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真正的台灣史研究
市長:泥土‧‧‧郭譽孚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其他【真正的台灣史研究】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非專書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第三章 感化與同化的再奠基〈1919~1932〉 第二節、「再奠基」, 當時我台灣社會生活的實際 之 十
 瀏覽383|回應0推薦0

泥土‧‧‧郭譽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第三章 感化與同化的再奠基〈1919~1932〉

第二節、「再奠基」, 當時我台灣社會生活的實際

其二 社會覺醒的運動

四、青年與學生反抗運動的蓬勃

日據初期,在殖民統治者血腥宰制,社會漸趨於安定之後,官方雖欲長治久安,卻不肯澈底省思所作所為,強詞奪理地以其所謂「排斥同化政策,反對內地延長主義,不願做一個日本國民的人,除卻退出台灣以外別無他途可走」 之類的觀點,威壓我先民;在前期,我先民親歷殺戮慘劇,其時入學之青年學生多是餘生者,自然少敢抗爭;進入本期,除了血腥殺戮印象隨時間變淡外,又恰遇世界自由與民主的浪潮之沖擊,日本國內政治傾軋,動盪不已 ,島內社運興起,自然青年學生不肯委屈而反抗的情形會增加。

上期雖也發生了像前及的國語學校師範部的「清國奴辱罵事件」、「跳窗退學事件」與「台中商業學校聯合罷課事件」,但是,我們所知道的反抗事件,確實較少,尤其,相較於朝鮮1910年被日本正式合併後的反抗言,確有此情況。 不過,那是對於完全不知我台灣先民曾遭受慘絕人寰的攘逐殺戮政策者而言的;本研究深知當年我台人被迫害的種種慘史,知我台先人此時之猶能抗爭,已屬不易,故雖我青年學生抗爭之規模不是很大,仍覺應該一述──下面舉出一很小的,但對於我們島嶼教育卻影響不小的「1924年的臺北師範學校騷動事件」為例。

該事件發生在1922年官方自吹自擂的「台灣教育令〈1922〉」頒行後不久,我們學者有稱,「師範學制改革,教科書亦開放,始得採用文部省審核通過,經台灣總督府認可之教科書。從此台籍生所學之教材程度較過去提高許多,與日本國內師範生漸無所差別。」 ,好像該學制改變是多大的進步,進而該事件就僅是校方對於學生旅行的問題處理不當下的「騷動」而已。

然而,「學制改革」所及,如果只是改用一本好的教科書,教學品質就會進步的話,所有著名的學校,豈非都不值得大家報考,只需要自行買一本好課本了? 因而,此次事件的原因雖在我們主流學者的研究中,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我們卻要指出此次事件的意義重大,正顯示了殖民統治者平素教育態度上的嚴重錯誤;因而,該次事件竟由旅行事件轉成了七百餘名學生宣言「寧死不回校」的大事件。請看其宣言直指學校當局腐敗之實際,稱:

「重形式、輕實質,輕視有實力的教師,多換無實力的小公學校訓導來充作教師,禁止學生多讀參考書、雜誌類,輕視學生人格,常常搜查衣袋箱筪,等閒學生的疾病治療,內台人的差別待遇,師弟如同仇敵,沒有愛情等……」

一般言,我台人公學校學生的就學率低;1915年以前,國語學校的師範部和國語部相當於我台人的中學校,但台籍生入學者極少;公學校的學生較多,但學生年齡大小參差,加上公學校編班上有跳級制度,抗爭的行動能力應該也較小;且如前述校方在教學上「馬虎」、「不嚴格」,教材的程度低,在課堂上發生衝突的機會,似乎應該較少。 相對的,1919年「台灣教育令」頒布後,由於我台人有了較多的升學機會,台人可升學的學校增加,學生數自然增加了,加上世界社會思潮動盪的影響,學生運動的增加應該是正常的發展 。

社會的覺醒,一旦開始,通常很難停止,因而常被稱為「啟蒙」;從此看見了真實的世界,開始思考愛惡欲的種種現象;追求自身更為合理與進步的人生。1926年,自稱為「台灣人唯一的言論機關」的「台灣民報」上的這一段刊於其該報封面的質疑,應該可以成為我們認知那個時代的參考──

「已經過三十多年了。政府當路至今還不省察古今史鑑,不順應世界大勢,仍執無方針為方針,急開母國人本位大學之路,緊閉台灣人特殊參政之門,藉名民眾幸福,實行特權壟斷,……。若槻首相前日在眾議院曾說『對於台灣統治,將來要設台灣議會,或是要選出代議士來中央議會參加,現時卻還沒有確定。』又……說『對於台灣統治,將來想要使漸進於自治的狀態』。就此首相的兩宣言看來,現在政府還沒有確實進行的成見,臨事僅以『時機未到』的套語來糊塗一切。……這樣沒有確定統治策的政府,怎麼得望殖民地統治的成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077&aid=714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