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統一聯盟」今天紀念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60周年,也同時紀念先父胡秋原先生逝世一周年。我在這裏代表家母和家人,感謝統聯王主席和各位工作同仁的辛勞,也感謝在座各位的參加。津平兄要我就「抗戰和胡秋原先生」為題,向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報告。謝謝他的好意和這個機會。
我不是歷史學家,沒有能力像曾祥鐸教授和王曉波教授一樣,把史實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我對國際現勢也沒有研究,不能像毛鑄倫教授一樣,把抗戰的前因後果,做一針見血的精闢分析。我選擇了三個不同的角度,從先父個人一生的生活,來談談:「抗戰和胡秋原先生」。
我首先要指出,「七七抗戰勝利」本身是中國對抗日本軍國主義這個歷史脈絡中,一個重大、有決定性的事件;中國對抗日本軍國主義,又是在世界帝國主義肆虐全球這個歷史舞台上,整個中華民族求生存的奮鬥史詩中,一個慘痛而光輝的樂章。這個樂章,到現在還在進行著:目前,它正在由中國的反日愛國民眾進行著;也正在由從蘇澳到屏東的全台灣漁民進行著;將來,還會在春曉油田和釣魚台列島進行。
所以,我今天的題目:「抗戰和胡秋原先生」中的「抗戰」兩個字,指的不只是,從我們今天紀念「七七」開始的「抗戰勝利」,而是指近代史上,中國對抗日本軍國主義的「抗日聖戰」。我今天報告的內容,在時間上,要從馬關條約一直談到今天、此刻。不過,大家不要緊張,津平兄只給了我20分鐘。
1. 存在決定意識
我選擇的第一個角度是:「存在決定意識」。
先父不只是一位歷史學家,他也是一位傑出的歷史哲學或文化哲學研究者。所以,我選了這句聽起來很有哲學味道的句子。「存在決定意識」的意思,其實很簡單。用普通話來說就是:
「一個人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環境,決定她/他對事情的看法,例如此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等。」
各位只要回顧一下自己的生活,就能體會馬克思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我父親出生於民國前一年,他兒童時期所受的的教育,以傳統的儒家思想為主。五四運動那年,他才十歲左右,五四對他當然沒有直接的影響。但到他初中畢業,開始在大環境衝擊下思考以後,一連串的日本侵略行動,引起了他「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壯志豪情。民國17年五三慘案後,他編寫了他的處女作 -- 《日本侵略下的滿蒙》。
民國19年,先父以公費生的身分,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求學。20年他回國省親,遇上九一八事件。他非常的憤慨,拒絕回到小日本。毅然決然的放棄了公費和學業,選擇留在國內,和全國人民在一起。他進入上海的《讀書雜誌》社,這是他以寫作為生,以及和19路軍人士交往的開始。同時他也發行自己的刊物,積極批判日本軍國主義,鼓吹武力抗日。也正式開始了他一生從事的抗戰大業。
民國21年,一二八松滬戰事發生,先父替上海「中國著作者抗日會」起草《抗議日軍屠殺民眾宣言》。22年19路軍將領發動「福建事件」,先父參加了福建人民政府,擔任文化宣傳工作。
「福建事件」結束後,先父流亡國外。先後到西歐各國及蘇聯讀書、觀察、和工作。開始他和「馬克思主義」因了解而分手的過程。在他應紐約僑界邀請,離開歐洲到美國宣導抗日前,先父加入在巴黎的「全歐華僑抗日聯合會」,起草成立宣言。民國26年,他在紐約市的唐人街,聽到「蘆溝橋事變」發生,蔣中正宣佈抗戰。他立刻買了船票,趕回中國,積極獻身全民抗戰的行列。
回國後,先父在漢口出版《時代日報》和《祖國雜誌》,激勵民心士氣。民國30年,他和家母敬幼如女士共同編著《日本大陸政策之原形》。這本書根據日本「大陸政策」的原始文件,詳細分析及報導日本侵華的「野心和罪惡」,對凝聚抗戰意志,有巨大貢獻。這種「夫唱婦隨,全家抗戰」的情節,恐怕不是今天的新新人類或草莓族能夠想像。
武漢失守後,他隨政府遷都重慶,舉家搬到四川。並在張群先生辦公室擔任文字工作。國民參政會成立,擔任第二屆參政員。抗戰勝利後行憲,先父回家鄉參選,當選第一屆立法委員。
先父一生出入於學術和政治之間,實踐書生報國的理念。他留下5,000萬字的著述。它們即使不是句句嘔心、至少篇篇瀝血。這5,000萬字的著述,都是在抗戰和反帝背景下,所形成的思想和行動。
這就是「存在決定意識」。
2. 蝴蝶效應
我選擇的第二個角度是:
「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是科學家用來說明「混沌理論」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混沌」不是紅油抄手的「餛飩」。「混沌理論」也稱為「亂中有序論」,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用它來解釋很多現象。「蝴蝶效應」的意思是:
如果所有條件都剛剛好,一個在西太平洋,例如在中國大陸或台灣的蝴蝶,抖動一下它的翅膀,有可能引起在美洲的一場風暴。
這句話中最重要的是第一句:「如果所有條件都剛剛好。」所以請大家千萬不要因為聽了這個生動的比喻,就養成隨時搖頭擺腦的習慣。
但是我們可以把它當做一個寓言。這個寓言要傳達的訊息是:
我們無法預測自己的行動,可能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或者說,這個美麗的寓言要傳達的訊息是:
如果你不斷的行動,也許某一天,在某一個地方,你會造成影響深遠的結果。
先父在「抗戰」,也就是「抗日聖戰」這個中華民族可歌可泣的史詩中,不停的抖動著他的臂膀、留下5,000萬字的著述。可能引起、曾經引起那些風暴?造成那些影響呢?
我們剛剛提到民國22年的「福建事件」。「福建事件」的歷史定位或形象,和「西安事變」一樣,要看觀察者站在那一個立場來決定。從國民黨或蔣中正的角度來看,它們都是「事變」甚至「叛變」。從當時中國老百姓的感受來看,它們則是一聲聲要求「外抗強權」的吶喊。
我們雖然不是歷史學家,不是社會心理學家,但我們回顧一下,就可以了解:如果沒有「福建事件」、沒有「西安事變」、沒有類似的,在全國各地「外抗強權」的吶喊,也許我們今天紀念的就不是「八年」抗戰;也許不是「七七」,而是「六六」大順、一路「八八」。同樣光輝,但在日曆上不同的日子。
先父的5,000萬字著述,相當重要的一部分,發表在《中華雜誌》。在座有很多《中華雜誌》當年的同仁和讀者。我現在偶而會認識一些小我一、二十歲的新朋友,很多人告訴我,他/她們在學生時代,曾是《中華雜誌》的讀者。我的交遊圈很小,如果他/她們年輕時沒有讀過《中華雜誌》,我現在大概也不會有機會碰到這些熱愛國家的朋友。
我要講的是,《中華雜誌》在先父和錢江潮先生、蔡天進先生、祥鐸、寄虎、曉波、鑄倫、映真、津平兄,和前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等先生的努力下,曾經在台灣形成一股堅持中華文化道統、宏揚中華民族正氣的清流。這股清流,今天在台灣仍然是一股撥亂反正的力量。
「馬關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奇恥大辱。今年是「台灣光復60周年」紀念。但是60周年後,我們仍然看到許多「皇民餘孽」,像踩不死的蟑螂一般,在台灣街頭到處趴趴走。各位想想,如果沒有《中華雜誌》這股清流的「蝴蝶效應」,今天在台灣的「皇民餘孽」,不知道還有多囂張、多下流、多齷齪!
我們上面提到,日本軍國主義是世界帝國主義下的支流。台灣歷年來,除了「台獨」勢力外,還有「革新保台」的「獨台」勢力。先父和《中華雜誌》同仁,在「抗日反獨」外,對維護民族尊嚴,反對和批判美國帝國主義的買辦,也不遺餘力。我記得先父常常用不屑的口氣說:「這些假洋鬼子!」
七十年代開始,到今天仍然在進行的,號召和持續五四運動:「內除國賊、外抗強權」的全球保釣運動,可以說也是《中華雜誌》同仁,如曉波兄造成的「蝴蝶效應」。這批保釣的朋友,現在仍然是全球華人社會中,打擊台獨、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先鋒。
前兩個月,連、宋兩位主席先後「登陸」,引出一齣:「連爺爺,你回來啦!」的笑劇。在幾乎20年前,「珍寶島」事件發生後,先父放棄了他一貫的「反共」立場,舉起民族的正正之旗,號召統一的堂堂之義。今天在座的許多女士、先生,都捲進了先父和在座《中華雜誌》同仁,十八年前「蝴蝶效應」所掀起的風暴,現在正在為「中國統一」的大業,抖動著你/妳們雄壯的臂膀。
3. 士不可不弘毅
最後,我想從先父一生和抗戰,談談它們對我的啟發。我第三個角度是:
「士不可不弘毅」。
先父給我最深的三個印象是:
他的知識及學問
先父一生用功讀書,「學貫中西」當之無愧。他的學問,表現在他對世界局勢的分析,也表現在他對對重要議題的見解。《古代中國文化與中國知識份子》一書,最能表現他在歷史學和文化哲學領域的功力。
他的人格及勇氣
在白色恐怖時代,尤其在《自由中國》案以後,立法院中稱得上諤諤之士的,成舍我、費希平、和先父等是屈指可數的幾位。後來在美麗島事件、高雄事件、和鄉土文學事件中,先父都一貫的表現出「有守有為」的風格,仗義執言,捍衛人權、法治、和言論自由。這是我做兒子的人,深深以為傲的。
他的關懷及遠景
家父最心儀王陽明和明末的知識份子。他讀書求學,並不是要立一家之言。「經世濟民」四個字,最能表現他的胸懷。他孜孜不倦,埋首書卷70年,就在替苦難的民族和人民,找一條道路。「超越前進論」就是在這個苦心孤詣下,他對自己、對青年的期許。值得告慰的是,他終於在在21世紀,看到中華民族「和平崛起」。
在他親身經歷列強侵凌和倭寇荼毒後,「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儒家風範,自然成為他弱冠以後的座右銘。「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是先父在這個座右銘的鞭策下,一生志業的素描。
今天,我們在慶祝抗戰勝利60周年中、護漁保釣的聲浪下、「皇民餘孽」滿街走的陰影裏,紀念先父和「抗日聖戰」。我不能不聽到中山先生:
「革命尚未成功」、「革命尚未成功」、「抗戰尚未勝利」的切切叮嚀。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儒家風範,也在聲聲呼喚:
「繼續抖動臂膀」!「繼續抖動臂膀」!
本文於 2006/07/03 12:56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