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桃園缺水 中央編預算250億
記者曾增勳/桃園報導
桃園縣籍立委林正峰提案的「石門水庫及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昨天在立院經濟、內政、預算聯席委員會過關;林正峰立委表示,一旦院會通過立法,未來6年,中央將編列250億元預算進行石門水庫整治、清淤工程,徹底解決改善桃園缺水問題。
石門水庫淤積嚴重,近年來每逢颱風即造成桃園縣缺水嚴重,林正峰提案的石門水庫及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包括泛綠立委彭添富、張慶惠、黃宗源等人及桃園縣國親立委一致支持,昨天在立院經濟、內政、預算聯席審查會中通過,全案交付院會審查。
桃園縣長朱立倫說,石門水庫整治,攸關250萬北、桃、竹縣用戶權益,原是水利署計畫,但因預算遭排擠,這項條例正好可補8年800億元治水條例的不足,如今聯席會過關,未來院會通過後,將可解決石門水庫缺水危機。
林正峰昨天下午把這項好消息帶回地方,他說,該條例通過聯席會及院會審查是 遲早的事,該項條例包括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林班地和原住民保留地整治到集水區保育,石門水庫大壩增設排沙道、取水口、第二蓄水池等工程,及每年清淤至少清除150萬立方公尺,由行政院6年編列上限250億元特別預算辦理。
林正峰說,石門水庫上游每年淤積130萬到150萬立方公尺,去年艾利颱風更一下子帶來2000多萬立方公尺泥沙,現在每年水庫清淤只達50到60萬立方公尺,根本緩不濟急。
「特別條例」中以6年清淤900萬立方公尺,未來將可解決大桃園地區每逢颱風即缺水的問題。
【2005/12/27 聯合報】 @ http://udn.com
中港溪乾涸見底 供水拉警報
記者黃宏璣/新竹報導
連續乾旱無雨,供應大新竹自來水的中港溪已經乾涸見底,全賴頭前溪源流區供應自來水;省自來水公司第三區管理處秘書陳銘璋說,中港溪供應永和山水庫已入不敷出,明年初,如果春雨不來,北水南調明年一月有空窗期,大新竹飲水堪慮。
大新竹地區一天用水約需40萬立方公尺自來水,頭前溪供應三分之二,不足部分從苗栗縣永和山水庫調度支應,今年永和山水庫的水源頭中港溪連續2個多月無雨,每天只有1萬3千立方公尺溪水進水庫,水庫每天出水16萬5千立方公尺。
陳銘璋說,永和山蓄水只剩1656萬立方公尺,比去年同期少了200多萬立方公尺,減少出水也維持不久,如果再不下雨,明年3月以後水庫將乾涸,將影響大新竹的供水,只有透過調度暫解燃眉之急。
水公司統計,目前頭前溪水量最豐沛,隆恩堰每天還有23萬立方公尺供應量,足供大新竹包括新竹市與竹北市一帶15萬用戶需求,但因還要兼負起新竹科學園區的供水任務,明年春耕將有缺水之虞。
陳銘璋說,永和山供應新竹市西區9萬用戶飲用水,蓄水一路下滑,從鯉魚潭水庫南水北調、石門水庫北水南調度難關,問題是明年1月6日至28日石門大圳整修,支援水源暫停,這段枯水期最讓人憂心,呼籲用戶提前節約用水,共度難關。
【2005/12/27 聯合報】 @ http://udn.com
中南部水庫淤積嚴重 須防石門事件重演
記者鄭朝陽、許昌平/報導
石門水庫易因颱風豪雨造成原水濁度飆高而停止供水,國科會調查發現,中部大甲溪、南部高屏溪也出現類似現象,直接衝擊自來水廠取水,未來須密切防範石門水庫事件在全台重演。國科會表示,國內已無興建水庫的場址和本錢,現有水庫淤積情況嚴重,要加速清淤,才能確保供水安全。
國科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執行秘書何興亞指出,民國52年興建的石門水庫原設計使用年限為150年,目前有效蓄水量為70%,剩餘壽命為100年,幾乎每年就少掉一年多的壽命,老化速度比預期稍快。
何興亞表示,石門水庫平均每年淤積量在20~50萬立方公尺,防止集水區邊坡砂石滾入水庫的100條攔砂壩也全數飽和,幾乎完全失效,如果這兩年颱風豪雨沖刷的現象不改善,一次颱風動輒刷下近3000萬立方公尺的淤泥,勢必加速 水庫老化;目前國內共109座大小水庫,都嚴重淤積,清淤須加速。
水利署主任秘書吳約西表示,與民生較相關的水庫約40座,其中又以白河、烏 山頭及石門水庫積淤較嚴重,是未來清淤主要目標。相較於白河、烏山頭淤積率超過三成,石門水庫淤積率12%左右,但石門水庫一年要蓄滿四次,一年下來,等 於約有半庫的水無法利用,所以清淤很重要,除了機械清淤外,還考慮興建排砂道排砂。
水利署組長林連三表示,過去幾年水庫清淤重點放在阿公店水庫,一年清出超過200萬立方公尺淤泥,今年總算清完,明年希望能把石門水庫的清淤量由目前50萬立方公尺,增加到100萬立方公尺。
為解決石門水庫每逢颱風豪雨,下游用水戶就有缺水危機,行政院已分頭展開緊急應變計畫,包括建設南北輸水連通管線、由工研院研發濁水快速澄清技術等。
【2005/12/29 民生報】 @ http://udn.com
專家:新建水庫有困難 最好採延壽計畫
■(2005-12-28 22:33)
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針對石門水庫淤積,及颱風攪渾原水,造成桃園居民缺水情形提出解決方案。科技中心執行秘書何興亞指出,石門水庫原設計150年使用壽命,加上水庫地取得困難,不傾向新建水庫,已提出因應之道來延壽。
何興亞指出,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暨科技中心提出短中長期計畫包括,短期的壩頂取水、清淤泥;中程的增設大壩分層取水設施、興建排沙隧道,加速排出高含砂量的異重流、崩塌地植生復育,輔以打樁和不織布攔蓄功能,改善表土細粒料沖蝕;長期則以建立監測資料、調查追蹤地質破碎帶和不穩定地區等。
何興亞表示,石門水庫民國51年興建完畢,隔年就碰到葛樂禮大颱風,政府在隨後十年內在上游陸續興建攔沙壩,以有效控制淤泥,如今這些攔沙壩也都淤滿了,緊急應變計畫就是儘速清除淤泥,估計一年可清除20萬噸。
他說,水庫設計150年有效壽命,不過這是指有效取水口以下淤滿為止,未來同步採取清淤泥工作和分層取水計畫,原則上可以延長水庫壽命,至於成本效益的計算並未在這個計畫中呈現。
而在分析整個問題時,有無考量新建水庫的計畫,何興亞說,這對經濟部水利署是很大的挑戰,可能機會不大,不但要覓得新水庫地址,還要通過環境影響評估等,因此目前傾向設法活化現有國內109個水庫,再加上南北供水平衡計畫,供應民眾用水。
(中央社)
專家研究各種方法 盼降低石門水庫缺水危機
■(2005-12-28 21:38)
兩次颱風造成石門水庫原水濁度太高無法使用,桃園地區大缺水,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專家們整合各部會的研究報告,分析出原水濁度過高的原因和近中長期因應之道。不過專家們指出,只要明年水庫集水區的颱風降雨量不多於艾利颱風的965毫米,缺水危機應該比今年還要輕微。
為了有效解決石門水庫原水濁度太高導致的缺水,行政院檢討推動石門水庫集水區土地使用管理和相關改善工程措施,但各機關所提的分析檢討和因應對策,很難掌握全貌,所以請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整合各單位的報告和資料,並透過現勘了解問題癥結,在8到11月間密集召開十次會議,提出 近中長期改善對策。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執行秘書何興亞分析,去年艾利颱風和今年馬莎颱風的集水區平均降雨量均超過800毫米,兩次颱風雨量均集中在大漢溪上游的玉峰溪和白石溪集水區,總降雨量均超過1200毫米,是造成坡地崩塌與土砂災害的主因。
此外,石門水庫集水區地形過於陡峭,地勢由 135公尺上升到3529公尺,集水區所有崩塌面積中,有78%發生於坡度55%以上的陡峭地區;再加上頁岩地質遇水容易膨脹造成崩解,而且道路和人為開發太多所致。
何興亞指出,山坡地崩塌落石並非造成水庫淤積和原水濁度過高的主因,真正的原因是被沖刷下來,以及原先在水庫內淤積的細粒料被攪動所致,而且水庫上游的攔沙壩均被積滿,因此防災中心的近程計畫便提出清除庫區和上游河川已淤積的土砂,並建議設置土砂緊急堆置場,杜絕將道路或邊坡崩塌土砂堆棄於水庫集水區邊 坡,避免二次土砂災害。
何興亞說,水庫和上游河川到底淤積了多少量的細粒料並未在這項計畫的估計範圍,加上環境監測資料不足,因此應急計畫只能在明年汛期前儘速清理最大量的淤積,這部份工作已經落實在水利署的預算內。
他強調,經過這兩次缺水的經驗,明年若再發生水庫集水區雨量過大,但只要不超過艾利颱風的雨量,因應的方式是保持發電系統運轉,可以快速在幾天內降低水濁度,再加上用別的水庫支援用水,桃園縣居民缺水問題應該很快獲得解決。
(中央社)
談管仁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