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客來台最驚嘆台灣人搭捷運禮讓年長者,因為大陸讓座的情況並不多見。在大陸深耕多年的台灣禮儀顧問石詠琦分析,兩岸社會文明程度大約有20年的差距;儘管大陸近年力推提升民眾文明素養工程,然而文明程度提高需要時間涵養,無法一蹴可幾。
新世紀形象管理學院創辦人、北京清華大學訪問學者石詠琦是台灣知名禮儀顧問,曾任亞洲祕書協會理事長,著作等身;早期她曾擔任台灣大型企業行政總監,以及《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的祕書。近年,她主要在大陸為企業授課,也在多所大學任教並撰寫專欄。
服務業發達 帶動禮儀
以禮儀專業見長的石詠琦,如何觀察兩岸社會的文化差異與文明程度?首先,她以搭地鐵為例,在台北捷運看到讓座並不稀奇,但在北京地鐵就不常見,更多的是,車廂門一開,年輕乘客就爭先恐後搶座位,無論車廂人多或少,讓座都少見。
其次,台灣人常把「謝謝」、「不好意思」和「感恩」掛在嘴上,實際上心裡也是這麼想,是真心表現出內心的感受;大陸人則多以本位主義出發,不習慣換位思考,設想別人的感受。
她舉例說,到超市買一袋裝好的柑橘,回家打開來一定會有好幾顆是爛掉的,拿回賣場理論,通常只會換來對方瞎扯一堆理由,有時連句道歉也沒有。第3是兩岸服務業比重的落差,台灣服務業占比超過7成,大陸相對較低。服務業是講求善待人群的業別,越發達就越能帶動禮儀文明;大陸在機場、銀行等服務業項目已有進步,是未來推動文明社會的助力。
第4是文革留下的傷害。大陸經歷文化大革命,曾經徹底否定儒家思想,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承接上有過斷層;台灣沒有經歷這段黑暗歲月,禮教文化的傳承較為完整,是不爭的事實。
愛和包容 文明指標
最後是兩岸民間志工組織的差異。台灣志工文化發達,不少退休的台灣人都加入環保志工的行列,無形中成為文明社會中堅力量;大陸人退休後,多想著含飴弄孫,志工組織也沒力量和號召力,這部分可多向台灣取經。她認為,兩岸社會文明程度差距約有20年,而教育只是最基本的因素,時間仍是主要關鍵。一個社會的文明指標,不是依靠口號或建設項目,而往往是在極細微之處顯現,例如捷運或公車上的讓座,就充滿愛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