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國內思潮概觀〈三〉
三、調和思潮
在所有的時代中,有激進者和保守者的對立,就常有調和者的出現。當然,前述即已強調「保守」和「激進」都各有其正確性,我們在此也要指出調和思潮,也有它值得深思的特性。那就是對於習於我國傳統所謂「中和」、「中庸」及「折衷」的人們,常把「調和」看成是最好的途徑。其實,正如「和為貴」絕非普遍成立的其理;「調和」若僅以它處在兩派之間的地位而自認,不能對爭論的根本問題取得相當適切的處理,對於真正的愛國者言,是太空虛的、太缺乏意義的。以下將調和思潮區分為三方面來認識:
甲、實用主義:這是當我國各種思潮激盪時,由美國傳入的思想流派。面對各種主義派別林立,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以胡適和蔣夢麟為首;企圖以「少談主義,多研究問題」的態度,跳出派別的爭執。並且以「實用」的觀念批評傳統承襲下來的保守思潮;以「實驗」的觀念做為「真理唯一的試金石」;以「工具」和「功利」的觀念做為它對思想的基礎態度,來完成它的主張。至於何以曾經激烈攻擊傳統文化的實用主義,我們把它視為調和派?那是由於在實用主義中,所著重的只是態度的堅持,它對傳統文化的猛烈衝突,是由於傳統文化中「不實用」的態度激怒了它;但在其他方面,儘管它主張過「所有革新家的責任只是認定『是』的一個方向走去,不要回頭講調和‥‥」〈註7〉然而它在我國只是研究態度上的堅持,實在不足以成為正面的激烈潮流。
註6:當年代表國家社會主義的青年黨,由於曾受到國內政治環境的不幸壓力,以及國際上國家社會主義法西斯這派惡行的影響,所以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今天,則仍然由於政治環境的不良加以內部份子的墮落,所以失去了它內部的團結,而四分五裂。
註7-引自胡適著,「胡適文選」之「新思潮的意義」部份。頁五0。遠東四二年版。在這句話中看來很激進,似根本反對調和,但是仔細思考,正由於它不思考那一點是應肯定的「調和點」;所以,他遇到困難就得「停頓」。也正因此,很容易成為沒有原則的「調和」一種「和稀泥」。所以在此,我們應將之看做調和思潮的一部份。
乙、村治主義:村治主義的主要人物,當然數梁漱溟先生最著名,他的調和表現在文化上的,是他在「東西文化及哲學」一書所主張,相當保守性的,把中國文化安置在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借傳統讚許「中庸」的態度,讚許中華文化。但在政治上則主張根本跳出西化派〈指實用主義〉和俄化派〈指共產主義〉的窠臼,走鄉村自治的道路。它這政治上的主張,是基於他感到中國人缺乏地方自治的堅實基礎;所以才會被官僚和軍閥欺負;就因此,村治主義特重教育,主張「要養成農人的身手」,「要養成科學家的頭腦」,「要養成藝術家的興味」,「要養成社會改造家的精神和熱心」〈註8〉。這是傳統文化保守派頗為值得稱讚的新方向,可惜時局動盪,教育的成效不易發揮,所以村治主義未能充分發揮出來。
註8:請參考梁漱溟著「漱溟卅後文錄」頁一四五~一六九。地平線出版社六十年十月初版。
丙、自由社會主義:這是當我國思潮激盪時,由英國傳入的思想流派。它的代表人物以張東蓀、張君勱等為主要。前者涉獵極廣,對倫理學的注重,使他批判科學,後者則吸收了德國我倭鏗與法人柏格森的非理智觀念,以及德國大哲康德的理性批判精神,主張政治上多元國家主權論。兩人皆受基爾特社會主義的影響,至民國廿年組國家社會黨,即是今天中國民主社會黨的前身〈註9〉。
註9:今天代表這自由社會主義的民社黨,除了也曾受到國內政治環境的不幸壓力,則由於它所承襲的是梁啟超一脈偏於單純士大夫的維新觀念。根本難以適應我國不良的政治環境中的奮鬥。所以它比前述的青年黨,更為消沉。
四、餘語
以上所述,已概要地提示了那個時代中思潮激盪的情形,先生的三民主義就是在那樣一個急遽轉變而各拘一是的環境中完成和發展的。在那個大時代中所發生的一切,我們盡量客觀地敘述,讓愛國者讀完本書後再自行去判斷吧──不過願先略引先生對於保守、激進和調和三派的一點話頭,希望能有助於讀者以後對先生的認識和把握──先生對保守派提出「本大總統的性質,生平是愛革命的‥‥」;對激進派提出過「和平、奮鬥、救中國」;對於調和派則有「要徹底」的主張〈若讀者急於印證這三方面,可先讀本書末章三民主義的真精神〉。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