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運動萬能? 比不上選票
徐永明/中研院社科所助研究員
當在民視頭家來開講的節目現場,林正杰一拳打在當代雜誌總編金恆煒的鼻梁上時,整個倒扁運動同時也挨了一記悶棍,正面來說,算是一個當頭棒喝,是開始思考群眾運動路線的時候了。
因為,富裕台灣社會要募一億倒扁不難,但是要動員群眾倒扁不出事,同時兌現上百萬捐助者的期望,卻是要被檢驗的;同時,暴力脫序的不確定性也開始浮現出來,林正杰雖然是個極端值,卻預示未來倒扁運動的激進潛能。
這是感同身受的,金總編被打的隔天,與朋友到東區一家知名的外省菜餐廳進餐,結帳時被老闆認出,朋友說,有興趣可以打折吧,老闆卻詭異地說是另一種「打」吧!結果,當然快速倉皇離開,情緒起伏中,台灣社會果然已經分裂了。這只是日常生活的一個簡單互動,卻代表了蔓延的情緒,暴力當然是錯的,不過卻有動員的效果,問題是:這是不是倒扁運動要的動員方向。
同樣的,倒扁之外,有倒施的運作,無論是陳由豪的房屋贈與疑雲,還是前妻們的恩義指控,以前是民進黨民主遺產的施明德,現在大概被視為「女無情,男無義,花不香,鳥不語」的中國同路人施琅明德,他現在如果走錯餐廳,待遇也不會太好,同樣:這是反制倒扁的好方法,卻不一定有助於民進黨的選舉前景。
所以,台灣社會有兩股力量要對撞了,不像選舉時期的對決,是用一張張的選票來決勝負,就算是差一票,勝負還是相當清楚的。非選舉時期的政治對決,具體地表現為群眾運動,比的是人數多寡、意志力、持久力,乃至於激進的程度,所以禁食、絕食,乃至於自焚,各式各樣透過傷害身體,讓自己受苦的行動,都成為群眾運動時的重要劇碼;問題是:除了悲情的訴求之外,還有暴力的選項在那裡,很多時候衝突是更誘人的,捨掉冗長的言詞辯論,動起拳頭更是活絡血脈,精神抖擻的。
一旦群眾運動不能達到宣稱的目標時,衝突就會成為最終的劇碼,原因在於領導者不願意放棄群眾萬能論,不甘心承認,民主社會中群眾運動的有限性。加上,在野政黨反省失去政權的根由時,常將民進黨擅長搞群眾運動視為一大主因。所以民進黨的叛將紛紛成為藍軍新貴,而馬英九市長如何處理群眾,馬英九主席要不要參與運動,都成為相互衝突的命題,典型的父子騎驢,最後還擔心倒扁不成,賠夫人(民調支持度),又折兵(泛藍領導權)。
不如,老老實實地剝掉群眾運動的浪漫外衣吧,這是人民參與政治的管道,也是民主社會的常態,但是要承認,如果有選票的對決存在,上街頭的群眾絕對比不上投開票所的選民,一張張選票雖然單調,才是全民意志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