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商業化》美大學賺更凶 被批知識工廠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大學商業化,美國特別嚴重,學者抨擊大學靠球隊賺錢,罔顧球員入學及畢業素質,連芝加哥大學等名校都到處設推廣學分班,危及美國高教;大陸大學的商業化,也不遑多讓,大學開營建公司、股票上市,習以為常。
台大土木系教授陳振川指出,大陸大學商業化比台灣還快,大學土木系有自己的營造廠、施工隊及工程顧問公司,養一大批工人,和民間營造廠競標生意,還有不少教授投入生物科技產業,出現技術還未成熟就賣出的弊端。
世新大學法律系講師、浙江大學公法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鄭宗玄也以浙大為例說,該校不但有兩支股票上市,法學院教授還可在校內開律師事務所,浙大認為,讓有律師執照的教授在校內開律師事務所,是「活絡」學術,更能結合理論與實務。
就連北京及清華兩所大陸名校,也處處可見商業化身影。像北大的光華管理學院,就是台商所捐;北大自己也開公司。每逢寒暑假,北大校內門庭若市,原本幽靜的楊柳湖邊,地攤賣起有北大字樣的書籤等紀念品;清大校內也有專屬紀念品店,為學校賺錢。
美國大學商業化更嚴重,前哈佛大學校長柏克甚至撰寫「大學何價」一書,痛陳美國大學商業化的危機。
柏克分析,美國大學嚴重商品化,在一九七三年石油危機之後,政府大幅削減高教補助,大學只好透過產學合作等方式賺錢,至今已有幾百所大學設專門機構向外界推銷研究成果,每年光專利使用權及證照費收入就超過十億美元,但大學也被批淪為「知識工廠」,學術理想成為商業利益的祭品,教授成為代工。
【2005/08/24 聯合報】 @ http://udn.com
大學商業化》教授成「學術長工」 私校更嚴重
記者張錦弘、李名揚、林怡婷
今年五一勞動節,一群教授也走上街頭,手腕、額頭上都綁起白布條,要求大學教授也要有組工會權利,因為工時長、壓力大,他們已變成「學術長工」。
為何致此?中央大學校長劉全生曾直言,因為教育部補助少,教授只好拚命爭取國科會計畫、卓越計畫,導致超時工作,這正是台灣高等教育最大的危機。
學校自籌款比例年年增加,各校莫不設法開源節流。全國大學教師工會籌備處聯絡人、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副教授羅世宏說,私校教授的處境更艱困,有教授每周上課時數接近廿小時,因為要節流。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總校長劉兆漢也指出,現在每間學校都開EMBA課程,後遺症是管理學院師資根本不夠,影響到大學部所開的正規課程。
政大校長鄭瑞城舉例說,美國社會科學重鎮芝加哥大學這幾年因財務狀況不好,全力靠推廣教育賺錢,在世界各地開設學分班,但教師員額並未相對增加,教授還要教推廣教育的課程,結果影響該校研究表現,學術排名往下掉。
各校也開始獎勵老師申請國科會計畫或產學合作,有學校祭出一篇論文幾萬元獎勵金,校長鼓勵每位教授多申請計畫,想升等就得有本事爭取研究計畫。
老師忙著研究,直接受害就是學生。羅世宏坦言,老師光忙研究就焦頭爛額,投注在學生的心力一定減少,尤其學生人數多的班級,還沒完全認識學生,一學期就過去了。
羅世宏認為,大學非一般研究機構,除創新頂尖研究外,最重要還是教學功能,除了傳授知識,還有學生人格的陶塑,但現在的大學「變相鼓勵忽略教學」。
他還說,已有大學教授因產學合作被聘為公司的「地下主管」,花大多數時間經營公司,疏於教學,甚至有人還把研究生當成廉價勞工。
本身也是中研院院士的劉兆漢則憂心,現在學校與產業密切合作,執著於基礎科學研究的教授跟學生越來越少。
其實現在的創新能力是過去基礎科學累積廿、卅年的資本,現在若不重視基礎科學,未來將不再有創新能力。
從上而下的功利風氣,是羅世宏認為和早年念大學最不同的現象。校長看績效,老師拚績效,學生也受感染;功利成了校園主流價值。
【2005/08/24 聯合報】 @ http://udn.com
大學商業化》高教產業化 能提升競爭力
記者張錦弘、李名揚、林怡婷
面對高教商業化現象,教育公共化連線成員陳書涵認為,根本在於分給各校的經費年年下降,唯有要求政府改革稅賦,增加教育經費補助。
「教育是種使命,絕非商業。」政治大學校長鄭瑞城認為,大學是學術殿堂,和市場應保持距離,甚至連企業捐款給大學蓋大樓,也不宜隨便就以捐款人為名;各校辦EMBA,也應和就讀的企業家保持距離。一旦大學變成賺錢市場,競爭力和對學生的吸引力也相對減弱。
鄭瑞城認為,在無法大幅提高補助大學經費的現狀下,政府應透過更多競爭性的專案計畫,補助表現好的大學,國內大學才能更上一層樓。
政大商學院院長周行一贊成「高教產業化」,他說愈把高教當成產業,發展就會愈成功,因為有競爭才會提高效率;像美國就是把大學當產業,歐陸受社會主義影響,政府規範管制較多,所以美國大學比歐陸大學好。
周行一說,教育部應讓大學產業自由競爭,即使有學校倒了,也不用擔心,因為其他學校會搶著收這些學生;另外學校要設什麼科系也不用管,因為學校會隨市場變化,做出最快最好的決定;生師比也一樣,就像哈佛大學的EMBA,每班一百人,大家仍搶著去,因為學校為維持競爭力,一定會想辦法提高教學品質。
【2005/08/24 聯合報】 @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