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戰略結構在中國崛起後已經改變,但綠營至今仍未改變冷戰思維,甚至呼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美國國會演說時所強調的「對抗主義」,主張台灣應與美日站在同一邊,爭取成為「圍堵中國戰略前沿」角色。這種主張忽略了全球和平競爭、中美和戰兩手策略的大趨勢,而且兩岸和平發展已經成為台灣的主流民意,也符合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關鍵利益。企圖抱緊美日對抗大陸,天真的以為美國會出兵為台獨作戰,這將讓台灣陷入萬劫不復災難,誠屬不智。
美國拉攏日本,鼓勵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使其軍隊活動範圍擴至全球、太空及網路空間,並在新版《美日防衛合作指針》建立「無縫接軌」合作機制;同時,要求南韓、菲律賓、泰國、澳洲納入亞太「三聯防架構」,並強化與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以及印尼的軍事合作。美國更結合海空軍與特種部隊機動遠距精準打擊能量,讓美軍「全球即時打擊」作戰系統,能夠針對關鍵政軍目標執行斬首任務。面對中國崛起,美國展現了其繼續維持全球唯一超強國家的決心與行動力。
但另一方面,美國頻密與中國展開軍事交流實質磋商,為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鋪路。歐巴馬與習近平曾經於2014年11月12日北京峰會,就兩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發表重要聲明,並簽署兩軍重大演習通報機制,以及公海海空域軍事安全行為準則諒解備忘錄。隨後,美中兩國將在今年9月華府「歐習會」,簽署兩軍空中相遇行為準則,以進一步發展軍事互信機制。顯示美國的兩手策略趨向細緻靈活。
多數亞太國家傾向採取平衡策略,不願意在美中兩強間選邊,保持靈活彈性並趨吉避凶。也認為對美國面對的最大危險,不是來自崛起的中國,而是美國自身運轉失靈及外交領導力衰退,導致面對世界的風險。
因此,新加坡與美國軍事合作密切,但拒絕成為正式同盟國;南韓與美國有軍事協防條約,但仍不願表態納入美國主導的亞太飛彈防禦系統;澳洲雖然是美日同盟國,但70%澳洲人反對軍事介入中日衝突;此外,美日雖積極拉攏印度,但印度始終保持對美中等距外交,越南雖然與中國有海域主權衝突,卻小心維持與中國大陸的平衡關係。
台灣面對美中日三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競爭,已逐漸鎖入「安全兩難」新情勢;同時,朝鮮半島、東海釣魚台,以及南海島嶼主權爭議地區,頻頻出現多國對峙複雜局面,必須要有高度的警覺及正確的戰略趨勢判斷,並靈活務實調整戰略思維,以避免成為美中日競逐惡化的受害者。
1996年台灣首次舉行總統公民直選,大陸在東南沿海進行針對性大規模軍事演習,並對基隆及高雄海域進行飛彈試射,台海陷入戰爭危機。美國立即派出兩支航母戰鬥群到台灣附近海域,對大陸進行軍事威懾,迫使大陸草草結束演習。
時隔20年,大陸海空軍如今已常態性穿越第一島鏈,戰略核打擊能力也大幅強化,除射程超過一萬四千公里的東風-四十一洲際戰略核導彈,還有可配備高超音速載具的東風-三十一洲際戰略導彈、配備有巨浪-二甲海基洲際戰略導彈的戰略核潛艇亦已於去年開始進行戰備巡航,大陸針對美國的戰略威懾能力已非吳下阿蒙了,台灣不能再企圖靠美國保護來與中國大陸對抗。
正確的戰略回應,是調整國家安全戰略中的國防政策內涵,及軍事戰略規畫與準備,從長期以中共為唯一假想敵,轉變成以有效處理專屬經濟海域(EEZ)範圍內,包括陸地、空中、海上、水下,以及網路和電磁頻譜的重大威脅、危機或災難,並歡迎亞太國家共同參與安全合作,達成「嚇阻威脅、預防戰爭、保家衛國」的國防戰略目標,進而營造兩岸和平發展正能量,逐步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促進我國成為西太平洋地區和平穩定的貢獻者。
台灣何必送上門成為美日的戰略棋子,參與中國大陸的和平發展,等於是為2300萬人打開寬廣的機會之窗。另一方面,若中國大陸仍是一個專制又對台灣不友好的國家,台灣就是每年把大部分的國家收入都用在建軍與軍購上,恐怕也難以保障國家安全。
Keep encouraging them, til the next Perl Harb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