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共產黨論壇
市長:安津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共產黨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黨史‧中共簡史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新華人的風采
 瀏覽1,797|回應26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博 古

博古,本名秦邦憲,1907年生於浙江省杭州。192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我黨早期領導人之一,也是我黨新聞事業卓越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1937年1月,紅中社改名新華社後,曾一度兼任新華社社長。1941年3月,中共中央決定將中共中央機關報《新中華報》與新華社出版的《今日新聞》合併,改為《解放日報》,博古任社長。

1941 年11月,黨中央決定,由博古兼任新華社社長。他任新華社社長後,首先根據黨中央的要求和新華社的具體情況,在各大戰略區相繼建立了總分社,使新華社的組 織和業務建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次是努力擴展新華社的報導業務,於1944年9月1日正式開始了新華社英文文字廣播,我黨的聲音第一次通過自己的通訊社 傳播到海外。第三是克服重重困難修復了因機器故障而停播的廣播發射機,於1945年9月5日正式恢復了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播音。第四是積極發展新華社的通 訊技術事業,到1945年底,美聯、合眾、路透、塔斯等各大外國通訊社的電訊,新華社都能夠抄收,擴大了新華社新聞的來源。第五是抓作風,改文風,帶出了 我黨第一支政治素質強,業務水準高的新型的新聞隊伍,為新華社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1946年2月初,根據中共中央決定,博 古到重慶協助周恩來參加國共和談,擔任政協憲草小組委員會中共委員。4月8日,他和王若飛、葉挺、鄧發等人從重慶返回延安途中,由於飛機迷失方向失事,同 機17人全部遇難於山西興縣黑茶山,史稱“四八烈士”。博古同志遇難時年僅39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988325
 回應文章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何 雲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何雲,原名朱士翹,1905年生於浙江省上虞縣朱巷鄉。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10月,何雲赴太行籌辦 《新華日報》華北分館。1939年元旦,《新華日報》華北版創刊號出版,何雲被任命為社長兼總編輯。華北《新華日報》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機關報,是華北敵 後新聞事業的一面旗幟。

1939年10月19日,經北方局決定,所有華北戰報和新聞,用“華北新華社”的電頭向延安新華總社和華 北各抗日根據地播發。1941年初,正式成立新華社華北總分社,何雲兼任總分社社長。當時,報社與通訊社是合在一起的,由報社編輯科(後由電訊科)兼負起 通訊社的任務。從那以後,“華北新華社”或“新華社華北分社”的消息,頻頻出現在各抗日根據地的報紙上。華北《新華日報》和新華社華北總分社是華北抗日敵 後根據地的堅強宣傳陣地,朱德總司令曾稱讚:“新華日報一張頂一個炮彈,而且天天在和日寇作戰。”

1942年5月,在抗日戰爭 進入最艱苦的階段,日本侵略軍向華北抗日的中堅——八路軍總部駐地山西遼縣——今左權縣麻田和華北《新華日報》、新華社華北總分社駐地山莊“鐵壁合圍”, 對這一太行山西部地區進行梳篦式的大掃蕩。在這危急時刻,何雲率領部分同志分路突圍。5月28日,他在轉移途中陷入日寇重圍。他對身邊的同志說:“不要把 子彈打光了,留下最後兩顆,一顆打我,一顆打你自己,我們決不能當俘虜。”這時,罪惡的子彈射來,何雲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劉伯承將軍聞訊後萬分悲痛,他 說:“實在可惜啊!一武(左權將軍)一文(何雲),兩員大將,為國捐軀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988380
李 平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李平,原名李炳衡,1929年出生,山東省泰安縣人。北平解放前,他在燕京大學新聞系學習時便積極參加了北平學生的進步活動。北平解放後,參加了中國人民 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南下工作團。194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6月李平參加新聞工作,最初在北平新華廣播電臺工作,後到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工 作,先後任助理編輯、編輯等職,犧牲前任對外新聞編輯部國際組副組長。

李平的英文聽說能力很強,原來並不擅長寫作的他,為了工作需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刻苦鑽研業務,常抓住採訪的空隙,仔細地閱讀報紙社論和文章,從中體會對 外宣傳的政策和技巧,積極改進報導,因而他的新聞理論和業務水準提高很快,漸漸成為一個思想敏銳、成績突出的新聞記者。在新華社工作的短短6年中,他兩次 赴朝鮮參加戰俘問題和停戰談判的報導,還出色地完成了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報導,以及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英國工黨代表團艾德禮等訪華的許多 重大外事活動採訪任務,為新華社的對外新聞宣傳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李平的前輩吳文燾同志在追憶文章中寫道:“我和李平同志初次接觸,是在1954年採訪 日內瓦會議的時候。當時他才25歲,瘦瘦的中等個兒,戴了一副近視眼鏡,給人以文質彬彬的印象。……如果能有繼續工作和鍛煉的機會,這樣年輕的李平同志, 在國際新聞採訪的成就上,將是不可限量的。”

1955年4月,李平被派往印尼萬隆參加亞非會議報導工作。4月11日,他乘 “喀什米爾公主號”飛機前往雅加達參加亞非會議報導途中,由於飛機遭到臺灣國民黨特務的破壞,不幸殉難。犧牲時年僅26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988366
黃作梅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黃作梅,1916年出生,廣東省番禺人,自幼生長於香港。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了香港的抗日愛國運動。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我們黨對外新聞宣傳事業的開創者之一,是新華社駐外分社第一代英文發稿人,也是新華社駐外分社創始人之一。

黃作梅同志1942年參加廣東抗日遊擊隊(後改稱東江縱隊)的抗日武裝鬥爭,曾任東江縱隊下屬國際工作小組負責人,負責營救盟軍和國際友人。東江縱隊司令 員曾生這樣評價港九大隊和國際工作小組在這方面工作“……促進了我東江人民抗日遊擊隊直接與英、美盟軍的合作,從而擴大了我黨我軍的國際影響……”。抗戰 勝利後,他參與籌建新華社第一個海外分社——香港分社的工作。1947年2月,黃作梅被派往倫敦,創辦新華社倫敦分社。倫敦分社于當年6月10日成立,並 以新華社記者黃作梅名義出版的英文《新華社新聞稿》第一期在倫敦出版,寄發歐美各國。倫敦分社成立後很快在國際上引起關注。

1949年6月黃作梅調回香港,擔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成為繼喬冠華之後的第二任香港分社社長。在此期間,他不僅為確立新華社香港分社作為中國政府駐港 的官方新聞機構這一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封鎖,擴大中國外交做了許多積極的努力。這一時期,他除處理分社諸多日常事 務外,也曾以黃傲霜和黃中流的筆名在報刊上發表了不少國際評論。

1955年4月,黃作梅被派往印尼萬隆參加亞非會議報導工作。4月11日,他乘 “喀什米爾公主號”飛機前往雅加達參加亞非會議報導途中,由於飛機遭到臺灣國民黨特務的破壞,不幸殉難。犧牲時年僅39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988361
沈建圖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沈建圖,原名沈慶琳,1915年出生,廣東省梅縣人,新加坡歸僑。1938年在延安參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我黨對外新聞宣傳事業的開創者之一。

1942年,他到太行區《新華日報》(華北版)編譯英文電訊。1944年8月,新華社創立英文廣播部,他從延安交際處調到新華社工作。1944年9月1日 新華社英文廣播正式開播,當時英播部工作由副社長吳文燾負責,編輯只有沈建圖和陳庶兩個人。此後,隨著對外報導業務的發展,沈建圖逐漸被委以重任。 1945年10月,擔任英播組組長。1946年5月任英播部主編。新中國成立後,新華社成為統一集中的國家通訊社,設立了對外新聞編輯部,專門負責多語種 對外新聞宣傳工作,1954年開始沈建圖擔任新華社黨組成員、編委會委員兼對外新聞編輯部主任。沈建圖同志是第一任對外新聞編輯部主任。

沈建圖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為新華社對外報導做出了卓越貢獻。在他的領導下,新華社對外報導形成了一套嚴謹的工作作風。1951至1952年任朝鮮開 城中國人民志願軍停戰談判代表團新聞處處長,領導全體同志出色地完成了對敵鬥爭報導任務。他以“吳敏”的筆名撰寫了《停戰協定即將簽字美方保證有待事實證 明》等重要新聞和評論60餘篇。在1954年召開的日內瓦會議期間,他發表新聞、評論20餘篇,這些稿件向全國全世界播發以後,產生了良好的反響。

1955年4月,沈建圖被派往印尼萬隆參加亞非會議的報導工作並擔任中國記者團團長,全面負責萬隆會議的前方報導工作。4月11日,他乘 “喀什米爾公主號”飛機前往雅加達參加亞非會議報導途中,由於飛機遭到臺灣國民黨特務的破壞,不幸殉難。犧牲時年僅40歲。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988345
周以栗
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周以栗,1897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今望城縣)。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我黨早期革命活動家之一。

1931 年11月7日,紅中社(新華社的前身)成立時,毛澤東同志指名要他負責紅中社的工作。紅中社是我黨在根據地創建的第一個通訊社。最初的工作一是播發新聞, 二是搜集資訊編印參考刊物,就是《參考消息》的前身。不久,又創辦了《紅色中華》報。他被任命為《紅色中華》報第一任主筆。那時,紅中社和《紅色中華》報 對內是一個機構,對外是兩塊牌子。周以栗作為紅中社的第一任負責人,對紅中社事業和《紅色中華》報的創刊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當時紅中社發出的新聞,國內 許多地方都能收到。在當時敵人嚴密封鎖之下,紅中社的新聞有如黑暗中的一道閃電,有力地傳播了中國革命的消息,擴大了中國工農紅軍的影響。《紅色中華》報 的頭幾期,有社論、要聞、時評、紅區建設、黨的生活等,欄目多彩、內容生動活潑,積極宣傳了我黨我軍的正確主張,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陰謀,反對國民黨反動 派積極打內戰,不抵抗的投降路線,起到了黨和人民喉舌的作用。所有這些,都成為我們黨的新聞事業史上的寶貴遺產。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在被迫轉移時,中央考慮到周以栗同志身患重病,不能隨軍行動,決定讓他轉移到上海治病。1934年11月在轉移過程中不幸被捕,後被國民黨反動派殘殺於血泊中。

新華社早期的奠基人之一——周以栗同志,為了党的新聞事業,為了新華社的未來,奉獻了他年輕的生命。犧牲時年僅37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988336
瞿秋白
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於江蘇常州。“五四”運動爆發後,瞿秋白被選為俄專學生領袖,組織和領導同學投入愛國反帝鬥爭。192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我黨早期領導人之一。

1934 年2月,瞿秋白到中央蘇區,任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員兼紅中社社長,主編《紅色中華》報。他任紅中社社長後,克服種種困難,為紅中社的事業發展壯 大,嘔心瀝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他要求紅中社和《紅色中華》報的報導,要緊緊圍繞黨的中心工作進行宣傳。同時,在組稿和版面安排上,減少蘇區以 外的國際國內時事報導,增加蘇區內部重要活動報導;減少來自上層活動報導,增多下層群眾為保衛蘇維埃紅色政權等報導。為使《紅色中華》報辦得更加生氣勃 勃,更有戰鬥力,他還與編輯們一起共同努力,不定期地刊出黨的生活版、蘇維埃建設版、文藝綜合版等,豐富了《紅色中華》報的報導內容。這一時期,紅中社和 《紅色中華》報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交流蘇區各地工作經驗,鼓舞蘇區人民鬥志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他留在蘇區,擔任蘇區中央分局宣傳部長,繼續主編《紅色中華》報。1935年1月,他與同志一起堅持編完最後一期《紅色中華》報後,隨中央分局一起轉移。

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同志被捕。同年6月18日,他高唱著《國際歌》在福建省長汀西門外從容就義,年僅36歲。他以英勇的大無畏氣概,在新華社的歷史上,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共產主義英雄壯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988327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