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制不公「應對企業鯨魚開刀」
記者徐國淦/台北報導
對陳水扁總統的稅改主張,泛紫聯盟和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等團體表示,台灣稅制問題癥結在租稅不公,調高營業稅只會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甚至會造成物價波動,還是民眾吃虧;如果不全面檢討企業租稅減免,仍僅是治標不治本。
泛紫聯盟召集人、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執行長簡錫堦指出,台灣不公平的稅制造成每年三、四千億元的財政缺口,無論泛藍或泛綠執政者,都在圖利財團。泛紫將全力推動最低稅負制,要求立委年底完成立法,讓弱勢的勞工族群享有最低稅負;另外政府稅收應保障勞動者的基本生活條件和人性尊嚴,即刻重估現行所得稅法中免稅額、教育及標準扣除額,並對單身和已婚者一視同仁。
簡錫堦指出,納稅者應要求政府公開透明及監督財政支出、不因職業身分別平等課稅等權利,以及在稅務稽徵過程與法律訴訟程序中不受過度執行與侵害的權利,如此才能建立公平稅制。
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執行長何燕堂表示,賦稅改革應該是量能課稅,政府推動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兩稅合一、土地增值稅減半,以及遺產、贈與稅率調降等等租稅優惠,都是對資本家減稅,但一般人的免稅額卻只有一點點,阿扁總統如果不敢對「企業大鯨魚」開刀,所有的稅改都不可能成功,充其量只是在外圍打轉,愚弄百姓。
【2005/05/31 聯合報】
新聞眼》薪水族 減稅無緣 加稅有份
記者 孫中英
我國國民租稅負擔率只有百分之十三點六,在世界各國屬低標準;不過,薪資階級完全感受不到。因為長期稅制不公,導致我國七成以上的租稅重擔集中在薪資所得者身上;只有富人享有租稅優惠,他們的確覺得台灣租稅負擔很輕。
全台灣五百萬報稅人口中,每年總有超過兩百萬人拖到最後一刻才願意報稅。半數以上小老百姓對報稅採消極態度,顯示台灣稅制長期以來對升斗小民不公平。
財政部今年積極推動「最低稅負制」,財政部長林全強調「要企業多少繳出一點稅」的立論,總算讓受薪大眾心裡好受一點。但昨天總統府財經顧問小組洋洋灑灑提出六大項稅改政策,第一點就是要在三年內提高台灣國民租稅負擔比率一個百分點以上。財政部評估,三年內必須增加一千五百億元稅收,全體國民都關心:政府要對誰加稅?
總統裁示要對企業實施最低稅負制,但同時也要提高營業稅一到兩個百分點。營業稅是消費稅,提高營業稅的結果是全民加稅。換句話說,財政部對企業和富人減稅時,一般民眾享受不到;但要加稅時,卻人人有份。這種稅制改革,如何說服一般大眾?
升斗小民年年繳稅,年年感到稅負壓力越來越重,就是因為很多靠土地和股票致富的有錢人不課稅,許多企業又享有優厚的租稅減免,長年享有驚人的租稅優惠。
財政部曾統計,目前享受五年免稅或股東投資抵減的企業及個人,一年造成稅收損失超過兩百億元,但其適用家數僅四百到五百家,但全部營利事業家數近七十萬家,租稅優惠很明顯的是少數人在享受。
財政學者早指出,政府要增加稅收,最有效的方法,絕對不是提高稅率,而是讓經濟成長,稅基自然會擴大,稅收也源源不絕。換句話說,總統府財經顧問小組的諸多長官們,似乎用「提高國民租稅負擔率」模糊了更大的焦點。
政府計畫對全民加稅之際,是否更該致力提升台灣的國家競爭力;提高國民租稅負擔率,也應該優先向已多年坐享租稅優惠的大企業和有錢人下手。
【2005/05/31 聯合報】
聯合晚報社論
稅,加減之間都是考驗
陳水扁總統要進行稅改了。對一位沒有連任壓力的總統來說,這無疑是一個留下政績,對歷史負責的最佳契機,為所當為、做該做的,以免卸任後,除了「會選舉」之外,人民別無深刻記憶。
然而,稅改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沒有哪個民眾喜歡加稅,相對的,大家一定歡迎減稅。非加不可的話,那加越少越好;而減稅呢,當然減越多,越開心啦!
但同樣是加減稅,階層不同,位置不同,人民的感受也大大不同。薪水階級希望少加稅,但薪水階級也是對社會福利、公共建設最敏感的一群,政府錢不夠,又不加稅,公共建設品質必然難以提升,中產階級迫於現實認知,常常會忍痛認同加稅動作。
企業界在商言商,能省則省,一向重商傳統的台灣,政府各項優惠政策,企業界受惠最多,如今要拿他們當擴大稅基對象,心中有情緒不難理解。但企業界也是最有實力向政府「議價」的團體,所以常見的慣例是,到最後「拿你一塊,還你八毛」,比起受薪階級,企業家在「稅與不稅」之間,籌碼較多。
以陳總統裁示的稅改內容來看,薪水階級壓力最大,國民租稅負擔要從現行13.6%,三年內提升到15%,中長期達到18%。這平均數字看似與政府拿出來的OECD國家平均27%低很多,但數字的相對比較,會遺漏「隱藏的真相」,比方說,我國的租稅重擔七成以上集中於「薪資所得者」身上,若提高租稅負擔,又不思考公平性的話,那等於讓薪資所得者繼續承擔「加稅的義務」!這絕不公平!
陳總統提到的稅改內容,針對企業界的部分,嚴格說來,「姿態低多了」。要加個營業稅,先送上貨物稅、印花稅檢討的大禮;加之遺產贈與稅的降低,以及,最重要的一點,營業稅調高後,注定會轉嫁到一般民眾身上,最後還不是「剝民眾的皮」嗎?
正如我們提醒的,稅改是麻煩的事。但,以當前的財政狀況,不改也不成。我們肯定陳總統在無連任壓力下想進行稅改,但我們反對「假改革之名,救政府財政窘困之急」。因為,救急有救急的方法,而稅改則是實踐公平正義,建立社會長遠發展的基礎,必須眼光放遠。否則匆忙上陣,三年後陳總統自己固然不必背負責任,但整個社會卻要承受苦果!
【2005/05/31 聯合晚報】
2005.05.31 中時晚報
交稅,你甘心嗎?
中晚社評
今天,是繳稅的最後一天,你繳稅了嗎?繳稅是國民應盡的義務,所以,是該好好報稅、繳稅。
但你繳得心甘情願嗎?你覺得國家的稅負公平嗎?你覺得政府有善用每一分你含淚繳交的血汗錢嗎?也許每個人感受不同,但,如果你了解,是該不甘心、更該憤怒。答案就在昨日陳總統說的:政府的所得稅收中,75%來自勞動所得,資本所得只有25%。客觀的看,政府的稅改成績,基本上不符合賦稅公平正義原則,是不及格的。
昨日的總統經濟顧問小組會議中,陳總統針對稅改作出多項裁示,包括營業稅率調高1-2個百分點、遺產稅與贈與稅最高稅率降低為40%、研究對投資未上市櫃股票課徵證券交易所得稅。對陳總統終於啟動稅改列車,社會各界應予支持與肯定;但我們也期望執政者能「做得更多」。
台灣稅制的不公平性,在近年外在環境變化的情況下,已到不能不大刀闊斧修改的地步。最明顯者有兩點,第一,浮濫的租稅優惠、投資抵減,嚴重侵蝕稅基並造成社會不公。過去,高科技產業新興之際,或許其影響與後遺症仍不明顯,甚至,租稅優惠被認為是扶助科技產業必要的手段。
然而當高科技產業已站穩腳步,每年獲利動輒數十、上百甚至千億元時,加上從業人員的股票分紅制、股東投資抵減等優惠,其不公平與不合理就益發凸顯。雖然科技業習以其帶動相關產業、從業人員的消費有外溢效果等理由辯解,不過,其已破壞「有所得就要納稅」、「所得高者納稅多」的基本社會公平。再說,業者辯解的理由,幾乎任何產業、企業都有此效益。更何況,不少享有租稅優惠的產業,早已脫離要政府「扶助」的階段,在全球市場已立穩腳步。短期內,政府希望以「最低稅負制」校正,但長期而言,政府更該儘快檢討租稅優惠的政策與內容。
再來就是所得稅中,資本所得稅比重過低,因而造成勞動所得繳稅佔所得稅的75%,遠高於一般國家勞動與資本所得各佔一半的比重。也因此,造成勞動受薪階級付出勞力賺得的「苦命錢」,分分都要繳稅;富豪、企業靠資本賺得的「easy money」,繳稅少或甚至完全免稅,社會之不平莫甚於此。
而會造成此一現象,除了前述的租稅優惠與投資抵減過於浮濫外,長期免徵證所稅也是重要原因。對需要股市興盛來「壯膽」,把加權指數當政績的執政者而言,證所稅的確是致命的毒藥;從國民黨到民進黨,都沒有人願意正視此租稅公平的「癌細胞」。這次,陳總統提出「研究對未上市櫃股票課徵交易所得稅」,顯然有警覺股票交易所得免稅的不平,有意改進導正。但,為什麼單挑未上市櫃股票課徵交易所得稅呢?為何上市櫃股票就可免所得稅呢?
政府都以台灣租稅負擔比率只有12-13%的全球低水準,作為台灣稅負偏低與加稅的理由。以數據來看,的確如此;政府每年的預算赤字也顯示稅收是「患寡」;但政府更必須注意,國內稅制更大的問題在「患不均」,所得高者未負擔相應該負的稅,甚至不少所得完全免稅;以勞動所得為主的廣大庶民,卻負擔大部分的所得稅。期望執政者能有擔當與魄力,一舉掃除稅制的不平。
未上市股票交易所得 擬課稅
記者張麗君/報導
陳水扁總統昨天宣示,要擴大稅基、重整並簡化稅制,有效消弭逃漏稅,希望能在3年內將國民租稅負擔率由現行的13.6%提升到15%,中長期目標希望達到18%的健康水準。現行消費稅制未盡合理,相關部門應儘速檢討貨物稅、印花稅課徵範疇,短期內以調高營業稅稅率1~2個百分點方式取代。他指出,相關部門應研究對投資未上市、上櫃股票之交易所得課稅的可行性。
陳總統昨天在主持總統經濟顧問小組會議時強調,有關政府財政與稅制改革的急迫性已刻不容緩。雖然,立法院在上周再次擱置財政部所提廢除軍人及國中、小學教師免稅的稅法修正案,但相關部會不能氣餒,有關稅制公平合理的改革仍然需要努力推動。
陳水扁在昨天會議中作了六項重要裁示:
一、由於稅基不足、各種租稅減免項目繁多,我國現行國民租稅負擔率僅為13.6%,與OECD國家平均27%的情況相比較明顯偏低。希望3年內將租稅負擔率提升至15%,中長期目標則希望能夠達到18%的健康水準。
二、現行消費稅制未盡合理,希望相關部門儘速檢討有關貨物稅、印花稅課徵範疇,並研擬在短期內以調整營業稅稅率1~2個百分點方式取代之。
三、考量賦稅公平,並兼顧維繫企業競爭力的需要,主管部會應逐步建立所得稅最低稅負制度,並於政府財政改善之後檢討現行保留盈餘加徵10%所得稅的必要性。
四、為了因應國際潮流,吸引資金留駐國內從事投資,並參酌綜合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的水平,應早日研議將遺產及贈與稅稅率最高邊際稅率調整為40%。待政府財政獲得顯著改善後,再行考量進一步降低稅率的可能性。
五、綜合所得稅稅源結構勞動所得約占4分之3,資本所得僅占4分之1,似乎有損賦稅的衡平性。相關部門應在適當時機研究對投資未上市、未上櫃股票交易所得課稅的可行性。
六、政府資源有限,對於產業發展的獎、補助與稅賦優惠應每年檢討,以集中資源鼓勵、推動企業展現創意,並提升研發的能量。
總統經濟顧問小組召集人、總統府資政林信義指出,根據財政部的估算,若將營業稅由現行的5%調高到6%,將可增加政府稅收340億元。但營業稅一旦調高,也將產生物價上漲的連動影響。
【2005/05/31 民生報】
2005.05.31 中國時報
「藍」批加稅 「橘」挺最低稅負制
黎珍珍、蕭旭岑/台北報導
陳水扁總統在經濟顧問小組會議中裁示三年內提升國民租稅負擔率,並研議調高營業稅。在野黨對此意見分歧,國民黨團書記長陳杰認為這是「加稅」,他們堅決反對;親民黨團總召陳志彬則支持制定最低稅負制、提高租稅負擔率的方向,但稅制必須通盤檢討,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立法院長王金平說,立委選前他就研判選後水電一定漲,稅金也會跟著漲,並提醒選民留意民進黨不加稅的承諾,如今果然驗證他當時的看法。
親民黨立委劉憶如則表示,營業稅幾乎等同於消費稅,不但會帶動物價上漲、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而且對沒有進項可供扣抵的勞務密集和知識型產業相對不利。因此,她並不贊成全面性調升營業稅,而應仿效美國消費稅制度,針對奢侈品課徵高消費稅,但藥品和一般民生用品則免課稅,才算公平。
劉憶如表示,三年前財改會就有人建議調升營業稅,她是反對的,因當時經濟景氣不好,貿然提高營業稅反而不利經濟成長。時隔三年,她說,目前經濟逐漸成長,調升營業稅的時機相對較好,但前提是營業稅的結構必須先行調整,符合世界潮流。
她認為,解決租稅負擔率過低問題的方向是對的,但政府必須了解,是哪一部分的問題造成今天租稅負擔率偏低的結果,例如高科技業稅賦優惠是否合理?最有錢的人、最有錢的企業繳了多少稅?而不是便宜行事,逕自調高不必修法的營業稅。
陳志彬則認為,最低稅負制的構想很好,目前的確有許多高科技業賺得多、繳得少。他表示,如果行政院確定朝此方向進行稅制改革,親民黨團會給予支持。
不過,陳杰卻認為,加稅無法刺激消費,反而不利民生、觀光,現在老百姓收入減少,加稅只會逼台灣人「跑路」,國民黨團對此堅決反對,也呼籲政府三思。
新聞辭典》租稅負擔率
■ 記者林杰兒
「租稅負擔率」是指全國賦稅收入占國民生產毛額(GNP)的比率,OECD將其視為衡量一國租稅負擔(tax burden)的重要指標,比率越高,代表國民租稅負擔越重,國家財政也相對穩健。
研究報告指出,我國的租稅負擔率在70年代平均還有17.2%的水準,自80年代初期開始即逐年下降,近幾年多介於12%至14%之間,去年台灣民眾的租稅負擔率因稅收超徵,較前年略增加至13.1%,但與各國相較,仍然偏低。
根據財政部在92年所做統計,英國歷年平均租稅負擔率為29.7%,美國為21.7%,日本為17.3%,我國主要貿易競爭對手韓國與新加坡,也分別有19.8%與15.9%的水準。
【2005/05/31 經濟日報】
海外生產比重偏高 總統憂心
■ 記者陳秀蘭、謝偉姝/台北報導
中經院院長陳添枝昨(30 )日在總統經濟顧問小組會議中就當前經濟情勢提出報告指出,目前資訊通信產業海外生產比重高達七成;陳總統對此感到憂心,要求經建部門應立即研擬具體改進策略。
經濟部坦承,海外生產比重持續上升,是「台灣競爭力流失警訊」,經濟部擬從人才、資金及發展知識、技術等,建立具吸引廠商的投資環境。
陳總統指出,當前經濟情勢面臨三大挑戰,第一就是製造業快速外移,第二是服務業產值占經濟成長率已高達69%,但稅制與法令限制仍多,尤其是部分新金融商品對國內業者課徵稅負遠高於外商,第三則是國家資源未能有效統合運用。
對於製造業持續快速外移一事,陳總統表示,93年底統計數據顯示,國內接單、海外生產比重高達37.5%,是88年海外生產比重12.2%的三倍,其中我國經濟發展主力資訊通品海外生產比重甚至高達七成,形成我國近幾年來出口成長率低於南韓的主要因素之一,經建部門應該提出具體策略改善此一狀況。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的調查資料,廠商海外生產比平均為38.23%,逼近四成,其中,資訊通信業的海外生產比甚至高達七成,與三年前僅43%,爬升了30個百分點,另外,資訊、精密儀器及電子產品,海外生產比均接近50%。
經濟部指出,電腦通信業是國內四大兆元產業之一,但電腦通訊業的產值占國內製造業總產值的比重,由三年前15.06%,下滑至8.9%,下滑了6.16個百分點,主因是近幾年來新產能著於大陸發展,加上視聽電子產品開發技術較日、韓落後所致。
經濟部官員指出,台灣海外生產比攀升,一方面固然是因應廠商全球布局的需要,但也透露這幾年國內競爭力確實不如它國,導致廠商外移。尤其是國內產業升級速度趕不上企業生產線外移速度,也導致廠商海外產比上升。
官員說,企業全球布局已是趨勢,但如果國內廠商致力研發與產業升級,布局應該是朝向「互補性」,也就是海外生產比雖高,但國內也因出口關鍵零組件,相對帶動國內出口,可是,近幾年來,國內出口成長有限,企業有將生產重心移往海外跡象。
海外生產比上升,也讓國內製造業生產出現停滯,缺少成長動力,經濟部工業局已指提建議,將儘速從人才、資金。知識或技術等攸關產業發展核心要素,建立具吸引廠商的經營環境,如此,才是業者在台下單,在台深耕的保障。
【2005/05/31 經濟日報】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