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從7月15日起,未經診所轉診、逕赴醫學中心就醫者,門診部分負擔就得多花150元,醫改會今天公布調查顯示,六成二病患反對該項政策,五成二不會因為必須多花些錢,而改至一般診所看診。醫改會下午與病友團體要拜會行政院長謝長廷,希望政院能考慮病人的心聲。
醫改會董事長張苙雲認為,衛署根本就在加重貧窮老百姓的經濟負擔,破壞健保減輕就醫負擔的精神,她呼籲健保局收回錯誤決策,不要為了健保財務問題,而病急亂投醫。
為了落實轉診制度,健保局即將於7月15日開始實施部分負擔調漲方案,如果沒有透過診所轉診,自行到地區醫院就醫,門診部分負擔要多收30元,區域醫院則需多收100元,醫學中心需多收150元。
醫改會日前以健保雙漲新制為題,於台北地區八家醫學中心進行了民調,訪問了800多名剛看完病、領完藥的病患,詢問「對部分負擔調漲、轉診及家庭醫師制度看法」。
結果卻發現,五成病患還不知道這項政策,如果在基層診所接受治療,病情不見好轉,近九成病患會自行到醫院就醫,請診所醫師幫忙轉診的比率相當低,還不到一成。
另外,六成二民眾不支持衛生署這項政策,而且有七成八民眾不會,或不一定會因為部分負擔調漲,而改到一般診所看病,原因是大醫院設備較齊全,或是已有固定看診醫師。
醫改會董事長張苙雲強調,雖有近八成的病患,希望有固定的家庭醫師,實際上只有兩成有家庭醫師,主要原因在於不知道上哪裡找固定醫師。
張苙雲批評,衛生署不瞭解民眾需求,難道政府高官都不會越級就醫?有誰會乖乖地依照健保局的轉診制度就醫,一步一步從基層診所開始?
張苙雲表示,新制就像是錯誤的處方,實施之後,只會讓沒錢的老百姓淪為健保次等公民,只懲罰了需要到大醫院看病的民眾,無法改變民眾就醫習慣。
【2005/07/12 聯合晚報】 @ http://udn.com
民生報社評
緣木求魚的部分負擔制
為使瀕臨財務危機的全民健保制度,能繼續在滿布荊棘的漫漫長路上顛簸前行;政府推出了一項關係到全民利益、卻是由弱者承受的「部分負擔調漲」政策。
其實,自本世紀文明各國開始有醫療保險制度以來,「部分負擔制」即普遍被採用來作為「醫療資源浪費、醫療服務濫用、醫療費用上漲」的抑制工具;然而,從未見有如願的效果。
部分負擔制規定被保險的病人,在使用醫療服務、消費醫療資源時,必須負擔一部分的醫療費用。設計者認為,依經濟學基本理論,當病人有了必須負擔部分費用的壓力,便會理性而明智的做出判斷,僅尋求「必要的醫療」,而排拒「非必要的醫療」;於是,藉此可避免濫用與浪費,從而降低總體的醫療成本,不失為明智的方案。但這個看似合理的理論,實際上是建立在虛假的基礎上。因為病人並無足夠的資訊與能力決定使用何種醫療方式,消費多少醫療資源;同時,病人去看醫生的目的是在於能消除病痛,恢復健康,並不是把消費醫療服務與資源作為最終目的。故而,部分負擔制於事無補。
正因為病人的目的是要消除病痛,恢復健康,所以,在這個目的未達成前,必然會不斷的尋求醫療服務。可是,醫療資源是掌握在醫師手中,病人所擁有的醫療資訊和醫師相比,當然是貧乏至不成比例;故是醫師決定給予何種醫療服務,使用那種醫療資源,就這個意義而言,造成醫療服務濫用和醫療資源浪費的是醫師,並不是病人。
醫療資訊貧乏的病人,其實是醫療制度不上軌道、醫德淪喪、藥價黑洞剝削下的代罪羔羊,更是醫療倫理式微下的犧牲者。先進國家採行部分負擔制的經驗,和這幾年國內實施的實證都告訴我們:以部分負擔制來抑制醫療成本上漲,防止醫療服務濫用,真可謂是緣木求魚!
【2005/07/12 民生報】 @ http://udn.com
調漲部分負擔 今年可挹注健保18億
【記者薛桂文/報導】
儘管衛生管員一再強調,調漲門診部分負擔,增加財源的考量在其次,主要目的在落實轉診;但據估計,若不調部分負擔,健保的安全準備金年底就將一毛不剩,在財務吃緊之際,這筆能立即入帳的錢其實形同及時雨。
中央健保局副總經理周麗芳表示,部分負擔7月中調整後,預估到年底可帶來18億元的收入,明年則可達43億,相較於目前每月16.5億元的財務缺口,金額並不算大。
不過,今年健保的財務缺口估計達1百多億元,衛署提出的多元微調方案,菸品健康捐、空汙費今年都已無望,只剩軍公教全薪納保的16億進帳,投保金額級距拉大多收10億元,公務預算補助預防保健40億元,代位求償可能有1億,加上剩餘的安全準備金30億元,若沒有部分負擔增加的收入,幾乎不夠。
周麗芳指出,在今年的多方設法下,年底安全準備金估計剩下18億元,但這只是帳面上的數字,實際上,許多地方欠款、醫療院所的溢付款未收回,所以目前健保須待靠借貸度日,貸款金額已達8、9百億,民眾不應忽視健保的財務危機。
【2005/07/11 民生報】 @ http://udn.com
健保調漲部分負擔 抑制浪費短期奏效
【記者薛桂文/報導】
調漲部分負擔,是否真能抑制不必要看診,減少醫療花費?根據以往經驗,效果的確有,只是持續時間有限,一旦民眾習慣後,就醫行為還是會「故態復萌」。
健保局過去調整部分負擔有七、八次經驗,其中,規模最大的是88年8月,一次增加藥品、高診次、復健門診三種部分負擔;據事後統計,在部分負擔調整後,半年的醫療費用成長率2.3%,與前一年同期14.5%的成長率相較,明顯降低。
進一步分析,部分負擔調漲後,門診就醫次數成長僅0.6%,前一年同期則是4.3%,差距懸殊;而門診藥費的成長率也由13.5%降為6.1%,物理治療申報數量也下降23%,都顯示部分負擔確有抑制醫療使用的效果。
不過,健保局醫管處經理林金龍表示,這種效用有遞減現象,且調漲的幅度愈小,遞減的速度愈快,頂多維持3年左右;以88年的調漲為例,隔年的抑制效應還很明顯,90年的醫療使用便逐漸回升,沒兩年就恢復原來的成長率。所以,這次調漲部分負擔,能節制多少花費?效果持續多久?還有待觀察。
【2005/07/11 民生報】 @ http://udn.com
轉診怎麼轉? 多數醫師一知半解
【記者楊清雄、薛桂文/報導】
為降低大醫院門診量,落實分級轉診,健保門診部分負擔將於本周五調高;但最關鍵的轉診制度,國內才剛起步,病人如何轉出、如何轉入,醫療院所多半一知半解,「小病到診所、大病到醫院」的理想能否實現,有待觀察。
依健保局規畫,未來病人到診所就醫,若有必要,醫師應開出轉診單,至於轉到什麼醫院、看那名醫師,可明列、也可不列,對患者並無強制性,如果民眾想轉到別家醫院、找別的醫師,可持轉診單逕行前往。
由於全台目前僅15%的開業醫師參與健保局的家庭醫師試辦計畫,與特定醫院有合作轉診的管道,因此,未來多數基層診所開出的轉診單,可能都無法指點民眾該到那家醫院、找那位醫師,民眾還是得摸索。
即使有合作轉診,也不代表病患到醫院看診就有較好的待遇。像台大醫院雖設有轉診櫃台,但患者不能選擇想看的醫師,只能碰運氣,看當天那位醫師有空,就安排由其診治;有些醫院若遇滿號的情況,轉診病人甚至得改天再來。
當然,也有醫院會較禮遇轉診病人,像每月有近千名轉診病患的馬偕醫院,除了專用轉診櫃臺,患者還可選擇看診醫師,即使滿號,院方仍會協助其掛到號;而部分醫院與診所合作密切,甚至可讓轉診病人免去掛號、等候時間,直接安排醫師看診。
不過,台安醫院行政副院長黃明美認為,國人普遍迷信「大醫院比較好」,就算轉診介面作得再好,要說服民眾有病先去小診所,之後再決定是否轉診,恐怕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長庚醫院林口院區急診部主任陳日昌也表示,民眾其實不會計較幾十元的調整,一般人選擇就醫院所,首要考量還是醫師、醫院規模等,價格則在其次,這是就醫習慣與觀念的問題,若不能徹底改變,要落實轉診並不容易。
【2005/07/11 民生報】 @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