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報/社論】
中國海軍建軍60周年,舉行最大規模的海上閱兵,本來是提供給西方世界再次操作中國威脅論的大好時機,結果北京在軍事外交(以往一直認為軍事就是你死我活的戰爭)的新思維主導下,搞了一個別開生面的國際海軍「嘉年華會」,邀請包括美國、俄羅斯在內的14個國家的21艘戰艦「共襄盛舉」,有29個國家派出觀禮團,並把慶祝主題定位「和諧海洋」,一場炫耀武力的軍事行動,變成一場公開化的海軍「大交誼」,這是中國軍方「全球化」的重要標誌,不但化解了世界尤其是西方的疑慮,同時也展現了中國海軍在世界的影響力,可謂一箭雙鵰,可圈可點。
中國海軍的60年發展,其實也是中國發展的大縮影。在政治傳統上,中國自古以來「逐鹿中原」,而非向海外擴張,因此中國的軍事力量也是重陸軍、輕海軍,陸軍之後是航空力量乃至太空力量的發展,對海軍一直著墨不多,投入不大。一直到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走外向型出口發展,全球化帶動對「海洋」的重視,再到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對海外能源的索求成為國家經濟安全的生命線,保護專屬海上經濟區也成為持續發展的關鍵,再加上台灣問題的急迫性和釣魚台問題的刺激,中國加大海軍力量的建設,發展迅速,尤其是被稱為「海底長城」的核潛艦的發展,已經對雄霸太平洋海域半個多世紀,有可能在未來台海戰爭中介入的美國太平洋艦隊構成重要威脅。不僅如此,海軍軍方也藉著這次「和諧海洋」的大聯歡,悄悄拋出了建造第一艘航空母艦已經準備就緒的資訊,甚至公開了建造的船廠是位於長江口的江南造船廠所屬長興造船廠,顯示中國海軍在建軍60周年之際,跨入了另外一個階段。
其實,海軍一直是中國人心中的一個很傷痛的歷史情意結。100多年前,大清朝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因為慈禧太后的腐敗而無法及時更新火炮,購買快速新艦艇,結果在甲午戰爭中慘敗給日本,割地賠款,使中國近代海軍成了歷史恥辱的代名詞,海軍在以後的歷史中也沒有真正崛起過。如今,中國的海軍力量雖然已經很強大,但沒有像美國、英國的海軍那樣,經過戰爭的洗禮,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上強權,也沒有像西班牙、日本的海軍那樣,有過輝煌的戰績。在海軍的常規力量上,也遜於日本的海上自衛隊,甚至與印度海軍也有差距。因此,中國海軍的實力,在某種程度上,仍然是一個未知數,一直到中國海軍編隊這次到索馬利亞海域執行護航,中國海軍遠遠沒有中國製造的貨品走得遠。
當然,隨著中國與鄰國在南海主權上的爭議加劇,與日本在釣魚台的對立加深,與美國圍繞著台海安全的角力激化,不管北京怎樣搞「和諧海洋」的海軍外交,世界對中國海軍的強化總有疑慮,這也促使中國海軍建設的重點必須更加明確,到底是立足於準備打遠洋的攻擊戰,還是立足於打近海的防禦戰,是立足於打海上的核戰,還是立足於打海上的常規戰;歸納到底,是立足於建立具有威懾力的海上力量,目的是不打,還是立足於建設可以打實際海戰的海軍,目的就是打,恐怕是中國海軍未來發展無法迴避的課題,也是世界在等待的答案。
總而言之,在中國軍事力量全方位發展的時候,中國是否也要向世界顯示,中國的體制是穩定的、理性的、透明的、開放的,也是可控制的,這樣,世界就會安心很多。
【2009-04-23/世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