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bbs.tiexue.net/post_6764046_1.html
[原創]知己知彼,第五次戰役美軍大破志願軍
老軍士 2013/5/29 8:32:16
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中朝聯軍投入14個軍(含北朝鮮3個軍團)近70萬人向敵軍發起進攻,而聯合國軍在朝鮮的地面作戰部隊只有34萬人。戰役結果卻是:
1. 戰役過程中,中朝軍隊在聯合國軍猛烈的空炮火力下,傷亡重大,卻沒有能殲滅任何團級建制以上的敵軍部隊。
2. 戰役第二階段結束時,中朝軍隊剛開始後撤,即遭到聯合國軍大規模反攻,中朝軍隊全線混亂,2萬人失蹤,其中志願軍第180師全師解體,損失嚴重,被俘幾千人。
3. 戰役結束時的戰線比戰役開始時的戰線普遍後退。
4. 預訂的殲敵幾個師並推進到三七線的戰役目標均未實現。
在中共軍隊戰史上,對這次戰役的評價,往好裡說是一次很不圓滿、戰果很不理想的勝仗,往壞裡說是一次不成功的戰役。彭德懷自己的評價是,第五次戰役是其軍事生涯中四次敗仗之一(另外3次是1932年打贛州,1940年百團大戰,1948年西府戰役)。
本人認為,第五次戰役,聯合國軍完全掌握了志願軍的作戰特點,知己知彼,並根據交戰雙方的作戰特點制定己方作戰方略,完全掌握戰場主動權,進退自如,禦敵有方,破敵成功,是整個朝鮮戰爭中聯合國軍最成功、最輝煌的一次以少勝多的作戰。
而中朝軍隊面對敵軍作戰方式的改變,反應遲鈍,破敵乏術,又驕傲輕敵,表面上是自己一波又一波向敵軍發起進攻,其實戰場主動權卻掌握在對方手中而渾然不知,最終打了一個敗仗。
那麼,第五次戰役,聯合國軍打敗中朝軍隊都採用了哪些招數呢?一共有五招:
1. 肩並肩,構成完整防線,防止志願軍分割包圍;
2. 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敵進我退,敵駐我擾,但每次後撤最多只退20公里;
3. 范佛里特彈藥量,靠強大火力殺傷對中朝軍隊;
4. 動態觀察分析中國軍隊作戰變化,知己知彼,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
5. 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穿插迂迴、分割包抄疲憊後撤的中朝軍隊。
這五招的基礎就是孫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下面,對聯合國軍打敗中朝軍隊的這五招,簡單解釋一下。
一.肩並肩,構成完整防線,防止志願軍分割包圍
從第四次戰役開始,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就改變了其前任沃克在進攻中以機械化部隊沿公路分路突進的戰法,提出「肩並肩(Shoulder to Shoulder)」戰法,利用朝鮮半島地域狹窄的特點,聯合國軍由西海岸到東海岸構成一個連續完整的防線,齊頭並進式緩慢向前推進,不給志願軍提供集中優勢兵力穿插迂迴、分割包超分散孤立之敵的戰機。利用己方空地火力優勢,打擊志願軍,使志願軍有勁使不上。
在第五次戰役開始前,由於敵軍肩並肩構成一道連綿完整的防線,志願據根本沒有前四次戰役時的戰機。
由於朝鮮半島地域狹小,聯合國軍34萬地面作戰部隊完全可以沿三八線構成一道完整防線,並且有後備力量建成兵力和地空火力密切配合的縱深防禦。而中朝軍隊70萬大軍沿三八線根本無法展開,兵力優勢無從實現。只能正面冒著對方強大的地空火力向敵軍發起進攻。
志願軍第64軍在臨津江作戰失利就是一個典型戰例。第64軍進攻韓軍第1師被阻,第65軍兩個師增援64軍,但由於正面狹窄,這兩個師只能跟在64軍的3個師後面,5個師五萬人擁擠在臨津江南岸20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域內,連遭敵軍空炮火力密集打擊,損失嚴重。
二.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敵進我退,敵駐我擾,但每次後撤最多只退20公里
由於中朝軍隊各部隊戰前準備情況不一樣,各部隊戰鬥力不同,聯合國軍各部隊戰前準備和戰鬥力也不同,整個戰線各地域情況千差萬別,所以,戰役開始後,不同地區戰況是不一樣的。
志願軍第64軍由於進攻準備匆忙,開戰時尚未進入出擊地域,開戰後攻勢被阻。
而第63軍在戰前一反常規,白天將突擊部隊第187師分散隱蔽進入出擊地域---臨津江邊,天黑開戰後迅速突破100米寬、設有大量障礙物並有嚴密火力封鎖的臨津江,包圍了江對面防禦該地域的英軍第29旅主力。英軍29旅大部分一兩天後在飛機、坦克掩護下突圍後撤,但是格洛斯特團的一個營(倒霉的第3營)被殲滅。
第9兵團和第39軍也在戰線中央擊潰韓軍第6師和美軍第24師一部,將敵軍戰線分割成兩部分。
為了避免與中朝軍隊拼消耗,避免因戰線混亂而造成局部失控,李奇微、范佛里特採取了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適時後撤、保持戰線完整的戰法,但每次後撤最多只退20公里。
為什麼聯合國軍每次只後撤20公里?因為這是志願軍徒步行軍一夜前進的路程。
聯合國軍的後撤不是盲目避戰,也不完全是誘敵深入,而是在充分洞悉雙方作戰特點的基礎上採取的戰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制空權、地面火力及機動性方面的優勢,保存自己的實力,最大限度地打擊中朝軍隊的有生力量,疲憊中朝軍隊。
簡單說,聯合國軍的後撤打法是這樣的:
在志願軍夜間發起進攻時,首先利用己方火力優勢,大量殺傷志願軍。
第二天白天,利用志願軍沒有制空權,白天不能行軍作戰的弱點,敵軍主力白天撤離當前防禦陣地,擔任掩護的摩托化部隊和坦克黃昏撤離,但後撤最多20公里,在新構成的陣地準備好炮火等待中朝軍隊。
志願軍第二天夜間再發起進攻時,發現敵軍已經後撤,便向前摸索前進,一夜最多行進20公里,到達敵軍新的陣地前時已接近天明,不能進攻了。天明後,聯合國軍以預先準備的空炮火力猛烈打擊陣前的志願軍,大量殺傷中方人員。
當然,聯合國軍後撤並不是每天都撤,而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否則,志願軍禮拜攻勢進攻七天,聯合國軍就要後撤120公里到140公里,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漢城據三八線只有幾十公里。
另外,聯合國軍的後撤是以不再放棄漢城為底線的。當中朝軍隊推進到漢城北郊時,聯合國軍不再撤退,而是將大炮佈署在漢城街道上,在漢城東西北三面佈署密集火網,以強大的火力阻止志願軍進攻漢城。
4月29日,彭德懷下令停止進攻,就地休整。
中朝軍隊在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4月22日至4月29日)將戰線平均推進了七八十公里。
三.范佛里特彈藥量,靠強大火力殺傷對中朝軍隊;
1951年4月11日(第四次戰役期間),麥克阿瑟被美國總統杜魯門羞辱性地撤銷一切職務,李奇微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范佛里特接任美第8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是典型的唯火力制勝論者,極力主張以猛烈火力消滅敵方有生力量,減少己方的損失,他在第五次戰役中消耗的彈藥是美軍規定允許限額的五倍以上,記者們稱之為"范弗里特彈藥量"。
在敵軍范佛里特彈藥量的火力下,中朝軍隊的確傷亡很大。
四.動態觀察分析中國軍隊作戰變化,知己知彼,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
現在許多書籍文章介紹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時,都會說美軍採用磁性戰術,志願軍進攻,美軍後退,但每次只退20公里,等志願軍禮拜攻勢結束,彈盡糧絕時,美軍發起大規模反攻,志願軍全線混亂,潰退到三八線以北。
其實,上述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在第五次戰役期間,聯合國軍主要是在4月22日至29日志願軍第一階段進攻時採用了敵進我退的打法,但是,當4月29日志願軍禮拜攻勢結束,轉入休整時,美軍並沒有發動反攻,而是與志願軍原地對峙。
為什麼?
原因主要有三個:
1. 志願軍第一階段攻勢重點打擊的是美軍,原計劃要包圍殲滅幾個美軍師,美軍七個師一個團,前堵後補,部隊調動得有些亂,作戰中也有不少損失,要想發動大規模反攻,需要一定時間調整佈署。
2. 美軍對這次發動進攻的志願軍的整體實力還不完全摸底。以往,大家受國內一些文藝作品的影響,以為李奇微翻看美軍作戰日誌,發現了中國志願軍禮拜攻勢的弱點。後來美軍就抓住中國軍隊的這個七寸,打擊志願軍。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美軍對志願軍的瞭解,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不斷變化的。
在第五次戰役開始前,美軍以為中國軍隊戰前準備了兩個多月,一定會投入空軍,集中大量坦克、炮兵發動決定性的攻勢。沒想到戰役發起後,中朝軍隊坦克投入很少,炮兵支援步兵也很有限,沒有空軍直接參戰,還是原先的那套以步兵為主的打法。
但是,中國軍隊畢竟為這次戰役準備了兩個多月,投入進攻的中朝聯軍達70萬人,就算是步兵進攻,也不能小看。根據美方史料記載,美軍當時估算中朝軍隊第一階段攻勢,投入兵力為70萬的一半,即35萬人。第一階段結束時,中朝軍隊第一線兵團的進攻能力已經耗盡,但是第二線部隊尚未投入作戰,所以,美軍不敢貿然行動。
3. 1951年4月11日,麥克阿瑟被撤職,李奇微高昇聯合國軍總司令,范佛里特接任聯合國軍前敵總指揮---第8集團軍司令,到4月22日中朝軍隊發起大規模進攻,范佛里特就職時間總共十來天,他不可能對中朝軍隊有深入的瞭解,因而,作戰決策一開始也比較謹慎。
比如,第一階段攻勢結束後,中朝軍隊鑒於美軍主要集中到西線,東線由韓國軍隊6個師防守,便向東線集中部隊,準備包圍消滅東線韓軍的幾個師。
據日本人寫的《日本人眼裡的朝鮮戰爭》一書記載,范佛里特得到中朝軍隊上述動向後,很不理解,為什麼中國軍隊不把二線兵團投入到漢城方向,奪取漢城?而要在東部山區發動攻勢?
由於范佛里特對中朝軍隊不夠瞭解,因而他不打算無準備地發動反攻,重蹈麥克阿瑟、沃克的覆轍。
五.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穿插迂迴、分割包抄疲憊後撤的中朝軍隊
1. 中朝軍隊東線進攻韓軍,態勢突出,美軍準備反攻
前面說道,第一階段攻勢結束後,鑒於美軍主要集中到西線,東線由韓國軍隊6個師防守,中朝軍隊便向東線集中部隊,準備包圍消滅東線韓軍的幾個師。
1951年5月16日至22日,中朝軍隊發起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進攻。
西線,第19兵團佯攻漢城,吸引美軍;
中線,第3兵團中央突破,割斷東西兩線敵軍聯繫;
東線,志願軍第9兵團和北朝鮮軍隊3個軍團(3個軍)發起進攻,包圍了韓軍4個師。但是,韓國軍隊也是老油條,又採取丟掉車輛和重裝備、化整為零分散逃進深山的辦法躲過了全軍覆滅的命運。中朝軍隊只殲敵1.7萬人,繳獲的4個師的裝備隨後就被美軍飛機炸毀了。
中朝軍隊在東線普遍推進50-60公里,但是由於補給困難,不得不停下3天等待補充。而美軍和韓軍各一個師,以摩托化行軍,僅十幾小時就行進100多公里,堵住了戰線缺口。
這時,中朝軍隊疲態已現,而范佛里特已經開始準備反攻了。
當時,在整個戰線上,西線的志願軍第19兵團面對漢城幾乎沒有前進;中線的第3兵團各軍不同程度向前推進;東線的第9兵團(包括配屬9兵團的第12軍部隊)和北朝鮮軍隊楔入敵後最多,從洪川到下珍富里形成突出態勢。
而美軍的反攻重點是在東線,美第10軍在洪川以北到下珍富里的70公里戰線上,由西向東依次佈署了美陸戰1師、第187空降團、美2師、美3師,與最東面的韓軍第1軍相策應,意圖包抄東線態勢突出的中朝軍隊(這些部隊包括志願軍第9兵團部隊、第3兵團的第12軍、北朝鮮3個軍)。
2. 敵退我追,聯合國軍開始反攻,穿插、迂迴、包抄
1951年5月21日,中朝軍隊鑒於部隊疲勞、補給困難,決定結束進攻,將部隊撤回到三八線以北休整。
5月22日,中朝部隊剛開始撤退,范佛里特指揮聯合國軍發起反攻,上演敵退我追。
由於摸清了中朝軍隊禮拜攻勢的弱點,也瞭解到中朝聯軍70萬大軍都已投入戰鬥,沒有二線梯隊了,所以,范佛里特指揮的這次反攻,大膽摒棄了李奇微在第四次戰役時採用的「肩並肩」緩慢平推的戰法,以坦克群和摩托化步兵組成「特遣隊」,在大批飛機掩護下,沿公路向中朝軍隊後方縱深迅速穿插、迂迴,搶佔橋樑和渡口,配合後續部隊包抄志願軍後撤部隊。
美軍穿插部隊中,最著名的就是「牛曼尖兵」特遣隊。「牛曼尖兵」由美軍第187空降團牛曼少校指揮,人員和裝備組成包括一個坦克排4輛坦克,一個偵察班11人、3輛裝有重機槍的吉普車,一個工兵排、2輛2.5噸卡車。「牛曼尖兵」特遣隊沿公路深入志願軍後方,一路上打死打傷志願軍幾百人,俘虜幾十人,3個小時就穿插20公里,搶佔天險屏障昭陽江北岸渡口。這樣一來,志願軍東線第9兵團部隊就被攔腰切斷,滯留在三七線附近的27軍、和配屬第9兵團的第12軍部隊被隔在敵後,中線的15軍、60軍右翼徹底暴露。
接著,中線的第60軍的防線被突破,中線第3兵團和東線第9兵團的聯繫被徹底切斷!
到5月24日,志願軍第27軍主力、配屬第9兵團的第12軍軍部和下屬兩個師以及第60軍所屬的第180師被聯合國軍截斷在三八線以南。
由於沉著應對,被美10軍計劃隔絕、消滅在敵後的志願軍第27軍主力和第12軍主力,成建制地完整撤回。
而意外被圍的第180師,全師解體,被俘幾千人。
六.中國軍隊高層領導制定的第五次戰役作戰目標不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
1. 毛澤東輕視美軍,尋求速勝
在決策出兵朝鮮的過程中及志願軍剛剛入朝時,毛澤東由於對美軍不瞭解,不知道該如何與美軍作戰。這時,毛澤東對美軍是高度重視的,指示志願軍可以先打韓國軍隊,盡量避免與美軍作戰。
第一次戰役過程中,由於麥克阿瑟分兵冒進,毛澤東、彭德懷找到了對付美軍的方法,就是國內戰爭中對付國民黨軍隊的那一套,集中優勢兵力打擊孤立分散之敵,穿插、滲透、迂迴、包抄。
第二次戰役,毛澤東、彭德懷利用麥克阿瑟、沃克依然分兵冒進的失誤,採用上述戰法打擊聯合國軍,取得了巨大勝利,收復北朝鮮國土。
1)毛澤東、彭德懷第一次分歧:是否打過三八線?
第二次戰役末期,毛澤東、彭德懷對下一步如何作戰產生分歧,毛澤東從國際政治角度出發,堅持志願軍打過三八線,而彭德懷認為部隊實在疲勞,反對越過三八線。最後,毛澤東堅持己見,彭德懷執行命令,於1950年12月31日發動第三次戰役。
由於當時美第8集團軍防守三八線,而美10軍從北朝鮮的興南乘船撤退到韓國最南端的釜山,所以,客觀上形成了聯合國軍在韓國兵分南北兩處的局面,三八線上的美第8集團軍兵力不足,士氣低落,根本無力守住三八線,面對中朝軍隊進攻,聯合國軍頃刻崩潰,後退100公里,撤到三七線。1951年1月8日,第三次戰役結束。
第三次戰役的結果,又證明了毛澤東英明神武。毛澤東開始輕視美軍了。
1951年1月10日-11日,彭德懷與金日成、朴憲永會談,在是否繼續追擊敵軍問題上發生激烈爭論。彭德懷堅決反對志願軍繼續追擊美軍,明確表示志願軍必須休整。毛澤東此時站在彭德懷一邊,同意志願軍休整一段時間。
但是毛澤東並非認為志願軍不能把美軍趕出朝鮮,而是正視客觀情況,志願軍經過連續作戰,減員很多,十分疲勞,後勤補給不上,必須休整補充。
2)毛澤東、彭德懷第二次分歧:是否就地停戰?
1951年1月14日,聯合國提出一個就地停火的提案,美國方面猜測中國肯定不同意此提案,便假充和平天使,表示同意。
彭德懷在前線指揮對美軍作戰,認識到打敗美軍絕非易事,便發電報給毛澤東,提出接受聯合國提案,就地停火談判。
當時,金日成正就是否繼續追擊美軍問題,發電報請斯大林仲裁,斯大林雖然支持毛澤東、彭德懷,但是,根本沒考慮就地停戰問題。
毛澤東此時已經輕視美軍,認為志願軍休整補充後,就可以繼續南下,逼迫美軍撤出朝鮮半島。毛澤東當然不會同意就地停戰。
1月17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明確拒絕了聯合國就地停火的提案。
3)毛澤東、彭德懷第三次分歧:抗美援朝是否能速勝?
1951年2月,彭德懷從朝鮮前線返回北京,向毛澤東當面講述了前線敵我雙方情況和志願軍作戰的困難,認為就志願軍現有的裝備水平,要取得戰爭的勝利,不但是艱苦的,而且是長期的,明確反對速勝思想。
毛澤東對於彭德懷的回應是,「戰爭準備長期,盡量爭取短期」,「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毛澤東的立足點還是首先要爭取速勝。
當然,毛澤東是唯物論者,為了盡早打敗美軍,他還是在國力允許的範圍裡,為第五次戰役做了充分的準備,第19、第3兵團換裝蘇式裝備後入朝參戰,大批技術兵種入朝,大批後備兵員補充給減員嚴重的第一番入朝部隊,等等。
毛澤東不是神仙,他對於戰爭的認知,還停留在國內戰爭的層面,再加上前三次戰役的勝利,使毛澤東確信,用國內戰爭對付國民黨軍隊的那套打法對付美軍也管用,只是戰果小一點而已。解放戰爭後期,解放軍可以一次戰役殲滅國民黨軍隊幾十萬人,朝鮮戰場上,我們集中幾十萬人殲滅美軍兩三個師難道還做不到嗎?
直到第五次戰役結束,毛澤東在北京會見先期入朝的梁興初等四位軍長時,才搞明白為什麼志願軍即使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包圍敵人,也很難殲滅團級以上建制的美軍。這才指示對美、英、土軍作戰,胃口不能太大,採取零敲牛皮糖的辦法,每次作戰以殲滅營、連級建制為目標。
2. 王近山等人不瞭解美軍,盲目樂觀
第二番入朝的第3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在第五次戰役前,從沒有與美軍打過交道,僅憑先期入朝的兄弟部隊的輝煌戰績,便認為美軍沒什麼了不起。
在彭德懷召集各兵團司令員開的戰前會議上,王近山向彭德懷打保票,他們3兵團殲滅美軍一個師不成問題,保證抓5000美軍俘虜。
對於王近山等人來講,第一次、第二次戰役時美軍是什麼打法,現在有什麼改變,他們一概不知,但他們卻保證能打敗美軍,這是知己知彼嗎?
3. 鄧華等人的責任
鄧華是打滿第一次戰役到第四次戰役的志願軍副司令員,對於美軍的作戰特點、戰術變化應該是最有發言權的,但是,在兵團司令員會議上,面對王近山的盲目樂觀,鄧華只是婉轉地說美軍不好打,並沒有多說。對於第四次戰役美軍作戰方式的改變,更是沒談。
鄧華的部隊在給新入朝部隊傳授經驗時,都是講美軍的弱點,講美軍如何是紙老虎,對於美軍優勢卻避而不談。
同樣,在長津湖與美軍陸戰一師作過戰的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戰前也對第五次戰役殲滅美軍幾個師的目標沒提什麼意見,戰後,宋時輪發表意見,說第五次戰役打得急了點、大了點、遠了點。
4. 彭德懷是否對第五次戰役戰敗負責?
應該說,彭德懷是中朝軍隊高層中第一個認識到打敗美軍非常困難的人,所以,在聯合國提出就地停戰的提案後,彭德懷立刻打電報給毛澤東,要求同意這個提案,就地停戰。
這個請求被否定後,彭德懷退而求其次,從朝鮮返回北京面見毛澤東,談前線的困難,堅決反對速勝思想。
該提的建議(就地停戰)提了,該講的意見(反對速勝)講了,毛澤東堅持第五次戰役要殲滅幾個師美軍,彭德懷也要執行。
本來第五次戰役計劃5月份開始,但是,一聽說美軍要在中朝軍隊側後登陸,只能把戰役提前到4月下旬。
當洪學智提出建議,把美軍往鐵原地區再放一放時,彭德懷顧慮鐵原地區是平原,美軍坦克開進來擋不住,沒有採納洪的建議。
彭德懷有如此多的無奈,是不是說,他對第五次戰役的失敗不負責任呢?不能這麼說。彭德懷有很大責任。
1)沒有將部隊分為兩個梯隊,輪番作戰;
2)對於第一階段攻勢期間美軍作戰方式的改變,反應遲鈍,破敵乏術。
3)對於美軍主動撤退而造成的志願軍戰線前移,缺少危機意識。第一階段作戰結束後,大家都認識到殲滅美軍幾個師的目標無法實現,但是,彭德懷卻想通過殲滅韓軍幾個師作為補償,因而發動了第二階段攻勢,最後造成全線潰退。
所以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是軍事作戰千古不變的真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