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股票長期投資第二站
市長:蕭金星  副市長: Y安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商業理財股市期貨【股票長期投資第二站】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聯合報將我那1,300,000人看過的系列 藏起來的理由
 瀏覽1,237|回應4推薦0

cathy20048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將我那1,300,000人看過的系列 藏起來的理由


我原本有一欄 與此列同名的
Fw: JUST IGNORE THIS IF YOU and your friends or your rivals do not invest any.
https://city.udn.com/3446/2908756?tpno=0&cate_no=0
超過 1,300,000人看過

因我罵了 FED 與大陸央行 中南海等 尤其重要的是
我指出美國正在對第三世界 又以越南為重點打擊之地
所以聯合報就不聲不響地把該欄位之文
連同近 2,600 篇收件人的電郵地址 統統藏起來了

聯合報在此為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作狗腿
留下了千古罵名
我希望大家譴責此事
從此解決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宰制與剝削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446&aid=2908752
 回應文章
前任審計長David Walker: 美國現在的處境和羅馬帝國命運相似 社會道德觀與政治文明淪喪 過度自信以及過多戰爭 以及不負財政責任的中央政府
推薦0


cathy20048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前任審計長David Walker: 美國現在的處境和羅馬帝國命運相似 社會道德觀與政治文明淪喪 過度自信以及過多戰爭 以及不負財政責任的中央政府




〈分析〉別再越補越大洞了!美國需要大蕭條的6個理由
鉅亨網程宜華.綜合外電
2008 / 08 / 13 星期三 21:00
http://news.cnyes.com/dspnewsS.asp?fi=\NEWSBASE\20080813\WEB2200&vi=41231&date=20080813&time=21:00:32&cls=index1_headline


才在30個月前陷入衰退的美國經濟,現在再度重回泥沼。當總統布希正在北京奧運上一派輕鬆時,華府官員則忙著粉飾太平,只公佈一些看起來好像不錯的數字。不過 《MarketWatch》資深主筆 Paul B. Farrell卻指出沈睡已久的美國,該是被人用力搖醒的時候了!

在去年11月曾寫過一篇名為「美國需要衰退的11個理由」的 《MarketWatch》資深主筆Paul B. Farrell,隨著這段日子以來美國金融業持續惡化,他發現情況越來越糟了。財政部長 Henry Paulson根本毫無長期計畫可言,只是一昧地讓華爾街斯所有的金錢機器能夠先暫時重新運作,直到金融業精疲力盡的時刻,也是他一鞠躬下臺,把爛攤子丟給新政府之時。

雖然多數經濟學家都樂觀預估在2010年前,美國房市將有望出清成千上萬的庫存房屋,經濟研究機構 RGE Monitor也認為事情沒這麼簡單,美國政府的援救計畫可能將無法阻止Fannie Mae與Freddie 步入嚴重破產和被收歸國有的命運。

Paul B. Farrell 痛批指出,無論是華爾街、產業界或是政府,在過去諸多歷史經驗裡從未學到教訓,只會冥頑不靈地宣導著經濟成長還要成長、淹腳目的股票紅利,更張開雙臂歡迎牛市,不管有幾隻,但是過去 8年來股市又幾乎在原地踏步。

在景氣好的時候,這些人大力推廣著「自由市場」 (free market)的理念,但是當貪婪的泡沫破裂時,卻宣佈出一些所謂的規則讓全民來埋單。

這正是為什麼 Paul B. Farrell堅信美國需要一個全新的發展策略:停止所有亡羊補牢的政策,放手讓市場自行運作,讓一個良性的「蕭條」(Good Depression)來好好整頓整頓美國的經濟,順便打掃一下淩亂不堪的房市,以及治癒充滿貪婪膿包的惡臭人性,讓美國人找回最原始正確的價值觀。否則,再這樣下去,現在的衰退可能將會演變成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

至於為何美國經濟會需要來一次蕭條才能重生呢? Paul B. Farrell列出了 6個理由:

■ 美國資本主義的靈魂生了病

Paul B. Farrell 認為,美國真正的問題並非出在經濟本身,更不是市場和政治,去辯論這些毫無意義,只會讓大家無法注意到長期性的問題。

的確,現在美國人感受到了經濟衰退的痛楚,但這些痛楚只是一種症狀。

因為自從千禧年來,美國已經出現太多令人作嘔的負面新聞,基本上可以說美國人已經麻木了。真正的問題其實出在美國人的思想,深植在靈魂裡的信念在過去這幾年已經淡化,於是價值與道德觀念漸漸融化成一灘。正如《The Battle for the Soul of Capitalism》(暫譯:資本主義靈魂一戰)書中所闡述般,美國金融體系在一個理念頹敗、信用破產的社會中逐漸被破壞殆盡,奪走投資人數兆美元的財產。

75年前,在兩任親近企業界的總統下臺後,被寵壞的華爾街陷入貪婪、無能和過度樂觀的陷阱裡,現在該是付出代價的時候了。就像《心靈地圖-追求愛與成長之路》裡提到的,「人生有一連串的問題要應付,我們該選擇解決還是抱怨?停止呻吟,捲子袖子來面對問題吧!」

■ 展現出自我毀滅性的泡沫思想

過去10年內,美國房價飆漲了 85%,呈現一種空前的非理性熱潮。現在美國空屋庫存暴增,許多城鎮宛如鬼城。高額信貸線正處於危險狀態,相關企業的減記金額目前共計已經高達 2兆美元,而美國自己還有 3兆美元海外戰爭與10兆美元的預算赤字要解決,顯然未來的路不太好走。

曾在 8年前以「非理性繁榮」一詞 (Irrational Exuberance)震驚市場的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家Robert Shiller,認為泡沫主要是一種社會現象,非得等到我們去理解助長泡沫形成的過成並選擇放棄,才有可能阻止它繼續形成。

市場對泡沫的預期好比一種傳染病,是會引發全國大流行的。Robert Shiller表示,最近的泡沫形成如此之大的原因,在於之前社會普遍存在樂觀的氣氛,而華爾街上的金融機構竟也開始隨之起舞。

Robert Shiller再次重申他的警告,美國的景氣正面臨了一場超級大逆轉,經歷過兩次「多頭傳染病」的金融體系,現在上演的是第三次傳染病,這是這一次傳染不是樂觀,而是「非理性的悲觀與絕望」。在信心低迷的氣氛中,美國的經濟問題將會比實際上來得更為嚴重,許多社會問題將會隨之而來。於是,一個良性經濟蕭條將會有助於撫平市場的騷動。

■ 美國人終於憤怒了

上個月在《華爾街日報》裡,有篇文章名為「為什麼美國民眾不憤怒?」(Why No Outrage?),回顧美國歷史上幾次離譜的金融事件,最後都以嚴懲收尾,但是為什麼這次由華爾街造成的幾兆虧損,社會的回應卻是一片沈默?是不是美國民眾太過寬容?

Paul B. Farrell 認為這談不上寬容,這根本就是一種麻木不仁。由於恐懼壟罩了投資者的雙眼,於是他們選擇換掉現在的惡魔,換上另一個惡魔。

不過,現在當金融機構正愁著發不出獎金時,市場已經開始憂心華爾街將會耗盡企業最後一絲希望,乃至於整個國家的金融體系。於是一個良好的經濟蕭條,將會帶來市場的憤慨,迫使真正的改革出現。

■ 跳出框架

眾所皆知,華爾街一貫的獲利公式已經遇上瓶頸,這些印鈔機宣告毀壞,要維修可能要花上個幾年的光陰,以及賠上幾次虧損。

Merrill Lynch(MER-US;美林)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間公司日前宣佈出售新股,稀釋了現有股權 38%,現在股價大約是2004年時的一半。《華爾街日報》主筆 Dennis Berman指出,美林現在要回到2004年時本益比的水準,需要28億美元的獲利,而非銷售額。

只是不幸地,美林的現金牛事業 (衍生性商品、重新包裝的資產抵押證券等) 過去10年來雖然給公司帶來龐大的收入,但現在大多數已經失去了舞臺,使得這間傳統的金融機構背上壓力更為沈重。

針對這些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削減成本,或是想辦法擴大市占率。

然而現在政府又不斷端出一些高風險又愚笨的政策,甚至還在企業的說服下開始在 2.3兆美元養老金上打主意。「趕快阻止他們把美國經濟推向真正的大蕭條吧!」《MarketWatch》主筆Paul B.Farrell道。

■ 防止美國衰亡

現在的美國,並不想採用什麼太痛苦的改革手段,只希望能用過去治理國家的經驗,期盼能消除未來幾十年的斥字以及維持經濟成長。

前任審計長David Walker更有一番驚人的比喻。他認為現在美國的處境,和歷史上強大的羅馬帝國之命運極為相似,同樣都是社會道德觀與政治文明的淪喪,同樣都是過度自信以及過多戰爭,同樣地最後再加上一個不負任何財政上責任的中央政府。

從更遠的歷史角度來看,其實許多文明都會曾出現過急遽下降的趨勢,事實上,一個社會通常在其人口、財富與權力達到巔峰後的二十年裡,會漸漸開始衰亡。

Paul B. Farrell 警告,華爾街現在面臨的不只是統計出來的衰退而已,美國的貨幣體系、金融體系和稅基正在逐漸耗盡中,面對國際上新勢力的崛起,簡直不堪一擊。

■ 好戰個性有望改變?

布希總統曾說過:「我是一個戰爭總統」。

Paul B. Farrell 認為,基本上,美國經濟驅動的力量,幾乎來自戰爭和擁有好戰特性的美國人民。他們用 54%的稅花在戰爭上,軍事支出佔全世界的 47%。在一個半世紀前,當時總統艾森豪(Eisenhower)就曾警告這些複雜的軍事工業,將會導致美國走上破產一途。

但是美國還是堅持走著自己的路,現在的經濟基礎仍建立在國際戰爭與災害上,產生出的豐厚暴利讓許多人甚至認為美國在國際間蓄意製造事件來大發災難財。

「一個需要穩定成長的經濟體,卻不斷的阻擋金融環境的監管政策,這在最後將會導致自身的災難,無論是軍事、經濟或是財政上都會遭殃。投機資金熱愛短期獲利的傾向,已經讓美國股匯雙市與房地產紛紛陷入危機。」曾著有《驚嚇主義》(The Shock Doctrine)的知名反全球化作家Naomi Klein表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446&aid=2981633
Bernanke 在其備受學術界稱道的學術著作《大蕭條》中提到:唯有 1933~1935年對金融系統修複的『新政』才推動了美國經濟緩慢地從大蕭條的陰影中走出來
推薦0


cathy20048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Bernanke 在其備受學術界稱道的學術著作《大蕭條》中提到:唯有 1933~1935年對金融系統修複的『新政』才推動了美國經濟緩慢地從大蕭條的陰影中走出來
https://city.udn.com/3446/2908752?tpno=0&raid=2961750&cate_no=0#rep2961750



鑑古知今 美國政府一再干預救市 反將引發經濟衰退擔憂
鉅亨網張大仁.綜合報導
2008 / 07 / 28 星期一 18:51
http://news.cnyes.com/dspnewsS.asp?fi=\NEWSBASE\20080728\WEB1622&vi=34196&date=20080728&time=18:51:18&pagetype=index1&cls=index1_topline

7 月以來,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衝擊波,原本被期待會逐步消除;但美國兩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再陷金融困境,使得「次貸危機」進入了更加動蕩、更加深入的階段,這意味著美國經濟已從最初的「次貸」領域,向整個金融領域和經濟基本面蔓延,也迎來了以美聯儲為代表的政府力量試圖再次力挽狂瀾、「拯救」房利美與房地美的強勢干預行動。

《中評社》引述媒體報導指出,面對美國繼續動盪的金融市場,美國媒體發出了「美國經濟是否步入大衰退的周期?」的追問,有些權威雜誌甚至還聯想起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步入「大蕭條」的年代。種種跡象表明,美聯儲正試圖借鑒化解歷次經濟危機經驗,尤其是借鑒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中「新政」的干預手法,化解日益惡化的經濟危機,避免美國經濟進一步滑入「蕭條與衰退」的漩渦。

《廣州日報》日前分析報導指出,美國有一家媒體刊登了一幅漫畫:油桶從天上往下砸(指高油價),白宮的房子搖搖欲墜(指房價下跌),人們紛紛朝外逃(指市場信心缺失),只有布希在陽台上高喊:「我們仍能渡過難關!」如此場景,正是全球對當前美國經濟險象環生狀況的真實寫照。

報導指出,美國眾議院 7月23日通過總額達3000億美元的綜合住房援助法案,時刻準備向房利美和房地美提供足夠信貸,幫助兩家抵押貸款機構走出困境。此舉拉開了政府第四輪「救市」的序幕,也拉開了全球對美國經濟可能步入衰退的深度擔憂。

時序拉回2007年 3月,美國第二大次級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破產,拉開了次貸危機的序幕。縱觀一年多來美國經濟的運行軌跡可以看到,由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動盪,已經發展到了「第四波」。

報導表示,次貸引發的第一波衝擊,始於去年7、8月份。當時危機集中顯現,大批與次貸有關的金融機構紛紛破產倒閉或申請破產保護。2007年年底的房地產數據顯示,美國房產市場達到15年來最糟糕的水平。

第二波衝擊則是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銀等全球著名金融機構,都因次級貸款出現巨額虧損,市場流動性壓力驟增,使得全球金融系統受到極大衝擊;

第三波衝擊出現於今年 3月份。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瀕臨破產,迫使美聯儲緊急向其注資,大幅降息75個基點。在美國財政部長 Paulson、美聯儲主席Bernanke共同撮合下,最終由摩根大通並購了貝爾斯登。

第四波衝擊出現於今年 7月份。 7月14日,美國一家位於加州的房貸機構 IndyMac銀行宣布倒閉,在短短11天中被儲戶提走了13億美元,這也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大規模的倒閉銀行,僅次於1984年破產的伊利諾伊國民銀行的規模。

有些華爾街分析師認為,未來美國將有 150家銀行會倒閉。與此同時, 7月21日,美國兩大抵押貸款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股價一度被「腰斬」,昭示著次貸危機「第四波衝擊」的到來。

截至 7月為止,美國「次貸風暴」的蔓延,已經導致美國80多家房貸機構紛紛破產,全美10大房貸機構僅剩幾家,整個房貸市場的基本架構已經遭到嚴重破壞,預示著美國經濟衰退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報導認為,次貸危機的嚴重性已經滲透到了民眾的日常生活,沉重地打擊了美國消費者的信心。據統計,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2007年 1月份為 110,此後是一路下滑,至今年 6月份滑落至50.4,使得消費者信心指數降低到了1982年以來最低點。美國個人消費開支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2/3,也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因此消費信心的低迷最直接地反映了美國經濟前景不容樂觀。

如果說2007年年底、2008年年初人們對美國經濟是否開始衰退還存在爭議的話,如今類似爭議則逐漸成為定論。此前,以美國政府為主的官方更多對美國經濟持有樂觀態度。但房利美和房地美再陷入困境的現實,使得先前的樂觀預測一掃而空。

面對信貸危機、房市惡化、零售疲軟、股市大跌的情勢下,美國政府頻繁出手,雖然對市場起到了一定的安撫作用,但也產生了「衰退即將到來」的預期,使得恐慌的幽靈在市場上空遊蕩。一些經濟學家早就得出結論:美國經濟已經陷入衰退,或正處於衰退的邊緣,而且,美國的這次經濟衰退持續的時間可能更長,由次貸引發的美國消費動力疲軟和信貸萎縮,將至少持續 2-3年,即2010年前美國經濟不會走出低穀。

對於次貸危機的深遠影響,美國金融界大腕的「話語」頗受關注。金融大鱷George Soros和美聯儲前主席Alan Greenspan均沮喪地表示,次貸危機是發達國家金融市場60年來最深重的危機。

如果說次貸危機引發了「第四波衝擊」的話,那麼政府的「救市行動」也進入了「第四輪拯救」,顯示了美國政府對經濟惡化趨勢的高度關注,其救市頻率和力度異常罕見。

當去年 3月次貸危機初露端倪時,美聯儲最初採取了「安撫」策略。很顯然,政府當時並未意識到「次貸危機猛於虎」。去年 5月17日,美聯儲主席Bernanke在國會作證時信心十足地說:「次貸危機不會對其他經濟領域或整個金融體系造成嚴重影響,次貸危機已經得到控制」。

第一輪救市。隨著次貸危機的發酵,美聯儲從去年 8月被迫放棄了實施兩年之久的貨幣緊縮政策,進入「降息周期」階段,此為「第一輪救市」。去年 9月18日,美聯儲一舉把基本利率下調50個基本點;2008年 1月21日與22日,面對美國股市爆發「黑色周一」和「黑色周二」,迫使伯南克10天內連續兩次大幅度降息 125個基本點。

第二輪救市,2008年 2月13日,布什簽署減稅168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法案,通過刺激消費避免經濟陷入衰退,此為「第二輪救市」。由於市場流動性缺失,消費者與投資者信心進一步下降,美國宏觀經濟可能步入衰退,也是布什緊急減稅的重要背景。由於減稅的真正實施拖到了5月,大部分退稅對象在7月才收到退稅支票,減稅對刺激經濟的正面影響,至此並未顯現出來。

第三輪救市,面對全球著名金融機構因次貸危機引發的巨額虧損,美聯儲聯合了西方央行聯手干預,分批次給遭受重大損失的銀行注資,此為「第三輪救市」。

據統計,西方10國共向市場注資2000億美元,緩解了因次貸危機帶來的流動性不足壓力,一定程度減緩了恐慌情緒的蔓延。

第四輪救市, 7月23日美國國會通過一項議案,內容涉及救助包括美國兩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及深陷次貸危機的美國房奴,此為「第四輪救市」。在財長保爾森看來,「房利美」和「房地美」持有的巨額抵押貸款對穩定美國金融市場至關重要,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政府不得不救。

這是歷史上最大一次政府干預股市行為。1929年,美國爆發大規模經濟危機。當時「市場不干預主義」占壟斷地位,美聯儲面對股災袖手旁觀,造成了股市崩潰和大蕭條。羅斯福上台後,實施「新政」,著手建立一整套以法律為基礎的監管構架。這些措施包括政府直接注資、提供銀行擔保、降息等,開闢了政府干預市場的新路。

報導指出,這次次貸危機爆發後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多少與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類似:問題都出現在資金沒有監管,或監管不到位。對於政府頻繁的干預行動,《Newsweek》發出疑問,金融危機是否引起政府與華爾街共生關係的重構?這種重構在「羅斯福新政」時代發生過,當時政府採取了直接注資、提供銀行擔保、降息等。而這次政府的援手,更像1933年「大蕭條」時代的處理手法。

《Newsweek》指出,做出以上的判斷,並非單純因為《CNN》在不斷地播放當年民眾在破產銀行門前排長龍的鏡頭;更重要的是,75年前的那場經濟大危機,在經歷了兩屆親商界的共和黨總統執政後,華爾街最後只有自己吞下了過度貪婪、過分自信與機制缺陷的惡果,教訓實在深刻。當然,今昔危機的起因是有所不同的:昔日是股市暴跌引發,如今則是次貸引發。但危機蔓延的後果,無疑都是侵蝕到了整個金融體系。

面對信心的崩潰,美國聯邦政府才選擇了以史無前例的方式介入。1933年時的「羅斯福新政」,留下了很多具有標桿意義的里程碑,完善的金融基礎體系被證明是很重要的。1933年的《銀行法》創立了聯邦儲蓄保險公司,迫使很多銀行必須遵循其規則。1934年的《證券交易法》引進了對全國證券交易的監管體系。此後的10年中,「房利美」這個抵押貸款協會的創立,復甦了休眠的抵押市場。紐約大學歷史學家理查德·薩拉說:「這完全就是金融系統的大規模重組。」

盡管「羅斯福新政」遭遇了來自金融部門的反對,但的確對化解危機發揮了作用。這種帶有中途攔截、強化監管、提供擔保與制定規則於一體的「混合」措施,都被證明是持久有效的。美聯儲現任主席Bernanke顯然熟稔美國政府在曆次經濟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其《大蕭條》(伯南克進入政界前的一部深入剖析、並備受學術界稱道的學術著作)中提到:「唯有 1933~1935年對金融系統修複的『新政』,才推動了美國經濟緩慢地從大蕭條的陰影中走出來。」

當然,面對如今政府拯救「房利美」與「房地美」的行為,也存有爭議。一些經濟學家就認為,兩大房商以其重要性「綁架了」美國政府,迫使政府最終拿納稅人的錢為兩個機構不負責任的市場行為埋單,這是一種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準國有化」行為。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446&aid=2961750
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所長布雷納說:「要到什麼時候,G-8才會明白我們(自己)已經不再是世界經濟的操盤主角? 」
推薦0


cathy20048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所長布雷納說:「要到什麼時候,G-8才會明白我們(自己)已經不再是世界經濟的操盤主角? 」



[世界經濟的操盤主角]?

Yes, I exactly know that I am and you are not.


====================================

油價、物價、通膨 G8經濟難題一籮筐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http://udn.com/NEWS/WORLD/WOR3/4414524.shtml
2008.07.06 03:03 pm

八大工業國高峰會7日在北海道舉行,樂施會 (Oxfam)成員5日打扮成八國領袖,身穿日式浴衣,在札幌一處公園唱卡拉OK。
路透

2008年八大工業國 (G-8)高峰會7至9日在日本北海道的札幌市舉行,會議遠景無法樂觀,因為石油價格飆漲,食物價格走高,加上信用緊縮,G8之會面對至少十年來最險惡的經濟災難組合。

自從八大高峰會去年在德國閉幕以來,經濟景觀幾乎已面目全非。當時與會領袖宣布全球經濟「形勢良好」,而且石油每桶70美元。70美元那時候還嫌高。

德國之會以來,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爆發,攪翻市場,痛擊各大金融公司。油價上漲一倍,每桶超過140美元,食物價格也告飛漲,窮人窮國受害最深,許多國家有陷入政治失穩之虞。

高盛副董事長荷麥茲表示:「形勢已全面惡化。」他指出,當前的經濟難題較1997-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更嚴重且普遍,那場危機大至局限於新興市場,當前金融失序的震央則是美國,而且燃料和食物價格膨漲是影響無數人的嚴重事情。

東道主日本將全球暖化列為頭條議題,但搶盡鋒頭的可能是如何因應腳步漸快的通膨又免於減緩經濟成長的兩難式。

G-8的前身是1973-74年石油危機 (中東產油國對美國等支持以色列的國家禁運)之後在1975年開議的G-6,荷麥茲表示,從G-6而G-7數十年來,石油和能源始終是關鍵議題,「今天,我們又有一場石油危機了」。

G-7在1997年加入俄羅斯,成為八大,但許多人認為,如果要處理能源、氣候變遷等全國問題,應該再加入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中國,以及新與經濟強國印度和巴西。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所長布雷納說:「要到什麼時候,G-8才會明白我們已經不再是世界經濟的操盤主角? 」

不過,八大已經開始伸出觸角,計畫在高峰會首日會晤非洲領袖,稍後將會晤中國、印度、墨西哥、巴西和南非代表,老八大加新五大,有一天可能成為G-13。布雷納說,「想解決任何全球問題,這些國家都是關鍵」,13大俱樂部誕生只是時間問題。

【2008/07/06 聯合晚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446&aid=2935223
真好笑!
推薦0


zeuspose7799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曾鬼川(你跟鬼畜沒兩樣了!大去之期不遠矣),聯合報裡面對於你這隻寄生蟲想都不會想理你!成天用別人家的網站資源到處濫發廣告信,屆時你的帳號被人砍了看你還可以到哪裡「靠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446&aid=2917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