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四停建案,朝野今天在立法院上演表決大戰,執政黨隨後正式提出核四公投案。核四問題從年前燒到現在,不僅沒有降溫,更燒得遍地烽火。公投核四究竟是解決爭議數十年的難題,還是讓混亂的台灣陷入更險惡的政經泥淖?打開了潘朵拉盒的政府,應以更大的魄力,對人民展現推動政策的意志。
核四議題一拋出,對內,國民黨內雜音不曾間斷,即使祭出黨紀,依然有黨籍立委公然嗆聲跑票;對外,反核的量能非但沒有因戰線拉長而稍減,社會氛圍益發往一邊傾斜。儘管行政部門再再強調貿然廢核對經濟發展的衝擊,閣揆江宜樺期盼來自企業界的「另一種聲音」,卻仍舊保持沉默。
江宜樺在2月拋出核四願接受公投檢驗,希望將核四爭議聚焦解決,將公投視為直接民意展現的「結果」,但對反核者而言,公投是推動核四停建的「途徑」,此徑不好走,自然繞他徑而行。當初擾攘喊核四公投的是在野黨,現在擾嚷不要公投,也是在野黨,即便被批立場不一,仍無助化解反核民意。
從要公投、到不要公投,在野黨透過核四公投的議題炒作,將戰場一路擴大,反核團體走上街頭,在野黨立院再闢戰場。同一個公投,政治學者處理政治、與政治人物處理政治,顯然從思考邏輯、到處理方式,截然不同。
對行政部門而言,更大的隱憂還在後頭。
我們社會歷來的氛圍,沉默從來不是力量,喊出來的聲音才能左右政策,若年底核四公投的投票結果,九成反對核四興建,卻以些微之差,投票率未能過半遭到否決。即使行政部門能視為成功續推政策的憑藉,反核者也無法接受是反核運動的挫敗,恐怕到時走上街頭的規模,將數倍於309反核遊行。
核四是否安全,仍莫衷一是,但核四公投將在政壇丟下核彈,一旦核爆,將成執政危機,如何拆彈,以目前馬政府因應的微弱力道與展現的有限處理能力,怕仍是個無解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