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了前文後,才讀到這篇名為「51%法則:藍營為何不投票?」的社論,本不想理他,但在聯合新聞網出現這樣的文字,實在覺得過於偏頗,所以草成此篇‧‧‧
泥人長年研究台灣史,對於當前社會的變遷自應比一般人更為注意;
此次立法委員補選,確實藍營是輸了;作為一個理性的中間選民與歷史研究者,當然我也給予相當的重視;也因此,常有些自己的看法──
以藍營這次的敗北言,當前的事態真的應該如該社論之解讀麼?
泥人萬分的懷疑──甚至,倘該文所強調的真是其結論所強調的馬先生應該「帶動起藍營的熱情與光榮感」,泥人也懷疑它的理路有問題,那絕對不是一篇能夠「帶動起藍營的熱情與光榮感」的文章,只是篇會讓藍營失去熱情與光榮感的文章啊。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這篇社論的荒謬──該文雜沓,勉力分為三部份: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部份:
「……藍軍在三合一選舉的得票數,較馬英九在總統大選的得票,少了一百餘萬票;此次立委補選,以桃園縣為例,陳麗玲的得票(約三萬七千票),竟較前次廖正井少了近四萬票,只剩對半。
二次政黨輪替以來的歷次選舉顯示:馬英九總統並未在綠營爭取到新的認同者與支持者,反而卻是藍營支持者的熱情與認同已見嚴重耗損流失。……藍營支持者的疏離與背棄,對馬英九而言,卻是統治基礎的致命性鬆動……何況,愈是帶不起藍營的熱情,就使綠營愈有操作的空間;而馬英九的領導地位因而愈告吃緊,藍營恨鐵不成鋼的疏離感與失落感也愈形嚴重。惡性循環,遂告產生。」
我們當然能認知他們所提的資料確是事實的數據,但是,他們為何完全能夠跳過絕對重要的史實──在馬總統大選後,主打清廉的藍營發生賄選,這次補選乃是藍營賄選被定罪後的補選活動──在這種情況下,還想像擁馬者應該是鐵板一塊,過去總強調藍營素質高、有理性的主筆者們,或許您們自己都是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的投票人,但是要別人也如此的話,會不會太過一廂情願了?
至於更是離奇的,主筆所指謫「並未在綠營爭取到新的認同者與支持者,」,是認為當主打清廉的馬總統屬下出現賄選事件,您若身在綠營,這時還會被馬所吸引嗎?堂堂藍營的主筆,怎會如此地不顧現實情況,只是在這裡聳動人心???
然後再看該文第二部份所謂──
「馬英九競選總部曾有一種「51%法則」,據為輔選主軸。所謂51%法則,就是要將馬英九塑造成大多數人對他存有51%認同的政治人物。……如所共見,卻造成了如今綠營鐵板一塊、藍營疏離背棄的局面。……這或許正是馬政府如今政治處境的寫照:綠營反對者的氣勢旺盛,藍營支持者的熱情、認同感、光榮感、參與感、成就感,及支持度皆每下愈況,趨低不起。這是僵局,也是危機。若與國民黨對照,民進黨選票的絕對數雖未見增加,但其支持者的熱情與認同感卻十分熾烈(遠逾51%);……這些藍軍或許不會去投靠民進黨,卻亦對馬政府不抱期待,這是何其恐怖可怕的場景?」
如討論第一部份所示,泥人在論述此政治現象時,重視清廉者一旦被賄選案坫污的重大影響,因而對於此處主筆強調描述的「51%」法則,尚難領略它真能比賄選案更具傷害藍營的威力;因而,其所謂「如所共見」,強調「51%」法則的巨大影響,甚至還出現像「對馬政府不抱期待,這是何其恐怖可怕的場景?」之類的強調;泥人實在無法茍同其這種「聳動人心」的高見。
「……為何形成如今這個局面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中華民國是一個在國家認同、族群關係、兩岸政策及社會正義上皆是遍體鱗傷的國家;這個局面絕對不是一個只以「高級公務員」自許的總統所能化解,而需要一個以「國家領袖」自命的總統來扭轉乾坤。……在支持者眼中卻是懦弱無能,自縛手腳。……討論至此,可能會產生一個誤解。本文並不認為馬英九應當向所謂的「深藍」靠攏,而只是認為馬英九必須努力回應藍營中的主流期待;使其支持者回復向心力與光榮感……若仍以百分比作一概略的抽象比喻:主政者不可能教百分之百的國人對他皆有51%的認同;但應將能使60%左右的國人對他持有60%以上的認同,做為自我努力的目標。……馬英九若帶動不起藍營的熱情與光榮感,就更別談想要感化及帶動綠營了。」
在這最後的部份,主筆才表明了他這篇大文的目的,並非要馬「向所謂的「深藍」靠攏」,只是要馬「努力回應藍營中的主流期待」,真是十分偉大的高見,馬先生只要能夠努力回應主筆所謂的「主流期待」,那期待只是「需要一個以「國家領袖」自命的總統」。可惜主筆並沒有詳述他所謂「以「國家領袖」自命」,在我們這個民主多元自由的,但有著族群問題的社會裡,是怎麼的實際作為才能符合他的標準?泥人研究台灣史,該主筆眼中這國家領袖會是怎樣的人物,是威權時代的兩蔣麼,馬沒有那威權背景,是李登輝麼,由李的好友,日本人學者中島嶺雄在1988年曾在其著作中指出「事實上,在台灣目前的一千九百萬人口中,幾近九十%都是在台灣出生的,對於這些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來說根本沒有所謂的「省籍」問題。」」上看,李登輝任上製造了「族群問題」,這應該不是主筆心目中理想的領袖吧,那麼會是現在正在獄中的陳水扁麼,還是更有其他的理想人物‧‧‧泥人怎麼也想不出來,一個出身於弱勢族群的領導者,在民主政治下,除了依法行事之外,還能有什麼更旋乾轉坤的偉大能力──真的‧‧‧
想想,怎麼會有這樣聳動人心、不顧現實,簡直是離奇的文章,出現在聯合新聞網的社論欄裡;看來真是泥人過去分析得不錯,李扁路線二十年間,今天媒體與黨部的中堅,都是那時期被李扁空氣污染的,是不知自身受害的受害人‧‧‧用李扁路線的觀點看馬路線,怎麼看當然怎麼不對‧‧‧
哈,不知大家以為如何?
理性的中間選民泥土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