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政黨」理念
的踐行、挫折、復興和實現
以吾人數十年必死之生命
立國家億萬年不滅的根基
──國父 孫中山先生
零、前言
關於先生「政黨」理念的討論,主要是在先生逝世以後才被人們注意的。但是,它實在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本文的目的,就在於藉著對 先生「政黨」理念的討論和反省,來批判一般稱為「正統」的說法。我深深地期望這篇文字的揭露,能有助於我所屬的黨──中國國民黨的振作,也能有助於今天整個時局的正常發展。
茲先依時代先後概說前述「正統」說法的三種型態:
一、早期;多把注意力集中在俄國「一黨專政」的主張上。論者最常引用的就是,民國十三年聯俄容共時代,先生所謂的「……中國現在還不能像英國、美國以黨治國,」「現尚有一事可為我們模範,即俄國完全以黨治國,比英、美之政黨,握權更進一步。」以及「把黨放在國上」的主張。
二、近期:是在清黨以及北伐宣告成功以後才逐漸形成的。它配合了軍事革命非常時期的結束而訓政時期開始的階段。它除了轉化為胡漢民氏所謂「黨外無黨、黨內無派」的主張,並且被引申成為「在訓政期間不但黨外無黨,並且黨外無政,政外無黨‥‥」及「政治與黨,即是一事,而非二事,……」的說法。
三、當代:依據先生遺教,在民國卅六年憲法頒布之後就已是憲政時期了,人民應該即能行使四權,更有各種充分的政治自由和權利,使我國成為「民治」的國家。然而,不幸地,先有民國卅八年「非常時期」的出現,竟更由此而出現了許多難以明白界定的理由,或為籠罩在先生「政黨」理念及政治問題上巨靈似的陰影。最近,行政院孫院長在立法院答問質詢時,以憲法中「基於三民主義」的規定和所謂「非常時期」的理由來反對新黨成立的說法,正是這種型態之表現的一例。
壹、 中山先生的「政黨」理念
一般來說,部份先生思想的研究者,常常不知是有意遺忘,或竟確因年久而淡忘了先生在民國初年對於政黨」理念的堅決主張!在本節中,我們除了要揭櫫出這些主張外,我們也應該認清先生「政黨」理念實在有著與民權主義不可區分的特殊地位。
甲、早年堅決的「政黨」主張
在先生所謂的:
「一黨之政治,必賴有黨爭,始有進步」
「黨之用意,彼此助政治之發達,兩黨互相進 退‥‥」
「當時兄弟所以不甚注意黨事者,原因有二, ‥‥如當時南京政府時,自己已為執政黨,倘又立刻組織同盟會,豈不是全國俱是同盟會?又復係專制,‥‥.」
「蓋一黨之精神才力,必有缺乏之時;而世界狀態,變遷無常,不能以一種政策永久不變,必須兩黨在位在野互相替代,國家之政治方能日有進步。‥‥」
在上述各種敘述中,最值得我們認清和把握的,就是前引先生以絕對不受時空限制的語氣,說出了政黨互為進退的必要和「一黨之精神才力,必有缺乏之時」的客觀敘述,同時也明白表示,他確有著避免政治流於「專制」的主觀理想。顯然,這充分地表現了先生不但對於「政黨」以至於所有政治活動確有深刻的認識,並且先生對於「政黨」在實際政治中的地位之注重,也由於他對這種實質上互為進退作用的注重,才會成了前引反對「專制」踐行的主張。
乙、民權主義和政黨
對此一問題,首先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在改組以前,中華革命黨時代,先生對於「黨」,已經以
「各地支部長由各地黨員推薦,」
「各院院長,由黨員選舉」
「支部為各地之自治團體,得自行議定章程」
等種種規定來推動黨內的民權,然而,敘述得更清楚的則是中山先生在著名的「中華民國建設的基礎」一文中所揭示的「主權在民」主張,那是民權主義下,所有政治團體都應該注重的道理
「夫主權在民之規定,決非空文而已,必如何而後可舉主權在民之實。」「欲知主權在民之實現與否?不當於權力之分配觀之,而當於權力之所在觀之。權在於官,不在於民,則為官治;權在於民,不在於官,則為民治。」
先生以為如果「權在於官」,無論為中央集權、為地方分權、為聯省自治,什麼制度都是一樣不合理,顯然,這當然擴張和加強了先生「政黨」理念的基礎,充分表現了現代政黨由下而上奠定群眾基礎的重要,這絕非一般官僚們高高在上,以一己對於權力的分配來代替政治活動本身的錯誤觀念與行為所可比擬的。
以上是我們今天對先生之「政黨」理念應有的起碼認識。
貳、兩位歷史巨人踐行的回顧
甲、孫中山先生對「政黨」理念的踐行
雖然我們前面已見到先生對於「政黨」實質作用的深切重視和對群眾基礎的強調,然而,先生在這方面倘若僅止於「強調」那就與一般流行的、令人痛心疾首的「官樣文章」沒有什麼兩樣了!在此,讓我們來看先生在民國十二、三年中國國民黨改組時,那前後約一年的時間裡的主張。當時的歷史現實是先生面對所謂「……:革命成功後的這種假革命黨,借革命來圖個人的私利,借革命來做終南捷徑/升官發財,自從革命成功後,這種假革命充滿全國……」的局面〈當年戴季陶氏則曰:「國民黨舊同志之腐敗退惰,已無可諱」 。在形 式上,雖然處於軍政時期沒有達到前引先生所謂兩黨「相互進退」理想的可能。但是,先生在面對黨內意見激盪及反對民主選舉的主張之情勢下,以堅決容納異黨的方式,明白地強調民權主義與政黨的關係,以「民權主義發端於選舉,若因噎廢食,豈不自反其主義乎?若怕流弊,則當人人竭力奮鬥 ,不可放棄責任,嚴為監視,如悉弊端,立為指出;……如遇有問題,司以公開解決之。因一人所見有限 ,故不得不付之公舉…… 」的主張,完成了利用前面「政黨」理念中「政黨及政治活動實質作用」來更新政治組織的意義。從而,才能使中國國民黨如歷史學者李劍農在其著名的「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中所謂的;「國民黨十三年改組最重要的所在,就是吸收了許多新成分,好比一個病弱衰頹的體軀,注射了一種強壯劑,培補了一些新血輪,就發生了返老還少的效果。」從而奠定了日後中國國民黨的深厚基礎。
乙, 蔣中正先生對「政黨」理念的步趨
做為一代偉人 中山先生的繼承者,蔣中正先生對於「政黨」的理念,曾深刻地表現了對於中山先生「政黨」理念的步趨。那段歷史現實,正是承接了前述 中山先生改組國民黨而表現的是 中山先生逝世後,國民黨黨內派別的紛爭日趨強列時,蔣先生當時以一身任天下之謗,在著名的「中山艦事件」之後,毅然提出「黨務整理案」。試看蔣先生在當年致黨國元老張繼的信:
「故本黨所應研究者,不在是否與之合作之原則,而在其方法如何耳。近來有以此事詆弟賣國賣黨者,弟以為今日並非賣國賣黨問題,乃敗黨亡國問題而已。誰為敗亡者?不努力革命,而唯他人蠶食畏懼,此即不能挽救黨國敗亡也。本黨如能自強,他人縱有任何陰謀,皆不能消滅本黨。能使本黨消減者,乃本黨同志自身不努力革命,而猜忌其他革命勢力也……」
這豈不正表示了蔣先生確實也正確地步趨了先生對於「政黨」理念的把握。
〈文長下轉接入回應文中〉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