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底為和sauli「原創」相同的部分!!http://www.complit.fju.edu.tw/complit/course/020214/legend.html
《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
比較文學研究所 馮慧瑛Gillian整理報告
I.全書特色
II.布農族傳說的特色:作者的說明
III.布農族神話/傳說的意義與目的
A.呈現布農族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
B.布農族人的宇宙觀與對鬼神的看法
C.呈現布農族人生活的方式與態度
D.布農族的家族倫理觀念與性別角色分派
IV.問題討論
田哲益,全妙雲。《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台北:台原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
--------------------------------------------------------------------------------
I.全書特色
A.將神話傳說分為五類:(一)、自然神話傳說;(二)、祭儀禁忌傳說;(三)、習俗制度傳說;(四)、氏族命名傳說;(五)、氏族起源傳說,整本書即依此五類神話傳說編為五大篇。
B.在各神話或傳說之後皆附有「背景分析與說明」,以呈現布農族的文化背景,作者並試著解析神話傳說故事背後的深層內涵。
C.在每一篇神話或傳說之後的「背景分析與說明」中,作者更提供不同版本的紀錄,讓讀者可以加以比較;此外,更整合納入同一主題或類似主題的神話傳說,如:有關老鼠的傳說。前後納入的神話傳說之間也常有互相比較與對照,如:「薪祡」、「築屋橫樑」與「杉木生氣」的故事。
--------------------------------------------------------------------------------
II.布農族傳說的特色:作者於自序中所指出的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之特色
A.自然萬物皆有其神話存在。
B.從神話傳說中可見,布農族人將現實生活所見所思的滄桑事寄託在自然界的自然萬物。
C.神話傳說故事的產生不是憑空而生,故事背後皆有深刻的意義存在。
D.沒有文字,所以藉由神話傳說傳授道德教育、倫理教育、生活教育、技能教育、宗教與禁忌信仰等。
--------------------------------------------------------------------------------
III.布農族神話/傳說的意義與目的
A.呈現布農族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
1.用神話或傳說解釋自然現象:如水災—洪水的神話(16);乾旱—征服太陽的神話(40-49);瘟疫—鬼要滅絕布農族人(210)或百步蛇進攻村落(20);許多螃蟹死於溪邊—星星用流星射擊螃蟹(37);晝夜的分明—射日的神話;動植物的外型或產生原因—山羌兩眼間的三角形、小鹿的額毛(42)、麻雀的形成(122)、山豬與野豬的產生(144)、旱稻與綠豆的來源(226-227)。
2.對抗大自然:竹刺趕走颱風、豪雨(61);祈求天晴—焚猴骨、鍋覆嬰孩、鍋覆松火(62);祈雨:在溪邊翻找螃蟹、由女人埋動物、澆猴頭、樹枝沾水(63-64);動物相救:癩蛤蟆、螃蟹、海皮斯鳥(洪水的神話),蜥蜴(百步蛇),這些動物都是布農族人禁止獵捕殺害的,否則會遭到處罰,如〈癩蛤蟆的禁忌〉(91)。
3.對大自然現象或動物的恐懼,如:雷和百步蛇,然越害怕就越信仰之。
4.將自然萬物擬人化、人與自然的融合:前者如太陽吐口水(40)、蒼蠅會說話(51)、薪柴(49)和巨木(53)會自己走動;後者如各種人與動物間的變形之傳說—猴子、山豬、鹿、蜥蜴、鳥、老鼠....等。
--------------------------------------------------------------------------------
B.布農族人的宇宙觀與對鬼神的看法:
1.宇宙有三層:「地層底下」、「地層表面」、「天上」皆有人類居住,地底人為有尾人、地面為人類、天上為臉黑脖有肉瘤之人(228)。
2.神、鬼、靈,布農族皆稱為哈尼豆,有時是實質的,但有時是無形的。祂們有時行惡有時行善,族人有時祈禱祂們,有時用非常手段使祂們替人類工作,尤其是鬼的形象如人,通常會欺負弱小的婦女與小孩,誘拐孩童或失去判斷能力的人。然而也有人鬼通婚的傳說202-203)。
3.人的「魂」是構成人最重要的部份,人出了魂,不久就會死,而且布農族人是持「靈魂不滅」之說,尤其親人的亡魂會在身邊,且能與活者繼續對話(203)。
4.對神祈求時,常做有條件是的祈助行為,如地震的故事(65)。
--------------------------------------------------------------------------------
C.呈現布農族人生活的方式與態度:
1.由神話/傳說可看出布農族人早期生活時常經歷如水災、乾旱、瘟疫、小孩早夭等事件,尤其有許多傳說特別是有關如何保護小孩使其長大成人的故事,如:〈小孩塗煙垢驅魔〉(71)、帶孩子出門回家時不忘「招魂」(72)、父親出門打獵時在新生兒的手上套上自己的頭髮與麻所編成的手環,以保護嬰兒,讓他早日長大,不要生病(105-106)。
2.對食物食用方式的重視,如動物的哪些部位不能食用;地瓜、芋頭、與獵物不能生食、打獵時該先吃獵物的腰肉、各種食物禁忌(75-77)、以及飲食分配制度的重視(147)。
3.認為目前生活的困苦是人類自己造成的,想像從前的生活如同天堂,薪柴與杉木自己會排隊到家裡來,只要煮一粒小米就可煮一大鍋,打獵不用到很遠的地方。人的貪婪或懶惰才使得生活陷入如今的苦境。
4.對於人的起源之說並不局限於美化的神話,因為布農族人認為自己可能是猴子、老鼠、蜘蛛糞便、 小蛇、或狗糞的後代,一般人嫌惡的狗糞或蜘蛛糞便皆可變成人。
5.對偷竊的看法:在一年中的「木該伊里」日才允許偷竊,認為如此整年就不會再有偷竊事件發生(81)。
6.對奇怪之事物的恐懼:如巨人(30)與雙面人(33)的故事。
7.堅信「有恩要圖報」和「惡有惡報」的生活原則:前者為〈蒼蠅的故事〉(51)和〈癩蛤蟆的禁忌〉(69);後者為〈颱風的故事〉、孤兒被毒害的故事(195-196)。
8.布農族人的傳說中常有「懲罰性」的故事,人不能貪心、懶惰、自大、嘔氣、或傷心過度,否則常會變形成各種動物,如:猴子、老鼠、豬、或鳥,而其中以人變鳥的傳說最多,而主角多為女人。然有趣的是在描述人變鳥的傳說中,幾乎每一篇傳說中,鳥的叫聲都是此人最後所重複呼喊的聲音,而且此鳥就以這個聲音為名,如:衣斯篤肚德(狗來狗來)鳥(213)、巴杜斯鳥(火柴)(247)、沙爾布斯昂鳥(心裡悲傷)及果給斯馬達日鳥(死了有什麼辦法呢)(252)。另外,也常有在危急時,變成動物逃走的傳說,如:〈人變鳥逃命的「索黑幹」氏族祖先〉(247)。
9.對性/情慾的描繪:大多是對女性情慾的描寫,如:〈蚯蚓與少女〉(142)、〈婦女與山豬情〉(144)、以及女人受風懷孕的傳說237-239)。而較少提及男性的情慾,只在巨人的傳說與有關狗的傳說中,描述巨人的巨大陽具(30),以及狗與人互換陽具的故事(243)。
10.從布農族人的地名中,可知這是一個想像力豐富的部族,地名的形成大都有神話或傳說的故事,如:buboqol(睪丸)、bantasan(巨人之足)、「頭髮」、「頭」、「腳」、「胸」、「手」(〈颱風的故事〉)。
--------------------------------------------------------------------------------
D.布農族的家族倫理觀念與性別角色分派:
1.氏族在布農族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本書的五個篇目之下就有兩篇是談論有氏族命名與起源的傳說;而且某個神話或傳說屬於那個社群都在書中加以標示,可見布農族對各社群與氏族之間的差異和獨立性是相當重視的。
2.然而從對社群祭團的界定以及從傳說中的禁忌內容中,又可知布農族實為注重社會規範與部落利益的集體主義色彩極高的部族。禁忌中更流露出布農族長幼有序的倫理觀念,如:不准在長者面前放屁,否則必須殺一隻豬來賠禮。
3.對於同族人不能通婚的觀念,似乎比漢人強烈,尤其是對兄妹性交有違倫理之事,亦藉由傳說來教授族人(146),只是在本書中並未提及所謂同族者是否包括母親的族人。
4.性別角色的扮演:男人負責打獵、女人負責織布與分配食物。女人不能伴隨打獵並且不能觸摸男人的獵具,同樣地,男人也不能碰觸女人的織布機。但是,從傳說對女性的描繪中,不難看出布農族乃是一個父系社會制度的部族,因為在傳說中女人常被描述成禍害族人的兇手,例如從前天堂般的生活皆是因為女人的多嘴、懶惰、與易怒,才使薪柴和杉木不再自動來到家中供人們使用,一粒米不能再煮成一鍋飯,蒼蠅不再通報已有獵物落入陷阱、男人們也必須到很遠的地方打獵。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女人惹的禍,除此之外,女人也被描寫成是淫蕩,甚至與動物交媾的。於是有許多傳說皆是在警示女性不應懶惰,如:〈假懷孕的媳婦〉(127)、〈喝酒「跳杯」羞辱懶惰的婦女〉(129);不應太害羞,如:〈新媳婦跌落山谷〉(139);媳婦應該如何分配飲食(147);回娘家應帶回娘家的饋贈品(125)。當然從禁忌中也能找到不少例子可以呈顯布農族女人的位置。
--------------------------------------------------------------------------------
IV.問題討論:
A.有些神話或傳說與漢人的神話傳說極為類似,如:指月亮會割耳朵;在入社出口處「大結茅草」即如漢人端午節所插於門口的艾草;用「有刺」的樹草趕走災禍或邪疫;眼皮跳動將有事情發生;打蛇要打死,否則會遭其報復;耳朵發癢時表有人想念。漢人與原住民的一些傳說與禁忌如此類似,這是長期相處之下的互相影響,或是巧合?
B.雖然我不曾讀過有關布農族人的介紹,但是,從這本《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中,已經可以閱讀到布農族的生活方式及態度,因此,口傳的神話或傳說確實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歷史的呈現,只是,在該本書篇目的編排上以及背景說明中,可看出作者意圖藉由神話凸顯布農族的特色,而且作者在自序中也提到「希望我們是布農族子孫的背景,將我們採錄的神話傳說故事,賦予其本質的面貌,使故事的內涵真實無華的呈顯出來,.....以布農族自身的文化背景,試著解析神話傳說故事背後的深層內涵」(5),更令我不禁產生一個疑問,作者自己身為布農族子孫,當他們在選取這些神話傳說時,是否有意翻轉一般人對布農族的看法,而如此做時,在撰寫背景分析時,他們如何避免些許的美化自己族人,譬如:他們在說明人蛇大戰以及卡社群與巒社群人戰爭時,少有描述戰爭的殘酷面,而著重在凸顯族人容易與他人和解的個性。而且極少在書中提及「出草」的神話或傳說。這種個人主觀意識的介入,是否是無可避免的,若是如此,或許就不必執著於「本族人始能為該族寫歷史」,外族人只要能真的以客觀的態度收集資料、研究撰寫,亦是可以對台灣原住民文化的研究有所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