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29 中國時報
移工政策的破洞
王宏仁、白裕彬
一個泰勞抗議人身管理條件事件,所引起的漩渦越來越大:當國際媒體用「奴工」、「集中營」的字眼來描述這些泰勞的勞動條件時,台灣的國際形象登時受到重創。在此還必須強調的是,在這個講求社會行銷的年代,一旦國際媒體透過影像傳播,對台灣的(外勞)勞動人權進行控訴之後,如果再有國際性非政府組織(INGO)以此人權議題推波助瀾,那麼所有掛著MIT標幟的產品,都將有遭到消費者抵制的潛在危機,執政當局切不可掉以輕心。
高雄捷運的泰勞大規模抗議事件,表面上是移工的人身管理問題,但此事件其實反映了兩個環環相扣的台灣勞動政策作為:一個是國內的勞動市場規範,另一個則是台灣與泰國雙方外勞仲介業者的龐大利益。在這個案例裡,後者的活動空間之所以存在,很大的程度是依賴前者的放手;而前者的放手,似乎又和台灣方面欲假手泰方的外勞仲介業者的政商關係進行「泰勞外交」的考量有關。
高雄捷運公司向捷運工程承包商收取兩萬九千五百元的移工費用,這個價格,就目前台灣就業市場而言,難道無法吸引到本國勞工嗎?這是第一個疑問。為什麼勞委會必須在進行招攬本國勞工之前,就核定高雄捷運公司專案引進「泰」勞?難道勞委會作為管理國內勞動市場的主管機關,會不清楚引進移工後續引發的社會成本,是要由全民所承擔嗎?此問題二。
這兩個不尋常的疑點,明白顯示勞委會對於嚴格管控移工進口的政策是鬆手了。我們看到,捷運工程承包商之所以願意付出高於行情許多的費用,與高雄捷運公司的勞工供給相關規定有關;高捷公司能對捷運工程承包商作出保證勞工供給無虞的「特別服務」,則和勞委會的「專案核定」脫不了關係;勞委會的「專案核定」,則恰好又是外勞仲介業者透過高捷公司的技術綁標,以巧妙繞過公告優先招攬本國勞工的規定,進行進口泰勞的動作,從而創造出暴利空間。
因此,勞委會的「專案核定」理由為何,有進一步釐清的必要。先退一萬步說,勞委會之所以「專案核定」進口泰勞,可能是希望減少本國勞工流動率過高的問題,並且希望透過比較「專業」的人力管理公司以降低所引進的泰勞逃跑滯留台灣不歸的後遺症。那麼以目前的現實情況而論,該人力管理公司不僅罔顧最基本的人身尊嚴、從中再三盤剝得利,事發之後竟然還是個人去樓空的空殼公司。勞委會不僅有失於本國勞工的就業需求,也有愧於對於外勞人性化管理要求的事實掌握能力。
不管勞委會「專案核定」的官方理由為何,在實際的運作上,此專案為仲介市場創造出高達約兩億台幣的利益,如何分配這兩億元的利益,就是實際的政治運作了,勞委會不會置身事外的。第一個政治運作,就是這幾天報紙持續報導的仲介-立委-高層之間的利益糾葛,許多立委為仲介護航、親朋好友開設勞力仲介公司,這已經不是新聞了。且據報導,負責管理的華磐公司剋扣加班費、給工人惡劣的居住與飲食條件,甚至還利用代幣制度來海削工人,這在大型的工廠很少見,如此做的最可能原因,恐怕是在兩億元的利益中獲利不多,因此必須從移工這條已經乾瘦巴拉的牛身上搾取更多才能獲利。
兩億元的利益,也不會是台灣單方面全吃,泰國方面若無利可圖,是不會全力配合台灣勞委會演出的,換言之,兩億元就是台灣勞委會的「外勞外交」籌碼。報載有三家泰國的仲介公司與高雄捷運公司合作來招募,而泰國的政治生態很清楚,就是威權侍從關係,必須圍繞在總理塔信旁邊才有油水撈(塔信本人就是個大資本家)。在外交艱困的國際環境下,勞委會會專案核准泰勞進口,恐怕與做關係給泰國政治人物脫離不了關係。
經濟事務從來就脫離不了政治的運作,這次的泰勞抗議事件,讓我們清楚看清台灣的外勞政治經濟學:國內的利益團體,加上國家的外勞外交,結果就是泰國社會最底層的勞工,甚至是台灣社會底層的勞工受害!目前的移工政策,已經到達必須改弦易轍的時刻了,否則同樣事件,必定會反覆發生!
(王宏仁為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白裕彬為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