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中華振興同心會
市長:俠隱  副市長: 中國人崇義胡卜凱國華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中華振興同心會】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中華振興同心會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網路文摘]政戰七十三年的回顧與展望!
 瀏覽145|回應1推薦1

島客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島客

 [網路文摘]政戰七十三年的回顧與展望!

                      復興崗校友述感

        民國11416日,是復興崗「政戰學院七十三周年慶」,學院為便於所有退伍的校友們能利用例假返回母校探視及巡顧,特提前於今(4)日週六上午九時假該部中正堂,舉辦擴大的院慶活動。眾所週知,該院係於民國39年由時任總政部主任的經國先生親自籌組,初暫名「政治幹部訓練班」,可說是「政戰學院」的源起;該班隨即於民國40715日選在日據時代位於北投的競馬場,正式成立了「政工幹部學校」,並於同年111日招訓學校第一期學生入學編隊,復於民國591031日正名為「政治作戰學校」;直到民國9591日因國軍組織改制而改隸國防大學,更名為「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崗上遐邇中外  使命吃冒負忍

         政戰學校的創建伊始,可說是先總統蔣公檢討大陸失敗原因,而責成經國先生開創一所深具黨魂、黨德、黨義與黨紀,而後擴大綜合政治、新聞、藝術、音樂、影劇、外語、法律及體育的革命軍事院校。當年設址於北投的競馬場,起初對外的代名為「覺村」,乃取「自覺覺人」之意;唯經國先生認為此二字,稍屬消極,後經全校師生討論而更新定名「復興崗」,並函請當時的臺灣省政府明令公布;從此,「競馬場」遂成歷史名詞,而「復興崗」則遐邇中外。

         翻閱政戰學院73年的建校發展歷程,既是建軍復國教育的一部發展史,更是73年前蔣公及經國先生萃取國共內戰失敗總結,以教育復國理念的實踐;亦可說是窺視歷史的軸痕,是記取失敗的迴響,是總結現實環境情勢而創建的一所多元軍事教育學校。它擷取的是蔣公開創黃埔軍校「精誠團結」的校風;它遵循的是經國先生黽勉政戰幹部「吃人家所不能吃的苦、冒人家所不敢冒的險、負人家所不肯負的責、忍人家所不願忍的氣。」的信條;它秉持的是面對戰爭與和平需具備「不怕苦、不怕死、不怕難」的信仰。

 

         時代蛻變轉折  政戰面對衝擊

         隨著時代的轉移,人事的變遷,學院從昔日政治、音樂、藝術、體育、戲劇、新聞、法律及後來增加的外文八大科系,轉型到今天大學部的政治學系(行政管理組、國際關係組)、新聞學系(公共事務組、文宣傳播組)、應用藝術學系(美術組、音樂組、影劇組)、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心理組、社會工作組)外;另設有研究所部的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心理碩士班、社會工作碩士班)及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管監單位為國防部情報次長室)等深造學術單位。

         不可否認,在上個世紀隨著國軍轉進臺灣後的4050年代,由經國先生結合軍事力量與政治教育,以思想植根,組織佈局,心理攻心,情報明敵,謀略誤敵,群眾制面,深化精研所謂政治作戰「六戰」的軍事教育,及攫取大陸國共戰爭失敗經驗,再次以「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理論所創立的政戰學校,其所開拓及延伸的統合力量,不但為臺灣鑄造了一支團結全民、深值民主意識的國軍,也為20世紀6080年代在復興基地所創造出的舉世政經建設奇蹟,奠定了堅實扎根的基礎。但自上世紀90年代起迄今,政戰雖欲在學術的範疇上日求精進,但基於國軍現實的政治環境丕變,在歷次國軍兵力結構組織改造的精實案、精進案、精粹案等,都對國軍政戰的編裝員額作了大幅調降,讓我政治作戰能量大為削弱,頗讓部分政戰同仁及社會大眾興泛幾分「今不如昔」的感慨。

 

        出版政戰風雲路   借鏡踵武前賢魂

        基此,政校19期復興崗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天鐸,乃委託曾任職政校副校長的14期王漢國將軍,於2021年迄今四年內,連續擔起主持出版《政戰風雲路卷I:歷史 傳承 變革》及《復興崗人的壯采和弦~政戰風雲路 II》兩本專書;其除藉撰述政戰制度今昔對比與現況,及替曾經為政治作戰時代揭露一條貫穿與社會國家關聯的外廓「經線」面貌外,更進一步深入描繪往昔政校興辦培育的菁英典範風采,為復興崗人的歷史軌跡,刻畫出一道可窺內部人文燦爛的「緯線」風華,以為爾後的政戰復興崗人所能借鏡踵武前賢。

        翻開復興崗政戰學院的史冊,從學校畢業的傑出校友,如居廟堂的退輔會主任委員楊亭雲(3期)、文化部長洪孟啟(15期)、國安局局長蔡得勝(17期);如處江湖之遠的音樂名家左宏元(2期)、駱明道(3期)、黃瑩(6期);如著名畫家鄧雪峰(1期)、金哲夫(1期)、李奇茂(5期);如影劇名家張永祥(1期)、趙琦彬(1期)、梅長齡(2期)、金超群(20期);如文藝作家吳東權(1期)、王慶麟(瘂弦、2期)、張作錦(3期)、桑品載(7期)、柯青華(隱地、9期)、蘇偉貞(23期),更有榮獲國家文藝獎的張永祥(1期)、趙琦彬(1期)、貢敏(2期)、聶光炎(3期)、李元平(7期)、陳霽(12期)、楊鴻博(15期)與王墨林(17期)等人。

        上揭所示復興崗諸前輩,可說都與中華民國逾半世紀的安全發展緊緊相連,更與70多年來的台灣社會文化提昇密不可分,這些傑出校友,都可在11312月甫出版的第二部《政戰風雲路》專書上,看到他們的風采與典範。而復興崗文教基金會更將於114113日假台北大安森林公園舉辦第七屆的「走過璀璨 懷念經國先生音樂紀念會」,除用音樂來追念這位昔日全心呵護臺灣成長的大家長;更欲用歌聲來惕省身為一個黃埔或復興崗人,需具備一份「吃果子就要拜樹頭」的革命情義。

 

         榮膺傑出校友  薪火傳承精神

         本屆院慶,盛大邀請歷屆前校(院)長返回復興崗,現任國防部政治作戰局局長陳育琳中將親自接待,並於大會中由院長謝勇維將軍代表頒贈政戰9期新聞系王耀華學長「終身傑出貢獻獎」,以表彰他在去年(113年)著作出版《見證時代:王昇近身參謀王耀華訪談及回憶錄》,不僅側寫戰後臺灣政治發展史,更引領世人深入、客觀地認識王昇先生,瞭解其在我國軍事及政治方面的貢獻,使現今政戰幹部得以追本溯源,體會政工制度初設時意涵,以及政戰的角色與功能,堪稱時代的見證人、歷史的書寫者,功標青史。

        而同時獲頒的傑出校友,更有推動軍中性別平權工作,現旅居紐西蘭的12期政治系藍 綢女士;傳承書法藝術、二胡演奏與太極武藝的14期藝術系謝世經;曾獲全國好人好事代表「八德獎」殊榮,號稱「土地公」的15期政治系曾德堂;推動國家體育發展的28期體育系李屏龍;國內知名聲樂家與指揮的29期音樂系田筱雲女士;創作油畫、水墨畫逾40年,作品廣為各國典藏的29期藝術系廖繼英;曾任國防部軍事發言人的29期政治系虞思祖;臺灣知名電影導演暨電影數位化先驅的32期影劇系王重正;憑藉法律專業,深化國軍軍事交流、提升國際地位,貢獻殊偉的34期法律系田力品;推展臺、泰兩國產學合作與交流甚力的39期新聞系李智偉;及長期投入公益活動與照護服務工作的20期社工科黃信雄等共12位傑出校友;渠等在溫煦的冬陽中,以該校聞名的復興崗精神堡壘為背景,由院長謝將軍與全體傑出校友們合影留念,象徵著那股超越兩個世代毅力挺拔與薪火不斷的傳承精神。

        今日國防大學的政院校區,可說充滿多元活力且濃蘊的藝術氣氛,除了籃球場有學生及來賓融為一體的趣味競賽;國防美術館更推出享譽盛名政戰11期李重重學姐「水與墨的對話—李重重的繪畫世界」展覽,其精選藝術家橫跨二十七年的精彩創作,展現其獨特的藝術語彙及當代水墨的創新實踐,讓參訪的校友們都同凜一分藝術家對自然與生命的深刻體悟;在昔日藝術系的曉園池畔邊,也由學生自行搭臺展露現代兼具古典的表演,流瀉出一股弦如急雨,切如私語的浪漫琴韻;而影劇組也籌辦小型的校友「回鮭」座談,憶敘暢聊昔日師生們的革命情誼;至於新聞系則在該系的「四方院」迴廊,舉辦由師生共同策劃的攝影展覽,呈現復興崗73年來政戰前輩的奮鬥歷史影像,而各系也都有其豐碩的教學成果展,令人耳目一新,回味無窮。

 

         回顧歷史興榮  展望未來挑戰

         回顧政院創校73年來的艱辛起伏,面對今日政戰的未來之路,身為復興崗上的一員,對這逾一甲子軍事教育學院歷史的顛簸與迭宕,當要有深刻的反思與展望;追懷政戰在經歷昔日興榮與未來展望,更要具備肩負重任與承擔的體認;而面對時代的驟變與挑戰,除要戮力同心,對於承載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延續,更需秉承一份奮鬥不懈的堅持。

        復興崗人實無法懷具詩人那種「回首來時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然悠情;但政戰同仁也無需長鳴「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的滿懷噓嘆;因為此刻,只有以無懼負重前行的革命擔當自詡,只有秉持追循那一批批曾風簷展讀卻身影漸遠的前賢熱忱;那份永續不懈的復興崗人精神,方能無畏地向未知的百年願景挺進,而讓它如不墜的花朵,將其芳香永遠綻放在中華民國的每一寸土地上。

    最後讓我們一齊高呼 : 復興崗精神永垂不朽 [網路文摘]政戰七十三年的回顧與展望!

                      復興崗校友述感

        民國11416日,是復興崗「政戰學院七十三周年慶」,學院為便於所有退伍的校友們能利用例假返回母校探視及巡顧,特提前於今(4)日週六上午九時假該部中正堂,舉辦擴大的院慶活動。眾所週知,該院係於民國39年由時任總政部主任的經國先生親自籌組,初暫名「政治幹部訓練班」,可說是「政戰學院」的源起;該班隨即於民國40715日選在日據時代位於北投的競馬場,正式成立了「政工幹部學校」,並於同年111日招訓學校第一期學生入學編隊,復於民國591031日正名為「政治作戰學校」;直到民國9591日因國軍組織改制而改隸國防大學,更名為「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崗上遐邇中外  使命吃冒負忍

         政戰學校的創建伊始,可說是先總統蔣公檢討大陸失敗原因,而責成經國先生開創一所深具黨魂、黨德、黨義與黨紀,而後擴大綜合政治、新聞、藝術、音樂、影劇、外語、法律及體育的革命軍事院校。當年設址於北投的競馬場,起初對外的代名為「覺村」,乃取「自覺覺人」之意;唯經國先生認為此二字,稍屬消極,後經全校師生討論而更新定名「復興崗」,並函請當時的臺灣省政府明令公布;從此,「競馬場」遂成歷史名詞,而「復興崗」則遐邇中外。

         翻閱政戰學院73年的建校發展歷程,既是建軍復國教育的一部發展史,更是73年前蔣公及經國先生萃取國共內戰失敗總結,以教育復國理念的實踐;亦可說是窺視歷史的軸痕,是記取失敗的迴響,是總結現實環境情勢而創建的一所多元軍事教育學校。它擷取的是蔣公開創黃埔軍校「精誠團結」的校風;它遵循的是經國先生黽勉政戰幹部「吃人家所不能吃的苦、冒人家所不敢冒的險、負人家所不肯負的責、忍人家所不願忍的氣。」的信條;它秉持的是面對戰爭與和平需具備「不怕苦、不怕死、不怕難」的信仰。

 

         時代蛻變轉折  政戰面對衝擊

         隨著時代的轉移,人事的變遷,學院從昔日政治、音樂、藝術、體育、戲劇、新聞、法律及後來增加的外文八大科系,轉型到今天大學部的政治學系(行政管理組、國際關係組)、新聞學系(公共事務組、文宣傳播組)、應用藝術學系(美術組、音樂組、影劇組)、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心理組、社會工作組)外;另設有研究所部的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心理碩士班、社會工作碩士班)及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管監單位為國防部情報次長室)等深造學術單位。

         不可否認,在上個世紀隨著國軍轉進臺灣後的4050年代,由經國先生結合軍事力量與政治教育,以思想植根,組織佈局,心理攻心,情報明敵,謀略誤敵,群眾制面,深化精研所謂政治作戰「六戰」的軍事教育,及攫取大陸國共戰爭失敗經驗,再次以「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理論所創立的政戰學校,其所開拓及延伸的統合力量,不但為臺灣鑄造了一支團結全民、深值民主意識的國軍,也為20世紀6080年代在復興基地所創造出的舉世政經建設奇蹟,奠定了堅實扎根的基礎。但自上世紀90年代起迄今,政戰雖欲在學術的範疇上日求精進,但基於國軍現實的政治環境丕變,在歷次國軍兵力結構組織改造的精實案、精進案、精粹案等,都對國軍政戰的編裝員額作了大幅調降,讓我政治作戰能量大為削弱,頗讓部分政戰同仁及社會大眾興泛幾分「今不如昔」的感慨。

 

        出版政戰風雲路   借鏡踵武前賢魂

        基此,政校19期復興崗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天鐸,乃委託曾任職政校副校長的14期王漢國將軍,於2021年迄今四年內,連續擔起主持出版《政戰風雲路卷I:歷史 傳承 變革》及《復興崗人的壯采和弦~政戰風雲路 II》兩本專書;其除藉撰述政戰制度今昔對比與現況,及替曾經為政治作戰時代揭露一條貫穿與社會國家關聯的外廓「經線」面貌外,更進一步深入描繪往昔政校興辦培育的菁英典範風采,為復興崗人的歷史軌跡,刻畫出一道可窺內部人文燦爛的「緯線」風華,以為爾後的政戰復興崗人所能借鏡踵武前賢。

        翻開復興崗政戰學院的史冊,從學校畢業的傑出校友,如居廟堂的退輔會主任委員楊亭雲(3期)、文化部長洪孟啟(15期)、國安局局長蔡得勝(17期);如處江湖之遠的音樂名家左宏元(2期)、駱明道(3期)、黃瑩(6期);如著名畫家鄧雪峰(1期)、金哲夫(1期)、李奇茂(5期);如影劇名家張永祥(1期)、趙琦彬(1期)、梅長齡(2期)、金超群(20期);如文藝作家吳東權(1期)、王慶麟(瘂弦、2期)、張作錦(3期)、桑品載(7期)、柯青華(隱地、9期)、蘇偉貞(23期),更有榮獲國家文藝獎的張永祥(1期)、趙琦彬(1期)、貢敏(2期)、聶光炎(3期)、李元平(7期)、陳霽(12期)、楊鴻博(15期)與王墨林(17期)等人。

        上揭所示復興崗諸前輩,可說都與中華民國逾半世紀的安全發展緊緊相連,更與70多年來的台灣社會文化提昇密不可分,這些傑出校友,都可在11312月甫出版的第二部《政戰風雲路》專書上,看到他們的風采與典範。而復興崗文教基金會更將於114113日假台北大安森林公園舉辦第七屆的「走過璀璨 懷念經國先生音樂紀念會」,除用音樂來追念這位昔日全心呵護臺灣成長的大家長;更欲用歌聲來惕省身為一個黃埔或復興崗人,需具備一份「吃果子就要拜樹頭」的革命情義。

 

         榮膺傑出校友  薪火傳承精神

         本屆院慶,盛大邀請歷屆前校(院)長返回復興崗,現任國防部政治作戰局局長陳育琳中將親自接待,並於大會中由院長謝勇維將軍代表頒贈政戰9期新聞系王耀華學長「終身傑出貢獻獎」,以表彰他在去年(113年)著作出版《見證時代:王昇近身參謀王耀華訪談及回憶錄》,不僅側寫戰後臺灣政治發展史,更引領世人深入、客觀地認識王昇先生,瞭解其在我國軍事及政治方面的貢獻,使現今政戰幹部得以追本溯源,體會政工制度初設時意涵,以及政戰的角色與功能,堪稱時代的見證人、歷史的書寫者,功標青史。

        而同時獲頒的傑出校友,更有推動軍中性別平權工作,現旅居紐西蘭的12期政治系藍 綢女士;傳承書法藝術、二胡演奏與太極武藝的14期藝術系謝世經;曾獲全國好人好事代表「八德獎」殊榮,號稱「土地公」的15期政治系曾德堂;推動國家體育發展的28期體育系李屏龍;國內知名聲樂家與指揮的29期音樂系田筱雲女士;創作油畫、水墨畫逾40年,作品廣為各國典藏的29期藝術系廖繼英;曾任國防部軍事發言人的29期政治系虞思祖;臺灣知名電影導演暨電影數位化先驅的32期影劇系王重正;憑藉法律專業,深化國軍軍事交流、提升國際地位,貢獻殊偉的34期法律系田力品;推展臺、泰兩國產學合作與交流甚力的39期新聞系李智偉;及長期投入公益活動與照護服務工作的20期社工科黃信雄等共12位傑出校友;渠等在溫煦的冬陽中,以該校聞名的復興崗精神堡壘為背景,由院長謝將軍與全體傑出校友們合影留念,象徵著那股超越兩個世代毅力挺拔與薪火不斷的傳承精神。

        今日國防大學的政院校區,可說充滿多元活力且濃蘊的藝術氣氛,除了籃球場有學生及來賓融為一體的趣味競賽;國防美術館更推出享譽盛名政戰11期李重重學姐「水與墨的對話—李重重的繪畫世界」展覽,其精選藝術家橫跨二十七年的精彩創作,展現其獨特的藝術語彙及當代水墨的創新實踐,讓參訪的校友們都同凜一分藝術家對自然與生命的深刻體悟;在昔日藝術系的曉園池畔邊,也由學生自行搭臺展露現代兼具古典的表演,流瀉出一股弦如急雨,切如私語的浪漫琴韻;而影劇組也籌辦小型的校友「回鮭」座談,憶敘暢聊昔日師生們的革命情誼;至於新聞系則在該系的「四方院」迴廊,舉辦由師生共同策劃的攝影展覽,呈現復興崗73年來政戰前輩的奮鬥歷史影像,而各系也都有其豐碩的教學成果展,令人耳目一新,回味無窮。

 

         回顧歷史興榮  展望未來挑戰

         回顧政院創校73年來的艱辛起伏,面對今日政戰的未來之路,身為復興崗上的一員,對這逾一甲子軍事教育學院歷史的顛簸與迭宕,當要有深刻的反思與展望;追懷政戰在經歷昔日興榮與未來展望,更要具備肩負重任與承擔的體認;而面對時代的驟變與挑戰,除要戮力同心,對於承載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延續,更需秉承一份奮鬥不懈的堅持。

        復興崗人實無法懷具詩人那種「回首來時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然悠情;但政戰同仁也無需長鳴「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的滿懷噓嘆;因為此刻,只有以無懼負重前行的革命擔當自詡,只有秉持追循那一批批曾風簷展讀卻身影漸遠的前賢熱忱;那份永續不懈的復興崗人精神,方能無畏地向未知的百年願景挺進,而讓它如不墜的花朵,將其芳香永遠綻放在中華民國的每一寸土地上。

    最後讓我們一齊高呼 : 復興崗精神永垂不朽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257&aid=7244160
 回應文章
政戰傑出校友明驥
推薦1


崇義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崇義

明驥[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明驥
(俄語:Джи Мин,1923年1月24日—2012年6月15日),生於湖北,前中華民國政戰少將,曾任中央電影公司(簡稱「中影」,今中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文化大學教授,為台灣知名電影從業人與俄文教育家。因為他培育出了台灣新電影運動中的許多傑出人才,如小野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柯一正等人,被尊稱為「台灣新電影之父」。[1]

生平

[編輯]

明驥畢業於政工幹校研究部及軍官外語學校,專長為俄語,畢業後服務於政戰單位,曾任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心戰科長、心戰總隊副總隊長及政戰學校教務處長與大學部學生班班主任等職。

1973年,以少將軍階退伍後,擔任中影製片廠廠長,開辦電影技術人員訓練班,栽培出李屏賓杜篤之等台灣電影工業人才。

1978年,升任中影總經理。1980年,聘用小野吳念真為企畫與編劇。1982年,大膽啟用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等年輕導演,在戒嚴時期拍出探討社會真實現象的電影《光陰的故事》,以清新寫實的風格與樸實乾淨的拍攝手法,揭開了台灣新電影浪潮的序幕,成為台灣電影史的重要里程碑,將台灣電影以新風貌帶上國際影壇。其他任內完成作品尚包括《小畢的故事》和《海灘的一天》等。[2]

1983年,《兒子的大玩偶》上映,引發中國國民黨內部守舊派批評。明驥因而在1984年卸下中影總經理職位,林登飛繼任中影總經理。

在卸任中影職務後,明驥至中國文化大學政治作戰學校擔任專任俄文教授一職,協助中國文化大學創立俄文系並擔任首任系主任。索忍尼辛訪問台灣時,曾由他負責接待。

2012年6月15日,明驥病逝於三軍總醫院,享壽89歲。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257&aid=724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