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熱烈的三民主義
市長:泥土‧‧‧郭譽孚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熱烈的三民主義】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原論──三民主義之研究〈原於1980年自費出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第一章清末民初國際史實概要〈三〉
 瀏覽510|回應0推薦0

泥土‧‧‧郭譽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四、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做為一代知識份子領袖的中山先生,及身所見的最後一次大戰。先生對它的重視,我們可以由名著「中國存亡問題」的宣告中看出。確實,近代世界的一切,這次大戰中,實早已暴露無遺了。尤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次「歐戰」對於我國愛國者所揭示的帝國主義本質及其修正,以及終於造成世界悲劇更大的發展的社會帝國主義的興起:

甲,帝國主義本質的再現及修正:雖然,在前述日俄戰爭之題下,我們已提及帝國主義的面貌。但是,明白地,卻更應該說,歐戰的發生,更證明了它的本質:

〈1〉面貌的再現:這時所表現的,一面是德意志所稱的「德國政府為了增進人類的福祉,並且不使其本國人民遭受損害起見,現時被迫要充分運用其所有之各項武器以繼續從事求生存之戰爭‥‥」另一面是英大帝國也頗「道德」地宣稱:「英國應當團結以保衛國際公法,以及保護弱小國家,認為在此情況下侈談和平將是一種道德上的犯罪。」〈註21〉而大日本則為了「信守」英日同盟,「信用的」派兵進入我國的山東。當時交戰國的雙方,都自稱是對邪惡作戰的十字軍。然而事實又是如何呢?

  2〉戰爭時期的侵華本質的變貌一次大戰前後帝國主義的面貌即一再令人難以信任。所有真正的研究者,就不能不把帝國主義的爭奪和列強對於日本的提攜做一貫的思索:原來第一次大戰並非一蹴而發,它是以帝國主義長期衝突為醞釀。在英、美、法與德、俄、意的對峙下,英國當時以世界日不落國的威勢受到後起德、俄、意各國的威脅,戰爭日益迫近時,扶殖日本是具有維護英、美在華利益的意義。簡言之,其中所代表的是英美在東方採取了以日本制衡俄國勢力的方式。不但仍保持了侵略的本質,並且所引入的日本,也遂有經過前述甲午、日俄兩次戰爭步上了帝國主義的後塵註22〉。

3〉帝國主義的修正在此,我們要指出的是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和平原則的意義。雖然,我們都知道,在歷史的事實上,它所主張的「反對秘密外交」、「提倡民族自決」,以及「不賠款、不割地」的號召,根本與注重市場、原料及戰爭利益的帝國主義本質相違背。但是它的提出,無疑的表示一種承認、一種鼓勵。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帝國主義所賴以統治的神話──不論是白人負擔論或教化主義──在基督教大國間的殘酷事實和十四點和平原則的提出後,實已不能不隱退和修正,終於乃能廣泛地形成民族自決的巨大趨勢。使得帝國主義開始漸如和平原則所示,做形式和本質上的若干修正。

註21:本節各引語,皆引自周恃天譯,西洋文化史。頁一一五九。黎明文化事業六五年三月五版。

乙、社會帝國主義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另一重要史實,則是在大戰中所出現的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社會主義的俄國。它代表了當時帝國主義社會結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的併發。在某一意義上,具有人們厭惡帝國主義和憧憬新社會的表現。然而,不幸的,它由於一種反民族主義的發展,也終於步上了通往帝國主義的另一條道路。對於以上史實所應提出注重的有三方面:

1〉俄國革命成功的意義:俄國革命以前,歐洲各國早就曾受到社會主義的思潮和行動的威脅。但是,即使一八四八年當社會革命的浪潮最激盪的時代;也未曾建立一個真正穩定的政府。因此,俄國的革命的成就,自然就成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轉?;尤其,當新的革命政府竟能面對英、法、日各國的武力干涉而逐漸完成獨立自主邁向強大時,更給與所有社會革命和民族革命者相當良好的印象。

註22:除請與前段列強對日本的提攜部份合看外,著者以為,列強之提攜日本,由甲午之戰和日俄之戰到韓戰後日本的復興,主耍的,除了由於日本民族性中確有若千優點可資利用,最根本的兩個扶殖日本的因素,一是企圖將中國永遠束縛在殖民地或次殖民地的地位,同時又耍排斥俄國勢力就近的染指。另一是由於日本地小物稀,即可扶殖以暫行阻遏俄帝南下。更沒有如中國地大物博,一旦強大列強必然無法繼續掠奪和駕馭的憂慮。更深地簡單地說,列強之所以支持民初軍閥割據,醜化國人自治及自強能力,都是以這種私利的居心為其本質的。

2〉俄國革命成功的外交面貌:這對於俄國社會帝國主義的形成極具關係首先它因革命而脫離歐戰盟邦時,向世界公佈了協約國之間各種秘密條約,把協約國表面為了公理和正義而戰的面具完全揭破,並且在宣佈無割讓,無賠款,公開外交及人民自決權的和平原則後,與德國訂立的和約,其中損失領土佔全部的四分之一,損失人口佔全部十分之四,農產品佔十分之三,工業佔十分之五,更是給與外人追求和平的印象。而民國九年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的和約,民國八年、九年兩次放棄在華特權的宣言,都是俄國革命成功的外交面貌。

3〉俄國激烈的謬誤前述兩點,和本段社會帝國主義的形成的標題,看似無關;其實,正由於以上兩點和標題似難相聯,才使社會帝國主義在複雜而不友好的世局中成長,終於表現出其猙獰的面目。也正由於以上兩點,才導致各國激烈的愛國者往往難以察覺地落入它似乎完全平等對待的圈套。而我國國民革命中武漢政權的發生,正表示了激烈派對於俄國革命的認識,實有商榷的必要政治領導上:根據俄國革命來看,它的成功應該在於列寧返國,以及沙皇時代由於被血腥鎮壓而「到民間去」的革新份子在民間相應提高了人民的可能覺悟。其實我國北伐前後民間的普遍覺悟即成問題,而竟由俄共遙控則更顯示了激進派根本的荒謬。

文化促進上:俄國的文化發展是短暫的。早期在羅馬人、蒙古人及日耳曼人的奴役下,完全自立的歷史只有五百年。與我國自漢唐以來,成熟已兩千年以上的文化相比較,俄國文化是野蠻而具神秘傾向的;我國的文化則是圓熟的,與道德人文傾向的。

國家經濟上:儘管二十世紀初的二十年中,俄國的國家經濟發展,遠比不上歐美各先進國家的進步。但是革命前夕,俄國在企業組織上,已有了各業的托辣斯和辛迪加,在工業上,鋼鐵生產達世界第五位,石油生產世界第二位,商業上國外貿易的出超約兩億盧布〈註23〉。而我國當時不但企業組織尚未充分現代化,工業水準低落,國外貿易更是入超以億計。社會中只有大貧小貧的區別。兩者的環境差別太大。

簡言之,俄國革命在世界政治及經濟發展史上,固然確有某種相當的地位。但是我國激進派的愛國者,在這方面企圖步武俄國革命的路線,已是一種錯誤,至於甚至不惜無謂的犧牲,高呼「無祖國」的口號,就更是不可原諒的了。︵請注意中山先生對於俄國的革命絕非這種錯誤的態度,簡要請閱本編第四章中山先生的生平第五節丙段「由俄國革命到孫越宣言」。詳細請看第四篇第四章民生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比較。︶

以上,用寥寥數千字來勾勒這近代百多年的時局擅遞;當然,它要完全鉅細無遺的把握時代的全貌,是一定難免遺漏的。但是,就本書而言,請把握它已提到的一切。那是做為一代愛國者之領袖的中山先生,所曾觀照或親歷的歷史事實!那些先生所思想的對象,所面對的事實他是如何思考?又如何領導所有愛國者在那樣的時代中塑造社會的理想──

  23:請參考李邁先譯「俄國的過去與現在」上冊。頁一八一~二一0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127&aid=212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