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黃應貴論文為例-拆解、分散、重組,這就是sauli教授「研究」的方法!!
http://www.lawtw.net/phpbb2/viewtopic.php?t=4308
論布農族原始宗教信仰(一)
星期五 七月 29, 2005 sauli
前 言
Bunun布農族人在台灣這塊土地生存及起源,眾說紛勻;筆者將布農語歸類為原北印度尼西亞語(Proto-Northern Indonesian)的一個分支,而後者屬原赫斯佩拉尼西亞語(Proto-Hesperonesian)的一支。原赫斯佩拉尼西亞語被認為屬原始西南島語言,故為原始南島語(Proto-Austronesian)的一支。大多數的Bunun布農族人散居在台灣中央山區介於北緯23至24度及東經120至121度間的位置,該區包括了台灣最高的山──Ukaviað或Tonku-Savi玉山。氣候屬副熱帶型。年平均雨量為2000公釐。大多數的雨量降於七月至九月的夏季,當時也是颱風頻繁的時期。大多數的布農人仍居住在日據時期所固定下來的聚落。布農人的人口數為台灣原住民族中第四多者,而其分佈面積則居第二僅次於Taiyal泰雅族,除賽Saisiat夏族外,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互動的記錄與經驗。可算是台灣原住民族中透過移民遷徙而擴張其領域之最成功者。與其他台灣原住民族相較,布農族聚落的平均大小是相當小的。1938年的調查(岡田謙 1938:13)報導說,一個布農聚落的平均大小約包含13.67戶人家和111.22人。並且,布農聚落往往位於台灣的高海拔地帶。在1929年的調查(鹿野忠雄 1938:771)指出有68.2%的布農聚落位於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地區。是台灣原住民當中,居住地高度最高者。而布農聚落又可因其遷移的歷史過程而可被區分為三類,其分處台灣的不同部分:(1)北部的大型聚落;(2)東部與中部之較小與較孤立的聚落;(3)南部之散居且孤立的聚集,其除了有國家強制的地方行政區劃外,實缺乏明確的空間界線。「Bunun」意指為「人」。布農人用這個詞彙指涉他們自己為人;他們也以該詞彙指涉其他族群的人為非人。一般認為布農人因方言及文化上的差別而區分為六個族群(Taki-Dolo卓社群、Taki-Vatan丹社群、Is-Bukun郡社群、Taki-Bakah卡社群、Tak-Banuað巒社群與Taki-Pulan蘭社群)。如今已沒有布農人認同自己屬於Taki-Pulan蘭社族群,故筆者認為Taki-Pulan蘭社群已被其他族群及Tsou鄒族所同化。目前最大的族群屬Tak-Banuað巒社群與Is-Bukun郡社群。
日本學者稱Bunun布農族為『武崙族』,認為是典型的山地居民,所以將Bunun稱為『番人』或『高砂族』等。事實上,台灣原住民族自十五、十六世紀被稱為夷、番、東夷番以來數世紀年間的族稱演變,都是外人所冠上的,自己從來沒有發展出共同的族名?這是對台灣原住民的認識闕如與無知之論述,殊不知台灣
http://tour.taitung.gov.tw/festivity/Chinese_T/consult11.htm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no=52418&aid=1761110
黃應貴-『1999 台東南島文化節』學術演講
1.認同與人口
「Bunun」意指為「人」。布農人用這個詞彙指涉他們自己為人;他們也以該詞彙指涉其他族群的人為非人。一般認為布農人因方言及文化上的差別而區分為六個亞群(卓社群、丹社群、郡社群、卡社群、巒社群與蘭社群)。如今已沒有布農人認同自己屬於蘭社亞群,故學者認為蘭社群已被其他亞群及鄒族所同化。目前最大的亞群屬郡社群。馬淵東一(Mabuchi 1951:44)估計道,在1932年時,郡社群的人口約7700人,或占當時布農總人口數(18113)的42.5%。而郡社群的這種優勢一直維持到今日。這也說明了為何布農聖經當初被翻譯為郡社群的方言。而本文中所用的布農語,也以郡社群方言來代表。
2.語言的溯源與位置
語言學家鄭恒雄(Jeng 1977)曾將布農語歸類為原北印度尼西亞語(Proto-Northern Indonesian)的一個分支,而後者屬原赫斯佩拉尼西亞語(Proto-Hesperonesian)的一支。原赫斯佩拉尼西亞語被認為屬原始西南島語言,故為原始南島語(Proto-Austronesian)的一支。大多數的布農人散居在台灣中央山區介於北緯23至24度及東經120至121度間的位置,該區包括了台灣最高的山──玉山。氣候屬副熱帶型。年平均雨量為2000公釐。大多數的雨量降於七月至九月的夏季,當時也是颱風頻繁的時期。目前已有不少人暫時移居城市,但並沒有像阿美人那樣形成新的都市聚落,大多數的布農人仍居住在日據時期所固定下來的聚落。至少,他們仍以該聚落為其家鄉。
3.聚落分布
布農人的人口數為台灣原住民族中第三多者,而其分佈面積則居第二。他們可算是台灣原住民族中透過移民遷徙而擴張其領域之最成功者。與其他台灣原住民族相較,布農聚落的平均大小是相當小的。一項1938年的調查(岡田謙 1938:13)報導說,一個布農聚落的平均大小約包含13.67戶人家和111.22人。並且,布農聚落往往位於台灣的高海拔地帶。在1929年的調查(鹿野忠雄 1938:771)指出有68.2%的布農聚落位於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地區。是台灣原住民當中,居住地高度最高者。而布農聚落又可因其遷移的歷史過程而可被區分為三類,其分處台灣的不同部分:(1)北部的大型聚落;(2)東部與中部之較小與較孤立的聚落;(3)南部之散居且孤立的聚集,其除了有國家強制的地方行政區劃外,實缺乏明確的空間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