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熱烈的三民主義
市長:泥土‧‧‧郭譽孚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熱烈的三民主義】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原論──三民主義之研究〈原於1980年自費出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第五章 主義概論
 瀏覽374|回應0推薦0

泥土‧‧‧郭譽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第五章  主義概論

本章之編列,是由於一般書籍介紹國父思想時,多數都只引用先生在三民主義演講本中關於主義的淺釋〈註1〉。似乎以為由那樣引述就足以表現「主義」的各方面。然而,事實上任何一位理性者,都應該發現,僅只那樣的處理,對這個千千萬萬人們所關係的複雜問題來說,當然是不夠的。更何況,在今天這個日趨開放和自由民主的時代;在這一切偉大的觀念、一切權威者的指示,都已不能不尋求人們理性去認可而後奉行的潮流裡;在人們普遍知識水準已日漸提高的現實裡;所以,本章接在前面對於時代和先生生平之後,注重在如何應用一個盡量客觀的態度,解說關於主義的各方面;期望本章的處理,能使所有愛國者的信仰,避開一般頑固、教條或者偏激和狂信的傾向。同時,也希望本章能為本書探討的各種問題,立下一個理性的基礎。從而,使得先生的思想,在今天這趨向理性的社會中,獲得更大的認同。能完成它在我們時代中更深更廣的發展。

註1:參看「全書」,頁一八六,民族主義第一講。原文如下:「甚麼是主義呢?主義就是一種思想,一種信仰,和一種力量。大凡人類對於一件事,研究其中的道理,最先發生思想,思想貫通了以後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所以主義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後完全成立。

為此,對於主義,本章由主義本身,概論到關於三民主義的若干基本問題,共分為五部份:

一、主義是因理性價值而確立

這是主義的信仰和一般人所謂的「信仰」不同的主要根據。它是以人們可以互相辯論,彼此驗證的理性為基礎和準繩而構築和發展的。簡言之在這構築和發展中,出現的「思想」,經過理性的驗證和辯論形成「信仰」,「信仰」的價值受到群體理性的認同,才形成「主義」的力量。

以下將這種性質剖析為理性的信仰、群體的價值、群性的體認與奮鬥三部份來把握。

甲、理性的信仰就靜態的方面看,它和其他各式信仰都只是一種接近完全融入活動對象的思想狀況,似乎不見什麼區別;但是就動態方面看時,理性的信仰卻一定顯現它生動和充沛的活力;並且,由於理性本身具有能夠思考和溝通生活中每一種可能性的特質,所以理性也常表現出對於周遭事件最完整的考慮和最深刻的反應。相反的,一般信仰,面臨問題時就往往缺乏這種充分的思考和選擇。讓自己落入少數的幾個習慣式的反應裡。簡言之,「理性的信仰」,才能做為主義的原胚;經由這人們可以驗證,溝通的細密思考,主義才可能具有高度的適應和發展的能力,成為沛然的力量。

乙、群體的價值:主義的另一異點,就是對於社會中某些現象的批判;以及對於某些理想,經由理性的思考去肯定。這是和前述理性的信仰關係密切的──這是對於理性的信仰,加上一個方向上的提示──也就是我們對於主義中的「信仰」,應該注意它是以社會群體的價值為方向的,而不是以個人一時好惡的價值為方向的。也正由於此,主義一定具有一種努力吸收社會裡,能夠涵蓋和照顧社會中多數人的價值和理想;經由這種吸收,從而把握社會群體發展的方向。也只有如此,主義才能經由人們所曾感受的公理和正義,彼此鼓舞於群體價值的呼喚,從而促成愛國者所希冀覺醒同胞、變革社會的大力量。

丙、群性的體認和奮鬥:這是在主義形成大力量時,一個必須認識的部份;人類是有個性和群性兩方面的生活的,前述對於社會群體價值的把握,事實上已觸及了這兩方面。在此,我們要提出的是信仰者自動抉擇的問題,如何在認清了群體價值之後,做群性的抉擇?試以我們原來習醫的先行愛國者來說吧。何以具有深厚天賦的人物,不肯滿足於在舊社會的成就和舒適,不肯專心於個人的功名利祿,即毅然地擇取了被他母親稱為「不幸」、「失敗」和「危險」的救國事業?〈註2〉這正是我們所應認識的。它所啟示給我們的已不僅在於肯定了群體的價值,同時即把個

註1:這是指先生的叔父曾經在族人的祝賀和期望下,到寧波作官,結果由於「翠亨村的一個質樸的熱心人不能抵抗寧波衙門裏的陰謀詭計,於是經過一番折磨,受了一番痛苦之後,他竟被檳逐出來了……」。為此,先生曾經一再受到母親的告誡。參看前揭林百克著,「孫逸仙傳記」,頁六一。此外,先生所受的危險,除眾所週知的倫敦被難可為一例外,茲引第一次革命失敗,南海、番禹兩縣的懸賞告示,節略如下:「現有黨匪,名曰孫文;結有匪黨,曰楊衢雲。起事謀叛‥‥謀反叛逆,律有明刑     ,甘心從賊,厥罪維均,嚴重拿辦,絕不從輕,城廂內外,兵勇如林,搜捕亂黨,決不饒人。惟彼鄉愚,想充勇丁,不知禍害,貪利忘身,一時迷惑,概予施恩,丟去紅帶,急早逃奔,回歸鄉里,安分偷生,免遭擒獲,身首兩分。特此通告,凱切簡明,去逆效順,共各凜遵。」也可略見先生的危險處境。引自胡去非編纂,總理事略,頁三0,臺灣商務,六0年臺一版。

人努力的方向投入群體價值的大方向裡;並且,不管在那方向上有多少的「不幸」和「危險」,前途有多少艱難,將群體價值努力地在我們同胞裡實現,就永遠是我們的責任!簡言之,理性價值的確立,做為革命主義的主要基礎,絕非一般的「思想」和「信仰」所可比擬的。正因此,它才能一方面得到所有的愛國者,不借奉獻自己地踐行,另一方面永遠避開一般教條的呆滯和頑固,發揮出理性的意義。試看先生在民族主義自序中所謂「尚望讀者同志,本此基礎,觸類引伸,匡補闕遺,更正條理,使成為一完善之書‥‥」豈不就是最好的說明?

二、主義是由現實來實現理想

這似乎已是個不需要解說的問題;尤其,對於浪漫的理想主義者或幼稚的愛國者,更可能會把它看做是已無需強調的觀念。然而,在此我們卻要指出它的重要性──試看,先生當年最感沉痛的是什麼?豈不就是人們用所謂「孫理想、黃實行」或「理想太高」的說法,來否定主義,阻礙革命的情形?這種辛亥革命後所發生的言論,正表示了部份愛國者,僅認識到革命的需要,即根本沒有確實地認清先生的革命做為一種在現實中重新建設,以實現理想的意義。這裡,我們擬將這個問題分為對於現實的認識與對於理想的追求兩部份來解說。

甲、現實的認識:在這個子題下,我們要指出,主義對於現實的觀察,除了一般的觀察之外,更要有去發現與理想相關的認識。它應該不同於一般理想主義者或愛國者,只是把現實的狀況用一些學術化的名詞加以敘述,或者把社會架構只用一套學術上的理論,給以完美的說明就算了事。事實上,對於真正理性的愛國者而言,完美的說明或弊病的呈現都是不夠的。我們要指出,如果只是現實的呈現對於我們的意義是不夠的──那樣的「呈現」能有多少踏實的意義?或者,人類的理性真就只能如此地為自己增加些聊天的資料,諷刺的題材和怨懣的話頭?只能造成這個社會裡人們越來越消極和頹廢的結局?──所以,對於現實的認識,主義的信仰者,一定要能在對所謂「現實社會」的種種觀察之外,去充分瞭解與實現理想相關的各種現實。一面認清每一個理想的障礙,另一面要能以理性維持自我的純淨和恢宏;否則,試想,當人認清了現實,就失去了「理想」,人生還有多少的意義〈註3〉!

乙、理想的追求:在我們的社會環境裡,有多少人是不甘心地生活在現實狹縫的鑽營裡?有多少人是盡量忘我地沉溺在個人名利的憧憬?主義的信仰者卻需要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中把持自己,培養對於社會真實的責任感,以及源自責任感的奮鬥勇氣。然而如何才能完成這種對於社會及理想的追求?以下,我們來探究在理想裡與現實的認識相關的兩方面:

1〉理想的現實性:它是指理想的建立,必須是根據現實中的一切來思考;當然,理想不可能等於現實,甚至於它與現實應該有相當的距離。但是所謂理想的現實性,所指的,是根據現實的認識,把握社會中應變及可變的現實,來設計完成理想的步驟;理想一定要建基在這樣的現實基礎上。這就更顯示了主義與其他埋想的區別,它確實不只是書齋中的「善意」,也不是一時激動者所可成就的。但是也只有由於這種現實的基礎,才能使主義在每一次挫折之後,就減少一次失敗,終能在一次次地奮鬥後,實現我們時代的理想。

註6: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題目。請讀者先予思考,再向下閱讀,因為.作者感到這是今天最大的問題。

2理想的犧牲性:它是在理想的追求上,必然應有的體認;也是前述「每一次挫折」上所呈現出來的性質。顯然,沒有一個真正的理性者在他的奮鬥中會害怕挫折,但是做為一位真正的信仰者言,所要預見的則不只是挫折了。愛國者更要預見各種犧牲,做適切的選擇──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等……──這種對於主義的犧牲,一面應該是經由前述群性的體認加強對於理性群體價值的肯定;另一面則是信仰者應該體認到理想與現實間的巨大差距,準備在理想的現實性下所設計的步驟中,付出最少的犧牲〈註4〉。

簡言之,「主義是由現實來實現理想」的觀念,主要的是揭示給每一個愛國者,對於自我的處境一定要有深切的認識,那麼不但可以消除時下一般所謂「理想太高,不能實行」的塞責說法;另一方面,後一代的愛國者,才能避免再次落入先生當年那令人憂憤不禁的悲痛局面。

四、主義、問題及學術

主義與問題的討論,在民國初年就曾經成為愛國者間爭執的焦點;主義與學術關係的提出,在此則是指近年部份學者吸收了歐美學術以後的主張──這是兩個相當有意義,但是由於當年時

註4:今天大多數人,在現實中除了抱怨,就常是自命清高做壁上觀。事實上,沒有相當犧牲的準備,是沒有所謂「理想」的。那樣的抱怨和嬰兒腹餓時的哭喊有什麼差別?壁上觀的清高者,豈非坐在高牆上看堤防潰決的愚人?請共同思考呵!

局顛沛,先生負責實際革命工作而無暇明白解說的問題──兩者對於主義的發展,都有著相當的影響。以下,為了減輕主義在這兩方面所可能受到的阻礙,更適切地安置主義在今天思想界所應領有的主導性地位,以促進國家社會的變革和進步,特把兩問題分別討論:

甲、主義與問題:主義既然應該如前所述,它是來自理性的,是在現實環境中尋求突破的,是為實現群體理想而成的思想結構。所謂的問題,就狹義而言,只是主義所要認識,並且要奮鬥而加以突破的對象;似乎並沒有必然衝突而需解說和處理的複雜關係。它們之間的問題,實在是由於前述調和派學者胡適主張「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並且指責主義中含有「成見」以及偏於「抽象」、「籠統」的缺陷而造成的。在此,除了我們前面對於主義三項解說,已具有破解這種指責的意義外;以下,將兩者之間值得認識的問題,區分為兩方面

1〉片面性及全面性:我們要指出問題和主義的研究方向,前者是偏於片面的,後者則是普及於全面的。一如研究方法上,原有所謂個體主義和總體主義之分;這是各有意義的。但是當我們看胡適由「這個問題的研究,那個問題的研究」轉而強調「這個制度的解放,那個制度的解放」「一點一滴的改造」以反對主義的「革命」傾向時;我們卻能明白地指出,研究方法上的個體研究固然和總體的研究各有學術上的意義,但是在民國初年中國的政治經濟問題,在內憂外患的煎熬下,絕不是所謂一點一滴所來得及改造;也不是不變動社會基礎,只做這個制度那個制度的解放所能解放的。簡言之,問題往往是片面性,雖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對當時的中國是偏於片面性以及缺乏現實意義的。

2〉妥協性與徹底性:研究問題的主張,強調各個問題和各種問題的存在,反對把問題抽象化。但是對於一個政治動亂和經濟崩潰的中國,問題多得不可勝數;彼此牽涉,相互反應;研究問題的主張者又反對抽象本質的探討,於是面對問題無限牽連和變化的現象自然由於走到了研究學問時價值中立的態度上,而形成了強烈的妥協性。相反的,主義卻由於既不反對研究問題,同時注重探討整個社會問題的本質,並且主義本身更具有堅決奮鬥理性自省和檢討的過程,所以在比較上主義就一定是具體行動的和比較徹底的。也正因此,關於主張「具體」,「少談主義」以及「不要回頭講調和,社會上自然有無數懶人儒夫出來調和」的胡先生,雖然一直堅持他反對「調和」觀點,但是在近代史上,對於中國實際性的問題,卻沒有什麼「具體」的作為;這種現象應該正是那種研究方式在當時具有深刻妥協性的證明吧〈註5〉。

然而,應予指出和強調的,理性愛國者絕對不能否認研究問題的意義,並且我們應該相信研究問題往往能為主義得到發揮和發展的根據。問題和主義之間其實並沒有什麼必然的鴻溝存在的。

乙、主義與學術、這個問題的提出,最早應可以追溯到民國八年先生與邵元沖先生關於「革命學」的雜談;但是在此,所要討論的卻是近來「三民主義學術化」的口號下,所應予注意而未充分討論的問題──今天一般所謂「三民主義學術化」,簡單地可以區分為三民主義做為思想體系的構架和對於一切西方學者研究成果的吸納兩方面;不幸的,兩者的發展都未臻於理想。前者

註5:請參考近來如唐德剛……等對於胡適與民國以來政治問題關係的論述。

造成體系的欣賞,常給真正的理性愛國者「華而不實」「沒有用」的感受;後者則總有「囫圇吞棗」和僅止於表彰先生遠見的情形,極少有能充分發揮學術研究中思想深刻以致主義更顯淵深和壯闊的作用──

1〉原料性與工具性:兩者相比較;首先應指出的是學術正如先生所說「凡一切學術有可以助余革命之智及能力者,全皆用以為研究之原料‥‥」〈註6〉對於主義而言,其原料性應該大於其工具性。一般以為學術為「人類的公器」,雖然也有其根據;但是,事實上,除了自然科學的成果和基本思想方法上的規則外,一切外國人文、社會學術研究的成果,通常一定受有它們原創者所處環境的影響。如果我國冒然以為方便就加以援引為工具,實在不如先生所表示「用以為研究之原料」的態度,來得實際。

〈2〉價值的追求與中立:前者是泛指所有學術研究而做的區別,這裡則是就近代歐美社會科學研究的態度而做的比較;我們應該認清近代歐美學術的研究常以「價值中立」標榜〈註7〉。我們

註6:引自全書,頁七二。係邵元沖先生問學,而先生答的話。

註7:請參看魏鏞著社會科學的性質及發展,頁一五三;該書即指出所謂「現代社會科學」是「主張學者研究社會現象時應嚴格遵守客觀的原則,耍儘量做到「價值去除」,使研究的過程及結果不受自己個人好惡的影響;以保持社會科學研究的超然性及可靠性。」然而,事實上,文中所謂的「價值中立」或「價值去除」,往往只是一種社會科學的研究者,以超然和可靠的表象,來用做摒棄個人的「社會責任」,甚或自甘淪為「工具」的藉口。因為事實上,絕對的「價值袂除」和「客觀」觀念,在現實社會中是根本需要深切商榷的問題。

撇開完全「價值中立」或「客觀」是否可能的討論,事實上今天「價值中立」的說法,已由留學學者的引入,有了相當的風氣;在這裡,我們要強調地指出,主義絕不是價值中立的,它是慎於判斷的,但更是追求價值和實現價值的──它是一種有力量的價值體系,是號召人們去共同奮鬥的──

簡言之,由以上的析辨,我們至少應該認識到學術做為原料的意義和價值中立的問題;正由於它的原料性,所以對於所有的學術予以認清。以及如何改造和加工的工作就是每個主義信仰者應該深思的問題。相反的,我們就應該認清,不論外國學術體系如何完美,內容如何精采,除了一些人類共同肯定的重要理念,外國學術資科實在不是我們所可輕易取用的。此外,由於學術的「價值中立性」與主義「追求價值實現價值」的態度截然不同,我們以後對於本國學術的研究,應該不但要突破西方學術附庸〈註8〉的形態,更要隨時避開學術中缺乏價值認同和價值追求的情形。那樣所謂「三民主義的學術化」,才可能發揮它原來深遠而恢宏的意義。

註8:關於西方學術上的附庸問題,有人常以「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的情形為例,以為學術的附庸形態,在這種情形下,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事實上,個人以為,真正的問題癥結,一是由於留學生在國內時,對於社會和學術的關係,缺乏深切的認識,以高深和時髦為學習的目標。一是因為留學生在國內受教育的時候,根本缺乏理性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從小就少受到思考和辯難形態的啟迪,只知向老師一股腦地學習如此,一旦遇到洋人那看來似乎結構謹嚴而深刻的學問時,當然無法分辨。只有「入主出奴」的去做西洋學術的附庸了。

四、主義的完成和發展

前面所提及,都是泛指革命的主義。以下除了仍做泛談外,引三民主義為例分為主義的完成和發展兩部份:

甲、主義的完成:究竟主義如何才能視為完成了?簡單地說,由○○主義名詞的提出,是否可視為完成?或其中若干主張具體化才是完成?或在一再的改組中,何時才可視為完成?這些問題都是應該把握的,我們以為主義的完成,由以上的問題看,研究者應該把握的是動的觀點,而以整個主義的體系和制度,確已能深植在現實社會中而推動變革時,才是它的完成;所以,主義約略都可區分為:思想上的雛型、主義的形成和主義的完成三部份。以三民主義的完成為例:

1〉主義的雛型期:是指思想體系的主要綱領的充分呈現,而不只是名詞的出現而已;例如:三民主義的思想雛型,不能僅以興中會綱領的出現為完成,應指經過民報發刊辭上三大主義的揭示、同盟會中思想的分歧、以及民國初年民生主義被忽視、宋教仁等失敗的教訓、至中華革命黨的振奮做為主義雛型時期的結束。

2〉主義的形成期:它也是一種過渡,這時期各主要綱領的內容日益充實。例如l:中華革命黨的振作,雖仍有一連串的不如意,但本期中先生主要的著作「中國存亡問題」、「民權初步」、「孫文學說」、「實業計畫」和「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等,都在本期中陸續的完成。同時開始了國民日報、建設雜誌和星期評論深入民眾的鼓吹。

3〉主義的完成:由於主義不僅是一種思想,更重要的是一種行動上的力量,所以主義的完成,必以思想體系和各種組織的完備,可以擔負歷史任務和時代使命為判斷;因此,以中國國民黨的改組、收回海關餘額、召集全國第一次代表大會、演講三民主義、頒布建國大綱、建立革命武力而果然首先枚平商團事件為其完成。

乙、主義的發展:主義的完成即如前述,是以深植在現實社會而能推動變革為完成;發展的意義,就應該仍是以所深植的社會現實為根據的。隨著國內外社會現實的變化,主義發揮它內在應變的活力去跨越或克服社會現實中不利國家社會正常發展的因素。茲舉兩個頗具啟發的例子於後:

1〉反共抗俄的提出:前述,由抗俄論到聯俄容共主張的轉變,顯然,就是由於社會現實的轉變於是,當中共和俄共已成為國民革命中民族、民權理想的障礙時,三民主義當然就應依理性的處理而轉化那聯俄容共為反共抗俄了。

2〉改革社會風氣的問題:前述的例子是個主義發展的好例子;在此,我們第二個例子則是一個急待發展的方向,今天,我們的社會中,社會風氣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它不僅造成了壞習氣,並且最近所發生經濟犯罪的問題,也顯示了過去這一方面我們實在缺乏充分的發展。所以我們特別需要重振我們思想體系中應有的朝氣和力量──這也是本書作者所深切自盼努力推動的方向。

2007年網路版的辯證論說──本書原作於1980年前後,本段論述三民主義發展,是以,1927年,當時國共因對社會未來發展的路線主張不同,兩黨嚴重分裂的時代背景,筆者以詳國民黨而略共產黨作立論;然而,時間轉移至2007年的今日,共產黨已改變過去路線,有與國民黨之三民主義,遙相呼應之際;關於三民主義的理論與實際,此時,應該如何發展以面對新局,如果理性愛國的讀者對於前面的論述有所體會,應該此時不難如中山先生所勉勵我們的「尚望同志讀者,本此基礎、觸類引伸」吧──此不贅。

五、餘語

三民主義做為一種能夠激盪風潮。挽救國運的主義;當然應該與一般的「主義」有所區分;應該加強對它的認識;本章的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對它的認識,以免主義的研究發展和推動,由於被混淆而影響到整個社會和國家進步的速度。最後,在前面具有建設性的認識之後,在此我們要提出給所有研究者,兩種值得注意可能引起負面影響的研究態度:

甲、西學先生皆固有之的傾向:這種傾向,就其動機來說,通常來自信仰者虔誠可敬的理由;遇到西方新學說,常就直接把它和先生的言論附會。結果,除了表面上似乎增加了先生的光輝,但是在正直而理性的研究者面前,反而造成牽強附會的惡感,影響到先生原來給人的光明而恢宏的印象。

乙、派別的傾向:這種傾向,原來並不是一個不好的現象。正常的差異觀點,在三民主義的統攝下,適當的思想激盪,只有更能推動整個思想體系的發展。但是今天派別的傾向,似乎遺忘了這種發展的意義。在三民主義研究上,前輩任卓宣先生及張益弘的爭執就是一種遺憾的現象;在政治上,三民主義又有不但反對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並且也反對自由主義的傾向;無形中,造成研究上的損失以及社會實力的折扣。

總之,理性愛國者呵,我們的末來還有許多應該注意的,讓我們互相鼓勵和提醒吧,願我們的理性能充分地發揮。接著,基於前面的認識,我們要進一步來認清三民主義所含的三大主義。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127&aid=213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