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社論
小老百姓「感受不爽」
很多問題,往往是「感受問題」。
比方說,經濟不好,大家一樣過苦日子,那就沒話說,因為大家的感受都一樣。抗戰時期,大後方重慶流行一句話,「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就很明顯是「感受」出了問題,明明戰事吃緊的年代,若偏偏有人能夠「緊吃」,那不是特權,是什麼?
台灣當前處境,當然跟抗戰兩碼事,不過,「感受」這檔子事,你放心,哪兒不公,哪兒有「相對剝奪感」,人們就會敏銳「感受」到,這是不公平的社會!
財政部想祭出個人最低稅負這步棋,用心不差,可是,方案出爐後,行家注意到,個人「海外所得」部分應該課稅這議題,卻悄悄蒸發了。為什麼?因為很難課得到,而且大有可能把一推富人給逼走,所以暫緩再議。
我們理解財政部的「知難而退」。就跟遺產稅問題一樣,你想課,也不一定課得到。所以,乾脆廢了吧,說不定有錢人還會「良心發現」,把錢留在台灣。
這就是很明顯的「感受問題」。富人總有辦法節稅、避稅,而受薪階級呢,總是一路挨打,一路被拔毛。政府可以大辣辣的對人民說:沒辦法嘍,若逼得太緊,富人會跑路走人的。於是,沒錢走人,沒法避稅的一般老百姓,只好自認倒楣,你說他們心情會好嗎?
陳水扁總統為兒子陳致中辦的婚宴,同樣引發感受問題。貴為第一家庭成員,當然可以選擇自己要的方式,完成終身大事。但當媒體把焦點放到戒指、珠寶、禮服、禮金、宴客名單上時,這場婚禮就是「一種訊息」,訊息是會被解讀的。若在國泰民安、諸事皆順的年代,皇家婚禮或第一家庭喜宴,絕對有「與民同樂」的效果。然而,若在景氣不佳,失業率高,自殺新聞不斷見報的年代裡,它又會傳遞怎樣的訊息呢?是不知民間疾苦,是上流社會的一次「忠誠大閱兵」?無論如何,這是「感受問題」。
南台灣一場豪雨,四處淹水,農牧養殖業受害連連,可以預見,災後日子必不好過。對許多小老百姓,這是一天又一天的煎熬,必須精打細算,看緊荷包,才能過日子。但對政府來說呢,財政左支右絀,想方設法要從百姓口袋裡「榨出錢來」,但錢往哪裡去?文武百官在黑頭轎車鑽進鑽出之際,不知有沒有想到他們的衣食父母「小老百姓」的「感受」啊!
【2005/06/14 聯合晚報】 @ http://udn.com
民生報社評
貧富差距大,教育成幫兇
國中基測放榜,不但出現「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畫面,且各種強烈對比使人心驚。總分不滿百者有十萬人之多,令人擔憂國中教育的整體素質出了問題。此外,成績雙峰、城鄉差距等現象較以往更為嚴重。輿論批評教育種種問題,教育部長杜正勝卻答曰,貧富差距是原來就存在的社會問題!
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嚴重,的確是近年來台灣「難以承受之重」。影響所及,校園裡也不敢保證所有的學生都站在平等的起跑點上。貧童繳不起午餐費、好學生為求生計而無法繼續升學等現象,一直是社會關心的議題。
但我們不要忘記:過去幾十年以來,教育曾經是協助社會走向均富的首要工具。早先由於國民教育素質平均、聯考制度力求維護公平精神等因素,教育一直是促成社會平等的重要推手。多少貧窮階級出身的人,藉著公平的教育而有出人頭地的機會;當今總統陳水扁出身三級貧戶家庭,正是此一過程的受惠者。也因此,國內外論及台灣均富奇蹟的文獻,無一不推崇教育的功能。
但如今景象又是如何?由於教改年年變化的實驗性質,學生無所適從,補習業大發利市,多元入學方案又各有巧徑;出現在教育領域裡的城鄉差距、貧富差距已擴大至難以彌補的地步。有人關心基測成績雙峰的問題;卻也有老師感慨表示,由於學生家庭背景不同,雙峰現象早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天就已出現了。偏遠地區或貧家出身的學生,生命際遇本來已輸人一截;教育過程不但沒有幫助弭平這種差距,反而深化了學生受教過程的挫折感,也削弱了學生的競爭機會和能力。
曾經是台灣均富現象推手的教育,如今成了惡化貧富差距的幫兇。教育部長對此現象應引以為恥,還能再推卸責任嗎?
【2005/06/14 民生報】 @ http://udn.com
談管仁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