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識科學相關(1)>有關黑洞
|
瀏覽9,004|回應18|推薦0 |
|
|
通識科學相關(1)>有關黑洞
https://city.udn.com/3446/2478800?tpno=0&cate_no=0
本欄之所以沒有放在〔地球科學〕一欄
簡單來說
這是〔天文學〕的範圍 當然就沒有放在〔地球科學〕一欄
所以獨自形成一欄
以令未來其他有關通識科學的討論集中於此
誰知道科學界還有什麼蠢事要發生
我會建議先行看完下錄的這篇科學新知
所以順序上 請先看完再看我怎麼修理這篇科學新知
=======================================
今日晚報 2007.10.18
科學家發現最大恆星黑洞 約太陽的十五倍大
中央社
英國科學雜誌《自然》預定明天刊出的最新天文調查指出,天文學家已在一個螺旋型銀河附近,發現迄今最大的恆星型黑洞,質量高達太陽的十五點六五倍。
根據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大學歐洛斯所主持的調查研究,巨大黑洞位於梅西爾三十三號銀河中,而圍繞著黑洞運行的,是一顆質量甚至高達太陽七十倍的恆星。
黑洞是浩瀚宇宙中威力巨大無比的能量。一般相信黑洞是密度極大的重力場,威力大到即使是光線都無法逃脫。
恆星型黑洞由恆星坍塌形成,規模一般介於三到十四或十五個太陽質量之間。
另一種類型的黑洞為「超重黑洞」,位於星系的核心,質量是太陽的幾百萬倍、甚至是幾十億萬倍。
==============================
黑洞這種奧妙的天體現象
我建議北部的讀者找個週末
去北士商後的台北市立天文科學館
帶著孩子來個知性之旅
若你就是孩子 那就帶著男朋友去吧!
上文當中只有一句話是對的
就是結尾那句
那才是黑洞
其它是瞎掰
讓我這樣講吧
Star 一詞已為天文學家定義為 恆星
從恆星到黑洞 是 Star 的生滅變化
其中與之相應的還有
〔紅巨星, Red Giant〕〔白矮星, White Short〕
〔中子星, Neutron?〕〔超巨星, Super Nova〕四種情形
這主要是因為恆星本身質量密度有關
恆星並不是都會形成黑洞
首先以我們的太陽而言
據目前之通說
不會形成質量密度更高的〔黑洞〕抑或是〔白矮星〕〔中子星〕
相反地 會因持續燃燒減損其質量
而使太陽本身的引力更加抓不住燄化的氣體表面氫分子
而使球體越來越大且溫度由於體積膨脹而下降
(聚合核融合的高壓衰減)
最終形成〔紅巨星〕 其表面將在30-40億年後
吃入地球與火星
地球最快在10-15億年後就不能住人 因為會熱死人
不過這只是一種臆斷 我個人有兩方面的看法
首先我們不會在地球住那麼久
〔地球科學〕一欄所言的〔地磁改變〕
將是一個更切身的天災
目前已以〔全球暖化〕而出現
我在甫完成的一篇新文中的結尾處更點出了
大地震與火山運動將是這個〔地磁改變〕的第二波攻擊
其中台灣〔花序紊亂〕就是我所認為
印尼與菲律賓的火山運動的蔓延
即言 我認為熔岩已經穿到台灣所在的板塊之下
它在沿板塊裂罅前進時
當然會受到冷卻效果而自己堵死自己的路
但當源頭還在不斷增壓的情況下
這些冷卻凝固的〔輕石〕(搓腳底角質用的浮水易碎石)
就會被熔岩強壓擊毀 這時候便會產生強大的地震
這是我認為九二一大地震的原因
當熔岩繼續鑽竄 地層逐步升溫 所以造成〔花序紊亂〕
因為地底太熱 植物誤解讀為春天到了
這件事有多嚴重 我舉五月間一則新聞以對
台南二仁溪出海口的砂質河灘
突然在兩週之內消失 而成了小溪上游的那種巨石灘
在我看來就是熔岩撐開若干孔竅
導致二仁溪出海口的砂質河灘
如沙漏般全部流入地底的天然涵洞
須知整個嘉南平原的下方
都是這種上下至少有800公尺以上的天然涵洞 都是地下湖泊
當千餘度滾燙的熔岩自印尼菲律賓侵入此區時
足令地下湖泊沸騰 會造成有如鍋爐爆炸般的效果!!!
這怎麼不會比〔紅巨星〕效應可怕?
再者 人類與天文的時間跨度
人類經歷短短數百萬年的演化就已經智慧到此了
以人類進化曲線逼近斜率無限大的垂直上升來看
人類未來數百年內就可能全數參透天地宇宙的玄機
棄臭皮囊而成仙成佛
所以〔紅巨星〕效應這也不是問題
我要指出
不是坐太空梭移民外星系 我們的生物系統無法接受
頂多是去火星玩一玩
別的不說 去最近的太陽系是26光年的織女星, Wega
換言之 即使我们以光速去了 大概此生就永別了
更何況
0.01倍光速所產生的G力就足以致命(生物系統無法接受)
而且我們還要保證這一路上我們不會遇到任何一粒砂
因為任何一粒砂撞上高速航行的太空梭
其撞擊的巨大動量(momentum)就足以讓我們死在路上
26光年的遙遠路上不會遇到任何一粒砂?可能嗎?
我舉一例 美國曾經發射一枚〔水手號〕人造衛星
還在去火星的 1/3 的路上就消失了
理由無它
就是遇到了不期而遇的小隕石撞壞〔水手號〕
小到無法為雷達偵察到的小隕石
換言之 就是我這裡講的〔任何一粒砂〕
有關隕石撞壞人造衛星
請參考這篇文章所在之欄位各文
c/o IRANian Revolutionary Guard
總而言之
不要被〔星鑑迷航記〕所騙
那是美國搞出來騙老百姓的噱頭
〔星鑑迷航記〕製作群的老闆是 CIA 與 NASA
理由是許多 CIA 間諜預算都是從 NASA 通過國會的
CIA 間諜預算都是用以顛覆他國之用
藉口研究很花經費來報銷高額預算的
我再比方說
我只要找到比較多一點電子郵件地址的網棧
毫無例外都有 NASA 與美國空軍的電子郵件地址
NASA 很需要垃圾郵件嗎?當然不是
因為 CIA 藏身其中 他們在收集情報
包括以病毒或其它種種方式阻撓你我發信收信
也包括我此時此刻正在寫的文章
幾乎同一秒鐘進了CIA 位於維吉尼亞的超級電腦當中
結論是 太空研究是狗屁
而我要以寫給伊朗革命衛隊的前函摧毀之
回到〔紅巨星〕這是第三點
我不認為目前通說指陳我們的太陽會變成〔紅巨星〕
我甚至認為〔紅巨星〕只是想像力的成品
只要太陽(或行星)足以產生核融合
燒掉的僅是原子量極低的氫氣
高原子量的幅射物質仍在聚合中
如同一團氣體散掉的〔紅巨星〕不可能
那不是高能物理學的觀念
所以太陽會變成〔白矮星〕才是可能
〔白矮星, White Short〕〔矮〕表示個頭小
因為重力塌陷 所以體績大幅縮小
但是亮度極高 熱度反而不如太陽
但是質量極大
據書上說 一匙就有400噸
我不知道這個數據是怎樣得知的
而這還不是誇張的
〔中子星〕則是純粹只有中子麇集
質量高達 據書上說 一匙就有十萬噸
這我反而比較相信 因為這是可以算出來
體積密度與質量的關係 這是可以理解的
麇集到連比游離電子重很多的質子都被更重的中子擠走
按理論是可以想見的 僅管這已非我們可以具象想像的
而這兩種星之間還有一種〔脈衝星〕
不停發出無線電波
我要說的是這三種星都會有不停發出無線電波的情形
換言之也就是
不斷排出質量很輕的電子之過程
但是書上都會說這三種星自轉極快 一秒鐘數萬數百萬圈
我的猜想應是甩脫質子所造成的
類似火箭噴發物質造成反作用力而成高速自轉
與排出電子同理
同理
黑洞也有排出較輕無法核融合的物質的情形
上個月科學家觀測到一個黑洞…
這有點語病
黑洞本身是看不見的
之所以可以假定有個黑洞 乃因光線與空間在該處屈折了
這就可以論定了黑洞的存在
科學家說他們觀測到黑洞南北極的物質噴發
其遠…20-40 光年 真是難以想像!
從恆星到黑洞不是必然
理由是會有質量不足的問題
所以會只到〔白矮星〕〔中子星〕卻無法形成黑洞
且黑洞因萬有引力故而也會〔相撞〕
但是黑洞撞在一起
卻未必形成更大的黑洞
甚至是真正撞上前已因重力波過大而分裂了
包括自行就會因耐壓不夠
而爆炸成〔超新星〕_一個很大很大的恆星
例如天狼星也是恆星就要比我們的太陽大數千倍
這都是多講的
我其實只須指出
〔白矮星〕一匙就有400噸
〔中子星〕一匙就有十萬噸
而此兩種星仍不足以成為黑洞
就足以說明上述新聞的鬼扯:
>天文學家已在一個螺旋型銀河附近,
>發現迄今最大的恆星型黑洞,
>質量高達太陽的十五點六五倍。
〔太陽的十五點六五倍〕算哪門子〔黑洞〕?
又哪一個銀河不是〔螺旋型〕?
這種科學屁話
我在前文也指責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報》的一件事
連身為第一強國的美國 其國家科學院都有這種屁事
你說我們怎麼相信
科學界不在鬼扯 混飯吃?
你說我們怎麼不相信
科學界還想以專家主義對外表示〔你們什麼都不懂啦〕
用以規避民意監督?
你說我怎麼會對中國時報一直以來的〔專家主義〕不火大?
以往投稿中時 編輯一句話頂回來:你是這一行的專家嗎?
幹你娘的〔專家主義〕!
---------------------------------------------------
後記>
今天假設太陽可以變成一個黑洞 地球可以變成一個黑洞
其大如何?
科學家說
太陽大如籃球 地球大如乒乓球
---------------------------------------------------
後記2>
儘管我在上文已經作如是表達
還是有下列那種新聞 我老人家真的懶得駁了
讓我簡單舉例回答
當你成為一個太空人到了一個有大氣的行星
而大氣當中無氧 純度為百分之百的氫氣
若你拿出千輝打火機點火
請問會發生:
1.大爆炸
2.根本點不著
答案是2 理由是
純度為百分之百的氫氣沒有氧氣作為助燃
根本點不著
而這就是我要回答下文的說法
太陽是靠萬有引力壓出核反應的熱力
固然太陽表面的氫氣
有了因重力所壓成之極少量的氧氣而化合
但請注意〔核反應的熱力〕才是重點
換言之 絕大多數的氫氣並未燃燒
不要說氫氣逸不出太陽表面
絕大多數因核反應而有的太陽風(電子波)
都僅僅是不成比例的極少電子才能脫離太陽引力
絕大多數都被拉回太陽表面 迅速與核反應中外拋的質子合成氫原子
這是太陽表面佈滿氫氣的原因
太陽燄化的表面不是燃燒
而是一種電離現象 有如霓虹 就是所謂〔電漿〕
其有如燃燒的高熱是來自核融合 這跟本是兩回事
就被人誤以為是燃燒啦~!
=======================
天文學家估算 地球壽命剩75.9億年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綜合報導】
http://udn.com/NEWS/WORLD/WOR4/4253928.shtml
2008.03.12 03:35 am
根據天文學者的最新估算,地球可能還剩下75.9億年壽命,屆時地球將被日益膨脹變大的太陽吸離目前的軌道,在太陽高熱下快速蒸發。
這是學界歷來對地球末日最悲觀的預言。根據這項理論,地球就算僥倖不被太陽吞噬,也會被烤焦,沒有生物得以生存。
學者普遍同意太陽會愈來愈大也愈亮。紐約時報11日報導,墨西哥瓜納華托大學學者施若德與英國蘇塞克斯大學學者史密斯以新方法計算,發現太陽將增為目前的 256倍大,亮度增為2730倍,質量則減少三分之一,而非先前估計的四分之一,導致地球75.9億年後毀滅。論文即將發表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
據估計,10億年後太陽亮度將增加一成,足以讓地球上的海洋沸騰蒸發而消失。55億年後,太陽會因核心氫燃料耗盡而開始燃燒表層的氫氣,導致核心部位縮小而外層快速擴大。屆時太陽系將改頭換面,水星、金星被太陽吞噬,地球則移到現在火星的位置。
這兩位學者認為,人類要避免毀滅,有兩個方法,一是移民到其他星球或星系,二是利用科技吸引彗星或小行星定期接近地球,讓地球軌道逐漸遠離太陽。
【2008/03/12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
通識科學相關(4-3)人類起源與複製人的對話(丁) 英國國防部公佈的一份秘密檔案顯示外星人大多數是綠色的
|
|
推薦0 |
|
|
通識科學相關(4-3)人類起源與複製人的對話(丁)
英國國防部公佈的一份秘密檔案顯示外星人大多數是綠色的
https://city.udn.com/3446/2478800?tpno=0&raid=2864314&cate_no=0#rep2864314
接續前文而來
通識科學相關(4-2)>人類起源與複製人的對話(丙)
有關〔教廷首席天文學家:信仰上帝和有外星人不衝突〕
https://city.udn.com/3446/2478800?tpno=0&raid=2861240&cate_no=0#rep2861240
通識科學相關(4-1)>人類起源與複製人的對話(乙) 前文的餘波蕩漾
https://city.udn.com/3446/2478800?tpno=0&raid=2596058&cate_no=0#rep2596058
通識科學相關(4)>人類起源與複製人的對話
https://city.udn.com/3446/2478800?tpno=0&raid=2504250&cate_no=0#rep2504250
在此談一下綠皮的外星人
這個題目我以前只是因為好奇
只花了極少的時間在圖書管找了一點資料看
所以談不上太多
依據生物化學的說法
我們是所謂[氧基] 的生物 但是還是有一類極為罕見的[氯基]生物
這種生物都是藍藍綠綠的青色 當然色譜也到達墨綠色的程度
因為氯能殺菌 所以這種奇特的生物也不容易生病 不過本身也長不好
都是極低等的單細胞生物 無法演化成高等生物
不過我以前看的資料在說完這段之後 留有伏筆
意思是說
基因工程可能使得[氯基]生物演化成高等生物
這是我認為
綠皮的外星人可能就是經基因改造的[氯基]生物
理由是防止其生物體受到外太空細菌的感染
但是當你只要想到
我們已經有了發綠光的[螢光豬]
我們當然有可能發展出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
其體內的葉綠素 當然使得這種動物 或根本就是人類 膚色為綠色的
如果你有本系列前文的語境 你就會清楚知道
這種綠人首先會發展在作為戰鬥用途的複製人身上
讓這種阿兵哥 能夠不吃飯也不會餓死 只要多曬幾天太陽就OK了
附帶一提
我只看過飛碟 沒看過外星人
====================================
今日晚報 2008.05.16
英國防部檔案記載發現幽浮案例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30504+132008051601290,00.html
中廣新聞/劉剛
英國國防部公佈的一份秘密檔案顯示,從1978年起,英國民眾多次反映發現了不明飛行物、也就是俗稱的幽浮,但到底是真是假?目前無法確定。
國防部報告說,這些發現幽浮的報告,九成應該都是假的,剩下一成也要劃上問號,但它們對於英國的國防安全,還不至於構成威脅。
報告舉出1983年一名78歲的英國男子為例。這名男子宣稱,某天傍晚他外出釣魚時,看到一群身穿綠色衣服的外星人,他跟隨外星人走進飛碟,但外星人嫌他太老,把他趕下飛碟。
根據英國軍方的報告,英國民眾看到的飛碟,形狀、尺寸和顏色都不一樣,但外星人大多數是綠色的。
=================================
幽浮機隊來襲? 英國頻傳目擊不明飛行物
【中央社╱台北二十五日電】
http://udn.com/NEWS/WORLD/WOR4/4400069.shtml
2008.06.25 10:46 pm
媒體報導,受到驚嚇的英軍士兵普羅克特下士昨晚透露他看見十三個不明飛行物體在軍營上空盤旋的情形。普羅克特等三名士兵在夜間巡邏時親眼目睹這些物體,他用手機拍攝下來,並向陸軍高層軍官報告這次近距離接觸的經驗。
英國「太陽報」報導,英國國防部專家昨天針對普羅克特的報告與影片進行研究,並下令他與他的同僚不得透露此事。
這些士兵在施洛普夏郡德雷頓市鄰近的特恩山營區看見這些物體,兩小時後,駕直昇機巡邏的警官也通報在卡地夫市附近一百多公里處遇見一架巨型飛行器。
而三小時後,又有兩人宣稱他們在施魯斯伯瑞鄰近處遭到空中的不明亮光跟蹤。
在前一天也出現令人驚訝的證據,二十九歲的路易絲女士說,她在布倫斯葛羅夫市溜狗時拍攝到七個不名飛行物。
現年三十八歲、隸屬於愛爾蘭軍團第一營的普羅克特回憶在六月七日星期六晚間十一時過後目睹這些物體的情形。
他說:「當時我在警衛室執勤,其他士兵在外面開始大叫,我走出去看看在吵什麼,卻看見十三個飛行器在空中盤旋。」
他說:「它們以之字型方式飛行,我拍攝到其中兩架,然後一下子都消失了。它們就像是會轉動的管子,擁有各種顏色。」
他說:「我向指揮官完整通報,提供我拍攝的影片。其他士兵和我一樣驚訝。」
當時參與巡邏任務的一名十九歲士兵說,他也看見了「機隊」。
這名要求不透露姓名的士兵說:「我看見這些東西在天空飛,我向指揮官作了報告。」
這名士兵說:「約三十道光在空中通過,時間持續幾分鐘,很高但速度不是很快。他們是亮紅色的。其他士兵也看到了。」
國防部發言人說:「我們處理任何目擊不明飛行物體的事件,以了解是否存在軍事威脅。」
「太陽報」上週曾報導,同一天晚上,一架警用直昇機準備在卡地夫附近降落時,遇見不明飛行物體。
隔日凌晨一時,民眾康尼恩與奎恩兩人宣稱遭到空中的不明光線跟蹤。
而前一天晚上路易絲女士也說,她看見柱狀飛行器。她說:「它們不屬於這個世界。它們沒有聲音,內部還有光點。」
【2008/06/25 中央社】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
通識科學相關(4-2)>人類起源與複製人的對話(丙) 有關〔教廷首席天文學家:信仰上帝和有外星人不衝突〕
|
|
推薦0 |
通識科學相關(3-6)c/o Sarah Thompson in London at sthompson17@bloomberg.net
|
|
推薦0 |
通識科學相關(3-5)緊急通知:我有法子來解決>諾古力 可能成為海南島史上最強烈颱風
|
|
推薦0 |
通識科學相關(7)三打白骨精_三談甲烷
|
|
推薦0 |
|
|
通識科學相關(7)三打白骨精_三談甲烷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30504+132008041601245,00.html
我已經在下錄的前文中兩度提到甲烷
是否還有其他文章談甲烷 我只能說沒找到就算了
頭一篇比較重要 一定要作為背景認識
通識科學相關(2)>有關〔中國歷代興衰 取決鈦濃度〕
https://city.udn.com/3446/2478800?tpno=0&raid=2486184&cate_no=0#rep2486184
地球科學(10)> 甲烷為三大溫室氣體之一是怎樣愚蠢的事
https://city.udn.com/3446/1883412?tpno=0&raid=2430753&cate_no=0#rep2430753
因為本日聯合報一次出了四篇與甲烷相關的文章
所以連同日前一篇與甲烷相關的文章
一併在此回復
甲烷水合物(methane hydrate)不是啥希罕的事情
吃過豆酥鱈魚吧?餐廳服務生不是端了一個像是火鍋的烤盆上桌嗎?
不管是半固態或液態的(酒精)燃料 就是此謂的〔水合物(hydrate)〕
當主要燃料是甲烷 就叫做甲烷水合物
當主要燃料是酒精 就叫做酒精水合物
這玩意並不是如同最後一篇所說的:
>>海洋釋放出的大量硫化氫與(((火山作用散發的甲烷)))
這完全說反了 正確是:
>>河灘雨林沼澤所釋放出的大量〔甲烷〕與火山作用散發的〔硫化氫〕
〔甲烷〕是河灘雨林沼澤經菌化酵素化所釋放出的 不是火山作用散發的
〔甲烷〕也會產生於極地區的凍土層
往往在上升到大氣
甚至是平流層上方(形成〔甲烷雲〕與〔紅色球型閃電〕)之前
就被傍晚落日溫度驟降而冰封起來 所以有〔甲烷水合物(methane hydrate)〕
下錄新聞當中
有關百慕達三角(由美國佛州南端、百慕達和波多黎各形成的三角形海域)
與〔甲烷水合物(methane hydrate)〕之關係 全然胡扯 不必看
而第四則〔研究:發臭海洋並非生物大滅絕主因〕也是胡扯
不過我要來回答文中所指出的:〔現今盛行的理論認為,
由於海洋含氧量益發低迷、充滿硫化物,海洋生物因而滅絕。
「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今天報導這項研究。〕
海洋含氧量益發低迷、充滿硫化物
來自海底火山爆發的硫化物
因為這類硫化物是海葵與磷蝦所吃的細菌的食物
這類細菌生存於高溫攝氏240度的海底火山口(Discovery Channel 說的)
倘使細菌沒得吃 那才會造成海洋生物的食物鏈因而滅絕
「自然地球科學雜誌」又在胡扯了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如此了
不過本文內有一篇英文的報導
只要你不擔心網路隱私遭致CIA植入木馬程式的話
該網棧的許多照片與圖片是值得一看的
最後還是要提醒一下
前文>通識科學相關(2)>有關〔中國歷代興衰 取決鈦濃度〕
https://city.udn.com/3446/2478800?tpno=0&raid=2486184&cate_no=0#rep2486184
是對〔甲烷〕的革命性認識
此間新聞與學術單位所識所言都是大有問題的
你若不相信我對科學家的批評
可以看看本欄各文與這則本日新聞:
今日晚報 2008.04.16
後生可畏 德國十三歲學生更正NASA錯誤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30504+132008041601250,00.html
中央社
德國「波茨坦新聞報」今天報導,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科學家計算並發佈的阿波菲斯(Apophis)小行星撞擊地球機率,遭一名十三歲德國學生更正。 ...
當中文尾提到:
〔假如它(阿波菲斯(Apophis)小行星)在二零二九年撞擊到一顆衛星,
就會改變它的軌道,在二零三六年撞上地球。〕
對於這篇報導 我的疑問是
就算這麼巧地擊中一顆衛星
那還有撞擊點的問題 撞球總打過了吧?
就算給你撞到
削球削的差一點就入不了袋嘛~!
=========================================================
小檔案》甲烷凍成冰 蘊藏極地、海床
http://udn.com/NEWS/WORLD/WOR4/4302039.shtml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綜合報導】 2008.04.16 03:36 am
被日本視為能源至寶的甲烷水合物(methane hydrate),由大量甲烷凍結成冰狀,故又稱甲烷冰。最初專家以為甲烷冰只存在於太陽系外圍區域,後來發現地球上也有,蘊藏於極地永凍層和陸緣的深海海床。
甲烷水合物意指甲烷凍成冰狀後,結構主要由水分子形成,在低溫環境可保持雪泥狀的固體結構。甲烷燃燒後產生二氧化碳和水,被認為是燃料中汙染環境程度較低者。但是甲烷是一種比二氧化碳更強的「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生命周期為12年,暖化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2倍。
以前甲烷冰被認為只存於太陽系較外圍的低溫區域,例如土星的衛星,但後來專家發現,地球上海洋底部的沉積物結構中,含有大量的甲烷水合物。據估計,全球甲烷冰的資源量至少有兩萬兆立方公尺。
開採甲烷冰面臨一些問題。首先必須探測可供經濟開採的蘊藏區域,因為部分礦床可能過於分散,不利開採。其次是從水合物礦床開採甲烷氣體的技術開發問題,日本致力於甲烷冰開採技術研究,預計將於明年在自家東海岸的礦床進行實驗。
※更多新聞請看udn共享書籤》甲烷水合物沈積類型
【2008/04/16 聯合報】
-------------------------------------------------------------------------
甲烷冰→天然氣 日本新能源
http://udn.com/NEWS/WORLD/WOR4/4302051.shtml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報導】 2008.04.16 03:36 am
美國地質研究所人員展示從南加州海床取得的泥土樣本,內含甲烷水合物。
(美聯社)
甲烷水合物看似水,卻能如火焰般燃燒。
(美聯社)
日本在加拿大西北部北極永凍土層進行實驗,結果成功地從俗稱「甲烷冰」、可作燃料的甲烷水合物(methane hydrate)中採得工業級數量的天然氣,日本將此種技術運用於本國,將可大幅降低能源成本,但環保人士憂心,燃燒甲烷排放的二氧化碳會加深溫室效應。
倫敦泰晤士報報導,這家由日本政府資助的鑽探公司一連六天,從北極永凍土層取出大量甲烷。對於99.7%的能源仰賴進口的日本而言,此舉將重塑該國經濟,以及日本與其他國家間的經貿關係,因為日本沿岸蘊藏有大量甲烷冰。
日本深知甲烷價值高,不惜重金研究相關技術。獨立行政法人「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物資源機構」(JOGMEC)費時超過一年,以加拿大西北部凍土地帶開採的甲烷冰做實驗。JOG-MEC表示,類似實驗明年初將在日本沿岸海面下甲烷冰礦藏地區進行,並在數年內開始商業生產。
日本一直以為其國土沒有任何能源礦藏,但最近幾年,該國沿岸的大陸棚也發現大量的甲烷冰,蘊藏量之大居全球前三名,可使用100年。日本經濟產業省於 2007年宣稱,該國東部海岸甲烷冰蘊藏量超過1.1兆立方公尺,相當於日本14年的天然氣用量。學術研究更估計,日本周圍的甲烷冰含量達7.4兆立方公 尺。
這次開採成果令日本政府大感興奮,計畫制訂於海床開採甲烷冰的方針,並訂立技術授權規範,讓中國大陸、南韓等有甲烷冰礦藏的國家也能取得開採技術,以開發這種燃料。
然而,環保人士對於日本大量開採甲烷冰感到驚恐不已。甲烷是一種「溫室氣體」,不但燃燒後產生二氧化碳,其本身造成地球暖化的能力更勝過二氧化碳。專家亦擔心,開採甲烷的過程將造成海洋生態的浩劫。
對於燃料幾近完全依賴進口的日本政府而言,甲烷冰蘊藏足以供應工業用途,且降低對外國能源的依賴。日方始終擔心,印尼、澳洲等能源供應國一旦削減出口額度或抬高售價,可能重創日本經濟。
因此,日本對於全球各種能源鑽探計畫興致勃勃,並出錢出力。日方曾有意參與庫頁島和伊朗的石油鑽探計畫,卻因政治及外交力量介入而不了了之。
※更多新聞請看udn共享書籤》甲烷水合物沈積類型
【2008/04/16 聯合報】
---------------------------------------------------------------------
百慕達失蹤 甲烷冰搞的鬼?
http://udn.com/NEWS/WORLD/WOR4/4302032.shtml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綜合報導】 2008.04.16 03:36 am
自1945年以來,在百慕達三角失蹤和死亡的人已超過1200人,百餘艘船隻和飛機離奇消失,讓世人對此神秘海域既好奇又害怕。有科學家提出理論,認為百慕達的神秘現象是甲烷冰融化所致。
百慕達三角是由美國佛州南端、百慕達和波多黎各形成的三角形海域,試圖解開百慕達之謎的科學家不知凡幾。有專家推論,百慕達海域深處有顆巨大隕石,直徑約50公里,擾亂該處磁場。蘇俄海洋學家艾札沙則認為,該處的低頻波造成強大的震撼力,震裂船隻及飛機,永沉海底。
1981年,美國地質調查所出版的論文指出,分布於美國東南岸的布雷克海脊(Blake Ridge)蘊藏大量甲烷冰,甲烷間歇性噴發造成海水密度改變,無法提供船隻適當浮力。行駛於百慕達海域的船隻若遇上甲烷大量噴發,可能使船身無預警地快速沉沒。
此外,噴發的甲烷氣比常態空氣稀薄,也會影響飛機保持飛行時所需的浮力。甲烷密度較小,也可能干擾飛機測高儀功能,影響飛行員對高度的判斷。甲烷在飛機引擎中使燃料和空氣分離,亦可能造成燃燒中止、引擎熄火。科學家經由實驗,證實甲烷確能對海空交通工具造成影響。
※更多新聞請看udn共享書籤》甲烷水合物沈積類型
【2008/04/16 聯合報】
=======================================
USGS Geological Research Activities with U.S. Minerals Management Service (該網址有多幅照片圖片)
Methane Gas Hydrates
http://geology.usgs.gov/connections/mms/joint_projects/methane.htm
Gas hydrate can occur as nodules, laminae, or veins within sediment.
Methane hydrates are important for these reasons:
• They may contain a major energy resource;
• They may be a significant hazard because they alter sea floor sediment stability, influencing collapse and landslides; and
• The hydrate reservoir may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because methane is a significant greenhouse gas.
Inset image: Gas hydrates are crystalline solids consisting of gas molecules, usually methane, each surrounded by a cage of water molecules.
Main image: Gas hydrate looks and acts like ice, but it contains vast amounts of methane. If you put a match to it, it burns with a soft orange flame. The volume of energy stores in methane hydrate exceeds that of the world's coal, oil, and conventional natural gas combined.
In May 2000, Congress and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enacted Public Law 106-193, the Methane Hydrat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 of 2000, which instituted a National Gas Hydrate research program. The work is being coordinated by the Interagency Coordination Committee (ICC), consisting of representatives from the six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in consultation with advisory panels from industry and academia:
• Department of Energy, through Office of Fossil Energy and represented by the Strategic Center for Natural Gas;
• Department of Commerce, represented by NOAA;
• Department of Defense, represented by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
•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represented by MMS and USGS;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The USGS gas hydrate research concentrates in four major areas:
• Natural hazards
• Resources
• The Environment
• Information and Data Management
Most of the USGS work on methane hydrates is done in cooperation with other agencies, including the MMS. The overall goal is to understand geologic processes that control methane hydrate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principal scientific objectives of the USGS Gas Hydrates project are:
• To utilize geophysical data to learn about natural hydrate relationships, distribution, and controls through field experiments, computer processing,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 To make measurements that compare and contrast synthetic and natural gas hydrat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terpretation of geophysical data.
•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hydrate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ediments through laboratory and drill hole experiments.
• To be able to predict the effect of gas hydrate on sediment mass movement.
• To understand and assess the resource potential of selected gas hydrate reservoirs.
• To understand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volume, and geochemistry of gas hydrate.
•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geologic setting, geologic processes and host sediment properties on gas hydrate 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through integrated field and laboratory studies.
Back to Top
Methane hydrates exist in large quantities in marine sediments in a layer several hundred meters thick directly below the sea floor and is association with permafrost in the Arctic. Methane hydrates form naturally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 pressures and relatively low temperatures. Under these conditions, methane molecules are compressed into very tightly packed ice-crystal cages. Methane hydrates occur naturally in Arctic permafrost regions at depths greater than 200m (656 ft). They also form at ocean depths of 500m (1,600 ft) or more where temperature hover near freezing and the weight of the overlying water produces high pressures. The pressures and relatively low temperatures allow high concentrations of methane to accumulate in the ice.
Locations of known and inferred gas hydrate occurrences in oceanic sediments of outer continental margins and permafrost regions.
Only a limited number of gas hydrate deposits have been examined in any detail.
The USGS scientists are investigating the occurrences of, and geological processes that control, methane hydrate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studies include: 1) identifying and quantifying gas hydrate using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2) determining its concentration into possibly extractable accumulations; 3) studying how hydrates change the strength of sediments and generate overpressures in the seabed; 4) understanding processes of seafloor mobilization; and 5) determining how methane gas is sequestered in the sediments and how it gets transferred into oceans and the atmosphere.
Back to Top
The Gulf of Mexico (GOM)
The USGS is partnering with MMS in the Gulf of Mexico (GOM). The northern Gulf of Mexico is unique in the world for containing numerous active hydrocarbon seeps and more than 50 locations where intact biogenic hydrates (i.e., hydrates formed by microbial activity in the upper several hundred meters of deep-sea sediment) and thermogenic hydrates (i.e., hydrates formed by thermal breakdown of organic material at greater depths) are found.
These gas hydrates pose a potential threat to the safety of drilling platforms by triggering mass failure and landslides; thus interest in these hydrates has increased as commercial drilling moves into deeper waters.
The USGS work with MMS has occurred in various instances regarding gas hydrates. To better understand natural gas hydrate distribution across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northern Gulf of Mexico, a giant piston-coring cruise was recently conducted abroad the 120-m long French research vessel Marion Dufresne. Scientis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USGS and MMS), France, Germany, the Netherlands, Canada, Japan, Greece, Russia, and Mexico participated in the cruise.
Gas hydrates are relatively abundant in sea-floor mounds on the GOM. Here methane is actively dissociating from a hydrate mound.
In July 2002, approximately twenty, 35-40 meter cores were collected aboard the Marion Dufrense to determine whether gas hydrates exist away from obvious seafloor mounds in adjacent sedimentary basins, and if so, whether significant deposits exist deep within these basins.
The sites for the giant piston coring operations in the GOM were selected based on focused geophysical surveys, and information and data provided by oil companies and the MMS.
The USGS worked with MMS and used their proprietary 3-D seismic coverage of the Gulf of Mexico to locate priority core sites. The USGS utilized elastic wave-speed measurements to assist in the evaluation of seismic data acquired in the seismic site surveys for the piston coring locations. Also, MMS data were used identify lease block owners, characterize the pre-cruise sites, and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ion.
GHASTLI was designed to measure properties
of natural and laboratory-formed gas hydrates and
determine hydrate-bearing sediment properties.
Gulf of Mexico:
A box core being subsampled aboard the Marion Dufresne.
Sediment in the foreground is being placed into a pore water
squeezer vessel. This core, which was located on a large diapir,
was saturated with liquid hydrocarbons.
Gas hydrate samples and cores recovered in the coring operations will be analyzed by the GHASTLI (Gas Hydrate and Sediment Test Laboratory Instrument) system, located at USGS laboratories in Woods Hole, MA. The scientists will look at evidence of gas hydrate in the shallow sub-bottom and document the magnitude of methane flux through the sediments at distances away from known hydrate mounds and active venting.
The GHASTLI facility at Woods Hole stimulates deep-sea conditions. There are substantial direct observational evidence that major seafloor collapses, submarine slides, and drilling hazards are linked to the presence of hydrate. The loss of seafloor equipment in industry drilling operations suggests that hydrate breakdown may have been a contributing cause. Hydrate processes influence seafloor stability by causing substantial changes i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hallow sediments. The USGS is testing properties of gas hydrate-bearing sediments at the GHASTLI system facility. The GHASTLI provides that capability of forming gas hydrate in sediments at simulated deep-sea conditions and accepting gas hydrate-bearing cores drilled at sea or in the Arctic. Acoustic velocity measurements made in the GHASTLI facility of gas hydrate-bearing sediments are critical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data.
Information gathered from this cruise will be evaluated by the Joint Industry Program (JIP) to help guide plans for drilling deeper into the gas hydrate section sometime in 2003 or 2004.
The JIP is funded jointly by DOE and member companies to develop a drilling program for gas hydrates in the Gulf of Mexico. MMS is currently a member of the JIP. USGS is a research advisor to the JIP. As a science advisor, numerous USGS scientists are working with the JIP in workshops and informal meetings to develop a robust drilling plan for 2003.
Back to Top
U.S.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and Alaska
The areas shown in blue are potential areas of an extended continental
shelf beyond the 200 nautical mile limit (red)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The USGS 1995 National Assessment of United States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cluded for the first time an assessment of the in-place natural gas hydrate resources of the U.S. onshore and offshore regions. Eleven gas hydrate plays were identified within four offshore and one onshore gas hydrate provinces. The offshore gas hydrate region included all of the U.S.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 (shown in red in above figure) adjacent to the lower 48 States and onshore northern Alaska. The 1995 assessment was conducted in part as a request from MMS. This assessment was the basis of the gas hydrate resource numbers used by DOE and othe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Gas Hydrate research program in 2000. The USGS has learned a great deal about hydrates since the 1995 assessment and are going to use this new knowledge to conduct a new onshore northern Alaska gas hydrate assessment. This new assessment will be limited to onshore Alaska only and USGS will focus on gas hydrate recovery aspects (not an in-place assessment). This assessment will deal with gas hydrate accumulations on both State of Alaska and Federal managed lands in northern Alaska; and will be conducted as a cooperative study with BLM and the State of Alaska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As far as a new marine hydrate assessment, the USGS Energy Program plans to continue our contribution to a new marine gas hydrate assessment led by MMS. The USGS Energy Program representatives met with MMS program managers in late April 1993 to review ongoing and proposed gas hydrate assessment activities in the two agencies. In July 1993, there is a gas hydrate assessment project-scoping meeting hosted by MMS, which will beg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methodologies to be used in this new assessment effort. Several USGS research scientists will participate in the July planning meeting. We will work in support of MMS, providing technical knowledge regarding marine gas hydrates and assessment methodologies.
The idea of an MMS-USGS Coordinating Committee would be very useful from several different standpoints and benefit our gas hydrate research and assessment activities. Our ongoing gas hydrate assessment activities in Alaska will greatly benefit by the synergy of working with MMS on the marine gas hydrate assessment, mainl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atible geologic databases and assessment methodologies.
How Much Gas Hydrate Exists?
Worldwide Estimates of Gas Hydrates:
Oceanic: 30,000 to 49,100,000 x 1012
Continental: 5,000 to 12,000,000 x 1012
Conventional Gas Resources:
13,000 x 1012
The amount of gas in the hydrate reservoirs worldwide
exceeds the volume of known conventional gas resources.
USGS scientists believe that we will most likely not see significant worldwide gas production from hydrates for the next 30-50 years. Gas recovery from hydrates is hindered because they occur as a solid in nature and are commonly widely dispersed in hostile Arctic and deep marine environments. Current technical issues and costs prohibit the recovery of these hydrates in an economical manner. However, in certain parts of the world with unique economic or political motivations, gas hydrates may become a sustainable source of natural gas sooner-possibly within the next 5 to 10 years.
Back to Top
Mississippi Mineral Resources Institute (MMRI)
Within MMRI is the Center for Marin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MRET), which functions under the guidance and administration of MMS to provide DOI access to applied academic expertise in marine mineral resource technology. The Center was established to identify, design, and test equipment and techniques to study gas hydrates and marine minerals in the GOM. In the past USGS has collaborated in joint research projects with MMRI in the Gulf of Mexico (1998 cruise aboard the MMRI vessel R/V Tommy Munro). More recently, USGS has been participating in planning meetings of CMRET for hydrates research.
=========================================
今日晚報 2008.03.24
研究:發臭海洋並非生物大滅絕主因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30504+132008032400910,00.html
中央社
今天刊登的研究指出,研究人員已排除生物大滅絕的主要理論假設。這場生物史上的最大災難,造成地球九成五海洋生物葬身海底,七成陸地生物毀滅殆盡。
這場大災難發生在兩億五千萬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又稱為「大滅絕」或「大毀滅之母」。
大滅絕也許已經過了數百萬年,也有愈來愈多的證據證實它的威力,像是世界各地都發現奇怪、化石化、變異的植物孢子。不過,大滅絕的成因,至今尚未明朗。
英國研究人員認為,目前盛行的解釋,不是大滅絕的主因。現今盛行的理論認為,由於海洋含氧量益發低迷、充滿硫化物,海洋生物因而滅絕。「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今天報導這項研究。
假設指出,海洋釋放出的大量硫化氫與(((火山作用散發的甲烷))),對臭氧層有害。硫化氫就是腐敗蛋類排放出的化學物質。而臭氧層是平溫層中,阻隔太陽紫外線B的保護氣層。
於是,地球表面上的生物遭到毀滅。當時硫化氫的濃度已經達到有毒程度,造成生物中毒,而它們的基因也受到日照改變。
英國北部雪菲爾大學研究人員俾爾林領導的研究團隊,創造一個二維電腦模型,模擬大氣中的化學組成,來驗證這項假設。
他們計算出的結果顯示,熱帶地區的大氣層底層,其實具緩衝氧化作用之效,能防止硫化氫嚴重破壞臭氧層。
研究指出:「這些氣體似乎不可能是同時間陸地生物滅絕的原因」。
其他解釋大滅絕成因的理論,還包括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影響,這種假設與約六千兩百萬年前毀滅恐龍的事件相似。
這種「大震撼」,將會引發塵暴。塵暴不但覆蓋地球、遮蔽太陽並使植物枯萎。
另一種理論則認為,地球遭到一陣短暫但威力猛烈的火山作用襲擊,火山引發的酸雨與全球暖化,造成生物滅亡。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
通識科學相關(6-2)馬爾薩斯與稻作
|
|
推薦0 |
|
|
通識科學相關(6-2)馬爾薩斯與稻作
https://city.udn.com/3446/2478800?tpno=0&raid=2786416&cate_no=0#rep2786416
有關馬爾薩斯的人口論 這種〔剪刀理論〕大意是說
人口是倍數成長 而糧食是級數成長
人口成長的曲線斜率太大
很快就會與糧食成長曲線面臨 break-even-point 也就是大饑荒
不過呢 這件事往往是未等到實際發生就會有戰爭出現
所以人口成長曲線就出現巨幅下挫的負斜率走勢
而這是古代的情形
當代來說
當女性受教育水準越高 也就越不願當生孩子機器
這是所有工業先進國人口逐年減少的理由
另外第三世界窮國固然生育率很高 夭折率也很高是其一
反過來說也就是女性受教育水準普遍不足
養兒防老的觀念仍盛行
一旦這些第三世界窮國受我前文影響
其國內的總體經濟大幅好轉
三四十年後 也會出現工業先進國人口逐年減少的現象
而只要我前文談造水治水(以及全球電廠)的大計劃付諸實現
地球再多十倍人口 我也養得活
這是我打破經濟學前題_〔稀少性, scarcity〕的曠世勳功
其次來談稻作
王道寰指〔溫度超過30度 稻米產量下跌〕不知從何而來
試想 泰國 海南島都比台灣熱
以致於他們一年可以三穫四穫 是假的嗎?
再者
王道寰所謂〔氮氧化物(NOx)上升1% 稻米產量下跌14%〕
以及〔臭氧催化氮氧化物生成〕
我說明如下:
所謂氮氧化物(NOx)特指〔一氧化氮, NO〕與〔二氧化氮, NO2〕
分為工業副產品與自然生成
這兩種氣體都是要攝氏七八百度到千餘度的高溫才能生成
所以在自然界生成是靠閃電
又因閃電生於雷雨中
所以除了同時產生〔一氧化氮, NO〕與〔二氧化氮, NO2〕
又會使得〔一氧化氮, NO〕與雨水遭閃電電解而產生的氫原子
結合成〔亞硝酸根〕溶於雨水 形成pH值極低的強酸
同此其時 也因為雨水遭電解 故而也同時形成臭氧
請注意 後者這是我破解王道寰所言的重點
其中〔一氧化氮, NO〕毒性有如一氧化碳 會剝奪紅血球攜氧功能
但因輕於氧氣 會如同甲烷升至高空
或同甲烷雲所形成的〔紅色閃電〕一起爆炸燒掉
或將高空的臭氧剝奪走氧原子 而成〔二氧化氮, NO2〕緩緩落於地表
而〔二氧化氮, NO2〕就是氮肥的先質
與氮氣同為細菌的食物
例如大腸菌就是以此合成[月安]基酸_蛋白質的先質
古代修行人長期煉氣〔辟穀〕 雖形銷骨立卻得不死
就是因為大腸菌合成人體所需約70%的[月安]基酸
大春兄也許會問〔氮氣怎麼去了大腸?〕
這是因為中醫五行學說中
屬於金行的肺與大腸〔互為表裡〕關係
所以氮氣不但去了大腸 還到了陰莖(金生水)
而〔威而剛〕就在促成氮氣到了陰莖 才能剛舉其事
所以氮氣決非只是〔沖淡氧氣〕
有此了解之後
讓我們回到王道寰所謂〔臭氧催化氮氧化物生成〕
從上言〔因閃電生於雷雨中〕的生成條件而言
臭氧是與氮氧化物是〔同時產生於〕雷雨中高溫高壓的閃電
臭氧〔並沒有〕催化氮氧化物生成
王道寰在此犯了一個 fallacy 也就是說
誤將〔相關關係, correlation〕當成〔因果關係, causality〕
其次
所謂〔氮氧化物(NOx)上升1% 稻米產量下跌14%〕是有証據的
這也是錯的
重點不在氮氧化物 而是〔亞硝酸根〕溶於雨水 形成酸雨
這樣強酸的酸雨
對於會產生大量生物鹼的蕉林來說 是很需要的 用以平衡土壤酸鹼值
反過來說
對於不會產生大量生物鹼的稻田來說 則是很沒必要的
甚至稻農要為此去買土壤制酸劑
若不買的話 那鐵定收成不好
所以王道寰這又犯了〔指鹿為馬〕的 fallacy
鹿是氮氧化物(NOx) 馬是〔亞硝酸根〕(NH3)
再者
王道寰的〔科學唯實論〕最大的問題就是
德國現象學祖師胡塞爾 Husserl
所指出的 Intentionalität (所圖所謀為何?居心為何?)
簡單來說就是 混飯吃的〔專家主義〕
靠著〔你們死老百姓什麼都不懂啦 聽我專家的話沒錯啦〕混飯吃
更不要說其背後的美國帝國主義陰謀
如今被我一再破解其偽道學的一面
大春兄
可以理解我在本網棧多篇前文一再強調〔科學哲學〕的苦心孤詣嗎?
須知 哲學是所有經驗科學之母
多少經驗科學連區區的語言邏輯關卡都通不過
況言哲學的否證?
Cf.
通識科學相關(6-1)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的可能性〕
全球暖化〔會〕造成海平面上升 全球暖化〔可能〕造成海平面上升
〔如果〕全球暖化〔會〕造成海平面上升
https://city.udn.com/3446/2478800?tpno=0&raid=2768606&cate_no=0#rep2768606
通識科學相關(6)〔核廢料 vs. CO2〕&〔Häagen Daz 的困擾〕
https://city.udn.com/3446/2478800?tpno=0&raid=2763060&cate_no=0#rep2763060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
通識科學相關(6-1)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的可能性〕 全球暖化〔會〕造成海平面上升 全球暖化〔可能〕造成海平面上升 〔如果〕全球暖化〔會〕造成海平面上升
|
|
推薦0 |
通識科學相關(6)〔核廢料 vs. CO2〕&〔Häagen Daz 的困擾〕
|
|
推薦0 |
|
|
通識科學相關(6)〔核廢料 vs. CO2〕&〔Häagen Daz 的困擾〕
https://city.udn.com/3446/2478800?tpno=0&raid=2763060&cate_no=0#rep2763060
本文大致呈兩部份
〔核廢料 vs. CO2〕是經濟發展的子命題
環保科學目前認為這是一個 trade-off 的 dilemma
生化燃料與核燃料的發電選擇
但是就我的觀點而言 這並不是一個兩難的處境
之所以是兩難 乃因無知
至於〔Häagen Daz 的困擾〕是從該命題所衍生出來的討論
所以列在後半部
核廢料的半衰期很長
之前我曾經提過 有一個法子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只是不太符合成本經濟的原則
那就是置入電漿焚化爐中來處理其輻射性
至少在美國的案例 已經是實務上可行的了
在此我再補充一則解決方法
有關即此 必須先行理解我在地球科學一欄當中
討論南極出現臭氧層破洞的終極原因 請見
地球科學 (4) 地磁與地震
https://city.udn.com/3446/1883412?raid=2211707#rep2211707
在此作一簡述
地球是一個大磁場
陰離子的氟氯根離子自世界各地 當然特指來自北半球啦
透過地磁所形成的電離層與帶電的雷雨雲系 輾轉飄到南極上空
高活性的氟氯根離子瓦解臭氧層是其現象之一
當然還有其他的現象存焉
簡單來說 因為磁電共生
南極會因為是地磁陰極所形成的[電鍍堆積作用]
以自然狀況而言 南極是地表上[電鍍堆積作用]最強的區域
可以把低輻射的廢料[包裹]起來 以減少輻射外洩
且因南極大陸深處的極寒恆苦之地
不僅人煙罕至 就算國王企鵝也不會去
所以可以成為最佳的低輻射核廢料的堆棧場
當然也可以作為高輻射核廢料的堆棧場
所以對環境的負擔最小
而且
在此 本文要指出一項令人喜出望外的好處優點
一旦我們將南極大陸深處的極寒恆苦之地作為輻射核廢料的堆棧場
這可以使得我在地球科學一欄所言的〔地磁偏離〕的大問題
可以稍稍獲得一點扶正的力量
對於既存的地磁位置得到些許鞏固
如果你已經知道我在地球科學一欄
近卅篇的文章都是與木前的氣候異常高度相關
其根本原因就是〔地磁偏離〕
地球科學(7)> 地磁反轉 與 Atlantis sunk
https://city.udn.com/3446/1883412?tpno=0&raid=2413560&cate_no=0#rep2413560
那你就可以知道南極大陸作為輻射核廢料的堆棧場
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牽制住地磁偏離
而科學家所該作的就是找出這樣的特性曲線函數
數量化與函數化是科學家的工作
在此補一點科學哲學的觀念作為小結:
成語〔遊龍戲鳳〕據我考證是
先秦以降的古算學家用以表達其自身工作的價值
所提出的〔俗諦義〕(社會性理解)
試想 一個數學家
如何向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解釋其工作性質?
如何向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解釋如魚骨狀整併的特性曲線?
又如何向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解釋
這樣的特性曲線會影響他的收成?敵人來犯的可能性?
因為這條特性曲線就是〔龍〕
自經驗論而言雙眼所見以及其他感知方式的斑斕萬象
就是〔鳳〕
所以〔遊龍戲鳳〕一辭
就是以特性曲線這種〔法相〕破經驗論的前五相〔色聲香味觸〕
又因為找到這樣的特性曲線來破解紛陳雜亂的現象
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所以又說〔終須有日龍穿鳳〕
這是我用以科學性地解釋
我們為何說我們自己是〔龍的傳人〕!
很可惜地 由於古算學之種種已經失傳
我們已經不再是〔龍的傳人〕!
我們再來談談CO2以及與其相關的問題
CO2就個體與小範圍的區域(如市中心)是很嚴重的
不過發生的都是局部性的
可是當我們在地表上有太多的〔局部〕時
這又成了全世界的問題
在此我先將話題引到一個更極端的例子_CO
在目前已有的農業實驗報告中
在一個封閉常溫的環境中 以CO來種植農作物
因為CO在常溫下會迅速奪取植物光合作用所生成的O2
並將之轉為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CO2
所以在這樣的封閉型暖房(green house)實驗區
CO2的濃度是一直維持在低含氧而足以令人窒息死亡的
以此法的生成之速與收成之豐
是令人瞠目結舌 終生難忘的
這個案例反向意味著城市與工業區的綠化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因為城市與工業區的植物越多
空氣中的CO才不致於太高 高到危害健康
更不用說美化環境 吸收噪音 以及降低水泥叢林所造成的
〔熱島效應, Heat (Thermal) Island Effect〕
所謂〔熱島效應〕
即 大量反射與對流輻射低濕度的乾熱入高空
造成對流層高空與同溫層內相對濕度明顯不足
其中使得對流層降雨機率大減 地表難以靠降雨來降低地表溫度
而對同溫層內相對濕度的降低
則使得高空冰晶雲維持時間過短
冰晶雲的〔陽傘效果〕太弱 難以反射過多的太陽輻射熱回太空
簡言之 這就是目前科學家所理解的〔地球暖化問題〕
其實 更大的問題不是城市的〔熱島效應〕
而是沙漠地帶所造成的〔熱海效應〕_〔熱島效應〕的面積加總
所以我才有前文 要為中東北非與其他地區沙漠治水
Solutions to the draught of the deserts in Middle East and Central Asia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615335&no=3446&raid=1841234#rep1841234
另外 城市與工業區的綠化反應在城市規劃上
除了多闢公園之外 建築法規上也該有相應的改變
例如 棟距加寬 強制社區與家戶植樹與盆栽等
而工業園區的廠家 立法強制其回收CO與CO2並貼補之
並要儘可能使其成品化 商品化
例如CO可為液化燃料 非常清潔的燃料
CO2裝瓶後可為滅火之用
我甚至還有個瘋狂的想法就是
林務局買來高壓瓶裝的CO2 以卡車載到森林中噴灑
提供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CO2 以促進樹木生長
不過這只是隨口說說 理由是成本不符 非常不經濟
將高壓瓶裝的CO2賣給人填充氣球射飛鏢或是上述滅火之用
還比較像是那麼一回事
對目前科學界的狗屁觀念:〔CO2是溫室氣體 所以要減量〕
對此我要提出嚴正駁斥
我們所要做的不是減量 而是要多種植花草樹木來吸收
所以我才有前文 要為中東北非與其他地區沙漠治水
Solutions to the draught of the deserts in Middle East and Central Asia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615335&no=3446&raid=1841234#rep1841234
你可知道成大校園中那樣的大榕樹
在炎炎夏日中的冷卻效果有多麼驚人嗎?
一棵那樣的大榕樹等於數百台冷氣機同時運轉!
所以科學家所理解的〔地球暖化問題〕也就是沙漠地帶所造成的〔熱海效應〕
是可以這樣解決:
當一旦沙漠地帶有了相當容量 (capacity) 的低壓造水機
將海水轉成大量淡水 多到足以灌溉沙漠成良田 成牧場 成森林
這將會吸收多少CO2?這將會吸收多少地表熱量?
地球暖化的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有關〔低壓造水機〕該文所在欄位諸文多有介紹 此處不贅
我有一個雄心 就是要讓片草不生的絲路有如江南
就是要讓哈薩克大草原變成哈薩克大森林 變成〔亞洲之肺〕
讓沙漠變成草木繁蔭之地
讓沙漠變成人類移居的新天堂
不過這不是一蹴可幾 可能要幾百年的工夫
換言之 科學界現在的主張是〔穿小鞋綁小腳〕的作法
應該換成我在此的大氣魄 讓沙漠變成森林
當我們有了這樣的總體觀
我們才不會如同科學界的屁蛋有那樣可笑的看法:
乳牛放屁排放過高比例的CO2 所以應該全面撲殺乳牛!
試想
當我們能夠把沙漠變成〔流著牛奶與蜂蜜的迦南美地〕
因而饒了乳牛一命 我們不就繼續有牛奶可以喝了嗎?
至於蜂蜜
我們終於可以來談談本文標題所言的〔Häagen Daz 的困擾〕:
目前在歐美各地都有蜂群整批消失的農業報告
〔花草依舊 獨缺蜂群〕
其所共同的現象就是 幼蟲死於蜂巢 蜂蜜腐壞於斯
有關及此 就本文的語境來說
在接近地表的灌木花叢的CO2含量可能是個線索
須知CO2的原子量大於氧氣
在無風的狀況下 CO2會沉於接近地表低窪處
即使是在有風的狀況下 CO2也會隨海拔而遞減的
故而當CO2變少了 也就使得氧氣佔空氣的比例增加了
須知絕大多數的細菌都是厭氧菌
當氧氣比例增加時
使得這些細菌(好菌壞菌都算在內)生存狀況惡化
這可能使得蜂王母在改變花蜜為含高蛋白的蜂王乳
所需的酵素菌化作用從缺或大量不足
可能會造成大量缺陷兒
所以蜂群就整批消失了
幼蟲就索性令其餓死 花蜜也索性不要了
所以說 要減什麼CO2?
Häagen Daz 因無蜂蜜做冰淇淋 都困擾的要命了!
另外一個理由留待續文
乃因本文業已積壓甚久 先行刊出
──────────────────────
附帶答覆大春兄
有關本期2008年3月上旬科學人雜誌
乃因部份內容與本文相關
先談有關〔極區冰棚瓦解〕
如果我們在一張白紙 以尺畫條直線
然後沿此線劃有連續S型曲線(依季節而有的溫升溫降)
並把這張紙輕微歪斜成直線向右微微上升的話
這條〔正斜率〕的直線
就是科學家以其所收集到的溫升數據所劃出的趨勢線
一條簡單二元一次統計迴歸線
因其 simple 所以是 linear
請注意這條線是〔趨勢線〕
它具有統計上所謂的〔時間序列〕性質
它並不是如同我們在經濟學的線圖分析
後者是本質討論 是 timeless
其次
因其 simple 所以是 linear
所以這在實務分析上是有其〔認知扭曲的簡化〕
意味著它可能其實也是一條大波浪的曲線
換言之 它並不會真的就從此向上一去不返
它會以更長的週期在高高低低
有關即此
我們必須有更長期的溫度數據資料
然後找到所有〔出相點, outcomes〕
並將y=ax+b的二元一次統計迴歸線
與下列曲線的〔共變數, co-variables〕孰小 相比較
y=ax2(sqare)+bx+c..............(b)
y=ax3(cubic)+bx2(sqare)+cx+d...(c)
哪條曲線的〔共變數, co-variables〕最小就是那條
其中(b)為一曲的拋物線 雙曲線等
(c)為二曲成S型的曲線
所以說
〔恐懼是統治者最好的朋友〕誠然所言
〔冰棚瓦解足令洋面淹沒舉世各大都市〕一文
是哪個鬼單位拿來嚇唬人的? 唷~我好怕哎~
再者
極區分不清東西南北 請參考前文所言
地球科學(19) 有關本期(Nature Geo-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報告
語義上的惡意遮掩
https://city.udn.com/3446/1883412?tpno=0&raid=2669892&cate_no=0#rep2669892
─────────────────
再來談談〔永續農業〕主張廢稻麥改種多年生作物
後者例如:山藥 南洋的麵包樹
我的評論是:鬼扯到了極點
不種稻米而種麵包樹 其成本效益是愚蠢到了不堪想像!
其次
再以我稍知的兩種高澱粉含量的果樹_甜柿與香蕉而言
就〔地力負擔〕來說
一.同樣要施肥 二.同樣要耘土(鬆土)
三.果樹的生物鹼毒化土壤的程度 遠比稻麥嚴重
〔生物鹼〕是植物根部攝取土壤養份的方式
〔生物鹼〕溶解有機質甚至是無機質之用
其中 香蕉只要連續種上幾年之後
土壤就被毒化到蕉樹不生香蕉不說 連野草都長不好了
而俗人以為是香蕉把土壤養份吸盡 所以土地變得貧瘠了
這個問題的解決 老天會幫忙_酸雨
含CO2碳酸或是含硫物質的酸雨
就可以調節生物鹼毒化土壤的問題 土質會就改善了
這對農民來說只是常識 所以香蕉在南洋常臨近火山區
靠著硫化的水氣改善土壤
否則就要買化學藥劑 耘土(鬆土)撒入
此處談一下美國人如何栽種蘋果
他們不靠人工採收
他們以巨型農機扶住主幹
四面爪型巨鏟連土與樹 一爪挖起後
將蘋果樹倒栽蔥地放在收集櫃的閘型頂來回掃動
蘋果就連枝條葉片刮下來 滾入收集櫃
在將蘋果樹回插原坑之前
先扔入乾草麥桿與肥料和化學鹼性藥劑(上市公司東鹼就是幹這行生意) 再插回蘋果樹
所以說
多年生作物一樣要施肥 鬆土 袪鹼 一樣也少不了
〔永續農業〕主張廢稻麥改種多年生作物
一派胡言
此處補充的是中研院那領先全球的最新研究成果
他們發現不值錢又長得快的牧草(與稻稈)
提煉生質燃料-工業酒精 純度可以高達99.5%
比起稻麥玉米粒更佳 純度更高
所以這個方法將不會排擠米糧主食生產
如何?還是稻麥略勝一籌吧!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
通識科學相關(4-2)>人類起源與複製人的對話(丙) 科學哲學層面的感慨
|
|
推薦0 |
|
|
通識科學相關(4-2)>人類起源與複製人的對話(丙) 科學哲學層面的感慨
https://city.udn.com/3446/2478800?tpno=0&raid=2693045&cate_no=0#rep2693045
接續著前兩篇同名前文:
通識科學相關(4)>人類起源與複製人的對話
https://city.udn.com/3446/2478800?tpno=0&raid=2504250&cate_no=0#rep2504250
通識科學相關(4-1)>人類起源與複製人的對話(乙) 前文的餘波蕩漾
https://city.udn.com/3446/2478800?tpno=0&raid=2596058&cate_no=0#rep2596058
在此繼續評述以下兩則新聞
〔英批准製造「人獸胚胎」〕
〔合成細菌基因 人造生物大突破〕
固然第一則〔英批准製造「人獸胚胎」〕的標題有點聳動
這也應該是聯合報看了我的前文之後
而決定用此有點聳動的標題
有關即此 我要指出非關前文的部份
也就是未來醫學的新方向
〔人類以植入其他動植物的片段基因來改善遺傳性疾病〕
這當中包括以片段基因植入(genetic in-plantation)
改善易受感染的免疫問題以及老化問題
例如東方人喝牛乳很容易就拉肚子
未來的解決方法可能就是植入歐美人種的片段基因來解決
為了不使這種方式受人排斥
最有可能是以美容醫學的方式先行
來解決禿頭隆乳肥胖等問題
第二則〔合成細菌基因 人造生物大突破〕
可能比較不是為了植入
而是要作為新種抗生素的先聲
抑或是新種的腸胃道酵母菌或乳酪釀酒類使用
當然啦 解決基因較簡單的細菌作為先期研究
自然日後就可以研究比較高等的生物 乃至人類
換言之 也就是說
即使作為尚書所謂〔利用 厚生〕的科學發展
仍然逃離不了尚書在此〔利用 厚生〕之前的倫理學與科學哲學命題
〔正德〕是也
此謂〔正德〕除了是問〔居心〕上的問題(倫理學層面)
大致上也就是可以化約為我前兩篇所言:
令人驚恐的〔人獸生化戰士〕是否出現的問題
我已經指陳了_這將是無可避免地會出現
其次〔正德〕尚有另一個命題存焉
也就是科學哲學命題
須知這是一元論的衍論_原子論
其在生化遺傳學方面的研究
原子論並不是來自西方
理由是西方論此的年代遠遠遲於東方(下文有述)
歐陸這方面固然可以上推亞里斯多德的原子論(Atomism)
但是歐陸又再見這方面討論
已是近代的 Leibniz 萊布尼茲的單子論(Monade)
且單子論 在萊布尼茲還活著的年代就被推翻了
所以先不談亞里斯多德的原子論(Atomism)是否為其所創
這個典範失落兩千年後也只不過曇花一現
可見原子論原來並不是歐陸經院哲學主流思維
其次
為何原子論這個典範失落兩千年後又曇花一現?
我的認為是這樣的 這當中有個背景要談談
萊布尼茲的地位並不為德國國學所認可
理由無它 萊布尼茲不會說德語 終生說法語與拉丁文
普魯士大王腓特烈曾經為此安慰萊布尼茲說:〔德語是用來命令馬兒與丘八的〕
須知在萊布尼茲當世
德語還不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樣嚴格有如拉丁文的語文
甚至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局面出現
奧地利(與德國南方的巴伐利亞)說〔高地德語〕是一個統一狀況
普魯士好不容易弄出的〔低地德語〕或曰〔財政德語〕
還被奧地利看不起
所以萊布尼茲在德國國史中的地位因不會說德語被貶低
是後人小心眼 小鼻子小眼睛的史觀
不過這不是我所要說的重點
我所要說的重點
正是萊布尼茲終生說法語與拉丁文的背景
須知萊布尼茲在年代對應到的是歐陸第一強權_法國路易王朝
這正是歐陸熱烈向中國學習的明末清初之際
不論是法國路易王朝抑或是羅馬教廷
在華都有許多留學生與學問僧 利馬竇甚至在中國為官
當然這也是因為馬可波羅遊記所引發的中國熱所影響
馬可波羅來華當然早於這些人
馬可波羅是在元世祖時任官的
所以呢 道家道教的氣功學與其形上學基礎
轉個面目〔附合〕亞里斯多德的原子論而出現了萊布尼茲的單子論
須知我之所以將〔附合〕一詞加框
理由是萊布尼茲的單子論並不深論亞里斯多德的原子論
甚至全然不談二者的起承轉合關係
這兩種原子論的關係是歐陸多事之後人強加賦予的
所以我們首先要稱頌的是
萊布尼茲在〔理論更生〕上的過人能力_從〔炁學〕到〔原子論〕
其次
我更要指出〔單子論〕的〔主要單子〕的觀念
就是構成今日基因科學的科學哲學論述
〔主要單子〕的觀念是企圖在科學上指出〔第一因〕, causa prima
萊布尼茲所處的文藝復興時期
就是婉轉否定羅馬教廷這個神權體系主導的科學論述
也就是一神論的哲學背景_一元論
其在策略上就是指出中國(與東方其它文明)值得取法乎上
所以萊布尼茲從〔炁學〕另闢蹊途發展出〔單子論〕
以〔主要單子〕的觀念
來婉轉否定基督教〔上帝〕作為〔第一因〕, causa prima的存在
可是這種〔主要單子〕作為〔第一因〕, causa prima的觀念
經過思維處理後 就成了在生化遺傳學方面的基因研究
所以嚴格來說
我要鄭重批判歐陸學術史家硬將〔單子論〕〔原子論〕壓為一元論的衍論
其實是根本風馬牛不相干的
甚至是來自相互對立的兩組觀念:
耶和華_一個喜怒無常的擬人化的〔神〕(例如舊約聖經叫人殺子以祀上帝)
這是〔人道主義〕的變體 而且是很錯誤很糟糕的〔人道主義〕變體
簡單來說就是>主張〔耍老大〕
而反過來說
道家本論則是主張〔從天理不從人欲〕的自然主義
所以這當中可以看出萊布尼茲
企圖以〔典範移轉〕來否定教廷在科學論述上的狗屁不通
時間若推到亞里斯多德的古希臘
其原子論也多半不是亞里斯多德的創見
首先四大文明古國當中 沒有後起的希臘(與羅馬)
上古(先秦)時期中國有老子的〔炁學〕(中國的原子論)
而在印度婆羅門教的晚期吠陀經 (Veda) 一直到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的經論
都也有(微塵論)這樣的宇宙生成論述(印度的原子論)
我在前文(一時想不到放在哪篇中)
指出我們大學畢業所戴的菱形方帽
其實很有理由懷疑是〔西戎霸主〕的秦國送給亞歷山大大帝的禮物
不要誤會 不是帽子本身
而是亞歷山大大帝仰慕中國文化
而使得秦國遣掌管學術的禮官
由亞歷山大大帝的部隊護送入希臘
而掌管學術的禮官其衣冠的禮冠正是方帽子
所不同的是 禮官的禮冠是以長邊對人
而我們大學畢業所戴的菱形方帽是以尖角對人
這還可以在祭孔時看到
故而我認為出於亞里斯多德晚期的原子論
其來源之一是中國道家的〔炁學〕
亞里斯多德晚期的原子論另外一個更可能的來源
是上所述古印度文明
找本印度佛教史就可以看出這樣的歷史地理脈絡
如果你還懂點羅馬拼音的梵語 那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才有所謂的〔印歐民族〕
包括德國人自稱是早期佛教信眾的阿利安人(Arians)
不過我對德國人自稱是早期佛教信眾的阿利安人
有高度懷疑
我認為日爾曼蠻族
是隨中國漢朝經營西域而到歐洲拓殖
例如我在前文>中國與龍\之四\李白遊俠行的歷史背景 (墨家源流考)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992059&tpno=0&raid=2335654&no=3446&cate_no=0#rep2335654
指出北歐之所以自稱〔斯堪地那維亞〕 Scandinavia
Scandi- 的字頭來自亞歷山大的兒子Skandha
相傳亞歷山大要派遣其子到中亞當皇帝
這個典故至今仍是中亞各民族的共同記憶
但實際上因亞歷山大崩於征途 所以他的兒子Skandha沒去成
可是當年奉旨等候聖人後人到中亞的突厥部隊
卻一等兩千年 也就是現在居住在新疆的維吾爾族
當與德國人幾乎同文同種的北歐人
以亞歷山大的兒子Skandha後代自居
復以瑞典語中的och(如同英文and意)
與波蘭的同義字 og 發音完全相同(唸如‘喔可’)
且波蘭居於德國東部
第三點 德國人親土耳其 仇視希臘
第四點 德國在學法國認埃及為祖宗之前
德國是風靡於尼采口中的〔Also sprach Zaratustra〕以伊拉克為祖宗的
日爾曼蠻族在我看來應該是與芬蘭捷克各國民族
自亞洲與歐洲的界山_烏拉山東麓遷入歐洲
這是北亞路線 不同於希臘-印度的南亞路線
所以我實在不認為德國人是阿利安人
〔德國人是阿利安人〕應該是納粹黨人的編造
前言德國仇視希臘的莫名其妙
是好比日本自比中國 而以中國為〔支那〕
再好比越南王某君在元朝時
就是以元朝為北方戎狄 開口閉口自稱越南為〔中國〕
舉例而言 德國以〔雅典娜〕為樣板
複製〔柏林娜〕, Berlina 這樣的城市守護女神的現象
意涵上就是如同日本以中國為〔支那〕的情緒
另外對於〔德國人是阿利安人〕我再補充一個相關的小知識
大悲咒起頭:
Namah Ratnatrayaya
Namo Aria-valokitesravaya
這個 Aria- 就是阿利安人(Arians)的字源
扯太遠了 回到本論
本文的用意其實是與下列前文所指相當
中國與龍 (6) 文化現象與飲食商機的新出發__觀念與教戰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992059&tpno=0&raid=2414530&no=3446&cate_no=0#rep2414530
我在文中從新聞[馬可波羅「取經」 蔥油餅變披薩]談了一些事
除了是要指出〔中華文化是自古代近代以來世界文明的泉源〕這件事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指出[文化的再生產]命題
在本文當中我所談到的楷模就是博學的萊布尼茲
近代以來 西風東漸
我看不到太多足以稱譽為〔承先啟後〕的巨擘
反倒是二毛子多如牛毛 甚至盤踞在我們的學術殿堂之上
開口閉口就是放洋屁
固有的學術傳統完全斷喪為附庸風雅的〔民族風〕
影響所及 我在討論這方面的現象
僅管我是被人視為〔非常非常中國〕的文士
而我所用的詞彙 來自固有觀念者 卻也僅僅只是點綴
我皆如此 況乎他輩?
我對此有很深的文化危機感
更重要的是 我至今仍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寒士〕
至今無法取得發言地位上的制高點
我的呼籲將變成微不足道的哀怨
淹沒在這個〔大江西去〕的洪流當中
何以力挽狂瀾? 嗚呼哀哉!
========================================
中國時報 2008.01.19
英批准製造「人獸胚胎」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4+112008011900475,00.html
諶悠文/綜合報導
英國「人類授孕與胚胎學管理局」(HFEA)17日批准兩所大學團隊的申請,允許他們使用人類的體細胞與動物(牛或兔子)卵子結合發育為「細胞質混合胚胎」(cytoplasmic hybrid embryo),進而抽取胚胎幹細胞從事研究。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幹細胞生物學實驗室」與紐卡索大學「東北英格蘭幹細胞研究中心」兩支團隊於 2006年向當局提出申請,如今獲得1年的研究許可。日後英國其他研究單位想要從事類似實驗計畫,也需要提出專案申請,取得HFEA核可。
所謂「細胞質混合胚胎」是運用複製生物的「細胞核轉殖技術」,先將動物(牛或兔子)卵子的細胞核移除,因此胚胎基因有99.9%屬於人類,只有0.1%的「粒線體基因」來自動物。
學者指出,這類胚胎最多發育到14天就予銷毀,絕不會植入母體子宮內著床,所以不可能產生「半人半獸」的「嵌合體」(chimera)動物。科學家主要希望利用這類「混種」胚胎擷取出幹細胞,進而找到治療帕金森氏症、老年失智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新方法。
但衛道人士認為,即使是少許的人類基因與其他動物的基因混合也不行,此舉違反自然,而且引發道德倫理的爭議。「保護未出生胎兒學會」便譴責HFEA的決定是「人類尊嚴的一大倒退」。
但英國學界人士泰半都對政府放行表示樂見。目前科學界仰賴不孕症治療剩下的卵子來進行幹細胞研究,但人類卵子數量嚴重不足,而且品質不夠穩定,於是寄望無限量供應的動物卵子,能夠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紐卡索大學教授萊爾.阿姆斯壯表示,母牛卵子與人類卵子做起來的結果差不多,但母牛卵子更容易取得。紐卡索團隊的混種胚胎實驗目的是希望了解幹細胞如何發育成不同的組織細胞。
國王學院研究團隊的「嵌合體」胚胎實驗,則是針對老年失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及帕金森式症之類的遺傳疾病做研究。
「嵌合體」動物指的是部分組織細胞基因中混入其他生物體基因(外源基因)的動物。而「凱美拉」(chimera)典出希臘神話,原指一隻獅首、羊身、蛇尾而且能噴火的怪物。
==================================
中國時報 2008.01.19
美科學家複製自己 胚胎活5天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4+112008011900474,00.html
尹德瀚/綜合報導
美國科學家山謬爾.伍德(Samuel Wood)最近創下一項世界第一的紀錄:他在實驗室中複製了自己。這是首次利用成人體細胞複製而成的胚胎,雖然複製只進行到胚胎階段即予銷毀,伍德的複製人胚胎只存活了5天,但此舉在醫學界已經引發極大的道德爭議。
利用複製羊技術製成
伍德是加州幹細胞研究企業「Stemagen」的創辦人,這家公司採用當初英國科學家複製母綿羊「桃莉」的技術,將年輕婦女捐贈的若干卵子摘取細胞核,並將伍德及另一名男子的皮膚細胞DNA植入卵子,之後以微量電流刺激,兩者融合發育成胚胎。
這批胚胎係第一批利用成人體細胞複製而成的胚胎,雖然它們只存活5天,在還只有針尖大時就被摧毀,過程中也未從胚胎中擷取幹細胞,但仍被視為發展阿茲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療法的一個里程碑。伍德已將這項研究發表於《幹細胞》期刊。
訂製幹細胞為未來計畫
伍德說,從複製人胚胎擷取幹細胞是他未來的商業計畫,「我們相信這是未來的趨勢-為病患訂製幹細胞。」而病患如能利用取自自身複製胚胎的幹細胞進行治療,不用擔心產生排斥的問題。
但是從複製胚胎擷取幹細胞的研究,在美國遭到布希總統等人士的反對,他們認為摧毀任何人類胚胎都是錯誤的。有些人擔心,這項技術可能被人利用來複製嬰兒,更有人痛批這是把奇蹟般的人類生命貶抑為零件工廠。
幹細胞遍佈人體各個部位,負責更新組織和血液細胞,如果是取自人類早期胚胎的幹細胞,其功能更為強大,可以發展成人體各種部位的組織,未來取自複製胚胎的幹細胞可能用來修補受阿茲海默症或帕金森氏症傷損的細胞,或是治癒遺傳性糖尿病。
曾以成人細胞複製胚胎
伍德擁有醫學、心理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物理學等多個領域的學位,之前他在一家大型助孕診所 服務,注意到不孕婦女在進行試管受孕過程中剩下很多卵子,而卵子正是複製人類胚胎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因此他靈機一動,在2005年成立「Stemagen」公司,並創下全世界第一例以成人細胞複製出人類胚胎的紀錄。
之前由神祕教派「雷爾運動」(Raelian Movement)成立的「複製協助」公司宣稱已複製出全世界第一個複製人,是個女孩,並暫名「夏娃」,但該公司迄仍未提出任何可信的證據。另外,英國紐卡索大學已於2005年率先複製出人類胚胎,但使用的細胞取自胚胎,而非成人。
有掌聲也有人斥不道德
學界有人對伍德的突破表示支持,但也有人痛斥這是不道德的行為。領導Stemagen公司研究團隊的幹細胞複製專家法藍區說,在初步獲得突破之後,他的團隊目前只使用來自捐贈的胚胎製造胚胎幹細胞,要等技術達到完美之後,才會再度嘗試以成人細胞複製人類胚胎。
------------------------------------------------------------------
合成細菌基因 人造生物大突破
http://udn.com/NEWS/WORLD/WOR3/4196733.shtml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24日外電報導】 2008.01.26 02:18 am
美 國科學家24日宣布,他們在人造生物(artificial life)領域已獲致重大新進展。研究人員費盡心血,合成化學成分,製造出一個細菌的完整基因組(entire genome)。這項進展是新興的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一個重大分水嶺。
下一步 人造DNA生物
此一研究由爭議性頗高的知名科學家凡特(J. Craig Venter)召集一組研究員,在他的馬里蘭州凡特研究所實驗室完成。科學家過去曾合成病毒的完整DNA,但這項新研究首次製出細菌的完整基因組。
細菌的構造遠比病毒複雜。新製出的基因組的長度,是過去合成的最長DNA的10倍。
這項進展是五年研究的成果,報告刊登在24日上市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
科學家認為,他們下一步將可完全依賴人造DNA基因組製造出人造生物,方法是,把人造的基因組植入「宿主細胞」。基因組可自力更生,生長其所需的蛋白質,逐漸把細胞轉化為新生命。
可以研發生質燃料
凡特研究所的科學家史密斯(Hamilton Smith)在報告中指出:「藉著同心協力的團隊工作,我們已經顯示,製造出大型基因組現在已經可行,可以研發出重要用途,例如生質燃料(biofuel)。」
凡特表示:「我們現在所做的合成基因努力,將引進未來的基因設計。」一般認為,這項進展是合成生物學的分水嶺,這門科學涉及設計執行特別任務的有機物,像 是生質燃料。合成生物學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在電腦上設計出一種有機物,按一下「列印」鍵,產生必要的DNA,然後把此種DNA植入一個細胞,製造出「訂做 的」的生物。
萬一失誤 釀出災禍
但是,外界擔心,合成生物學可能被用於製造病原體(pathogens),或因用心本善的科學家發生失誤而釀出災禍。
科學家和哲學家一致認為,用人造DNA創造生物將是一個重大分水嶺,使生物和人造生物的界線變得模糊,迫使人類重新思考「生物」的意義。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
通識科學相關(5)氡氣殺人?又是胡扯吧?
|
|
推薦0 |
|
|
通識科學相關(5)氡氣殺人?又是胡扯吧?
https://city.udn.com/3446/2478800?tpno=0&raid=2648240&cate_no=0#rep2648240
氡氣殺人?我覺得不可思議
氡氣是原子序表中希有的〔惰性氣體〕不與其他物質化合
這是國中化學第一冊的內容
可是下錄新聞中指稱:〔氡是...放射性氣體〕
而這樣的危言聳聽竟然還是來自...〔美國環境保護署〕?
我覺得更是不可思議!
下文說:〔氡是無色、無臭、不易察覺的放射性氣體〕
〔無色、無臭、不易察覺〕都對
既然〔無色、無臭、不易察覺〕
為何美國環境保護署敢〔確定〕是氡氣?而不是其他原因?
這是第二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
電焊氣焊當中最常見的是氬焊(不鏽鋼材常見)
氬氣也是原子序表中也算希有的〔惰性氣體〕
也同時不與其他物質化合
但是氬氣是作為接焊處防止氧化之保護措施
以氬氣氣團驅開大氣中的氧氣
理由就是〔惰性氣體〕_不與其他物質化合
〔惰性氣體〕的安定性之高 是令人嘖嘖稱奇的
而且
氬氣含量遠大於氡氣
自然狀況下〔幾乎找不到〕氡氣
所以美國環境保護署說:
〔氡氣是繼吸菸之後,高居導致肺癌的第二大病因。〕
這是大有問題的說法
上次我已經批評過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報的胡扯
https://city.udn.com/3446/1337289?tpno=0&raid=2450445&cate_no=0#rep2450445
當〔美國國家科學院〕都是鬼扯到離譜的地步時
層次遠低於〔美國國家科學院〕的〔美國環境保護署〕
我倒底是該罵什麼?
總不該是稱讚兩句吧?
=====================================
美環保署:氡氣殺人 今年將害2萬美國人
【中央社╱亞特蘭大十日專電】
http://udn.com/NEWS/WORLD/WOR6/4176207.shtml
2008.01.11 11:54 am
在推行全美氡氣(Rn)防治行動月之際,美國環境保護署今天指出,氡氣毒死的人數遠超過一氧化碳一百倍以上,預計今年約有兩萬人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因吸入過多的氡氣致命。
基於氡氣的危害程度,美國環保署將一月份定為全美氡氣防治行動月。據指出,氡氣是繼吸菸之後,高居導致肺癌的第二大病因。
據了解,氡是無色、無臭、不易察覺的放射性氣體,為重要的室內空氣污染物。由於氡存在於所有的環境介質如空氣、水及土壤中,並且會由地殼的輻射物質鈾及釷等自然衰變而來,可自由移動到物質的孔隙中,因此可藉由不同的介質進入室內居家環境中。自八零年代開始,科學界及一般大眾才開始重新正視氡氣室內污染問題。
美國環保署指出,美國平均十五分之一的家庭,處於氡氣標準高於四pCi/L(放射線強度單位)的有害環境中,任何家庭都可以購買簡易的氡氣偵測器檢驗。
據表示,氡氣防治行動在過去二十年大約挽救了六千人的生命。環保署希望在未來的五年內,可以達到挽救一萬兩千人生命的目標。
【2008/01/11 中央社】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