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往事曾經如此
市長:blackjack  副市長: juntruth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往事曾經如此】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殺窮人不富的台灣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別再帶孩子自殺了!
 瀏覽6,090|回應20推薦2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Julia小喵
叮咚

彰化消防局人員在水圳尋獲疑被父親溫錦鐘推下水的孩子,雖緊急搶救,仍回天乏術。 照片/消防局第一大隊提供 2005/06/06 聯合報

*別再帶孩子自殺了!

今天在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殘父溫錦鐘攜三孩子 投水身亡」,讓我不但難過而且忿怒!又有父母帶孩子自殺了!

為什麼這麼殘忍,忍心帶著幼小的生命跟著你走,日子再難過,生活壓力再大,何苦要孩子與你共赴黃泉,也許你覺得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生命,但憑什麼替孩子決定??

生活走投無路、經濟問題想不開,也許沒有人能伸出援手,但是,就能以「替孩子想」、「他們也沒有希望」來剝奪他們活下去的權利嗎?是的,孩子經由父母來到世上,但可以用這理由帶他們走嗎?

生命有無限可能,但是一旦死亡後就沒有任何可能了,為什麼不讓孩子活下去!!

紀伯倫在『先知』曾寫過一篇「孩子」,儘管台灣的父母未必能做到這樣的程度,但孩子們是無辜的!請身為父母的人替子女決定前先想一想:「我真的是為子女著想嗎?我有資格替他們做這個決定嗎?」

別再帶孩子自殺了!

*****************************************************************
回應 : 請父母尊重孩子的生命權  2005/06/06 01:22

回應「如果可能,誰會想帶孩子自殺」

請先看一則新聞:


照顧孩子 41%父母觀念不及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紀元11月1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周富美□台北報導〕明天是世界兒童日,家扶基金會昨天公佈「台灣家長照顧兒童觀念調查報告」,有高達四成一的父母照顧兒童觀念「不及格」,許多家長仍存有兒童是父母的財產、父債子還、不打不成器、孩子是報復對方工具、父母是唯一照顧者等五大錯誤觀念。
家扶基金會對全台一千六百名國小學童父母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得知,台灣父母對於兒童照顧觀念平均分數是七十點二分(及格分數為七十分 ),處於及格邊緣,家扶基金會擔心,有些家庭隱藏虐待兒童的危險因子。
調查也顯示,有八成家長認為,沒有人可以代替父母照顧子女,也有五成家長仍存有父債子還的觀念,還有兩成家長表示,當自己遇到財務問題時,為了避免子女承擔債務,會想要結束孩子的生命,另有三成家長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不可避免體罰。
令家扶基金會擔心的是,有一成七的父母同意「兒童是報復對方的最佳工具」,還有一成七的父母認為,兒童是父母的財產,如此一來,可能容易讓孩子成為父母婚姻的代罪羔羊或犧牲者。
這次調查結果也顯示,母親對兒童的照顧觀念明顯優於父親,三十至五十歲家長對兒童的照顧觀念,也明顯優於五十一歲以上的家長,顯示年齡較大的家長,仍需加強對兒童的照顧觀念。
家扶基金會呼籲社會大眾建立正確觀念,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兒童也不是父母婚姻關係惡化的代罪羔羊,希望父母尊重孩子的生命權。

〔記者周富美□台北報導〕家扶基金會昨天公佈家長自殺案件數據,發現由於夫妻感情不睦,近幾年來母攜子自殺的案件,比過去十年增加了二至三倍;醫師呼籲,當自己或親友遇到婚姻、經濟窘困等問題時,一定要向外求助,不要讓孩子成為陪葬品。
家扶基金會表示,根據資料分析顯示,雖然近四年來家長攜子自殺案件逐漸趨緩,但是母攜子自殺的案件卻日漸增加,以今年為例,在今年10月底之前的十四件家長攜子自殺個案中,就有十一件是母親攜子自殺,父親攜子自殺是三件。
中山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醫師張家銘分析,由於母親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一旦遇到先生外遇、壓力太大、情緒找不到出口等感情問題時,可能會產生報復心態,決定帶著孩子走上絕路,以至於母攜子自殺案件增加。
> (http://www.dajiyuan.com)
11/19/2004 9:25:33 AM


linglee說:「"別"的作者大概是有錢人,或者至少是不必為了缺錢而傷腦筋的人,所以沒辦法體會沒有錢過日子的痛苦」

剛好相反^_^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家境不好,我的父母都有著一些病痛,我的親人領有殘障手冊,有的甚至於想不開過。

我認為,父母是無權剝奪子女的生命的,無論從法律或道德上,法律上來說,父母這麼做就是殺人罪,道德上來說也是個悲劇。

父母自己想死,可能是有很多問題,他因而覺得人生無望,甚至於覺得孩子「也」人生無望,我假設一個情況,若父母負債很多,當他們死亡後,子女在兩個月內拋棄繼承,父母的債務子女就可以不必承擔了,所謂的「父債子還」是錯的。

當子女的父母遭受不幸時而完全無人照料時,政府會代為安置,儘管有人會「假設」孩子的未來將會遇到許多險阻,但是,「殺了孩子」,無疑是完全毀滅了一個可能性,孩子十月懷胎,辛苦生下來,何忍「殺了他們」。

我雖然反對阿扁,也對自殺率如此之高深感遺憾,但我認為,「帶孩子自殺」的問題不在於「日子過不下去、不讓孩子受苦」的心態或完全推給「政府無能」就可以解釋,「帶孩子自殺」的問題是把孩子當成附屬品的心態,如果自認可以決定子女的生死,又有什麼做不出來的?

生命權是高於一切的,只有上帝能決定人的生死,當父母自行扮演上帝的角色時,如果犯錯了,要如何彌補?

我反對自殺,不是因為我不了解自殺與自殺者的心態,相反的,我有切膚之痛,當父母帶著子女自殺時,或許他們的苦是千斤萬斤重,但是,如果父母了解到,子女可以不必擔負起這些時,父母還有什麼理由「殺了他們」?

說實話,我不知該怎麼「勸」,遇此類的事我亦顯得口拙,但我希望所謂的「天下父母心」,是尊重孩子們的,是願意放手的,是願意為孩子好的,而不是把孩子當成物品,可以「處分」,真的要了解一件事,孩子們是一條條活生生的生命,父母不可以完全抹殺他們的可能性。

請看以下這則新聞,父母要真心的尊重孩子,才不會有這種情形發生,我認為,連殺人都敢做的父母,我不能想像他們平常能夠善待那些孩子。

連結 : 變態父推女兒賣淫 遭女兒同學報警 

*****************************************************************



孩子 紀伯倫

於是一個懷中抱著孩子的婦人說:
請給我們談孩子。

他說: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供他們的身體以安居之所,
卻不可錮範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之屋,
甚至在你的夢中你亦無法探訪,
你可以奮力以求與他們相像,
但不要設法使他們相似於你,
因為生命不能回溯也不滯戀昨日!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會倒行的,也不會在昨日駐足。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瞄準無限之旅上的目標,用力將你彎曲,
以使他的箭迅捷遠飛。
讓你欣然在射者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既愛飛馳的箭,也愛穩健的弓。

On Children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 dreams.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t tarries with yesterday.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Let 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 that f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Written by blackjack 2005/6/5

*第一次修改原因:更換新聞連結與張貼照片

*第二次修改原因:將回應張貼於本文之中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274615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財產繼承修改》民法研修:父債子不還
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財產繼承修改》民法研修:父債子不還


記者陳永富/台北報導

子女生前不盡孝養義務,在父母死後冒出來爭奪遺產,鬧得手足反目,家族蒙羞,怎麼辦?法務部現正研修民法繼承編,將明文增訂父母得於生前以「書面表示」,剝奪不肖子女的財產繼承權。

另外,鑑於國人普遍不了解財產繼承相關規定,以致不少未成年子女或年邁父 母,在父母或子女因重病或災禍驟逝後,不知於法定期間內主張限定繼承或拋棄繼承,造成「父債子還、子債父還、兄弟姊妹債務由其他兄弟姊妹償還」等不合理現象,甚至因這種「天外飛來的債務」龐大無法負擔,一家老小被逼債走投無路,而全家自殺的悲劇一再發生。

法務部正視此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將以改採「限定繼承」為原則修法,譬如若僅繼承100萬元財產,而繼承的債務為200萬元,則子女負擔的債務僅以所繼承的100萬元為限,超過的部分,子女可以不必負責。

另外,繼承父母遺產「男多於女,甚至女兒被排除」的歧視女兒現象也將有所規 範。台灣沿襲重男輕女觀念,過去嫁出門的女兒會被要求拋棄娘家財產繼承權,違反男女平權。年前發生6位女兒聯合告母親分產不公,就是母親與兒子偽造女兒拋 棄繼承同意書的爭議。據統計,台灣地區女兒獲得父母財產繼承權者不到20%,因此法務部也將在財產繼承增訂保障女權的規定。

法務部法律事務司長林朝松說,目前民法繼承方式採概括繼承,依「配偶、直系 血親卑親屬、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的法定繼承人順序,繼承人若未在被繼承人死亡後3個月內向法院聲明「限定繼承」,或在2個月內聲明「拋棄繼承」,就 等於同意概括繼承,被繼承人所遺留財產和債務統統要繼承。

因民法繼承編自74年修正公布後,迄今已20年,部分規定不合時宜;法務部認有通盤檢討必要,邀請大法官戴東雄組成「民法繼承編研修專案小組」,正就繼承方式、繼承回復請求權、歸扣、特留分及遺囑制度等積極檢討,預定明年6月前完成修正草案。

2005/12/26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財產繼承修改》不想還父債如何自保


聯合晚報製作

在民法繼承編未修正前,如果不願繼承或無力承擔這些債務,要如何解決?

自保之道一:可在親屬過世後2個月內向法院聲請拋棄繼承。

如果不清楚親屬生前資產狀況,可向稅務機關申請,取得清單後先盤算一番,是繼承財產或拋棄(也不繼承負債)較有利。

自保之道二:可於3個月內申請「限定繼承」,也就是繼承人的償債責任,僅限於所繼承遺產而已。

被繼承人的債務若超過遺產,繼承人不必負責超出的部分。

2005/12/26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497469
是怎樣的社會景況讓一個父親選擇攜子自殺? 中時社論
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5.06.11  中國時報
是怎樣的社會景況讓一個父親選擇攜子自殺?
中時社論

    前幾天,一位失業的父親帶著三個孩子投河自盡,有路人一路緊追著這個看來就有點狀況的家庭,追了十幾公里,中間有一段跟丟了,再次相遇,路人卻發現這一家人已經落水,「我看見孩子眼中的茫然……我想他們一定不願意就這樣去死」,路人悔恨自己錯失救人的機會-然而,如果他真的在那次追上了,死亡果然就是可以阻止的嗎?如果失業的狀況繼續,如果家裡經濟困蹇的局面繼續,如果孩子吃餿食的日子繼續,如果無人聞問的邊緣人生活繼續……我們怎能奢望,這個孤獨無援的單親爸爸會將求死的意志停止在一個偶然相遇的路人的善心上?

    問題不在於這個路人追慢了一步,而在於整個台灣社會正彌漫著的絕望情緒。絕望,像無止境的黑夜黑洞,絕望,讓許多人在脆弱與軟弱的時刻,變成了最殘忍的人,殘忍地剝奪自己以至於自己所最親最愛的人的生命。

  自殺是一種放棄,一個向絕望的投降;攜子自殺所表達的,更是痛徹心扉的絕望-是什麼樣的景況,會讓為人父母者覺得自己赴死還不夠,要讓全家人一起死?天下父母幾個忍心把才剛要展開人生之路的孩子也推入死亡之門?那肯定是徹底地相信不但自己沒有機會改變不幸的命運,連孩子也沒有翻身的可能!他們甚且相信,這個社會永遠不可能有人能夠理解、解除他們的困境,以至於他們將會永遠跌落在痛苦的深淵中……一樁樁攜子自殺的新聞裡,浮出的是一個個困頓、孤獨、心冷、絕望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正明顯地增加著;台灣,正陷入在令人觸目驚心的、史無前例的自殺瘟疫中。

    和因感情、人際與課業等挫折而自殺的人比較起來,因為經濟而自殺的人,是一群問題更難得到解決、更難求得人生救贖的人。感情不順者的心結或許還可以在「下一個男/女人會更好」的安慰中得到釋放,緣於經濟問題而走上絕路的人所要面對的則除了有個人的難題之外,通常還有社會整體環境與社經結構的問題,後者往往是個人難以處理的。自殺者或有個別的狀況,如工作能力、性格、家庭因素等,然而,不可諱言的是,這幾年經濟性自殺者快速增加的一個重要背景是整個台灣經濟實力、活力的衰弱,再加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疏離冷淡,更使得許多問題重重的人無法得到必要的協助。

    當整個社會能夠提供的就業機會因為產業外移或者是轉型失調而不斷減少時,首先會受到衝擊與影響的,正是謀生能力固定的底層人力,這些人原本賴以維生的本領在新的經濟產業結構裡,突然變得無用,頓失就業競爭力,當然也就失去了維持基本生活的能力;對這樣的人來說,世界經濟秩序與產業環境的改變,根本遠遠超過他們所能理解、所能應付,又因著政府沒有章法的經濟政策,他們愈來愈像無根的浮萍,茫茫然地飄蕩在他們無力參與的生存競技場裡,他們被壓縮、被排斥,終於有一天,被逼到了競技場最角落的一處,等待命運一個無情的推擠。

    這樣的人少嗎?像氾濫一般的憂鬱症患者,如狂潮一般的自殺者,告訴我們這樣的絕望者在台灣已經不是可以視而不見的少數;一次次來不及追回的生命,也提醒著我們,在私領域裡,台灣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冷淡,正預告著人倫與人際關係的趨於崩盤,而公共的支援系統又不能適時地發揮聯結與救助的作用,使得許多人在無助時刻連一塊可以搭救的浮木都找不到。

    經濟大環境不好就如同崩塌中的房舍,讓愈來愈多人失去蔽身之所,救援體系不足則讓陷在塌屋中的人,找不到一扇可以走出去的大門;攀升的經濟性自殺者是台灣即將進入悲劇循環的警訊,政府再也不能掩面不去關注這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了-而改善經濟、增加支援系統,正是其中的兩帖必備解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278401
甩掉憂鬱 咱們來運動
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藉著運動能夠消耗造成憂慮的過多正腎上腺素。

【記者 朱正庭/報導】

許多精神科醫師都表示運動對於治療憂鬱症有正面的效果,除了可以增加血液中血清素的濃度(有助於鎮定情緒、解除焦慮)、消耗造成焦慮的過多正腎上腺素外,改善睡眠品質和轉移注意力,都讓運動成為擺脫憂鬱的良方之一。

統一伊士邦健身俱樂部表示,運動抗憂鬱的效果可以從3個面向看得出來:

心肺與阻力運動層面

針對個人需求及體能狀況制定運動課程,可以強化心肺功能、增加身體各器官對於荷爾蒙的敏感度、增強體內免疫力等,同時可以平衡因為憂鬱所產生的生理異常現象。一般的有氧運動、重量訓練都可以達到這個效果。

心理訓練層面

在體適能訓練裡,可以透過專業認證教練的導引將心態作正向轉移,藉著運動所產生的暫時良性壓力,來取代、釋放因工作、環境、家庭、人際關係等所產生的不良壓力,在運動結束後,壓力自然隨之紓解。

同時專業教練也可以藉由肩頸酸痛、下背酸痛、髖部酸痛、膝部疼痛等症狀,評估分析出身體壓力的來源,並藉著運動訓練來改善身體的壓力。而運動時訓練出的意志力、專注力,也有助擺脫憂鬱症狀。

深度伸展訓練

目前許多像是瑜伽、彼拉提斯等運動都有許多讓肢體伸展的動作,透過深入淺出的方式,主要是在打開身體的髖部,使人體下盤穩固,進而釋放過度的壓力,並按摩全身的神經系統。

加上運用獨特的呼吸技術和聲音振盪來增強效益,不但增加身體的柔軟度、擴大關節的活動幅度,有利運動表現外,還可以預防運動傷害如肌腱扭傷、撕裂等,對消除疲勞也很有功效,也可以讓心情平靜許多。

注意事項

1.根據自己目前的體能水準,決定合理而安全的運動量,剛開始可選擇方便性的運動,像是步行、跑步、游泳及騎腳踏車等,進而依喜愛與個人適能的增加,可選擇由專業人員帶領使用特殊器材、特殊場地、功能的運動。

2.運動要循序漸進,才不會造成運動傷害或喪失興趣;也可以藉由有專業認證教練帶領建立合理階段性目標,因而產生滿足感和成就感,達到設定的效果。

3.運動時要注意氣候條件,避免在酷熱潮濕的中午運動,流汗後要注意補充水分,心臟病患者要避免在寒冷的氣候裡運動;運動時也要選擇安全的場地、服裝、配備,避免產生運動傷害;同時最好找人結伴運動,不僅可以互相照顧,在彼此鼓勵、競賽、分享中,也可增加趣味性。

4.進行運動計畫前,要有完整的健康檢查供醫師與專業體適能教練評估分析,避免因不當運動安排引發潛在的病情發作,在運動前也要清楚告知教練目前生理與心理狀態供教練評估修正計畫;此外,盡可能的記錄每次運動的脈搏次數、運動時間、運動距離及運動後的感覺,以作為下次改進的參考。

2005/06/08 星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276715
無常與自殺
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5.04.14  中國時報
無常與自殺

黃有志(作者為高雄師範大學通識中心主任)

這幾天連續發生數起網友相約自殺的案件。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曾分析國內相關資料指出:二
○○三年台灣地區共有三千一百九十五人死於自殺,平均每二點七小時就有一人自殺死亡,自殺率為每十萬人分之十四點一三人,已經屬於自殺高盛行率的國家。總計十年來,自殺死亡率上升一倍,實在不可掉以輕心。

針對自殺者複雜、矛盾又脆弱的心理,筆者認為自殺防治,應從認知層面著手,其中「無常」觀念是自殺防治的良方,因為無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陀如實觀察之後諄諄告誡著我們。許多人認為無常是一種消極的觀念,事實上這是一個錯誤的看法,相反的,「無常」反而是最積極、最有智慧的。一般人遭逢不如意,常會有「人生無常」的感慨。所以害怕無常,不喜歡無常帶來的負面效應。



不過,不管人世間或自然界,任何現象都是一體兩面的:例如,有好就有壞,有對就有錯,有生就有死。既然如此,大可不必害怕無常,反而要勇敢的接受無常。喜歡它令人歡喜的一面,也接受它使人痛苦的另一面。因為天有不測風雲,無常的人生,不論遭遇是歡喜,或是痛苦,都要以平常心來看待。


達賴喇嘛就曾針對想要自殺的人進行開示。他認為,想要自殺的人就是因為思想太狹窄,意志力不夠堅強。從佛法的角度來看,自殺是一種殺生的行為。要認清的是人遭遇的痛苦與困境都是「無常」的,痛苦會改變,困境也有機會挽救。想自殺是因為升起嗔心,內心產生極大起伏,所以,若心中升起自殺念頭時,不要馬上作出決定,讓心靜一下,冷卻一下。


達賴並建議,有輕生念頭的人最好先睡一覺,隔天早上再想一想。換句話說,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痛苦及困境,但痛苦是無常的,因為痛苦會改變;困境也是無常的,只要把握機會就可以挽救困境。所以,不要逃避痛苦,因為無論如何逃避,內心仍然是痛苦的,唯有堅強地面對,才能真正從困境中解脫。


有人說,將失望(Disappointment)這個字的第一個字母「 D」拿掉,換上「H」,這麼一來,失望變成了上帝的指示(Hisappointment)。其意義是說,一旦能將生命中的每件事都看做是「上天的恩賜」,就能夠坦然接受失望的打擊,把苦難當做可貴的經驗。所以要感謝無常,讓我們知道生、老、病、死都是上天的提醒。提醒我們無常是生活的現實,也是人生的真理。


痛苦在無常的觀念中,只是暫時的現象,忍一忍就會有新的轉機,若能坦然面對,才能超越痛苦。所以,談到如何有效防範國人自殺,應如達賴喇嘛所開示的,教導國人以「無常」的觀念做好心理建設,擴大國人思想與視野,時時能以冷靜的心,堅強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如此自然能去除內心所萌生的自殺意念。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275103
預防自殺-我們做對了嗎?
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預防自殺-我們做對了嗎?

近年來媒體對於自殺個案的報導遽增,令人震憾的包括一對雙胞胎的跳樓和建中資優生的上吊。社會各界也提出了種種呼籲以及對策,希望能降低自殺率。然而,身為一個臨床的精神科醫師,幾乎每天都必需處理帶有自殺意念或曾經自殺過的個案,不禁會想,對於預防自殺,我們的公共衛生政策和民間團体的努力是否在正確的方向上?

幾乎所有先進國家都把自殺及自傷行為當做一項國家衛生重大議題來處理。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1982年就把降低自殺率定為政策目標之一,同時在1996年重申自殺預防的重要性。芬蘭,瑞典,丹麥,挪威,比利時,澳洲都早已把降低自殺率訂為國家政策。英國在1992年時,訂下目標想要將公元2000年時的自殺率降低到15%。美國在1991開始訂定國家憂鬱症篩檢日,也在公元1999年把降低自殺率訂為國家目標。


自殺問題如此重要,世界各國的學者無不努力探討降低自殺率的方法。國外有許多研究,想了解種種預防方式是否達到效果,然而結果卻不如想像中預期的來的好。


最為國人所熟知的【自殺熱線】,如生命線或是張老師,在國外針對類似組織的研究中,對於自殺率的下降可能幫助不大:【在一項早期研究結果顯示其或可降低社區的自殺率,因此使得自殺預防中心得以維持下來,可是自此以後,每一項研究都發現事實上並沒有影響】(參見【夜,驟然而降/了解自殺/凱。傑米森著/易之新譯/天下文化/307)。不過,我們仍然可以肯定自殺熱線對情緒有障礙的人有一定的貢獻。同樣一本書中第304頁也指出,在澳洲,加拿大和美國的研究發現針對學校學生所做的【預防自殺的教育課程】,其效果都不理想,因而不建議實施這一類課程。


經過實証研究,我們才了解原本在直覺上認為有效的【自殺熱線】和【教育課程】其實對自殺率的下降可能成效不彰,這也讓我們著急的去細思目前社會上的種種努力是否在正確的方向上?比方【尊重生命】的電視廣告,是否對想自殺的個案真的有幫助?讓先天有身心障礙的人士現身說法,可以讓自殺的人不想自殺嗎?將自殺率的提高,一味怪罪於經濟和失業問題是否適當? 副總統呂秀蓮推動的「我要活下去」活動,鼓勵生命之美,並承諾以解決失業來降低自殺率,是否有效?自殺問題如此複雜,在公共衛生的領域裏,我們如何能發展出更有效的預防自殺的策略
?

自殺的議題過去在台灣被公眾刻意的忽略和誤解,可能是因為這個議題關係到兩個台灣人最大的禁忌:【死亡】和【精神病】。根據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同時也是精神科專科醫師鄭泰安的一項1999年發表的研究指出,針對東台灣113位自殺成功後的個案,以照組的方式進行研究,對其家屬進行訪談,了解其生前的生活史及精神狀態,來診斷這些個案生前是否有罹患精神科疾病,結果發現有九成以上的個案都有精神科方面的疾病,其中最多的包含重鬱症及輕鬱症(約九成),以及酒癮藥癮(四成以上),和人格疾患(占六成),國外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83%100%的個案在自殺前都罹患了某種精神科疾病。


因此,降低自殺率一個可行的方法,應該是把自殺當作是一種疾病來看待,而不僅僅把自殺認為是個人意志力薄弱,或是對生命不尊重。將有自殺意念的患者當做是在【意志力】【態度】甚至是【道德】上有問題,可能反而使得他們有更強的罪惡感,更不願意向周圍的人要求幫忙。對有自殺意念的個案,也不僅僅是給予諮商,輔導,更必需引進治療疾病的概念,也就是早期預防-診斷及治療。近十年來,精神科的藥物有長足的進展,有許多副作用少而效果優良的藥物被研發出來,因此,精神科藥物的適當治療更應被強調。


有許多人將近來的自殺潮怪罪於失業率的提高。的確在許多實証研究中,成功自殺的人口中失業的比率會來的比一般人高,包括鄭醫師在台灣的研究中,自殺人口中的失業率是一般人口的3.5倍以上。但這很可能是結果而不是原因,也就是說,精神科患者容易失業,而使得失業人口中自殺的比率提高。因此,若如副總統的想法,只是減少失業率而忽略治療精神疾病,自殺預防的效果可能打折。1994年英國皇家自由醫學院的研究指出,失業人口中死於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比率同樣較一般人高出兩倍,如果看表面數字,就此推論失業會造成癌症或心血管疾疾就不對了,真正的原因是因為這一群病人因為生病而失業或退休。同樣地,在失業率因結構性因素攀昇之時,原本就不易找到工作的憂鬱症,酒癮或其它精神疾病患者是最快面臨失業的一群,這可能造成症狀惡化而導致自殺。


80
年代瑞典在Gotland曾進行一項計劃,教導家庭科醫師認識並治療憂鬱症,結果的確使得島民的自殺率下降, 這可能是目前被証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為各國的研究都顯示50%-60%以上自殺的人在死前三個月都曾經看過包括內外婦兒科或家醫科的醫生。因此目前世界各國預防自殺的重點,都放在精神疾病需接受治療,特別是藥物治療的宣導上。自殺的個案,需要被專業的醫師治療。


另一個問題是毒品濫用及酒精濫用,同樣會提高自殺的比率。特別是台灣人的酒精消耗量和酒癮盛行率正逐年提高。政府可以考慮像香煙廣告一樣對酒類廣告設限,同時不淮在電子媒体播出。


如何有效預防自殺是個相當困難的工作,可能要花費許多人力物力和時間,同時不是單一的方法就能解決的。但是目前在政策層面上,政府可以利用台灣現有的醫療資療,同時配合改變健保政策,就可以立刻進行的事情有1。推行精神疾病的早期接受醫療的觀念,同時放寬抗憂鬱劑的健保設限,特別是SSRI(血清素吸收阻斷劑),這是一種新的,副作用較少的抗憂鬱劑,因為過去三環類的抗憂鬱劑副作用較大,所以病人服用的規律性較差,同時,三環類的抗憂鬱劑在大量服用時也可能致死,反而成為自殺的工具。健保應同時鼓勵所有專科的醫師治療憂鬱症的病患,而不加以限制在精神科專科醫師中。因為短期要台灣人建立求診精神科醫師的觀念並不容易。另外,新的非典型抗精神藥明顯地可以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藥順從性,對精神分裂症這一自殺高危險群有極大的幫助,健保也應該放寬此類藥物的使用2。限制酒類廣告的播出,因為酒精成癮造成的危害,絕對不亞於其它的毒品。同時鼓勵醫院多收治戒酒或戒除毒癮的患者,並對此類患者提供(目前並不提供)健保的戒治醫療。


台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潘建志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275100
自殺謎… 非弄清楚不可?
推薦1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叮咚

自殺謎非弄清楚不可? 


林家興/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台北市)

倪敏然自殺帶給社會許多衝擊。媒體報導,倪敏然死訊公布後數天內發生了約二十幾起自殺案,數字是否正確尚待驗證,但公眾人物的自殺,的確會引發一些在企圖自殺邊緣的人衝動而行。 

倪敏然的朋友們,在媒體上做出各種反應:通靈、觀落陰、釋夢、算命、勾心鬥角、八卦、爆料、緋聞、自作主張等等;我若是倪敏然,真想回來一下大叫一聲「閉嘴」。 

筆者想嚴肅提醒:倪雖已過世,他的隱私權我們更應該尊重與保護,尤其是專業精神醫療人員,更要謹慎。日昨在電視上赫然看見某精神科醫生對著媒體陳述倪就醫時的身心異常狀況,並追述部分不宜公布的隱私訊息,這是非常傷害民眾求診安全感與信心的錯誤行為。 

在專業倫理上,個案將個人最隱私、最混亂、最不堪的部分與治療人員分享,期盼得到最適當幫助,這時醫療人員必須用尊重與愛惜的心去保護、傾聽、思考與處理個案所表露的任何資料,只有涉及自傷、傷害他人、傷害公共安全等事項,在法律上專業治療者有義務稍微打破守密原則,而且是只對與危機事件有直接關涉人做必要的透露,絕不是對媒體。 

多年觀察發現,部分醫生滿容易就對媒體述說,剛送進急診室的自殺民眾或急診病患,身上有何傷害、病人說了些什麼。尤其在九二一大地震後一段時間內,部分醫生、精神科醫生、護士或社工專業人員,會對著媒體侃侃而談病患就醫過程中表現出的種種隱私,真是驚人。其實,直到今天,還常看到這些離譜現象,我就從各電視新聞錄製了不少例子,作為上課教導專業倫理的教材。 

以前受訓時,督導告訴我們寫治療記錄要注意:案主的家屬看了有何感想?案主的仇人看了有何感想?案主自己看了有何感想?因為沒有一把客觀的尺讓人去把握分寸,所以就這樣教給我們。寫記錄尚且如此,更何況對公共管道發聲。 

每一個自殺的案子,都不簡單,也不是輕易可歸因於憂鬱症,憂鬱症也不能只靠服藥就有幫助,更需要相當時間的心理治療。憂鬱症只是症狀現象,每個憂鬱症患者所需的治療過程與處理要點可能都不一樣,因為患者有心理問題已經多年未處理且在惡化中,於是以憂鬱症樣子出現。 

每一個自殺離去的人,不但在家屬心中永遠留下一個記號,同時也會留下許多永遠弄不清楚的疑問與是非,需要許多沈著、具智慧的安慰、接受與瞭解,不一定非要弄清楚什麼,因為不可能了。經常,對一件事情表達的眾多意見所造成的傷害,遠比事情本身引起的傷害或遺憾更大。社會應能提供處理這種憂傷的機會與單位,親屬及朋友應該懂得和平與收斂,靜靜的看護與祝福,給家屬時間空間獲得安息與再出發。

2005/05/11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275099
面對生命 人生也有無言以對的時候
推薦1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叮咚

2005.04.17  中國時報
面對生命 人生也有無言以對的時候

黃榮村

九二一地震當天,九份二山居民有三十九位罹難,但仍有廿二位無法尋獲,罹難者家屬在山裡祝禱,每日上香、燒紙錢,未曾間斷。隔年十二月六日在整治堰塞湖周邊工程時,挖出了羅家老太太,一時之間大家奔走相告。我在當時經過對九份二山最有全面性了解的廖維士與黃文光兄的安排下,特地排除行程上山去看看。到了那裡,羅家的兒子輕撫著羅老太太已經脫水乾皺的手皮,眼中有無盡的孺慕之情。焚香之後,他熱情的要我也握握他母親的手皮,我看進他心中那股母子重逢的欣喜與感嘆,不由自主的接手過來,想到這一年多來他們的重逢,是一種多麼彌足珍貴的生命交會。面對生命,在山上也有無言以對的時候,在災難中的母子之情,令人感動不已。


生命是一本難讀通的書,需要多元詮釋,在浸潤之中得以發展出對生命各個面向的體會。在災難之中各界的捐輸、重建與訪視,最直接受益的就是九二一的小孩。被愛過被尊重過的人,比較容易學習到如何去愛別人去尊重別人,九二一的中小學生們在這段苦難的過程中,生活雖然辛苦,面對親人的死傷也有無盡的哀戚,但他們同時也浸潤在人間最溫暖最有啟發性的人生互動之中。兩三年之後,因苦難因人間的愛與協助而成長,變得落落大方,應對進退之中顯露出堅毅向上而且保有理想的教養。崩裂的荒野之地,我們看到了國家金色的小孩,如何在苦難之中長大成人。



生命是如此的寶貴,在飽經橫逆之後,豈可向命運屈服,一顆顆躍動的心總要尋找出生命的意義,在群山落石的彎路上,一直向上攀升。看到現在燒炭成風,令人唏噓,生命就這樣如風如露,還沒受到真正考驗就棄守歸天,九二一的精神有必要一直延伸出去。


台灣的生命教育不能太形式主義,好像非變成是正規的教材內容不行。但是,生命有固定的表現方式嗎?過去的九年一貫課程,經常被一些對教育一知半解,但是強烈堅持自己主張,或走政治正確路線的人,要求教育單位想辦法納入正規教材,搞得大家痛苦不堪,也違背了教育宗旨以及九年一貫的本意,使得最基本的聽說讀寫算與科學教育,都多少受到壓縮。


生命教育不能走這條路,它其實更應該是一種境遇教育,也是一種觀察學習教育。當一些與生命有關的重大事件發生了,如九二一地震、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SARS或東南亞大海嘯,相關的生命教育可以立即展開,教材是祇要老師與學生夠敏感夠努力,就可做到活學活用,真的接觸到生命的實質意義。在觀察學習上,假如能安排讓學生接觸一些熱愛生命、克服生命諸般困難的國內外楷模,如總統教育獎中的學生困學典範、教育百人團中的成年困學典範、或者像周大觀基金會辦了好幾年的「全球熱愛生命獎章」,都可以提供豐富且具有啟發性的素材。


假如連這種機會這種素材都不知善加利用,彈性學習,還在那邊夸夸而談生命教育,或想大張旗鼓的放入正式教材,那我想這些人根本不懂生命是什麼,祇會敗事,哪做得出什麼好事情。


在〈風中之燭〉(Candle in the Wind)這首歌中,Elton John娓娓唱出戴安娜以火炬帶領著國家金色的小孩,在斜風細雨中遍訪綠色山丘,對受苦的人輕聲細語的安慰。這種人道精神,應該就是貫穿生命教育的主軸,當這條絃得以依此曲調彈奏出來時,不管它是如歌的行板、詠嘆調、安魂曲或是大合唱,都是令人肅立又願意親近的生命之歌,哪需有定於一尊的教材與教法。


(作者為淡江大學教授)(本專欄不代表本報立場)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275098
嚴肅面對死亡
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5.05.11  中時晚報
嚴肅面對死亡
中晚社評

    藝人倪敏然的告別式將於明天舉行,在這一段時間,由於媒體過度渲染式的報導,使得一個嚴肅的死亡案件變成一個秀場,從藝人相繼傳出託夢、觀落陰、下蠱等怪力亂神的說法,顯見一般人還是無法了解生命的價值,更不知如何面對死亡的課題。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在我們的傳統中一向避談死亡,因此平常就不敢面對死亡的課題,每一個人幾乎都是在家庭中有人過世之後,才開始第一次面對死亡的課題。至於自殺的人,更是在還沒有明白死亡的真相之前就自我結束生命。

 在歐洲中世紀就曾有過一種「未知死,焉知生」的哲學,認為沒有學會死亡的課題,就不知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目的。如果我們在活著的時候不明白死亡的真相,那只有等到死亡那一刻茫然面對。佛陀曾經說過:「因為有生,所以有死」,死亡是無可避免的事實。每人都要面對,無一例外;在生命開始的剎那,就已經邁向死亡的路程,生是死的起點,死何嘗不是生的起點。

    但是卻不必因為對於死亡的未知而感到恐懼或是悲傷。更不可以在因緣尚未成熟之際就自我了結。我們常聽人說:「人身難得」,人身到底有何珍貴之處?阿含經中有一個「盲龜浮木」的譬喻:假使大地都變成了海,茫茫大海中漂流著一塊浮木,木頭上有一個洞,一隻盲龜優哉游哉的划水,難得一百年才抬一次頭,當牠抬頭時,正好鑽入這塊浮木的洞中。人身之難得更甚於此者。因此生命的出現有它的神聖性,不可以輕易自我了結。

    更何況人處在世間有各種不同的因緣和責任,倪敏然一走之後,留下多少的問題和多少傷心人。當然這些問題不全然都跟著他一了百了,他的家人、友人甚至要背負著一輩子的懊悔和痛苦。至於亡者本人,從現有宗教可以證實的角度看,帶著痛苦的因離開人世的人,在中陰和轉生階段都會有痛苦的果相隨。所以,任何宗教都是極力反對一個人自殺的,只要活著,再痛苦都有化解的可能。

    至於民間的託夢、觀落陰等說法,頂多只是生者的一種心理補償和安慰作用,沒有任何科學或醫學上的根據,正信的宗教也從來不談論或利用這些方法和死者溝通;生時不好好相處,死後再求相見,終究無有是處。親人故去,自然讓人萬般難捨,但是人走後再多的彌補都無濟於事。只有在活著的時候,大家能夠互相關懷,多加感恩相惜。

    倪敏然的過世固然是演藝界的不幸,也是社會的損失,但是媒體的煽情渲染也反映了我們的社會對於死亡一事還是懵懂無知。不論是生還是死,每一個人都應該嚴肅面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275097
輕如鴻毛--談自殺
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mmh.org.tw/taitam/psych/ChinaTimesDocument/CTD02.htm

【輕如鴻毛--談自殺】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何志仁

建中原本是父母眼中活潑乖巧的獨生子,自小學到高中成績都名列前茅,學業表現從來都沒有讓父母操心過,但是在大學聯考時,卻因為過度的緊張在考試期間失眠又腹瀉而大為失常,僅是吊車尾考上某私立大學。在準備重考期間,建中認識了同一補習班的玉如,兩人很快的就陷入熱戀,不久後,兩人的戀情就被建中的母親發現,因建中模擬考的成績每況愈下,遂屢次要求建中不要談戀愛,但建中總是充耳不聞。第二年聯考建中又考上同一所大學,父母在失望之餘,暗中約了玉如見面,請她要為建中的將來打算,不要再與建中交往,並表示沒有考上大學的她配不上建中。建中對玉如突然的冷淡又避不見面感到相當不解,在透過玉如的好友得知父母的作為後,對一向敬愛的父母感到非常失望,開始不與父母講話,並且茶飯不思,終日鬱鬱寡歡,面容也日漸憔悴,時常一個人關在房間內,並屢屢藉故身體不適不去上學。至學期結束後,建中的父親在得知他竟然有數科不及格時大為光火,責罵建中是所有堂兄弟中最沒出息的,為了一個女孩子連三流的大學都念不及格,讓父母在親戚中都抬不起頭來。當晚,建中在嘗試割腕自殺未遂後又吞服大量的安眠藥,被家人發現後送到急診室洗胃急救,經觀察二十四小時確定無危險後出院。二天後,建中又趁家人入睡後自五樓頂跳下企圖自殺,摔斷了雙腿並傷了脊椎而被送醫急救,不過雖然命是保住了,但是脊椎的傷註定了建中要坐著輪椅過下半輩子。與上述例子雷同的情節不時可在急診室或是精神科會診中見到,有時甚至有更不幸的結果發生,而留給生者無限的遺憾。

  最近被媒體報導因自殺死亡或企圖自殺的案例相當多,包括學生因為破相、被家長責罵或三角關係難解而自殺,或是員警與女友感情生變而先槍殺女友再自殺,以及情侶因為雙方家庭反對而一起殉情,老年人不堪長期病痛而厭世,母親帶著子女一起自焚,蒙受不白之冤而以死明志,歹徒窮途末路而飲彈自盡,以及一再企圖跳樓自殺讓消防人員疲於奔命等等,可謂不勝枚舉。自殺不僅浪費社會成本和醫療資源,也因為自殺不同於罹患絕症,是可以事先避免的,故對於未盡到預防義務的親朋好友反而會有相當大的心理衝擊和罪惡感,不僅原本的問題無法因自殺而獲得解決,反而製造了更多的問題。

  依據衛生署的統計,國人在民國八十六年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共二千一百多人,佔死亡總數的百分之一點八左右,名列所有死因中第十名,而在先進國家如美國其排名則高居第八,可見這是相當值得注意的社會問題。自殺身亡的比率一般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升高。年紀大者,多不會輕易嘗試自殺,但是一旦決定了就會採取激烈的手段,成功率相當高。年紀輕者,自殺死亡的比率雖較低,但是因為少有因疾病而去世的,所以死於自殺者反而名列其死因的前幾名。在兩性中,女性嘗試自殺的比率是男性的三至四倍,但在因自殺死亡者中男性卻是女性的三至四倍,此乃因男性通常會採取較激烈成功率較高的方式,如跳樓、對頭部開槍、上吊等方式,而女性則較常使用割腕、吃安眠藥、喝鹽酸、開瓦斯等。此外,對自殺者的研究也發現有下列因素者,自殺的機率較大。

  1. 有精神科疾病者,在自殺死亡者中,約有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有精神科的疾病,包括憂鬱症佔百分之五十,酒精或藥物濫用者佔百分之二十五,精神分裂病佔百分之十,人格異常佔百分之五。其中有不少是未曾看過精神科或是未規律接受治療者。

  2. 罹患有慢性或重大疾病者,如有慢性疼痛、癌症、脊髓損傷、愛滋病、腦傷或尿毒症等疾病者。

  3. 有下列社會性因素者,包括離婚、寡居、失業、經濟困難、官司纏身,或近期內有重大個人損失如破相、破產或失戀者。

  4. 有家族性因素者,包括家族內有人曾自殺或有精神疾病、在幼年時期遭逢雙親分離或死亡、受到身體或性虐待等。

  5. 過去曾經企圖自殺者或是對未來感到絕望者。當上述的條件符合愈多者,其自殺的機會就愈高。

  自殺是可以預防的,通常很少人會無緣無故事先看不出任何徵兆就自殺,多數的人在走上絕路之前,都會透露出想死的念頭,如覺得人生乏味,不知道活著有什麼用,或表示希望自己睡著了後可以永遠不要醒來。有些則是出現明顯的憂鬱症狀,如上述的例子建中在自殺前即有一段不短的時間顯得憂鬱。有些人會有突然、明顯的行為改變,例如由積極樂觀突然變為悲觀退縮,或原本個性謹慎小心,突然去從事飆車等高危險性的行為,或是原本十分憂鬱的人突然心情變成平靜,並將自己心愛的寵物或物品送人。有些人則是開始進行自殺的計畫,如開始囤積安眠藥,購買繩索、農藥等,或是開始寫遺囑。當身旁的人有類似上述的情形出現時,不可掉以輕心。

  想自殺的人,有不少人是想以死來解脫或免除痛苦,但是倒不是每一個人都是以死為最終目的。有些人是以死來表達自己的憤怒、抗議,或是用來贖罪。有些人是以死來報復,要讓某人有罪惡感,痛苦一輩子。有些則是以死為手段,希望獲得他人的注意或達成某些目的。雖然自殺者的動機不一,處理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是有一些原則是共通的。對於企圖自殺者,首先一定要確保其安全,將有危險性的物品或藥物等收好,並隨時有人陪伴在身旁以防萬一。其次是應該儘速至精神科就診,由專科醫師診斷是否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並評估其自殺的危險性,如果危險性高則需要住院治療。須知當一個人嚴重憂鬱時,是很難只經過勸導就打消死意,多數必須接受抗憂鬱藥物及心理治療一段時間才能改善。第三則是要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持,耐心傾聽並適時給予鼓勵和安慰,並在合理範圍內盡量提供協助,但切勿因他犯的過錯對他過分苛責或是強化他的死意,如叫他乾脆去死了算了。最後要牢記,自殺的預防是隨時隨刻的,並非在自殺者獲救後就可以鬆一口氣,因為如果自殺者的問題仍未解決,心理的衝突未得到處理,環境沒有改變,情緒也沒有改善的話,則他再度自殺的可能性仍相當大,而且一旦再自殺,通常會選擇致死性更高的方式。某知名藝人的自殺身亡也是在獲救後,幾天內再度上吊自殺而結束生命的,值得作為殷鑑。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275096
自殺疫情蔓延 勇敢活一念間
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自殺疫情蔓延 勇敢活一念間

許森彥(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

藝人倪敏然的死亡讓我很難過!

「七先生」曾是我最愛看的節目,在那個只有三台、面對沈重聯考壓力的苦悶歲月裡,那曾經是每星期最殷切的期盼。他的離開,就好像生命中一段過去被無情剝離,此一痛也!

最近一個星期,已經超過十名病患對我提到這件事。「電視看得好煩!怎麼轉都是他的消息,真想也去」去年張國榮的死也是這樣,花了好多時間處理病患受到衝擊所產生的危機。媒體的不良報導對衍生的自殺潮發揮了推波助瀾的效果,但未受到譴責!今年,媒體的操作更加粗暴,對人心的傷害也更加深刻,「自殺疫情」將捲土重來,去年的惡夢將再度臨身。此二痛也!

我不曉得先生的憂鬱症是誰診斷的,也不知道他是否有接受治療?但經過這件事之後,「憂鬱症」與「自殺」的關連性將更為強化!可惜的是,沒有媒體告訴民眾:「為什麼人會得到憂鬱症」?「憂鬱症該如何治療?」「憂鬱症是否治得好?」「我們該如何避免類似的慘劇再度發生?」他們關心的反而是謠傳中的第三者有何反應?是否倪是被下蠱?還是錯拜神佛?在腥羶情色的激情過後,反智的媒體所形塑的還是無知的民眾與街頭巷尾的耳語。此三痛也!

今晚,四十名門診病患中有四人在上星期企圖自殺!在他們身上,我看到倪敏然的影子。對於人生,他們都很「堅持」!堅持不放棄照顧已經成年卻不成材的孩子,堅持不放棄已經變心的伴侶,堅持不願意讓家人知道自己的不堪。於是,他們選擇「放棄」!放棄自己的生命,放棄一切希望,放棄自己先前所堅持的立場。在「堅持」與「放棄」兩個極端之間,他們忽略了還有廣袤的曠野,卻逼自己在間不容髮的絕境中,做出錯誤的選擇。命不該絕者,我還有機會告訴他們:「你做錯了!」而先生卻沒有這個機會。

憂鬱症患者即使知道自己罹病,也不見得會尋求幫忙。還有許多患者曾經尋求幫忙,但因為各種條件未能配合,所以得不到適當的治療。儘管國外的研究告訴我們,藉由規則服用抗憂鬱藥物,就可以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病患可以治癒憂鬱症;但我們在門診追蹤的病患卻有三分之二以上未能完成憂鬱症的治療療程便失去聯絡!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便是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我發現憂鬱症的患者似乎很「堅持」造就他們生命困境的立場,其實,他們是「放棄」承擔生命之責的懦夫!

自殺的人很勇敢嗎?「死都不怕了,還有什麼好怕?」當我要自殺未遂的人去住院時,經常告訴他們這句話。堅持去面對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才是真正的勇者;想藉由死亡來逃避的非是生的自由,更是「自有的責任」,這才是人生真正的課題。

2005/05/15 聯合晚報】

將心愛物送人 自殺求援徵兆

【記者陳家傑/台北報導】

憂鬱症患者常以自殺終結一生,引發悲劇。精神科醫師說,其實許多自殺的人,走上絕路前,都會向外「求援」,包括交代後事、寫遺書、將心愛物品送人、要親友照顧寵物等。如果親友能提高警覺,就可以避免悲劇。

防治自殺有心得的署立豐原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余俊彥說,許多要自殺的人,臨死前的言行,很可能會透露一些訊息。例如,向好友道別、要親密的人「自立自強」、要求好友照顧心愛寵物、暗地裡寫遺書交代後事等。

他指出,這些行為陌生人不會了解,但親近的家人或好友,如果細心一點,都可以「感覺」出來。余俊彥還強調,想要自殺的人,內心其實還矛盾,一方面想要了結生命、一方面卻放不下這個世界的點點滴滴。余俊彥形容,兩邊拉力會互相作用,最後如果「拉不過來」,就會這樣走了。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醫務長陳喬琪則憂心,這一陣子媒體大幅報導藝人倪敏然自殺,帶給社會很壞的示範,有可能造成更多人有樣學樣,希望在新聞事件告一段落後能降溫。

他還說,其實憂鬱症者個性有「晴時多雲偶陣雨」特色,情緒有高低起伏,這是一種「循環性人格」。如果家人或朋友見多了,有可能會習以為常,視為理所當然,反而沒有及時正視並解決問題,常會因此釀成悲劇。

2005/05/15 聯合晚報】  

想自殺是病 可寫筆記求診

【記者陳家傑/台北報導】

藝人倪敏然疑因憂鬱症而自縊身亡,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李明濱提醒說,憂鬱症患者自殺傾向特別高,面對有憂鬱症家人出現自殺傾向時,應立刻尋求119協助,或直接送至醫院急診室,家人還應提醒患者,自殺念頭是疾病症狀,切不能默默等待危機解除。

最近台灣憂鬱症協會由李明濱領銜,結合國內十多著名精神科醫師,共同編寫一本「喜樂手札」的小冊子。其中特別告訴民眾,如何因應親友自殺的威脅。

最重要的是,面對親友尋死威脅時,要立刻撥打119尋求協助,也可以立刻與他的精神科醫師聯繫,在這個過程中,要讓憂鬱症患者了解,親友很重視他存在的價值,並不斷提醒患者,有自殺的念頭是常見的疾病症狀,目前有許多有效的治療方式。

李明濱等人承認,自殺不一定能預防,但家人可以將酒精、藥物、危險物品收起來,讓自殺變得較困難。且當憂鬱症患者試圖自殺時,家人盡量不要責備他。最好是所有家庭成員,一起尋求諮商,以避免有家庭成員,罹患自殺性疾病而造成傷害。

有憂鬱的人,常羞於尋求協助。李明濱建議憂鬱症患者,在就診前,可以先寫下一些問題,以便門診時和精神科醫師討論,且看診時可以養成做筆記的習慣,以便日後回顧和醫師的對話。

消除憂鬱症需要時間,李明濱表示,大部分的人可以自單一發作的憂鬱症中完全復原。但有接近四成憂鬱症患者,日後可能復發。不過只要及早治療,就能控制發作。

2005/05/15 聯合晚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275093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