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熱烈的三民主義
市長:泥土‧‧‧郭譽孚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熱烈的三民主義】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孫中山先生「政黨」理念的踐行、挫折、復興和實現
 瀏覽706|回應1推薦0

泥土‧‧‧郭譽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孫中山先生「政黨」理念

的踐行、挫折、復興和實現

                       以吾人數十年必死之生命

   立國家億萬年不滅的根基

     ──國父  孫中山先生

  零、前言

關於先生「政黨」理念的討論,主要是在先生逝世以後才被人們注意的。但是,它實在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本文的目的,就在於藉著對 先生「政黨」理念的討論和反省,來批判一般稱為「正統」的說法。我深深地期望這篇文字的揭露,能有助於我所屬的黨──中國國民黨的振作,也能有助於今天整個時局的正常發展。

茲先依時代先後概說前述「正統」說法的三種型態:

        一、早期;多把注意力集中在俄國「一黨專政」的主張上。論者最常引用的就是,民國十三年聯俄容共時代,先生所謂的「……中國現在還不能像英國、美國以黨治國,」「現尚有一事可為我們模範,即俄國完全以黨治國,比英、美之政黨,握權更進一步。」以及「把黨放在國上」的主張。

        二、近期:是在清黨以及北伐宣告成功以後才逐漸形成的。它配合了軍事革命非常時期的結束而訓政時期開始的階段。它除了轉化為胡漢民氏所謂「黨外無黨、黨內無派」的主張,並且被引申成為「在訓政期間不但黨外無黨,並且黨外無政,政外無黨‥‥」及「政治與黨,即是一事,而非二事,……」的說法。

        三、當代:依據先生遺教,在民國卅六年憲法頒布之後就已是憲政時期了,人民應該即能行使四權,更有各種充分的政治自由和權利,使我國成為「民治」的國家。然而,不幸地,先有民國卅八年「非常時期」的出現,竟更由此而出現了許多難以明白界定的理由,或為籠罩在先生「政黨」理念及政治問題上巨靈似的陰影。最近,行政院孫院長在立法院答問質詢時,以憲法中「基於三民主義」的規定和所謂「非常時期」的理由來反對新黨成立的說法,正是這種型態之表現的一例。

       

壹、 中山先生的「政黨」理念

        一般來說,部份先生思想的研究者,常常不知是有意遺忘,或竟確因年久而淡忘了先生在民國初年對於政黨」理念的堅決主張!在本節中,我們除了要揭櫫出這些主張外,我們也應該認清先生「政黨」理念實在有著與民權主義不可區分的特殊地位。

 

甲、早年堅決的「政黨」主張

在先生所謂的:

一黨之政治,必賴有黨爭,始有進步 

黨之用意,彼此助政治之發達,兩黨互相進 退‥‥ 

當時兄弟所以不甚注意黨事者,原因有二, ‥‥如當時南京政府時,自己已為執政黨,倘又立刻組織同盟會,豈不是全國俱是同盟會?又復係專制,‥‥.

蓋一黨之精神才力,必有缺乏之時;而世界狀態,變遷無常,不能以一種政策永久不變,必須兩黨在位在野互相替代,國家之政治方能日有進步。‥‥」

在上述各種敘述中,最值得我們認清和把握的,就是前引先生以絕對不受時空限制的語氣,說出了政黨互為進退的必要和「一黨之精神才力,必有缺乏之時」的客觀敘述,同時也明白表示,他確有著避免政治流於「專制」的主觀理想。顯然,這充分地表現了先生不但對於「政黨」以至於所有政治活動確有深刻的認識,並且先生對於「政黨」在實際政治中的地位之注重,也由於他對這種實質上互為進退作用的注重,才會成了前引反對「專制」踐行的主張。

 

乙、民權主義和政黨

        對此一問題,首先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在改組以前,中華革命黨時代,先生對於「黨」,已經以

各地支部長由各地黨員推薦,

各院院長,由黨員選舉

支部為各地之自治團體,得自行議定章程

等種種規定來推動黨內的民權,然而,敘述得更清楚的則是中山先生在著名的「中華民國建設的基礎」一文中所揭示的「主權在民」主張,那是民權主義下,所有政治團體都應該注重的道理

夫主權在民之規定,決非空文而已,必如何而後可舉主權在民之實。」「欲知主權在民之實現與否?不當於權力之分配觀之,而當於權力之所在觀之。權在於官,不在於民,則為官治;權在於民,不在於官,則為民治。

先生以為如果「權在於官」,無論為中央集權、為地方分權、為聯省自治,什麼制度都是一樣不合理,顯然,這當然擴張和加強了先生「政黨」理念的基礎,充分表現了現代政黨由下而上奠定群眾基礎的重要,這絕非一般官僚們高高在上,以一己對於權力的分配來代替政治活動本身的錯誤觀念與行為所可比擬的。

        以上是我們今天對先生之「政黨」理念應有的起碼認識。

 

 貳、兩位歷史巨人踐行的回顧

甲、孫中山先生對「政黨」理念的踐行

        雖然我們前面已見到先生對於「政黨」實質作用的深切重視和對群眾基礎的強調,然而,先生在這方面倘若僅止於「強調」那就與一般流行的、令人痛心疾首的「官樣文章」沒有什麼兩樣了!在此,讓我們來看先生在民國十二、三年中國國民黨改組時,那前後約一年的時間裡的主張。當時的歷史現實是先生面對所謂「……:革命成功後的這種假革命黨,借革命來圖個人的私利,借革命來做終南捷徑/升官發財,自從革命成功後,這種假革命充滿全國……」的局面〈當年戴季陶氏則曰:「國民黨舊同志之腐敗退惰,已無可諱 。在形 式上,雖然處於軍政時期沒有達到前引先生所謂兩黨「相互進退」理想的可能。但是,先生在面對黨內意見激盪及反對民主選舉的主張之情勢下,以堅決容納異黨的方式,明白地強調民權主義與政黨的關係,以「民權主義發端於選舉,若因噎廢食,豈不自反其主義乎?若怕流弊,則當人人竭力奮鬥  ,不可放棄責任,嚴為監視,如悉弊端,立為指出;……如遇有問題,司以公開解決之。因一人所見有限  ,故不得不付之公舉…… 」的主張,完成了利用前面「政黨」理念中「政黨及政治活動實質作用」來更新政治組織的意義。從而,才能使中國國民黨如歷史學者李劍農在其著名的「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中所謂的;「國民黨十三年改組最重要的所在,就是吸收了許多新成分,好比一個病弱衰頹的體軀,注射了一種強壯劑,培補了一些新血輪,就發生了返老還少的效果。」從而奠定了日後中國國民黨的深厚基礎。

 乙, 蔣中正先生對「政黨」理念的步趨

做為一代偉人  中山先生的繼承者,蔣中正先生對於「政黨」的理念,曾深刻地表現了對於中山先生「政黨」理念的步趨。那段歷史現實,正是承接了前述 中山先生改組國民黨而表現的是 中山先生逝世後,國民黨黨內派別的紛爭日趨強列時,蔣先生當時以一身任天下之謗,在著名的「中山艦事件」之後,毅然提出「黨務整理案」。試看蔣先生在當年致黨國元老張繼的信:

故本黨所應研究者,不在是否與之合作之原則,而在其方法如何耳。近來有以此事詆弟賣國賣黨者,弟以為今日並非賣國賣黨問題,乃敗黨亡國問題而已。誰為敗亡者?不努力革命,而唯他人蠶食畏懼,此即不能挽救黨國敗亡也。本黨如能自強,他人縱有任何陰謀,皆不能消滅本黨。能使本黨消減者,乃本黨同志自身不努力革命,而猜忌其他革命勢力也……」

這豈不正表示了蔣先生確實也正確地步趨了先生對於「政黨」理念的把握。

文長下轉接入回應文中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127&aid=2180266
 回應文章
續接前面正文──
推薦0


泥土‧‧‧郭譽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續接前面正文〉

叁、 先生「政黨」理念踐行的三大挫折

    從以上兩節的敘述,我們應該已能感到中山先生「政黨」理念應有更深的意蘊,而實在不是前述三種「正統」說法所能正確表現的。甚或就兩位先生獨排眾議所踐行的而言,這三種「正統」說法,反而表示了 先生之理念在現實競爭裡不幸的挫折──不能繼續先生「政黨」理念的賤行,豈不也正是多少年來三民主義新中國一直難以形成廣大號召力的原因。以下,我們依前所分的三期,反省如下:

 

一、早期的挫折

        這在於長久普遍民族自信心的消失。當先生確實指出俄國革命值得效法時,一般青年知識分子就很少人能「獨立思考」和適切的去把握先生所謂的「效法」,究竟是到什麼程度。甚至很有人不分青紅皂白,把所有俄國的革命方式食而不化地搬了回來。其實,在軍政時期和訓政時期,在先生所謂「黨軍」和「以黨治國」的意義下,「革命黨 」在早期確有其不可更易的重要地位。然而,正由於當時少有人能適切地將 先生前述可能接近「一 黨專制」的理念適切地把握,所以,一方面造成了

 前述戴季陶氏所謂的「腐敗退惰」、蔣先生所謂「 不努力革命」的缺點,另一方面則為共產黨造成了可以乘機發展的機會。

 

二、近期的挫折

        雖然,我們都瞭解,「清黨」在近代史上重要的地位,以及「訓政時期」的安排在 中山先生整個民權主義裡,它有著絕對重要的地位;但是,倘若我們能夠深切地把握 中山先生前述的「政黨」理念,前引胡漢民氏所謂的「黨外無黨,黨內無派」以及「黨外無政,政外無黨」確是造成了先生理念踐行相當的挫折。我們應發現「黨外無黨,黨內無派」等儘管在「建國」以及「減少黨政衝突 」的意義上,具有相當的意義,但是它確實已遠不能與 先生所踐行的理念相持續。

 

三、當代的挫折

        隨著民國三十八年的巨大挫敗,國民黨為了革新黨內的組織及反共力量的團結,在「改造」的名下,當代的理念發展原有復興的希望〈如,在著名的國民黨人,「自由中國」雜誌負責人雷震的推動下,五○年代末期頗有完成兩黨政治理念的可能性〉。不料,卻由於國民黨內前述兩期觀念的引申繼續作用,當代政治理念的可能發展,就在所謂「非常時期 」、「違反國策」之類巨大、但涵義不明的名目下,又受到了巨大的挫折:

        以上三期的挫折,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未來先生理念復興實現的途徑如何呢?

 

肆、先生「政黨」理念的復興和實現

       

先生「政黨」理念的挫折,經由前述,相信任何一位理性的思考者,都已發現了它的癥結──那就是,每一期挫折都代表了國民黨本身沒有適切的競爭者,自然,西哲所謂的「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或是 先生所謂「一黨之精神才力,必有缺乏之時,……必須兩黨在位在野互相替代」等最根本、最應該重視的觀念也就在歷史的歲月中被許許多多的國民黨人忽視了!也正因此,本節對於先生「政黨」理念的復興和實現,區分為理念的再認、復興和實現三方面來檢討,做為本文的結論──

 

甲、理念的再認

就前述三期挫折,我們首先應指出的是;先生「政黨」理念中, 先生對於「以黨治國,並不是用本黨的黨員治國,是用本黨的主義治國;諸君要辨別得很清楚‥‥」的強調,與後人所常引胡漢民氏所謂「黨外無黨,黨內無派」或「黨外無政,政外無黨」的概念絕對不同。同時,以訓政時期而言,一般人只知說說應奠定民主憲政的基礎和訓練人民行使四權,虛矯阿世的學者更愛搬用「政治文化」、「民主傳統」等等新名詞為先生民權主義的「政黨」理念,找來「我們缺乏『文化傳統』,所以不能實現民主」的理由,然而,事實上我們應指出,黨政不分情形不僅根本違背「以黨義治國」的

主張,同時,如果黨政不分,人民根本上不可能真正由「黨」得到「行使四權」的訓練。相反的,「黨」對於「政」的監督,應該是透過人民來表達,只有「黨」不與「政」混而為一,才能真正達成「訓練人民行使四權」的理想,從而才能發揮訓政時期做為向憲政過渡,終至於「還政於民」的作用。數十年來先生理念的未能實現,這應是與先生所謂「兩黨互相進退」觀念之外的另一主要問題。

 

乙、踐行的復興

        在此,我們要提出的代表是五○年代末期由雷震氏所領導,以「自由中國」雜誌為中心的反對黨運動。雷氏以其在中國國民黨權力中心的地位身份,在現實政冶踐行中,由黨內民主政革的主張走向推動反對黨運動,除了現實歷史、社會、政治等因素外,難說不是雷氏對於先生「政黨」理念之體認的表現。顯然地,所謂「反對黨」,確正合了前曾一再引述的「互相監督」、「互相進退.」之主張。遺憾的是,當時的反對黨運動,顯然還只是少數中國舊自由主義者的團體結合當時台灣轉型社會下的地方士紳,而沒有真能在廣大民眾中紮根,沒有能充份把握先生民權主義「主權在民」和「民治

 」的基礎,因而終不免在現實中潰散而消失在現實中。然而,這運動確曾在時代中留下了一定程度的意義。尤其,當我們見到近年來,在風起雲湧的新生代民主運動中,當年「反對黨運動」及「自由中國」雜誌,或隱或顯地一再被提起、被反省,更表示了它做為先生「政黨」理念某程度復興的意義。

 

丙、必然的實現

        先生「政黨」理念的復與既如前述,那它的實現又將如何?

       儘管,當前先生「政黨」的理念,仍被所謂「非常時期」這類的名詞所籠罩,然而,我們都知道,時代的巨輪是永遠向前的,任何障礙或能一時影響真理的實現,但是它們終究會在時代的巨輪前消失的;尤其,當民主潮流日益激盪的今天,所謂的「非常時期」,已實在可以發現出是應該加緊「政治民主化」的關鍵時刻。

        我們相信,既有先生「政黨」理念的堅決主張,更有憂患困頓之「非常時期」的狀況存在,任何有認識、有遠見和理想的關心者,一定都能發現到時代的步伐,實已踏上先生「政黨」理念自然落實生根的階段,同時它也必將成為今天所有中國人民所共同戮力的方向!

 

 

      

197910

刊於「美麗島」,第一卷.第三期

 

記事

本文之作,以老友陳忠信邀稿,似反應不錯;當時,在「美麗島」雜誌筆名「秋慟」,以起念於秋季,而又心常懷秋瑾烈女「壁上龍泉夜夜鳴」之激昂也,故名。曾續交「招展民權主義的大旗」一文,然未能刊出而「美麗島事件」爆發矣。該稿未存底,附筆記此以為心血與時代之紀念。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127&aid=218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