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往事曾經如此
市長:
blackjack
副市長:
juntruth
加入本城市
|
推薦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政治社會
/
政治時事
/
【往事曾經如此】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大社會
字體:
小
中
大
看回應文章
諫諍--「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李 敖
瀏覽
3,001
|回應
3
|
推薦
3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龍公主 歌劇卡門演出之二
ray35
badminton
諫諍--「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李 敖
中國古代的政府是專制政府,專制政府的代表人是皇帝。
皇帝是被尊為「天子」的人,「天子」是上天的、老天爺的兒子,來頭極大,大家都怕他。
皇帝的權力很大,大到有時候連他自己也弄不清有多大。因為連他自己也弄不清,所以,他常常要試試看,看自己的權力到底有多大。所以,他要做很多事,要對付很多人,甚至要代表老百姓,跟「鬼神」和「自然」打交道。關於最後一項,皇帝的權力就顯得很小很小,因為「鬼神」和「自然」並不買他的帳。比如說,天不下雨了,皇帝的表現就是向「鬼神」和「自然」求雨,求呀求的,碰到他運氣好,雨來了,於是老百姓就說皇帝很行;若碰到運氣不好,任憑你怎麼求,雨還是不來,皇帝也無所謂,他還是照樣做他的皇帝--絕不讓你做。
所以,在歷史上,很多人做了皇帝,很多人想做皇帝。因為做皇帝太過癮了,做皇帝權力很大。
皇帝由於權力很大,當他做一件對的事的時候,他會把一件事做得很好很好;當他做一件錯的事的時候,他會把一件事做得很壞很壞。一般傻頭傻腦的小百姓都以為:皇帝的身份,既是上天的兒子,一定有一種「天縱之聖」,有一種天才與聰明,可以把一切事都做得很對。
對這種情形,不但傻頭傻腦的小百姓以為如此,就是一些皇帝自己,也以為如此。他們真的以為他們是天才的化身,他們不會做錯事。於是,做呀做的,結果許多錯事竟做出來了!於是,為了使皇帝少做一點錯事,一種制度便慢慢冒出來了,這種制度,叫做「諫官』制度。「諫」,是一種勸告,「諫官」,是一種專門管勸告皇帝的官。這種官勸告皇帝不要做錯事,勸告皇帝在做一件事前多想想,再想想。他們整天跟在皇帝身邊,到處找皇帝的錯。找到錯以後,便提醒皇帝。
這種諫官,有許多種。有的叫「拾遺」,意思是把皇帝「遺」忘的東西「拾」起來,免得因遺忘而做錯了事。
唐朝有一個大詩人,叫杜甫,他就做過這種「拾遺」的小官。
「拾遺」真是小官。為什麼要把拾遺設計成小官呢?因為拾遺要給青年人做,青年人有火氣,比較不老油條,看不慣的,就要說出來。一說出來,「諫官」的目的就達到了。因為諫官一類的職務,本來就是有話就要說的官,本來就是張開嘴巴哇哇說話的官。為了使諫官肯說話、敢說話,不怕一切後果和損失,所以給他們的職位,便愈小愈好,一個人做了小官,便不在乎得失,大不了不幹,不幹就不幹,一點也不會有戀棧惋惜的心情。官愈小,便愈敢說話,所以諫官都是小官。
除了「拾遺」以外,還有一種小官叫「補闕」,表示要替皇帝彌補過失;還有一種小官叫「司諫」,表示專門管諫諍的事;還有一種小官叫「正言」,表示向皇帝說正確的話。總之,這一類的小官們,名目很多。不管什麼名目,他們的使命,統統都是向皇帝進忠告;他們的做法,統統都是挑皇帝的錯。
當然,古代傻瓜們挑皇帝的錯,並不止於「諫官」、「拾遺」。「補闕」、「司諫」、「正言」這一類小官,一般大臣們,他們也可以勸皇帝。勸得成功,大家都高興;勸得不成功,他一個人倒楣。
就人之常情而論,沒有人喜歡在他做一件事的時候,旁邊插了個多嘴的人來搗蛋,何況這個多嘴的人還是要你給他薪水的。做皇帝的也不例外。做皇帝的有大權力,他本可以把向他多嘴的人殺掉或趕跑,或者按在地上打屁股,但他要忍耐著不這樣做,這種忍耐,的確需要一點功夫。
古代皇帝中愈有忍耐功夫的,愈會被人稱讚,他們接受臣子們勸告,或者雖不接受,但有耐心聽聽,就會被稱為是好皇帝。他們這種作風,就被稱為「納諫」,翻成白話,是接「納」「諫」言;如果皇帝不接受臣子們的勸告,也有一個名詞,叫做「拒諫」,翻成白話,是「拒」絕「諫」言。諫言拒絕多了,或者因為諫言而發脾氣、趕人、打人、殺人,這種皇帝,歷史上就叫做「昏君」,是壞皇帝。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拒諫」傳說,是殷朝的比干的故事,比干因為勸皇帝,皇帝氣起來了,下命令挖掉他的心,當時的皇帝叫商紂,所以以後一提到「拒諫」的壞皇帝,大家就說商紂考第一(有一次,漢朝的高祖被大臣周昌罵做商紂,可是他沒生氣,他沒生氣,就表示他不是商紂)。 中國最有名的「納諫」例子,是皇帝唐太宗和諫官魏征。魏征在唐太宗生氣的時候,也不怕,也要勸他,在這種「緊要關頭」(緊要關頭是指有的皇帝就要因忍耐不住而趕人、打人、殺人的關頭),唐太宗卻常常把氣按住,不生了。
唐太宗和魏征之間,常常有一些有味兒的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要到南山去,都準備好了,剛要出發,魏征來了,唐太宗立刻裝做沒事的樣子,因為他知道魏徵是反對他去南山的。但是魏徵很直爽,他問:「聽說皇上要去南山,怎麼沒走呢?」唐太宗說:「本來是要走的,因為怕你生氣,所以決定不走了。」
又有一次,唐太宗正在玩一隻鳥,正好魏徵進來了,唐太宗怕給魏徵看到他在玩,不好意思,趕忙把鳥藏在胸前的衣服裡。魏征說了一大堆話才走,唐太宗趕緊把衣服解開,可是鳥已經悶死了。
關於魏徵的故事,後代的人都很嚮往。有一天,元朝的英宗跟大臣拜住說:「我們這個時代,可還有像唐朝魏徵那樣敢說話的人嗎?」拜住回答說:「什麼樣的皇帝,才有什麼樣的大臣。一個圓的盤子,水放進去,是圓的;一個方的杯子,水放進去,是方的。因為唐太宗有度量肯『納諫』,所以魏徵才敢說真話、才肯說真話。」元英宗聽了,報以為然。
所以,還是皇帝重要,碰到一個壞皇帝,你亂多嘴,脖子不挨刀,那才怪!
有一部古書,它是中國的「十三經」之一,叫《禮記》,裡面有一段話,是告訴做臣子該如何勸皇帝的。《禮記》說:
對皇帝,你要勸他;他不聽,再勸他,再勸不聽,第三次勸他。第三次勸他他還不聽,你就逃掉算了;但是對你的爸爸媽媽,你的態度就要不同了。對父母,你要勸他;他不聽,再勸他;再勸不聽,第三次勸他。第三次勸他他還不聽,你不能逃掉,你要哭哭啼啼的跟著他,到他聽了你的話為止。
《禮記》這一段指示,其實許多古人都沒聽它。古人中有的勸皇帝,勸一次皇帝不聽,就嚇得不敢再勸了;有的勸三次不聽,他還是要勸,甚至要哭哭啼啼起來。
宋朝光宗的時候,他忽然不想上朝了。可是大臣們去請他,請得沒法,他只好出來,走到門口,忽然皇后把他攔住,說:「天好冷啊!我們喝酒去嘛!」皇帝一聽,就又不朝前走了。這時候,有一個大臣叫傅良的,立刻跑上前去,不管三七二十一,伸手拉住皇帝的衣服,不讓他回去喝酒。皇后氣起來了,大罵說:「你是不是要找死?」傅良聽了,立刻哭哭啼啼地說:「君臣如同父子,兒子勸父親不聽,一定要哭哭啼啼地跟著他!」
這個故事,說明瞭古代勸皇帝的人,並沒有一定的中央標準局勸法,並不如《禮記》所要求的,勸三次不聽,就逃掉。有些古代的臣子們,他們勸皇帝,常常採取激烈的法子。有的拉皇帝衣服;有的拉皇帝的馬;有的要表演自殺;有的拚命磕頭,磕得滿臉是血。有的皇帝對勸他的人很討厭,為了怕人勸他做某件事,乾脆在做某件事之前,先來個聲明,聲明的文字常常是--
有諫即死,無赦!(翻成白話是「不要勸我呀!誰勸我我就宰誰,絕不饒他!」)
敢有諫者,斬!(翻成白話是:「誰敢勸我,我砍誰的腦袋!」)
做皇帝的,本以為這樣「有言在先」,應該不再有人多嘴了,應該把那些長舌頭的男士們嚇唬住了,這樣一來,應該少去不少麻煩了。可是呀,沒用,還是沒用,還是有一些敢死隊前來衝鋒,來把脖子朝皇帝的刀下塞。例如楚國的莊王,說了誰諫就殺誰的,可是蘇縱還是要去勸他;又如晉國的靈公,也說了誰諫就殺誰的,可是孫息還是要去勸他。做皇帝的,簡直氣得沒法。
有些大臣看到皇帝做錯事,勸他不聽,常常要用無賴的方法去阻止。漢朝光武帝本來要出去玩玩的,剛上車,大臣申屠剛勸他不要去,申屠剛的理由是:天下還沒平定,你皇帝大人怎麼好去玩?光武帝不聽,下令開車,申屠剛見皇帝不聽,立刻趴在地上,把頭塞在車輪子裡,意思是說:「你要不聽我的,我就不要活了!你乾脆用車把我壓死算了!你壓呀!你壓呀!」這麼一來,光武皇帝服了,只好不去玩了。
宋朝徽宗的時候,有一次大臣陳禾向皇帝說話,皇帝聽得不耐煩,氣得站起來了,陳禾立刻跑過去,拉住皇帝的衣服,說;「請聽我講完。」皇帝不聽,硬是要走,陳禾非要他聽,硬是拉住不放,結果裂帛一聲,皇帝的衣服被撕破了,皇帝大罵:「你看,你把我衣服弄破了!」陳禾說:「你為了不聽我的話,不在乎衣服;我為了使你聽我的話,也不在乎腦袋!」
像這類當作紀念品,當作一種鼓勵和象徵的事,宋徽宗是有根據的。漢朝成帝的時候,一個叫朱雲的,本是陝西地方的一個小官,但他要求見皇帝。在大庭廣眾之間,皇帝接見了他。朱雲說:「現在朝廷的大臣,都是站著職位吃白飯、不管事的,都不能幫皇帝的忙,我請求皇帝給我一把劍,殺個壞大臣,好給這些人一點警告。」皇帝一聽,氣起來了,說:「這個小官,居然在朝廷上侮辱大臣,殺掉他!」於是左右的人跑來抓朱雲,朱雲用手攀住宮殿的欄杆,死不肯放,別人用力一拉,結果連堅固的欄杆都給弄斷了。朱雲大叫說:「我這回可跟比乾等忠臣一起到地下去雲遊了,只不知道你們可怎麼辦!」這時候,將軍叫辛慶忌的,立刻跑到皇帝前面,磕起頭來,他說:「這個小官太直爽了,如果他的話說得對,不該殺他;如果說得不對,我們應該包容他。我願意以一條老命,來為朱雲爭取他的命!」話說完了,辛慶忌就梆梆梆梆磕起頭來,磕個沒完,磕得滿頭是血。於是,皇帝氣消了,說算了。後來木匠要來換欄杆,皇帝說:「不要換了,補一補就好了!就讓它那個樣子,作為一種鼓勵、一種象徵。」
還有一種情形,表面上,皇帝准許臣子可以有話直說,原因卻不是由於皇帝度量大,而是怕外國人知道了,不好看。明朝仁宗時候,大臣戈謙勸他不聽,旁邊有人拍皇帝馬屁,知道皇帝討厭戈謙,特進馬屁要求把戈謙趕走,皇帝同意了。這時候,一名叫楊士奇的,立刻勸皇帝說:「現在外國人來朝見皇帝的很多,這件事若傳到外國去,洋鬼子們就要說我們沒有度量、沒有自由了,這是不好的。」於是皇帝就算了。
另外一種情形,皇帝寬大是為了怕歷史,怕歷史家記他的不好。宋朝的太祖趙匡胤,喜歡打鳥(那時候沒有獵槍,用的是彈弓)有一天,玩得高興,左右報告說,有大臣為了急事來求見,皇帝叫人把這個大臣叫進來聽報告,聽了半天,只是普通的事情。宋太祖氣了,他問:「為什麼這種普通的事現在來報告?」那大臣答說:「我認為這種事並不普通,至少比打鳥還重要!」』皇帝更氣了,立刻拿傢夥打這大臣的嘴,結果門牙兩顆,打掉在地下。那個大臣一句話也不說,只是彎下腰來,把門牙撿起,往口袋裡一放。皇帝奇怪了,問他說:「你撿門牙,是不是要到法院告我?」那大臣說:「我怎麼敢告皇帝?這件事,自然會有歷史家去寫!」皇帝一聽,笑起來了,下令送這大臣許多錢,表示抱歉。
歷史上關於臣子勸皇帝的故事,很多很多。為勸皇帝而挨刀流血的,也很多很多。可是一些不要命的臣子們,還是要一個接一個,勸個沒完。宋朝一位做過諫官的,叫做范仲淹,他曾有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他還做過一篇《靈鳥賦》,高叫作為知識分子的人,要--
寧鳴而死,
不默而生!
表示一個人只有為「鳴」不計一切,才算是一個人。一個人要寧肯為「鳴」而死,也不要因沉默而活。在中國歷史上,向皇帝諫諍的人,理由並不見得正確,目標也不見得遠大,但是他們的基本精神則是一致的,那基本精神就是:
看到壞的,我要說;
不讓我說,不可以!
(附記)有人拿諫諍事實與制度,來比擬言論自由的事實與制度,這是比擬不倫的。諫諍與言論自由是兩回事。甚至諫諍的精神,和爭取言論自由的精神比起來,也不相類。言論自由的本質是:我有權利說我高興說的,說的內容也許是罵你、也許是挖苦你、也許是尋你開心、也許是勸你,隨我高興,我的地位是和你平等的;諫諍就不一樣,諫諍是我低一級,低好幾級,以這種不平等的身份,小心翼翼地勸你。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182150
回應文章
選擇排序方式
最新發表
最舊發表
錯兇了
推薦
0
叮咚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回應文的題目都「挑」錯,
「令」錯寫成「另」
這下子連文文山老先生也饒不了我了。
就當我是義憤填膺雙眼被怒氣所掩蔽。
特此更正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182338
另人敬仰的真男兒
推薦
1
叮咚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blackjack
文天祥之所以被推崇,
是他那讀書人的固執。
是那文人的氣節。
明知不成,卻執意的去做。
高官厚祿的誘惑等同敝屣般。
接連的被抓,
想盡辦法脫逃,
再度揭竿而起。
這才是真男兒。
九份山上有間文天祥的廟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182329
正氣歌並序
推薦
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文天祥
正氣歌並序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污下而幽暗。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涂泥半朝,蒸漚歷瀾,時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檐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遝,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或毀尸、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疊是數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於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何哉?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礡,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陰房闐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闢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
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040&aid=118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