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共產黨論壇
市長:
安津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
|
推薦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政治社會
/
政治時事
/
【共產黨論壇】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黨史‧中共簡史
字體:
小
中
大
看回應文章
新華人的風采
瀏覽
1,826
|回應
26
|
推薦
1
安津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博 古
博古,本名秦邦憲,1907年生於浙江省杭州。192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我黨早期領導人之一,也是我黨新聞事業卓越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1937年1月,紅中社改名新華社後,曾一度兼任新華社社長。1941年3月,中共中央決定將中共中央機關報《新中華報》與新華社出版的《今日新聞》合併,改為《解放日報》,博古任社長。
1941 年11月,黨中央決定,由博古兼任新華社社長。他任新華社社長後,首先根據黨中央的要求和新華社的具體情況,在各大戰略區相繼建立了總分社,使新華社的組 織和業務建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次是努力擴展新華社的報導業務,於1944年9月1日正式開始了新華社英文文字廣播,我黨的聲音第一次通過自己的通訊社 傳播到海外。第三是克服重重困難修復了因機器故障而停播的廣播發射機,於1945年9月5日正式恢復了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播音。第四是積極發展新華社的通 訊技術事業,到1945年底,美聯、合眾、路透、塔斯等各大外國通訊社的電訊,新華社都能夠抄收,擴大了新華社新聞的來源。第五是抓作風,改文風,帶出了 我黨第一支政治素質強,業務水準高的新型的新聞隊伍,為新華社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1946年2月初,根據中共中央決定,博 古到重慶協助周恩來參加國共和談,擔任政協憲草小組委員會中共委員。4月8日,他和王若飛、葉挺、鄧發等人從重慶返回延安途中,由於飛機迷失方向失事,同 機17人全部遇難於山西興縣黑茶山,史稱“四八烈士”。博古同志遇難時年僅39歲。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988325
回應文章
選擇排序方式
最新發表
最舊發表
第
1
2
3
頁/共3頁
蕭 逸
推薦
0
安津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蕭逸,原名徐德純,1915年出生於江蘇南通縣。30年代在上海讀書生活出版社工作。抗戰全面爆發後,他於1938年初到達延安,並在延安加入中國共產 黨。他先後在抗大和魯藝學習,並參加了魯藝實驗劇團,並擔任劇團秘書工作。1941年入延安大學俄文系學習。1946年任晉察冀日報社和新華社晉察冀總分 社記者。
解放戰爭爆發後,蕭逸主動要求到前線去。他參加了晉察冀日報社和新華社晉察冀總分社派出的前線記者團,深入戰地採訪,報導了解放區軍民英勇戰鬥的事蹟和平 漢前線的勝利。1947年4月,新華社晉察冀前線分社成立,蕭逸作為記者,隨軍轉戰華北各地,參加過保南、正太、清風店、淶水、石家莊、平津等戰役的報 道,采寫了大量有影響的新聞和通訊。蕭逸是優秀的新聞記者,又是英勇的革命戰士。他熱愛黨的新聞事業,深入前線,冒著槍林彈雨採訪,和連隊戰士們打成一 片,深受指戰員們的歡迎。
1949年4月,華北人民解放軍發起太原戰役,蕭逸隨我軍敵工幹事來到前沿陣地採訪。在剛剛佔領的敵軍碉堡內,他拿起話筒,向敵軍喊話,宣講形勢和政策。這時,敵人突放冷槍,擊中蕭逸同志,犧牲時年僅34歲。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988540
夏農苔
推薦
0
安津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夏農苔,1911年出生,湖北省武昌人。1935年大學畢業赴法國公費留學。1935年“一二•九”學生運動時在法國 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他在留學期間,在里昂組織第一個“民先隊”海外支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兼程回國,投入抗日救國鬥爭,轉為中共正式黨員。 先後擔任《新華日報》編輯和第一戰區的統戰工作。
1939年夏農苔轉入敵後,歷任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政治部宣傳部長、新四軍第五師十四旅政治部主任、長江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治委員、鄂豫邊區黨委統戰部副部長。
1945 年10月,夏農苔被任命為新華社中原分社社長兼《七七報》社社長。10月底桐柏戰役打響,他首先組織分社編輯記者投入前線隨軍採訪,及時連續報導了這場重 要自衛反擊戰的勝利歷程。1946年1月,他在宣化店主持鄂豫邊區黨委機關報《七七報》改版,改名為中原局機關報《七七日報》,並於1月14日始刊。
值此內戰危機緊急關頭,夏農苔一方面積極組織中原地區當時的歷次戰役、中原地區國共停戰談判、中原突圍等報導,一方面帶頭撰寫聲明、社論和重要新聞。5月 上旬三人軍事小組到達宣化店時,夏農苔及時撰寫了社論《我們希望於軍事小組者》,為談判勝利做出了貢獻。6月26日至7月1日,夏農苔隨我中原主力部隊勝 利突圍,並在戎馬倥傯之際以新華社中原分社名義發出了李先念將軍的談話。
艱苦卓絕的中原突圍,勝利地揭開了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序幕。夏農苔抱病隨中原主力部隊突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在極度困難條件下轉戰千里,率部勝利到達山西陽城。1947年病逝于陽城,年僅36歲。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988522
姜樹堂
推薦
0
安津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姜樹堂,1925年出生于山東省海陽縣。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膠東畫報》社編輯、膠東軍區西海軍分區政治部宣傳隊分隊長、宣傳科攝影幹事等。1947年任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新華支社和《進軍報》攝影記者。
姜樹堂作為新華社記者積極投身到戰地採訪,哪里戰鬥激烈,他就出現在哪里。他不懼槍林彈雨,深入戰場拍攝真實的戰鬥場面。姜樹堂拍攝的大量戰地照片和創作 的不少繪畫、木刻作品,被解放區報刊廣泛採用,鼓舞了我軍英勇殺敵的士氣,促進了軍民團結抗敵,為粉碎敵人的“重點進攻”做出了貢獻。在隨軍採訪中,姜樹堂始終把自己看作是“普通一兵”,既做宣傳員,又做戰鬥員,不怕艱苦,不怕犧牲,他到過的部隊,從團政委到連隊指導員,都常常用他的模範事蹟教育和激勵戰 士們,英勇戰鬥,奪取勝利。
1948年7月12日,在兗州戰役中,姜樹堂跟隨部隊突擊登城,拍攝突擊隊的戰鬥英姿。次日拂曉,城內守敵垂死掙扎,集中炮火向老西門方向轟擊。姜樹堂奮不顧身,冒著炮火,拍攝我後續部隊源源攻入城內,殲滅殘敵的場景。一發炮彈突然落在薑樹堂身邊,他頭部中彈壯烈犧牲,年僅23歲。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988505
謝文耀
推薦
0
安津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謝文耀,1913年生,湖北漢川人。1936年他與武漢大學一批進步青年,成立了“武大青年救國團”,並成為負責人之 一,還秘密創辦了油印刊物《武漢學聯》。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中共武漢大學支部負責人。1938年赴洪湖地區從事革命工作,曾任鄂豫邊區天漢地委 宣傳部長職務。1939年任《七七報》總編輯,1946年1月《七七報》改名為《七七日報》,成為中共中原局機關報,謝文耀任副社長。
1947年4月,謝文耀調到太行涉縣的新華社臨時總社工作,任總編室秘書。8月5日,新華社中原野戰分社成立,李普任社長,謝文耀任副社長。
謝文耀從事黨的新聞宣傳工作多年,並長期擔任基層新聞單位的領導,在工作中始終表現出堅強的黨性和良好的組織領導能力。據曾與他共過事的同志反映,謝文耀 平時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心中只有革命工作,從不顧及自己的家庭和個人的安危。他深深地熱愛黨的新聞工作,並且以此作為畢生從事的事業。他在1947年3月 給姐姐的信中寫道:“我搞報紙近十年,從黨的事業方面,從個人興趣和經歷方面,都是以新聞文化工作為自己終身事業。”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謝文耀隨軍採訪,采寫的通訊、述評,歌頌了劉鄧大軍“如蛟龍入海”“馳騁江淮河漢之間”的戰鬥歷程。劉鄧大軍開創大別山根據地後,謝文耀參加了河南汝南縣東南部的土改工作。1948年2月,他被窮兇極惡的“還鄉團”殺害,犧牲時年僅34歲。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988492
宋大可
推薦
0
安津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宋大可,1924年出生,山東省嶧縣人,中共黨員。宋大可自幼家境貧寒,僅讀過幾年小學。1942年,他參加魯南地方 抗日武裝,1943年加入山東軍區主力部隊,擔任團宣傳隊員。同年入軍區政治部主辦的《山東畫報》社工作,擔任美術編輯兼攝影記者。1947年任新華社華 東前線分社兼第三縱隊支社及《麓水報》記者。
宋大可沒有進過專門的美術學校,但參軍後他通過刻苦自學,逐漸掌握了木刻、攝影等業 務。他創作的反映山東軍區抗戰生活的作品,不斷在《山東畫報》《大眾日報》和八路軍115師政治部的《戰鬥報》等報刊上發表,不僅在廣大讀者中獲得好評, 也引起了根據地一些專業工作者的注意。成為一名戰地記者後,每次戰鬥他都要深入到最前線進行採訪,他說:“不到前沿,我怎能拍到實戰的照片?”魯南戰役 中,他和戰士們一起沖到蘭陵戰場,追趕敵人坦克,抓拍了不少生動的鏡頭;泰安戰役中,他隨突擊營沖上蒿裏山,拍下了我軍三名戰士扼守山頂孤堡與敵人對峙一 天的戰鬥情景,並及時寫出題為《蒿裏山三勇士》的戰鬥通訊,謳歌了我軍戰士英勇無畏、頑強不屈的革命精神。在深入戰地採訪的同時,宋大可還幫助部隊做了很 多工作,成為戰鬥員的知心朋友和指揮員的得力助手。
1947年9月7日,在魯西南沙土集圍殲蔣軍整編第57師的戰鬥中,宋大可為了將戰士們英勇突擊的戰鬥情況更好地報導出去,不顧勸阻,趕到突擊營的前沿陣地。在這次戰鬥中,宋大可為革命獻出了23歲的年輕生命。
宋大可犧牲後,縱隊政治部追認他為模範記者、一等人民功臣,讚揚他是“文化戰線與軍事戰線密切結合的範例”。新華總社在唁電中表揚宋大可“堪稱毛主席的學生,我們新聞工作者的模範”並號召大家向他學習。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988463
錢 毅
推薦
0
安津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錢毅,原名錢厚慶,安徽省蕪湖人。中共黨員。1925年4月出生。16歲時隨父親、著名文學家阿英(錢杏村)到達蘇中抗日根據地。
1944 年7月,錢毅調《鹽阜大眾》報擔任編輯。不久,又擔任報社副主編和新華社鹽阜分社特派記者。他深入到解放區的老百姓和部隊中採訪,采寫的戰地新聞通訊和解 放區群眾新生活的報導,都洋溢著激情,思想性強,短小精悍,生動可讀。採訪中,他虛心向群眾學習,在認真實踐和鑽研“文化大眾化”這一課題上逐漸形成了自 己簡潔、純樸、生動的語言特點。他采寫的大量充滿戰鬥氣息、貼近群眾的新聞、通訊、牆頭詩和小故事,用事實反映了解放區農民的優秀品質,在報紙上刊登後, 迅速在軍民中廣為流傳。
他還用最大的精力幫助、輔導通訊員,使一大批通訊員成長為出色的新聞工作者和作家。他在1945年、1946年間撰寫了近10萬字的《怎樣寫》一書對解放區的“工農通訊員運動”和新聞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1947年3月2日,他作為新華社鹽阜分社特派記者,在蘇北淮安縣石塘區採訪時被國民黨軍隊俘獲。幾天以後,年僅22歲的錢毅被敵人殘酷地殺害。
錢毅犧牲後,詩人柳亞子先生為他題詞:“是人民文學,是民族的精英,從墨寫的言辭中,輝映著血寫的生命的火花。”
黃克誠同志于1949年10月題詞,高度評價錢毅的一生:“威武不能屈,臨難不苟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988447
田 雨
推薦
0
安津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田雨,原名申典午。1917年出生,甘肅省武威人。1936年參加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隨紅軍北上到達太原,在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工作。
從1940年到1944年8月,他根據基層工作的情況,撰寫了《萬人追念白求恩》《群幹訓練班》《播下新種》《滹沱河上人民的怒吼》《雁門關前的景色》等大量消息、通訊和特寫在《晉察冀日報》上發表。
1945年8月,田雨被分配到新華社晉察冀分社當記者,同時兼晉察冀日報社特派記者。他不畏艱險,刻苦鑽研,謙虛好學,忘我工作,工作能力和寫作水準不斷提高,得到了新華總社、晉察冀總分社和晉察冀日報社領導和同志們的一致好評,成為新華社的優秀記者之一。
1946年6月,蔣介石徹底撕毀停戰協定,國民黨軍大舉向我解放區發動進攻。他奉命到平漢前線採訪,及時采寫了《炮手高雲山》《解放固城》《戰鬥在同蒲線的民兵》《平漢前線的民兵團》《滿城的民兵連》等稿件。
1946年12月5日,他與記者韓慶祥一起從晉察冀野戰軍前線政治部出發,準備到野戰軍4縱隊採訪,途中不幸誤踏地雷。犧牲時年僅29歲。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988424
葉邦瑾
推薦
1
安津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葉邦瑾,江蘇省如皋縣人。1925年7月8日生。1940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新四軍的民運宣傳工作。 1944年春,她任中共如皋地下党交通站站長。抗戰勝利後,黨組織調她到新華社華中分社一支社當戰地記者。當時,一支社與《江海導報》報社是一個機構,兩 塊牌子。她作為新華社和《江海導報》的一名年輕記者,推遲了自己的婚期,立即投入新聞採編工作。她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不畏艱險采寫了一批反映當地群眾工 作的稿件。
不久,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中共如皋地委決定組織土改工作團。新華社記者當時除了做新聞採編工作外,還兼做社會工作。根據工作需要,她主動報名,並獲批准,被委任為地委土改工作團如皋柴灣組組長,兼柴灣區委委員。
1946年8月9日傍晚,她在群眾家中開會,由於壞人告密,而被捕。敵人對她施以酷刑,逼她說出黨的秘密、誰是共產黨員。她斬釘截鐵地回答:“不知道”“我們共產黨人多著呢,你們是抓不完、殺不盡的!” 8月17日,葉邦瑾被敵人極其殘忍地殺害了。犧牲時她年僅21歲,成為黃海之濱劉胡蘭式的英雄。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988412
倉夷
推薦
0
安津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倉夷,原名鄭貽進,祖籍福建福清。1923年生於新加坡,1937年回國參加革命。山西民族大學畢業後任民族革命通訊 社、《救國報》記者。1939年進入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任《抗敵報》記者、《實話報》主編,1940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1月,任新華社晉察冀 分社和《晉察冀日報》記者。這期間,他采寫了《紀念連》《永定河畔的一支抗日武裝》《晉察冀的子弟兵》《爆炸英雄李勇》等大批優秀通訊特寫,記錄了當年日 寇在中華大地下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記錄了無數抗日軍民浴血奮戰的鬥爭熱情。
倉夷同志在任新華社晉察冀分社和《晉察冀日報》記者時期,常常深入到鬥爭第一線搜集材料,采寫反映邊區軍民鬥爭生活的作品。他不畏艱險,突破敵人的封鎖 線,前往察綏前線、長城內外,報導抗日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與侵略者進行的浴血鬥爭。這期間,《晉察冀日報》經常刊登他發自第一線的報導。
1946年1月,他受黨的派遣,參加北平《解放》報和新華社北平分社的籌建工作。4月3日,《解放》報和新華社北平分社遭國民黨軍警、特務突然襲擊,他正 義凜然,與敵人面對面進行鬥爭,並向總社發出通訊《正義的勝利》,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破壞和平、企圖發動全面內戰的陰謀,新華社隨即向全國轉發了這篇報導。
1946年8月8日,他奉命赴北平參加軍調處工作,調查國民黨一手製造的所謂“共軍襲擊美軍的‘安平事件’真相”。在山西大同被國民黨特務殺害。犧牲時年僅23歲。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988401
穆青
推薦
1
安津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穆青,祖籍河南杞縣。1937年參加八路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畢業于延安魯藝文學系,同年9月進入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開始從事新聞工作。
在長達60多年的新聞生涯中,穆青同志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記党的新聞工作者的責任,認真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努力反映人民群眾的願望和呼聲, 在新聞實踐和新聞理論領域取得了許多重大成果。他采寫和參與采寫的《雁翎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歷史的審判》等新聞名篇,熱情洋溢,思想深 刻,教育和影響了幾代人。“勿忘人民”是穆青同志一生恪守的座右銘。他始終堅持深入一線調查研究,經常坐在農家的炕沿上與群眾親切交談,同許多普通農民結 下了深厚情誼,成為知心朋友。
穆青同志長期擔任新華社領導職務,在改進新聞報導、加強隊伍建設、促進新華社事業長遠發展等方面做 出了重大貢獻。穆青同志擔任新華社社長後,確定了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性通訊社的目標,1983年初向黨中央提出了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 化世界性通訊社的報告,並得到了批准。他擔任社長的10年,是作為國家通訊社的新華社總體水準不斷提高的10年,是新華社向著世界性通訊社目標大步邁進的 10年。穆青同志是新聞工作者堅持黨性、胸懷大局的典範,是貼近群眾、服務人民的典範,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典範,是求真務實、清正廉潔的典範。
穆青同志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共十三大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96年和2001年兩次被推選為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名譽主席。
2003年10月11日,穆青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988386
第
1
2
3
頁/共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