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往事曾經如此
市長:blackjack  副市長: juntruth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往事曾經如此】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美國與日本的真面目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日造巨艦 技術先進 思潮落後 中國時報楊珮玲
 瀏覽2,111|回應2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5.08.09  中國時報
日造巨艦 技術先進 思潮落後
楊珮玲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後不久,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六日,世界最大的戰艦「大和」艦誕生。

    大和艦上主要配備有九門當時世界最大的四百六十厘米主砲,全艦長度達兩百六十三公尺,滿載重量達七萬兩千八百噸。在艦首、艦尾和甲板等的設計上也都運用了當時日本造船技術上的最新研究結果。

 

    日本海軍當時花了四多年的時間,集合了日本最好的技術和資源,在廣島縣吳市的海軍工廠裡祕密建造大和艦,滿心想要建造一個世界最大的「不沈戰艦」,除了在戰事上與美軍較長短外,也想展現和誇耀日本當時自豪的軍事技術。

    特別是在一九三年與美英等的軍縮會議後,日本軍艦總數量成長受到限制,此時日軍內「艦隊派」力量逐漸超越希望以外交手段解決軍事問題的「條約派」,艦隊派深信日本以當時的工業力和技術力有打勝的能力,日本逐漸走向脫離外交協調的黷武之路。

    日本當初想要製造巨型戰艦,主要還是基於之前日俄戰爭勝利的經驗,認為同樣的巨艦大砲戰略也可以適用於對抗美軍。但後來大和艦建造完成用於實戰時,卻證明日本軍方的想法徹底與時代脫節,注定了失敗的命運。原因是當時美軍主力戰力早已轉移到飛機和航空母艦,速度快,戰鬥力強,巨艦大砲的時代早已落伍。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次大戰已到末期,日軍已顯露明顯敗象。大和艦在日本軍方領導當初所謂的「一億人總玉碎」(全民都可為國犧牲)的口號下被命令航向琉球,進行沖繩決戰,也是最後的「水上特攻」。

    當時雖然海軍內部也有人反對這種無謂的作戰,但是日本軍方在「為了日本海軍的傳統和光榮」下,大和艦被命令出航。當時船上燃料只足單程,日本也沒有多餘的飛機可以護航戰艦,船上三千三多百名的官兵一出航其實就注定了無法回來的命運,其中大多數的官兵都是十多歲到廿多歲的年輕人。

    當年四月七日下午兩點廿三分,在美軍三百架以上飛機的轟炸下,大和艦在爆炸後沈落九州附近海底。艦上後來只有兩百七十人左右生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336965
 回應文章
憶戰時 「影」射軍國復辟?
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5.08.09  中國時報
憶戰時 「影」射軍國復辟?
楊珮玲

    今年終戰六十周年,日本的電影業者也推出了不少以戰爭為主題的片子。其中以花下巨資拍攝的「男性的大和/YAMATO」和「亡國的神盾艦」最受人矚目。

    「男性的大和」是以二次大戰時的大和艦為故事背景,描述當時艦上官兵、特別是年輕的一輩在大和艦上的故事。影片耗資十五億日圓,其中光重建與當時大和艦一樣大小的拍片船艦就花了近六億日圓。主演影片者也都是日本當紅的影星如反町隆史、中村獅童、鈴木京香和仲代達矢等,預定今年十二月十七日於日本全國放映。影片中用的模型船艦從七月起也展示在日本廣島縣的尾道市。

 

    另一部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亡國的神盾艦」最近七月底剛在日本上映。這部影片也花了十二億日圓的製作經費,影片的宣傳中表示這是日本的防衛廳和海上及航空自衛隊首次全面配合拍攝的電影。「神盾艦」是目前日本飛彈防禦系統中的要角,而飛彈防禦系統正是日本政府近年來不斷加強的國防重點,也與美國方面積極進行相關的合作。這部影片的拍攝抓住了日本目前進行中最熱門的國防話題。

    不過「大和艦」影片的拍攝也引起了中國大陸媒體的注目,新華網等認為終戰六十周年這樣的時刻,「日本重新建造象徵其帝國精神的大和艦,必須高度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幽靈復活」。對於中國大陸對大和艦影片拍攝等的擔憂,曾任日本「每日新聞」中國總局長、目前是獨協大學外國語學部專任講師的上村幸治認為,一般日本民眾、特別是老一輩的人想到大和艦,其實是懷念自己當初所經歷的舊時代,並不是軍國主義的復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336970
重現大和艦 難忘昔「日」榮耀
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5.08.09  中國時報
重現大和艦 難忘昔「日」榮耀
楊珮玲

    今年是二次大戰終戰六十周年。對發起或被捲入大戰的國家來說,戰爭的記憶似遠又近,一甲子的歲月說短又長。親身經歷過的人難忘當年漫天的砲火硝煙和其後捲起的人生狂浪。新生的一代對「戰爭」二字的感受則恍如停格在教科書裡的平面字眼或電影中的虛構時刻中,充滿各式複雜色彩但卻難有真實感。

    對當年發起戰爭但最後敗戰的日本來說,從戰後的廢墟站起來,致力一連串改革和奮鬥,讓日本成為經濟大國和民主社會,但對二次大戰的歷史到底如何解讀和定位,至今仍然是日本和不少亞洲國家間爭議的來源。

 

    「大和艦」究竟代表什麼?在戰後六十年日本社會重新審視和關注大和艦又有著什麼樣的意涵和背景?記者走訪了當初大和艦製造地、日本廣島縣吳市,並專訪今年剛開幕並吸引大批參觀人潮的「大和博物館」館長,探索這個在日本人心中難以被忘懷的大和艦議題。

    小城吳市 造船重鎮

    吳市是位於日本廣島縣南端的中小型城市,人口只有廿五萬人。乍看之下,吳市與日本其他同規模的小城市沒有太大不同,但靠近海邊的各式特殊的巨大起重機和挑高的廠房,卻隱隱顯露出它的產業特色。

    從明治時代到二次大戰結束,吳市是日本海軍造艦廠的重地。史上最大的戰艦「大和艦」就在吳市誕生。戰後吳市則以民間造船業和油輪製造中心繼續發展,世界上多艘最大油輪「日石丸」、「日精丸」等都在此建造。吳市也是日本海上自衛主要基地之一。一九九一年派遣自衛隊到波斯灣掃雷及九二年到高棉維和,都是從此基地派出。

    精細模型 吸引人潮

    在這樣一個人口雖不多、但在日本海軍歷史上極具特殊意義的城市裡,「大和博物館」(正式名稱為吳市海事歷史科學館)今年四月正式開幕,開幕以來短短三個月時間就有四十萬人造訪,遠遠超過館方的預期,參觀者來自日本各地和海外。日本的NHK電視台、美國的紐約時報和遠自香港來的電視台都曾特別到此採訪。

    記者日前至吳市專訪了大和博物館館長戶高一成,談今年日本社會對「大和艦」議題重視的背景和博物館成立的緣由。以下是訪談摘要。

    問:這個博物館自開幕以來吸引相當多的人潮,主要的原因為何?特色在哪?設在吳市的主要原因?為何別稱為「大和博物館」?

    答:一般日本像這類型的博物館大約一年會有十萬人次參觀,本館自開幕以來三個月內有四十萬人次參觀,數字遠超過館方預期。博物館地點離東京、大阪等地都不近,在這樣遠的地方有這麼多人來參觀我認為很特別。

    我想人潮的湧現一方面是受到媒體密集報導的影響,一方面可能也是因為日本過去很少有像這樣結合戰時的科學技術和歷史兩者的博物館。在日本,與二次大戰相關的議題由於很難處理,真正有系統展示的地方不多。

    館內主要吸引人們遠道而來的展示物品是一艘按大和艦十分之一尺寸大小製造的精細模型,長達廿六點三公尺,我想這也可說是史上最大和精密度最高的展示模型。另外,目前世界上有關大和艦最豐富的史料也都集中在這。

    「大和博物館」別稱是公開徵選的。選擇這個別稱主要是因為大和艦是吳市曾製造過的最大船艦,而目前造船仍是此地最大產業,我們希望讓本地年輕人了解自己歷史。

    問:中國大陸的媒體對近來日本有關大和艦的電影拍攝和相關現象認為與「軍國主義復活」有相關性,館長的看法如何?館長認為日本人對大和艦的普遍認知為何?

    答:任何事都可從不同面向來看。如果暫時撇開當時大和艦製造的背景,單從技術面上來看,要製造世界最大的戰艦需要各項技術能力,當時美德等雖有設計力,但製造力上不如日本,大和艦凝集了日本從明治時代到昭和時期的近代產業技術,後來這些技術對日本戰後的產業發展有重大影響,這是日本技術力的展現。

    錯誤策略 釀成悲劇

    但是當我們談到大和艦時,不能逃避的是:大和艦就算表現了再多日本當時的技術能力,但是做為「軍艦」的大和艦,對日本來說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又為日本人帶來了什麼?這個部分才是整個問題的重心。

    技術本身並無法對其運用的結果負責。技術最後究竟能造就美好的或悲慘的結果,癥結全都在使用技術的人類。

    大和艦的「大和」兩字是日本整體的象徵,但最後這艘艦上三千多名官兵九十%死亡,伴隨被美軍擊沈的大和艦共沈海底。許多日本人認為這是因當時某些軍方領導者錯誤的策略才造成這個悲劇,他們很同情船上的一般士兵和他們的遺族。

    了解戰爭 思考和平

    問:來參觀博物館的人當中,年輕人和兒童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日本的年輕一輩如何看待戰爭一事?他們為何對大和艦有興趣?博物館最想傳達給參觀者的訊息為何?

    答:日本的教科書對近代史和現代史的著墨不多,現在日本的年輕一輩對二次大戰的了解如只從教科書上來看是很有限的,這個博物館提供了當初二次大戰與大和艦等相關的史料和物品影片展示等,對年輕一輩可能是在課堂裡看不到的東西,也因此他們會有興趣來了解。

    技術端看人的使用方式,使用方式錯了一步,就造成悲慘的後果。我們希望在傳遞大和艦卓越技術面給下一代的同時,也告訴他們技術無法正確使用時造成的悲劇歷史。「從過去看未來,從了解戰爭到思考和平」,這是在終戰六十年時成立的大和博物館想傳遞的訊息。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33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