷痕》,鐘望陽先生說:“如果你們文匯報不方便發表,就給我們用在復刊後的《上海文學》第一期吧。”可惜當時作為一個大學一年級新生的我,是無從知道這些後來才“解密”的內部消息的。有感於《傷痕》手稿自從進了《文匯報》便“泥牛入海無消息”,我的一些要好的同學就建議我向《人民文學》投稿,還幫我整理了一份介紹《傷痕》在復旦校園引起轟動的信函,並一個個認真地署了名。依稀記得的有李輝、顏海平、李諶、周章明以及同寢室的唐代凌、吳秀坤等。遺憾的是一個多月後收到的卻是《人民文學》一紙鉛印的退稿信。然而此時,《文匯報》方面也終於有消息了。是七月底或者八月初的一天吧,忽然有人帶信要我去《文匯報》一趟。那時,《文匯報》的社址還在外灘的圓明園路,樓高七層,貼瓷磚,舖地板,感覺著很高也很氣派。我是在六樓文藝部的一間面南的辦公室裡第一次見到鐘錫知先生的。他人不高,有些瘦,但很白,很精幹,稀疏的頭發傲然後揚,兩眼明亮而有神。他告訴我:“你的小說可能要用,有些修改意見要和你談談。”依稀記得,意見大約有十六條。重點的是小說第一句說除夕的夜裡,窗外“墨一般漆黑”,有影射之嫌;故後來改成“遠的近的,紅的白的,五彩繽紛的燈火在窗外時隱時現”,同時加一句:“這已是一九七八年的春天了”;又有車上“一對回滬探親的青年男女,一路上極興奮地侃侃而談”,亦遵囑修改成“極興奮地談著工作和學習,談著抓綱治國一年來的形勢”;一直給王曉華以愛護和關心的“大伯大娘”,則改成“貧下中農”;而最後,因為據說感覺著太壓抑,需要一些亮色和鼓舞人心的東西,於是又有了我筆下主人公最後“朝著燈火通明的南京路大踏步地走去”的光明結尾。現在看來,這些修改意見盡管折射出那個時代人們思維的某種局限,卻也真實地反映出《文匯報》同仁在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來發表《傷痕》時,所表現出的一種極其細致和負責的精神。
談到《傷痕》,有一個人是不能不提及的,那便是《文匯報》的原總編輯馬達先生,沒有他的魄力、膽識和決心,《傷痕》這篇小說大概也就不可能最終與《文匯報》結下不解之緣。可是,據馬達先生回憶,小說發表前,他曾將小說的大樣送呈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洪澤批示。他們是好友,文革中曾一起蹲過牛棚,對時事有著許多相近和相同的看法。他希望能得到他的支持。而很快,洪澤先生也就批示“同意發表”了。所以,也可以這樣說,洪澤先生的批示,是促成了《傷痕》最終發表的“臨門一腳”。然而,有趣的是,有關這“臨門一腳”,後來又出現不同的版本。事情還得從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大師趙丹先生的公子趙進說起。那時,因為趙丹先生打算拍《傷痕》,我與他們一家人也就相熟了。有一天,趙進忽然有些神秘兮兮地對我說:“你知道是誰決定發表《傷痕》的嗎?”我有些懵懂,他於是說:“我和洪澤的女兒是同學,有一天她親口對我說,‘知道嗎?《傷痕》是我發表的。’我問她怎麼回事,她就說她有一天回家,她父親坐在外面陽台的籐椅上讀報,見她回來,馬上招呼她:‘快過來,《文匯報》送來篇小說要我批示,你幫我看看,要是好的話,我就簽了。’她忙接過來,一口氣讀完,結果大哭,就抱住她爸爸的脖子,說,‘爸,發表,要發表!這樣好的小說一定要發表!’‘可這是要冒很大的政治風險的呦,你不怕再受連累?’她爸爸就和她開玩笑。‘不怕,你不發表我就和你斷絕父女關系!’她也撒起嬌。‘那──我就簽了?’她爸於是說。‘簽,快簽,現在就簽!’她說,一把抓住她爸拿筆的手。就這樣,《傷痕》很快見報了。”
這是一個未經多方証實的故事,然而我還是很相信它的真實性。我也不懷疑,像洪澤這樣在文革中受過許多迫害的老幹部,讀《傷痕》一定感同身受,情感上也一定支持發表,隻不過女兒讀後的強烈反應更進一步堅定他的決心罷了。所以,馬達先生送呈洪澤批示,洪澤先生傾聽女兒的意見,其實都是在內心已有一種強烈的傾向性意見後,為了心裡覺得更踏實些,故向最親近的人們尋求一種精神或情感方面的支持與鼓勵。
就這樣,作為一個大學一年級新生的習作,一篇普普通通的牆報稿,經由《文匯報》的發表,《傷痕》很快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巨大而熱烈的反響……就這一點而言,它確實是幸運的。
而我也由此步入文壇。我也是幸運的。隻是站在今天的時空標點上,回顧《傷痕》發表的前前後後,我更加相信它的問世的確是眾緣相助的結果,甚至文革那個荒唐的年代,那個荒唐年代裡荒誕的文風,也成了它的“逆增上緣”。不過,它現在已然又成了文學史上的一個“因”。但願今後的人們偶然經過這片“因”地時,還能從那些看上去有些稚嫩文字裡了解到一點歷史的真相,得到一些別樣的啟示,流露出些許久違的真情。
談
管
仁
健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505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