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往事曾經如此
市長:blackjack  副市長: juntruth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往事曾經如此】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殺窮人不富的台灣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台大台大真偉大
 瀏覽9,457|回應7推薦1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叮咚

 


圖片說明:兩個台大人 引自udn.com

今天交大教授高正忠在聯合報投書,題目是「一校百大 百校苦撐 教育成功?」,雖然通篇沒有提到「台灣大學」,但我想,以台灣現在的大學而言,誰最有希望進入百大呢?在台灣,真可謂「台大一出,誰與爭鋒!」

其實,我一直認為談這種事無異於唐吉訶德,為什麼呢?就一般文、法、商、理、工的學術界中,「台大」不但是名牌而且是一股龐大的勢力,哪個學校沒有「台大幫」?

再者,台灣比較有苗頭的政治人物哪個不是台大?綠營行情好的如蘇貞昌、謝長廷,穩坐總統府的如陳水扁、呂秀蓮,哪個沒有「台大」加身?

藍軍呢?國民黨新任主席馬英九是台大人,陳文茜、李敖也是,宋楚瑜雖然不是台大畢業,副主席張昭雄卻是台大,親民黨中「台大幫」也夠開個同學會了!

台聯與新黨更不必說了,李登輝是台大,新黨立委、市議員也是一堆台大…

台大當然「三千寵愛在一身」!

所以,當民進黨、親民黨、國民黨、台聯與新黨競相跟年輕人招手時,我就奉勸一些朋友,「不是台大人,別進一家門」,民進黨中號稱最年輕的末代國大不也是台大人嗎?

台灣的政治現實就是:無論政黨怎麼輪替,「台大」是不會輪替的,台灣永遠是台大執政,政界的台大人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族繁不及備載」!台灣應該正名為「台大」!

你可以說我「羨慕又嫉妒」台大人,因為台大人受到這社會太多的呵護與享受極多的資源,我寫過的一篇文引用過台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的〈誰是台大學生〉論文說:

八十六年至八十九年間,八二%的台大學生來自全國前二十所明星高中。
所有台大學生裡,來自台北縣市的比率占五七.六%,至於苗栗縣、嘉義縣、花蓮縣、新竹縣、台東縣等則都低於一%。
駱明慶更指出,台北市學生成為台大學生的機率是台東縣的十六倍,大安區學生更是台東縣的三十一倍。
而在台大法學院的學生中,父親是大學畢業生高達四二%,母親為大學畢業生的比率也高達二七%,高於一般大學生的一七%與七.五%。
也就是說,要成為台大學生,與家庭背景有極大的正相關,包括父母學歷,及住所區域等。學歷越高、工作所得越高、住所越接近城市(因為政府資源越多),你成為台大學生的機率越高。
在這個結構下,所有會念書、有能力念好書的學生都努力往前擠,擠到明星高中,再擠到這些公立大學。因為,「只要家裡出一個國立大學生,過去所繳的稅就都拿回來了。」


相關討論:這個不公不義的政府!

台大人的「聰明」光環下隱藏了多少社會的不公!?

然而,「台大」仍舊是成功的保證,「台大」仍然靠台灣納稅人而「成長、茁壯」!

我改編了一首兒歌「哥哥爸爸真偉大」(只要我長大),叫做「台大台大真偉大」,希望台大人杜正勝能讓這首歌成為新的台大校歌,不但人人會唱,更能讓台灣人個個以台大為第一志願,這樣台大就可以直奔世界第一了!

台大萬歲!萬萬歲!

台大台大真偉大

曲:採用「哥哥爸爸真偉大」的原曲
歌詞:

台大台大真偉大
名譽照我家
為國去當官
賺錢笑哈哈
走吧走吧
台大台大
台灣不用你牽掛
只要上台大
只要上台大

Written by blackjack 2005/7/25

修改:兒歌「哥哥爸爸真偉大」應為「只要我長大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320872
 回應文章
不滿現今教育環境 4成6老師:想送小孩出國
推薦1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badminton

不滿現今教育環境 46老師:想送小孩出國


記者鄭朝陽、林麗雪/報導

老師,你悶嗎?根據一項針對台北市各級學校教師的抽樣顯示,七成一的教師不滿意目前的教育政策,六成的教師憂心學生的素質,但更令人意外的是,有四成六的教師考慮將小孩送到國外唸書,其中有三成四主張在高中以前把小孩送出國,和過去選擇在大學、研究所階段才出國唸書的觀念有明顯的改變。

對於教師的感受,教育部長杜正勝認為,國內校園環境受到社會民主多元的影響,教師的社會地位也許不若從前,但絕大多數的家長、學生仍然相當敬重老師,未來教育部會多與基層教師溝通。

台北市教育局長吳清基則強調,近日將會陸續與基層教師面對面溝通,了解教師的心情感受,並聽取建言,過去十多年來的教改措施,基層教師的聲音並沒受到相當重視,以致部分教師常覺得教改愈改愈亂,以後教育改革應多聽取基層教師的意見;若要送子女出國念書,宜在大學、研究所階段,除非不得已,否則不要讓子女當小留學生。

台北市議會親民黨團昨天公布一項針對北市高中、國中和國小教師抽樣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對現階段教育環境不滿意度偏高。親民黨團召集人黃幼中市議員表示,教師站在第一線從事教育工作,對教育政策與環境的感受最深,但這分「老師眼中的教育環境」問卷結果中,竟有超過七成的教師不滿意教育政策,顯示教育單位真該虛心檢討。

這次調查結果顯示,近半數教師考慮送小孩出國唸書,不管經濟能力是否許可,某一程度反映教師對目前教育環境沒有信心。調查結果顯示,送小孩出國唸書的原因,五成六教師認為是「提升競爭力」,三成認為是「國內教育政策不佳」,一成五的原因是「升學壓力大」。

至於最適合出國唸書的階段,三成六教師認為是研究所,二成七認為是大學,高中以下者合計三成四,而前往就讀的國家以美國、加拿大為首選,其次是歐洲和紐澳,但也有一成一的教師把中國大陸列入考慮,是過去的調查所罕見的。

市議員戴錫欽說,教改至今11年,卻導致三個結果,分別是「教師壓力增加」、「家長負擔變重」和「學生素質下降」,進而造成優秀人才不敢投入教育工作,而教育單位更該想一想:怎樣才能挽回教師的信心,不須把孩子送出國?

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說,這次調查結果和教師會過去所做的結果相差不遠,凸顯教改用意良善,卻未讓基層教師有參與改革的機會,因為改革者一輩子沒到教室教過幾堂課,才產生如此嚴重的落差,形成如此的信心危機。

2005/09/28 民生報】   http://udn.com

送子女留洋》程振隆 曾赴加陪兒女讀書6


記者林麗雪/報導

「單純是因兒子有嚴重的過敏體質,才決定送他跟姐姐出國念書。」台聯黨秘書長程振隆在38歲時,暫停在台灣的補教事業,與老婆全職在加拿大陪兒女念書六年,「非不得已,千萬不要孩子當小留學生,陪兒女度過童年比什麼都重要。」

程振隆兒女目前分別在美國哥倫比亞、聖地牙哥大學,修習醫學預科、兒童文學學位。程振隆說,自己白手起家,經營補習班事業,38歲時財富已超過絕大多數人,那時女兒讀小二,兒子還在念幼稚園,因兒子體質差,決定暫時放下台灣一切事業,與太太帶著兒女到加拿大念書。

當初程振隆的夫人是台灣補教界知名的英文教師,是補習班的金字招牌,「不要為了送小孩出國念書,先生成『台獨』份子,老婆不是『內在美』,就是『內在加』,拿婚姻作賭注;也不要夫妻倆拼命賺錢,以為每個月固定匯美金,就盡到父母的責任;」程振隆認為,他們夫妻倆全職六年在加拿大陪讀,夫妻、親子間的情感,千金萬兩也換不到。

「每天陪小孩上下學,帶著他們參加各種課外活動,」程振隆說,成年人到異國生活,都難免適應不良,何況是年幼的兒童,「在加拿大那六年,看盡頗多小留學生寂寞、行為偏差的情事,只要有親朋好友以台灣教育制度不佳為由,送孩子當小留學生,我都會全力勸阻,避免得不償失。」

2005/09/28 民生報】   http://udn.com

送子女留洋》金溥聰兒子 高中出國唸


記者鄭朝陽/報導

對目前教育環境沒信心,考慮送小孩出國唸書是許多父母都有過的想法,台北市長馬英九送女兒到美國唸大學,副市長金溥聰把大兒子送到加拿大唸高中,都是以具體行動讓小孩接受不同教育方式的實踐者。

金溥聰的大兒子金毓保在台北市私立再興中學讀到國三,據說再也不像在小學的時候那麼活潑、快樂,因為再興管教嚴格,課業競爭壓力大,自從上了國中,金溥聰看到的金毓保,笑容就明顯少了許多。

為人父母的金溥聰和周慧婷原本都希望金毓保在台灣打好中文基礎,之後再規畫出國留學,但碰巧金溥聰的前妻在加拿大溫哥華安頓好工作和居住,才放心把孩子送出國。

忙碌的金溥聰沒有忘記對孩子的關心,對於孩子這麼小就出國當小留學生,失去陪他成長的機會,心中滿是不捨,不過,評估孩子的學習特質,把他放在加拿大這個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未嘗不是個適切的選擇。周慧婷也說,孩子太小就隻身在國外,其實風險不小,如果沒有大人陪伴,她不敢貿然嘗試。

2005/09/28 民生報】   http://udn.com 

送子女留洋》避狗仔 藝人送子女出國念書


記者劉漢玉/報導

很多父母會將小孩送出國念書,藝人為了子女的將來著想,也有不少人忍痛讓小孩離開自己身邊,像是張菲送兩個兒子到新加坡、胡瓜送女兒小禎前往瑞士、吳宗憲最近也將大女兒和二女兒送到美國。

張菲的兒子都是在念完高中後才出國的,在新加坡取得大學學歷。為什麼當時會送兒子出國?張菲表示,一方面是考慮到教育問題,希望兒子能更有國際觀,另方面也是因為自己是單親家庭,工作又太忙,所以才會想到送到新加坡這種治安比較好的國家。雖然現在兩個兒子都學成歸國,老大張少青開傳播公司,老二張少懷剛剛踏入演藝圈,但張菲卻感嘆:「太早讓他們從家中單飛,以致於他們太過獨立,感情沒這麼親。說實話,我滿後悔送他們出國的。」

一直是狗仔隊頭號目標的吳宗憲,上次發生狗仔跟蹤女兒的事件後,為了子女的安全,馬上火速將大女兒送到西雅圖的寄宿學校,二女兒也出國在即。吳宗憲認為,雖然很捨不得寶貝女兒離開身邊,但是安全重於一切,他希望小孩能在安穩的環境中成長。

2005/09/28 民生報】   http://udn.co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397012
收租、募款、推廣教育 大學商業化籌錢
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大第二活動中心委外經營,美食街年收入大約有一千七、八百萬元。 
記者陳易辰/攝影 

【記者張錦弘、李名揚、林怡婷/專題報導】

對老台大人而言,現在回到母校,不用進校門,光繞學校一圈,就會發現,台大變得比較商業化了。

以公館捷運站出口為起點,你會發現,水源市場斜對面的羅斯福路上,原本學生活動中心一、二樓,已變成一排美食街; 旁邊的尊賢會館,現已委外經營;靠近基隆路口,更是一大片收費停車場。台大巨蛋體育館內,不時有唱片公司舉辦演唱會,租金不便宜,還不見得租得到。

政府補助國立大學經費逐年銳減,連以前最不缺錢的台大,也不得不走向商業化,靠收租金及募款來增添收入;私立大學更把推廣教育當金雞母,對象擴及小學生,像小小模特兒、主播營,收費不便宜。

台大土木系教授、前總務長陳振川指出,台大去年總預算一一四億元,教育部補助約四十億元,只約三成五,加上學雜費收入有限,校方除向國科會等單位爭取研究計畫,或靠產學合作,賺取專利或技術轉移費用外,只能儘量把場地委外經營。

陳振川舉例,台大尊賢館、原羅斯福路活動中心的地下會議室及一、二樓美食街和溪頭遊樂區旅館,都已委外經營,像美食街一年可收一千七、八百萬元,停車場每年也有八百萬元入袋,都不無小補。

台大還出資四成五,在新竹生醫科學園區籌組開發公司,不少教授擔心,拿校務基金投資公司風險太大,但前台大校長陳維昭認為,校方做過妥善評估,尤其還可釋股給官方機構,風險相對降低。

教育部補助政大經費約占預算一半,學校除靠學雜費、競爭性的專案計畫收入,只能靠募款、場租及推廣教育增加收入,位於市區的公企中心開辦很多推廣教育,每年營收幾千萬元。

清、交、成大等理工為主大學,產學合作是自籌款主要來源。像成大,每年總預算五十九億元,國科會及產業界的研究計畫收入,就占廿五億元。成大研發長黃肇瑞表示,成大接的研究計畫數量,全台僅次於台大,合作業者以中南部的中小企業為主,傳統、高科技產業都有。

為鼓勵產學合作,成大每年會選出各一名產學合作及技術轉移金額最多的產學特優教師,頒給五萬元獎金,還可申請減免授課;產學合作太少的理工醫類教授,升等時可能會因「服務」成績不好受影響。

校友廣布高科技產業的交大,近三、四年來則透過校友及企業募集交大、思源等幾種創投基金,由專業經理人操作,總額廿億元以上,獲利一半回饋交大。

對於師範教育類大學而言,推廣教育是主要財源,像台師大推廣教育班就包括運動、師資培訓、各國語文、藝術、電腦、美容證照等,剛宣布開辦的催眠班,更是罕見。但台師大代校長黃生強調,該校推廣教育是回饋社區,目的並非賺錢。

私校更仰賴推廣教育賺錢,像文化大學不惜巨資在台北市區興建設備一流大樓,來發展推廣教育,該校一年總收入約卅三億元,推廣教育部就為學校賺進六億元。

東海大學推廣部一年開設兩、三百班,農學院自營的農、牧場,全盛時期年收入多達數千萬元,成為學校重要財源,另像台大收回舟山路,開闢成生態步道區之後,在路邊賣台大農產品,也大受歡迎。

2005/08/24 聯合報】   http://udn.co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355728
大學商業化》10年來 自籌經費從4%增至33%
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化大學不惜斥資興建設備一流大樓從事推廣教育,圖為推廣部網路學習區。
記者曾學仁/攝影

【記者林怡婷、李名揚/台北報導】 

根據教育部統計,國內大學十年來由六十所增加到一百四十五所,學生人數由卅五萬人增為一百零五萬人,政府補助大學經費卻只增加百分之十五,捉襟見肘的各大學不得不調漲學費,自籌財源。 

大學經費來源可分為政府補助、學雜費收入及其他自籌經費三大項,八十三年公立大學政府補助占八成三,九十二年降到四成七,為收支平衡,各校平均學雜費調漲將近一倍,其他自籌經費比率也從百分之四大幅增為百分之卅三。 

美國出版的「教育統計摘要」也指出,美國公立大學學雜費收入占歲入的百分之十八點五,美國一流私校像哈佛、史丹佛,學雜費所占學校經費比率也只有百分之十六;相較之下,台灣公立大學學雜費占學校總收入已達百分之廿的臨界點,私校更高達近七成,比例高得嚇人。 

只是光靠調漲學雜費,還不夠應付開支,近年來各校爭設碩士在職專班,公立大學像成大,一般課程每個學分費三千七百元,高階主管的EMBA班是八千元;私大像文化,一般課程每學分一萬到一萬兩千元,EMBA更高達一萬五千元,儼然成了各校的金雞母。 

學校想盡辦法籌錢,學雜費年年調漲,受教品質卻未見提升,統計顯示,從八十三年到九十一年,公立大學平均學雜費調漲兩萬五千元,學生單位成本卻下降一萬一千元,九十一年時不到十八萬元;私立大學平均學雜費調漲一萬五千元,學生單位成本上升一萬四千元,九十一年時為十萬元。 

但像美國,八十八年美國大學生單位成本高達六十六萬元,英國、日本也超過卅萬元,法國、中國大陸都超過廿萬元,韓國也接近廿萬元,且高教經費仍不斷成長,只有台灣不增反減。 

學者感嘆,最近上海交大大學排名,韓國首爾大學會超越台大,原因再明顯不過了。

2005/08/24 聯合報】   http://udn.com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355725
大學商業化》教授成「學術長工」 私校更嚴重
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大學商業化》美大學賺更凶 被批知識工廠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大學商業化,美國特別嚴重,學者抨擊大學靠球隊賺錢,罔顧球員入學及畢業素質,連芝加哥大學等名校都到處設推廣學分班,危及美國高教;大陸大學的商業化,也不遑多讓,大學開營建公司、股票上市,習以為常。

台大土木系教授陳振川指出,大陸大學商業化比台灣還快,大學土木系有自己的營造廠、施工隊及工程顧問公司,養一大批工人,和民間營造廠競標生意,還有不少教授投入生物科技產業,出現技術還未成熟就賣出的弊端。

世新大學法律系講師、浙江大學公法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鄭宗玄也以浙大為例說,該校不但有兩支股票上市,法學院教授還可在校內開律師事務所,浙大認為,讓有律師執照的教授在校內開律師事務所,是「活絡」學術,更能結合理論與實務。

就連北京及清華兩所大陸名校,也處處可見商業化身影。像北大的光華管理學院,就是台商所捐;北大自己也開公司。每逢寒暑假,北大校內門庭若市,原本幽靜的楊柳湖邊,地攤賣起有北大字樣的書籤等紀念品;清大校內也有專屬紀念品店,為學校賺錢。

美國大學商業化更嚴重,前哈佛大學校長柏克甚至撰寫「大學何價」一書,痛陳美國大學商業化的危機。

柏克分析,美國大學嚴重商品化,在一九七三年石油危機之後,政府大幅削減高教補助,大學只好透過產學合作等方式賺錢,至今已有幾百所大學設專門機構向外界推銷研究成果,每年光專利使用權及證照費收入就超過十億美元,但大學也被批淪為「知識工廠」,學術理想成為商業利益的祭品,教授成為代工。

2005/08/24 聯合報】   http://udn.com

大學商業化》教授成「學術長工」 私校更嚴重


記者張錦弘、李名揚、林怡婷 

今年五一勞動節,一群教授也走上街頭,手腕、額頭上都綁起白布條,要求大學教授也要有組工會權利,因為工時長、壓力大,他們已變成「學術長工」。

為何致此?中央大學校長劉全生曾直言,因為教育部補助少,教授只好拚命爭取國科會計畫、卓越計畫,導致超時工作,這正是台灣高等教育最大的危機。

學校自籌款比例年年增加,各校莫不設法開源節流。全國大學教師工會籌備處聯絡人、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副教授羅世宏說,私校教授的處境更艱困,有教授每周上課時數接近廿小時,因為要節流。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總校長劉兆漢也指出,現在每間學校都開EMBA課程,後遺症是管理學院師資根本不夠,影響到大學部所開的正規課程。

政大校長鄭瑞城舉例說,美國社會科學重鎮芝加哥大學這幾年因財務狀況不好,全力靠推廣教育賺錢,在世界各地開設學分班,但教師員額並未相對增加,教授還要教推廣教育的課程,結果影響該校研究表現,學術排名往下掉。

各校也開始獎勵老師申請國科會計畫或產學合作,有學校祭出一篇論文幾萬元獎勵金,校長鼓勵每位教授多申請計畫,想升等就得有本事爭取研究計畫。

老師忙著研究,直接受害就是學生。羅世宏坦言,老師光忙研究就焦頭爛額,投注在學生的心力一定減少,尤其學生人數多的班級,還沒完全認識學生,一學期就過去了。

羅世宏認為,大學非一般研究機構,除創新頂尖研究外,最重要還是教學功能,除了傳授知識,還有學生人格的陶塑,但現在的大學「變相鼓勵忽略教學」。

他還說,已有大學教授因產學合作被聘為公司的「地下主管」,花大多數時間經營公司,疏於教學,甚至有人還把研究生當成廉價勞工。

本身也是中研院院士的劉兆漢則憂心,現在學校與產業密切合作,執著於基礎科學研究的教授跟學生越來越少。

其實現在的創新能力是過去基礎科學累積廿、卅年的資本,現在若不重視基礎科學,未來將不再有創新能力。

從上而下的功利風氣,是羅世宏認為和早年念大學最不同的現象。校長看績效,老師拚績效,學生也受感染;功利成了校園主流價值。

2005/08/24 聯合報】   http://udn.com  

大學商業化》高教產業化 能提升競爭力


記者張錦弘、李名揚、林怡婷 

面對高教商業化現象,教育公共化連線成員陳書涵認為,根本在於分給各校的經費年年下降,唯有要求政府改革稅賦,增加教育經費補助。

「教育是種使命,絕非商業。」政治大學校長鄭瑞城認為,大學是學術殿堂,和市場應保持距離,甚至連企業捐款給大學蓋大樓,也不宜隨便就以捐款人為名;各校辦EMBA,也應和就讀的企業家保持距離。一旦大學變成賺錢市場,競爭力和對學生的吸引力也相對減弱。

鄭瑞城認為,在無法大幅提高補助大學經費的現狀下,政府應透過更多競爭性的專案計畫,補助表現好的大學,國內大學才能更上一層樓。

政大商學院院長周行一贊成「高教產業化」,他說愈把高教當成產業,發展就會愈成功,因為有競爭才會提高效率;像美國就是把大學當產業,歐陸受社會主義影響,政府規範管制較多,所以美國大學比歐陸大學好。

周行一說,教育部應讓大學產業自由競爭,即使有學校倒了,也不用擔心,因為其他學校會搶著收這些學生;另外學校要設什麼科系也不用管,因為學校會隨市場變化,做出最快最好的決定;生師比也一樣,就像哈佛大學的EMBA,每班一百人,大家仍搶著去,因為學校為維持競爭力,一定會想辦法提高教學品質。

2005/08/24 聯合報】   http://udn.co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355723
【中時晚報社評】教育資源的浪費
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5.08.07  中時晚報
【社評】教育資源的浪費
社評

    九十四年度高中職及五專聯合登記分發,前天放榜,全台六百五十五所學校參加聯招,總招生名額二十一萬三千多人,實際錄取人數十五萬兩千五百五十五人,缺額高達六萬零八百二十八人,諸多偏遠地區與私立高中職進修部面臨招不到學生的困境。

    其實,類似現象已非一朝一夕,而是每年國中基測之後都會發生的情況。自從教育政策走向廣設學校,充分滿足家長、學生的升學需求,甚至迎合獲取文憑的傳統價值,就讓高中職以上學校招生不足額,甚至倒閉,以及學生程度大幅降低的情況變成常態。招生不足額的學校,卯足全力,除了以高額獎學金,減免學雜費,送高價值贈品作為誘餌,以吸收足以支撐學校可以正常運作的學生,私校教職員甚至被要求擔任業務員,犧牲暑假到處打電話或親身拜訪,以招收足以讓他們留在學校開課的學生。

 

    在此同時,公立學校過去幾年來不斷增設,今年還有高中的政大附中加入招生行列,大學中的澎湖科技大學新設,嚴重排擠、壓縮私立學校招生、發展的空間。

    在政府財政拮据、捉襟見肘的情況下,諸多公共工程尚且朝BOT的方向下放到民間,為何獨獨學校要與民間搶資源,爭市場?尤其,要辦一家學校要有大片的土地,巨額的經費,充足的設備與師資,讓它們惡性競爭,說關就關,難免有浪費社會資源之虞,而且關閉之後,流浪教師問題必然愈來愈嚴重。

    由於,許多學校怕招生不足,開不成課,無以支持學校財務,被迫飢不擇食,使得學生品質不是良莠不齊,就是一落千丈,高中生沒有高中生的樣子,大學生沒有大學生的素質。如果要淘汰不合格的學校,或是藉機逃漏稅負的學校,應有一套客觀公正的考核辦法,以及執法的標準,而不是讓類似私校招生不足的惡性循環不斷繁衍下去。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一胎化,甚至無子化的趨勢,還有人口的外移,已使得學生人數一年比一年少,類似私校招生不足的慘況,勢必愈來愈惡化。而且,學生素質愈來愈低落,不乏不適合升學的學生,因為學校的飢不擇食,一路過關斬將,濫竽充數。一旦這些學生踏入社會,難以學以致用,變成社會的負擔,更由於學校的畢業生供過於求,使得雇主高階低用,大學生當高中生用,研究生當大學生用,使得廣設學校的效果又回到原點。

    到底整個教育品質的問題如何改善?教育主管機關不能再視而不見、諱疾忌醫?這不是口口聲聲喊教改,或配合本土化政策,修改教科書,就可改變於萬一。面對教育的沉痾宿疾,非有大魄力、有遠見的教育主管難以竟全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334541
一個台灣‧兩個世界 文/郭奕伶 商業周刊第 800 期
推薦1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思念誰

小如這家人的一天,是從下田為鳳梨除草施肥開始。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16102

小如與爸爸的故事,是台灣貧富差距倍數創新高的縮影之一。四十年來,台灣平均每人國民所得成長至一萬一千六百美元,但隱藏在經濟成長的背後,卻是所得分配的急速惡化。去年度,貧富差距遽增至六十一倍,「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的現象越來越明顯...


清晨七點鐘,豆豆剛聽完「大家說英語」後,與父母共進早餐。餐桌上有爸爸的《工商時報》、《經濟日報》,媽媽的《中國時報》、《聯合報》,以及他的《國語日報》。今天,他們的早餐話題是股利發放。

就讀私立復興小學六年級的豆豆,父親是晶磊半導體公司董事長關恆君、母親是電視台主播蔣雅淇、祖父是前中油公司總經理關永實,舅舅則是ING安泰人壽資深副總經理蔣國樑。

豆豆的家,就在台北市敦化南路上的高級住宅區八樓,沿著街道的一長排台灣樟樹。人們經過時,總愛抬頭仰望那一片綠,然而,那只是豆豆家外的景觀,他只需低頭俯視。

截然不同的世界
補英文、做科展,豆豆贏在起跑點
盼收割、等上學,小如一開始就輸


豆豆是個大忙人。放學後,媽媽為他安排了生物、數學等補習科目,為進入國中一年級提早做準備;至於英文課,從幼稚園起,豆豆就已經上了九年。

最近,豆豆還忙著參加科學展覽比賽,家教老師是大同工學院的大學生,曾經在全國科展得獎。擁有美國史丹佛電機博士學位的爸爸說,這是要培養他實驗的精神,從挑題目、思考,到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豆豆剛完成一本與媽媽共同創作的書,書名是《打造資優小富翁》,豆豆的志願是成為一個像爸爸一樣的成功企業家,他買了一本參考書《十九歲總經理》。

這是知識菁英養育小孩的方式,重點不在不虞匱乏的金錢,而是錢買不到的國際觀、資訊流、正確態度、思考決斷力……豆豆,已經贏在人生的起跑點。

一樣是清晨,南投縣名間鄉的小如,正準備跟五十二歲的爸爸去田裡工作。從出生以來,小如多數的時間都在田裡度過。即使豔陽高照,六歲的她仍然打著赤腳來回田埂間,幫爸爸扛著農作物。除了黝黑的臉,她還有滿身的泥巴。

七年前,小如的父親還是一個家境小康的農民,剛從越南娶妻回來。本以為那是一個幸福的開始,他於是大手筆舉債租地,投資種薑。

沒想到,採收前氣候反常,一場大雨淹沒了兩甲地的生薑,也淹沒了他的夢想。如今,他除了負債新台幣六百萬元以外,還有一塊不值錢的農地,與每個月超過四萬元的利息。

不管小如的父親如何努力,台灣的小農似乎總是找不到出路,從種生薑、鳳梨、茶,到檳榔、山藥,每年換得的現金不到二十萬元,連支付利息都不夠。以債養債的結果,就是負債持續擴大。這個黑洞,看不到盡頭。

每天,他們都擔心土地會被拍賣,到時候,他們將一無所有。土地,不只是他們棲身之地,更是唯一可以謀生的工具。

五個月前,從越南嫁過來的母親不告而別,把小如與四歲的弟弟信宏留給父親。這天起,小如越來越沉默了。

這一天,小如蹲在一排排的鳳梨前,許久不動,阿嬤不耐煩的問她,到底在做什麼?小如答︰「我在問鳳梨,什麼時候長大?」

原來,小如看到同年紀的堂兄弟都已經上學,也很想上學,但是,爸爸告訴她,等鳳梨收割賣錢,才有錢給她上幼稚園。於是,她每天都看著鳳梨,告訴鳳梨要趕快長大。小如的起跑點,與豆豆差了十萬八千里。

台灣的貧富差距正以驚人的速度擴大當中,因而形成「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的落差。

怵目驚心的統計
貧富差距六十一倍,十年三級跳
窮人連老本都吃光,更遑論儲蓄

根據主計處最新(九十年度)的統計,台灣個人所得最高族群(前十分之一),其所得金額是最低族群(後十分之一)的六十一倍之多,這個倍數創下歷史新高。更驚人的是,一年前,這個差距倍數近三十九倍,而十年前更僅為十九倍。

再看看台灣的家庭所得差距,最高所得組(前五分之一)的家庭平均年所得高達一百七十八萬元,而最低組(後五分之一)的家庭年所得僅有二十七萬九千元,兩者差距達六.三九倍。台大社會系教授林萬億甚至預測︰「今年所得差距倍數應該會突破七倍。」

這個倍數在十年前為四.九七倍,差距拉大的原因在於,所得最低組的家庭金額不增反減,但所得最高組的家庭卻是一路上揚。

單以民國九十年來說,最低組的家庭年所得金額,從三十一萬五千元縮水至二十七萬九千元,一年之間衰退一一.三五%,也就是說,最低收入組的家庭所得,已經倒退回民國八十三年的狀態。

一來一回間,差距就這樣拉大,而這所得最高組的前五分之一家庭,掌握了全台灣四一%的所得;最後五分之一的家庭,則僅僅分得六%的所得。

事實上,過去四年來,只有所得水準在前五分之一的家庭,所得是逐年增加,其餘家庭的所得每年均呈下降趨勢。除了景氣衰退、失業率高升等因素外,窮人的負儲蓄效應,或者說負資產效應是關鍵之一。
根據台大經濟系教授、現任高雄市財政局長林向愷的學術研究指出︰「儲蓄率與所得高低水準,呈高度的正相關。」

換言之,窮人的儲蓄率相對低,其資產累積本來就不容易,尤其當景氣下滑時,一旦遭逢失業困境,窮人只好吃老本,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

最慘的狀況是,許多背著沉重房貸的有殼蝸牛,失業後付不出貸款,先前已經繳了一半或三分之二貸款的房子強行被銀行拍賣,半輩子打拚的資產立刻消失。

證諸統計數據,九十年度的統計,最低所得組的家庭,平均儲蓄金額是負四千五百元,儲蓄率是負一.六二%。負的儲蓄率,代表的就是吃老本的家計。

事實上,從八十年以來,最低所得組家庭的儲蓄率就從一一%一路往下溜滑梯,八十九年跌破五%,到了九十年,就由正轉負。反之,富人在承平時期所累積的資產本來就多,失業機率又低,即使遭逢亂世,反而可能出現致富良機,資產持續增加。

一月二十六日,聯電執行長宣明智女兒舉行婚禮,觀禮賓客包括聯發科技董事長蔡明介、鴻海精密董事長郭台銘,與神通集團董事長苗豐強等台灣科技界富豪雲集。

會場上,只見淡黃色的玫瑰滿布,白色的大型馬車停在綠草如茵的草坪,加長型凱迪拉克當前導車,後面還跟著五輛黑色賓士車。這是一場竹科的世紀婚禮。

富越富、窮越窮
聯電、矽統一買一賣間,賺近九億元
小股東兩年積蓄全泡湯,損失兩百萬


看著電視上的轉播,一位雲林縣的股民黃美玉氣憤的說,「就是玩不過這些有錢人!」去年十一月初,黃美玉看好矽統基本面將好轉,以每股二十四.五元買入矽統股票,但是,十二月二十三日,矽統股價在連日莫名的大跌後,竟還殺到跌停板,她只好以每股二十一.三元認賠殺出。

萬萬沒料到,隔天,聯電入主矽統消息宣布,矽統股價開始一路狂飆,讓黃美玉傻眼。過去一年,黃美玉操作股票賠了兩百萬元,這是她辛苦攢了十年,預備給兒子在台北購屋的基金。

不只是黃美玉有意見,報紙也以「爆發內線交易疑慮,矽統連拉四紅」的標題來處理此新聞。雖然證期會說「查無實據」,但這樣的耳語持續在新竹的半導體圈,與台北的金融圈醱酵,甚至成為某些公司高階主管的內部開會議題。

一位不願具名的財金界重量級人士,拿出數據指陳,去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在聯電宣布利多消息的前一天,矽統還透過建華證券發行全球存託憑證(GDR)。

一月十七日,聯電公告,向聯電所屬投資公司取得相當十四萬張矽統普通股的GDR(約為發行總數的五六%),買進的價格高於發行的價格三四%。

換言之,這家聯電所屬的投資公司,十二月二十三日買進矽統GDR後,一月十七日再轉手將其賣回給聯電,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轉手價差高達三四%,近九億元。

而這家聯電所屬投資公司,係聯電採成本法評價的被投資公司(聯電持股不到兩成),因此,不用公布所有股東名單。那麼,這近九億元的鉅額利潤多數將進入不知名的股東手中,這些隱形股東是誰?

對於外界的詢問,建華證券承辦人員一律以「這是公司最高機密,不能多講」回答。而從聯電上市以來,建華證券一直是它的長期合作夥伴,包括承銷、股務代理、經紀等業務。

去年,聯電每股盈餘僅○.四八元,矽統則每股淨損三.一元。小股民們損失慘重,但是,經營階層因應微利時代所採取的結盟策略,仍有人可以從中獲利。

贏者圈得天獨厚
家世背景優秀,進入台大機會越高
現行教育體制,不利窮人翻身


「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從兩年前開始,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就對此現象表示憂心,他說︰「新竹科學園區內外,現在被形容為兩個世界。為什麼許多人會這麼畫分?因為,圈內的人是贏家,圈外的人是輸家。」

圈內與圈外的一切,確實截然不同。例如,在台積電,中階女性主管流行花個三、四十萬請假到美國待產;太平洋俱樂部、國賓飯店游泳池,或高爾夫球場的會員卡,即使一張要三、四十萬元,許多科技新貴們都是面不改色的買個好幾張,有些甚至放著不用;而在新竹的貴族幼稚園,學生想進校,家長還要接受面試。

台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說,貧富差距最大的隱憂在於,社會階層的不流動。當階層流動僵固時,對立將會升高,而要讓社會階層流動的機制就是教育機會。

但是,駱明慶說︰「目前台灣的教育體制,是一種逆向的所得重分配。」因為,它高度補貼背景好、競爭力高的人,窮人要靠念書翻身的機率反而急遽下降。這樣的教育政策,最後是拉大貧富差距。

如果將台灣大學定義為台灣學校的金字塔階級(歷年來台大學生占同一世代人口的比率均在一%以下),這群金字塔的組成分子是誰呢?

在去年三月份,駱明慶發表的〈誰是台大學生〉論文中發現,八十六年至八十九年間,八二%的台大學生來自全國前二十所明星高中。

所有台大學生裡,來自台北縣市的比率占五七.六%,至於苗栗縣、嘉義縣、花蓮縣、新竹縣、台東縣等則都低於一%。

駱明慶更指出,台北市學生成為台大學生的機率是台東縣的十六倍,大安區學生更是台東縣的三十一倍。

而在台大法學院的學生中,父親是大學畢業生高達四二%,母親為大學畢業生的比率也高達二七%,高於一般大學生的一七%與七.五%。

也就是說,要成為台大學生,與家庭背景有極大的正相關,包括父母學歷,及住所區域等。學歷越高、工作所得越高、住所越接近城市(因為政府資源越多),你成為台大學生的機率越高。

駱明慶分析,以一名國內大學學生而言,政府每年補助其學費近二十萬元,四年下來就補貼了八十萬元;反之,私立學校的補助則微乎其微。

資源分配的錯置
「一個國立大學生幫父母繳的稅拿回來」
台灣將變成沙漏,只有兩端,不見中層


在這個結構下,所有會念書、有能力念好書的學生都努力往前擠,擠到明星高中,再擠到這些公立大學。因為,「只要家裡出一個國立大學生,過去所繳的稅就都拿回來了。」駱明慶說。

於是,父母們就拚命的確保自己的小孩一定要比別人好,但若孩子不會念書,不但拿不回所得稅,更要付出四十萬元的私立大學學費。

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李家同直接批評︰「這個制度下,納稅人的錢都給所謂的菁英拿走了。」他說,在美國,好的學校都是私立的,例如哈佛、史丹佛、耶魯、普林斯頓等,但在台灣,好的學校卻是公立的。於是,富人都去念公立學校,窮人反而只能念私立學校。

每個週末都幫新竹市貧窮小學生補習的李家同,去年底就發表了一篇〈窮小孩,一上國中就放棄英文〉的文章。他說︰「我的教授朋友們的小孩,在幼稚園裡就開始學英文了,小學以後,更是人人都上補習班補英文。對於這些孩子來說,目前的英文教科書實在太容易。但是,窮孩子一上國中,就跟不上進度,這些弱勢孩子們未來將更弱勢。」

他擔心︰「未來,這種兩極化的情形會越來越嚴重,不是非常好,就是非常壞,中間的則會越來越少。」

就像台灣的貧富差距,這已經不再是一個金字塔的結構,而是逐漸像一個沙漏一樣,越來越多中間的人,被刷到下層,兩端的比率越來越大,中間的厚度卻越來越薄。這樣的結構,將衍生出新的問題。

李家同說,這樣的結果,就是教育的不正義,也進一步惡化了貧富差距。他舉例︰「你看,都是這批賣電腦的人(指科技新貴)一開始就是受良好教育的一群人。」

雖然身為台大教授,也出身教師家庭,但駱明慶說︰「今天我們可以站在這裡,其實占了很多人的便宜,不要因此以為自己很優秀。」

他並預測,從目前台灣的學校設立、菁英流動、城鄉資源分配等政策觀察,實在看不出貧富差距有縮小的可能。而且,多元入學讓家庭背景佳者可以發揮更多功能。

所得重分配的必要
當所得分配不均,社會內部越不安
把落後者拉上去,是政策當務之急


面對貧富差距,李家同認為︰「我們不是把前面的拉下來,是把後面的拉上去。」因此,利用所得重分配的方式,提升窮小孩的教育水準,是當務之急。

然而,中興大學行銷系教授王宏仁說︰「所得重分配的重要工具是稅制,但目前台灣的稅制卻是獨厚富人。」

去年底,股市名人黃任中因為欠稅十餘億元,被台北市國稅局聲請收押時,就撂下狠話說︰「我寧可坐牢,也不繳一毛錢。」

號稱擁有五十億資產的黃任中認為︰「避稅是人民的權利。」因此,當執法人員到黃家查封財產時,也只查封到紅酒、人蔘、骨董與字畫。

根據財政部統計,九十年度,像黃任中這樣的國內欠稅大戶,欠稅總額高達一千六百五十億元,較前年成長九一%。

剛上任的中國信託銀行總經理陳聖德分析,因為我國的稅制是採取屬地主義,境外所得免稅,因此,有錢人都紛紛將錢匯往國外;加上我國也未開徵資本利得稅,使得稅基偏小。

台大國際企業系副教授李吉仁則指出,當有錢人紛紛「錢逃國外」或是「稅避國外」時,社會安全網就破了一個大洞,所得重分配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如果從全台灣所得者的所得來源分析,去年五四%的所得來自受雇人員的薪資報酬;產業主所得則占了一六%;但是在綜合所得稅的來源上,受雇人員繳的稅比率卻高達七成,產業主所占的比率僅五%。

四十年來,台灣人將經濟成長列為最高指導原則,我們的每人國民所得也從一百五十美元,成長到現在的一萬一千美元,但在富裕的背後,其實隱藏著貧富差距的嚴重惡化。

在經濟學上,根據Simon Kuznets等知名學者,以南韓與菲律賓、歐盟與三十五個開發中國家的長期實證資料都顯示,所得分配不均,將對經濟成長產生負面衝擊。

這就是著名的Kuznets曲線。因為,當一個國家的所得分配越不平均,使社會的公平正義受到損傷時,會影響社會內部的安定,也減緩經濟活動的效率性。

在四十年全力追求經濟成長後,台灣還有本錢繼續忽視貧富差距所埋下的隱憂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321662
只要我長大
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只要我長大

白景山 詞曲

哥哥爸爸真偉大 名譽照我家
為國去打仗 當兵笑哈哈
走吧走吧哥哥爸爸 家事不用你牽掛
只要我長大 只要我長大
叔叔伯伯真偉大 榮光滿天下
救國去打仗 壯志賽奔馬
走吧走吧叔叔伯伯 我也挺身去參加
只要我長大 只要我長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32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