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看別人 想想自己]系列>>中國人 台灣人 能不能夠變成現代人 抑或是停留在人面畜生 衣冠禽獸 必須指出普遍的新加坡人 日本人具有極高的指標性
|
瀏覽4,102|回應11|推薦0 |
|
|
中國人 台灣人 能不能夠變成現代人
抑或是停留在人面畜生 衣冠禽獸
新加坡人 日本人具有極高的指標性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638313&tpno=2&no=3446&cate_no=0
=======================================
備註:
因為全球太多人想要知道我把前文乙篇 傳給了誰
>> Fw: Just ignore this if you and your friends or your rivals do not invest any.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327310&tpno=0&no=3446&cate_no=0
所以聯合報將本網棧右上方的尋找功能取消
造成許多不便 也包括我本人在內
職是之故
我目前將各欄首文編入
>>cathy20048 所著各文總目錄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2349898&tpno=0&no=3446&cate_no=0
日後還會進行分類與子目錄的建立
以及關鍵字 乃至簡介說明
一時之間還作不完
不方便在所難免
==============================
李敖活在明清兩季的狡詐中國人的觀念中
他的許多話是毫不足取的
=========================================
新加坡人真的很笨…
http://udn.com/NEWS/OPINION/X1/3258242.shtml
溫佳映/教師(花縣壽豐)
李敖說新加坡人笨,我的研究也得到同樣結論:新加坡人的確笨,對照台灣,台灣人實在很聰明,而且太聰明。
新加坡人的笨,可以表現在他們笨到凡事規規矩矩。因為不守規矩,總有很無聊的執法人員在旁開罰單。新加坡人不敢吐痰、不敢吐口香糖、不敢亂丟垃圾,如果被發現,罰、罰、罰。
罰的英文是fine,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好」,所以國際流行一句雙關語: Singapore is a fine country(新加坡是一個好國家、罰款國家)。幾年前,一位美國青年在新加坡街上亂塗油漆,說是好玩;結果被很笨的新加坡政府執行鞭刑,連美國總統求情都不理睬。
新加坡的人笨,官員很少貪汙腐敗的,他們強調廉能政府。幾年前前總理李光耀被媒體爆料他買房子有拿建商的折扣。李光耀很笨,立刻發表聲明,說並不知情,立刻將折扣款項捐出來。新加坡人還是很笨,竟然相信他的話。
國際透明組織發表的二○○五年國家的貪汙觀感指數,新加坡名列最清廉的第五名為亞洲第一,香港第十五,台灣名列第三十二,與烏拉圭等國同等。
這麼笨的國家,卻成為東南亞金融中心、貨物轉運中心,種種的成就,都是笨人笨行出來的。新加坡人口約四百三十萬,算是蕞爾小國(台語可以意譯成「鼻屎大」),人均國民所得二○○五年約兩萬六千美元,比起台灣的約一萬六千元足足多了一萬美元。
新加坡許多地方的笨,剛好是台灣人的聰明。新加坡人笨,因為「大智若愚」也。
【2006/04/12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
看看別人 想想自己(8)> 「我欠王老大3000元」 男手腕上寫遺囑
|
|
推薦0 |
|
|
看看別人 想想自己(8)> 「我欠王老大3000元」 男手腕上寫遺囑
光是這則新聞當中的主人翁的這個只能算是花邊新聞的報導
就把你們台灣人當中絕大多數都比下去了
肏他媽 再給我談台獨試看看!
一群賤種王八蛋的狗東西!
管碧玲 蔡煌瑯 你們給我講話注意點!
========================================
「我欠王老大3000元」 男手腕上寫遺囑
【世界日報╱本報北京二十二日電】
http://udn.com/NEWS/WORLD/WORS2/4352291.shtml
2008.05.22 08:02 pm
16日下午6時半,離地震發生整整100個小時。虛弱得已近昏迷的劉德雲被救援官兵抬出來時,看到了自己的女兒,隨即,他的目光指向自己的左手腕。女兒發現父親左手腕上歪歪扭扭寫著一句話:「我欠王老大3000元。」
重慶晚報報導,經過緊急搶救,劉德雲第二天就清醒過來。他告訴女兒:「如果出不來,手腕上那句話就是留給你的遺囑。」
劉德雲是什邡市漢旺鎮人,地震發生時,他和一起玩牌的另外三人都被埋在了廢墟下。不知道過了多久,劉德雲有些絕望了。此時,他用還能活動的右手掏出隨身攜帶的筆,在左手腕上寫下了「遺囑」——他不想欠著帳離開。劉德雲說,寫下這句話後,他安心了許多。
黑暗中,時間慢慢流逝,劉德雲實在是太睏了,好幾次險些睡去。於是,他拚命去想3歲外孫的笑臉,又狠命打自己的耳光。終於撐了過來,逃脫死神魔掌。
【2008/05/22 世界日報】
|
看看別人 想想自己(七)>從倫敦看台灣的鄙陋 兼與林毅夫先生書
|
|
推薦0 |
|
|
看看別人 想想自己(七)>從倫敦看台灣的鄙陋 兼與林毅夫先生書
https://city.udn.com/3446/1638313?tpno=0&raid=2676586&cate_no=0#rep2676586
下錄天下雜誌的文章〔開放融合再生 新世界之都倫敦〕
寫的很好 我喜歡 雖然文中內容 我幾乎無一不知
首先要先談談我為何將這篇文章放在本欄
這當然是因為嫌惡台獨的小鼻子小眼睛
只知道〔關起門來打手槍_自己爽〕
這篇文章說來是與昨日新聞〔布朗首相訪中〕巧合於同一時段發生
但是懂得國際媒體操作的內行人都知道
這是一個精心的安排 決非巧合二字
而布朗首相則是因為我另兩篇文章的態度
來北京請求在國際上相互支援 讓大英帝國復臨於世
請參考
Islamic World (3-1) 巴基斯坦反對黨領袖碧娜芝.布托遇刺喪生案 現在看來好像英國的蘇格蘭警場(倫敦警方)認為是美國所自導自演https://city.udn.com/3446/2582246?tpno= 0&raid=2622708&cate_no=0#rep2622708
Pakistan (3-4) Scottish Yard might have clues on Bhuto's death. US did it.
https://city.udn.com/3446/2582246?tpno=0&raid=2644773&cate_no=0#rep2644773
而在另一篇談語文的文章 我也指出
英國是在路易王朝時的法國親中派倒下後 繼續向中國取經
漢化的結果 也包括學習鄭和艦隊的海洋控制學
成為世界第一的〔日不落國〕乃至十九世紀稱為〔英國世紀〕
子曰:〔禮失求諸野〕 直到今日 在我看來
中國還有太多的〔禮〕(典章制度)要向英國學習
有關及此 我日後會依社會的理解進程來示現演說
在此我只是要給志在作台灣老大的林毅夫先生一些提醒
閣下所讀的博士 即有名的芝加哥貨幣經濟學派
這樣說吧
連Burnanke都對於小布希要提出財政政策予以肯定
就是因為我造成了〔貨幣政策無效〕
所以才使得小布希乞靈於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
這當然意味閣下數年之苦讀
與多年用之於實務的理論都成了廢物
不過呢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
企管學(與國貿理論)將成為顯學
換言之 當年政大所學的還可以揀回來用
不過這不是我的重點 我要指出的是
台灣所需要的是一個更深刻的思維啟發
在《天下》吳韻儀這篇〔開放融合再生 新世界之都倫敦〕
文中提到:
>倫敦成為世界之都新焦點,不只因為經濟成長,
>更因為整個城市正以極大的力量,翻轉出新面貌,
>提出新的服務與文化創新。
我會強調〔互見發明〕對〔文化創新〕的重要性
簡單來說就是
台灣要從封閉鎖國轉向高度開放
所以閣下若成為我的憲法設計下的〔台灣省省議會內閣總理〕
管理實務固然重要
但是單憑此 不足令閣下為繼往開來之人物
閣下當注意文化命題與哲學思想
凝塑出新世紀的發展目標
我會說
從未來學, futurology 入手是可取之捷徑
其次我也要說說
我為何要藉這篇文章與林毅夫先生公開對話
在此要將語義銜接到前文
『中國政治民主化』(24) 把酒論英雄(甲)林毅夫 vs 王建民
https://city.udn.com/3446/1431402?tpno=0&raid=2671051&cate_no=0#rep2671051
我要說的是
沒錯 貴我都是世界級的人物 僅管不同意我是其一者眾矣!
但是同意我是其一者 卻都是這個世界的VIP
我的態度在此開誠佈公
上篇與此列之其續篇
『中國政治民主化』(24-1) 煮酒論英雄(乙)胡錦濤 vs. 沙克吉
https://city.udn.com/3446/1431402?tpno=0&raid=2672650&cate_no=0#rep2672650
若中南海接受並能夠放手讓解放軍
將民主推至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話
Cf. > on delivery (30)〔上馬打天下 下馬治天下〕_與解放軍談治國
https://city.udn.com/3446/1888673?tpno=0&cate_no=0
我會認為胡錦濤先生鐵定是新制下的第一人(新憲法下的實權總理)
閣下也即有可能將是新制下的第一人(新憲法下的台灣省省級總理)
我求的是歷史地位
我意在成為〔中國當代民主之父〕
我意在成為〔中國的黑格爾〕
對我而言
我還有太多的書要看 太多的思緒有待釐清
閒雲野鶴的我 其實並無意成為政治人物或行政幕僚
我對官場逢迎有極深的厭惡
我所需要的是在我不愁吃穿的情況下
在我人生的後半葉完成許多思索 盡夷邪說
所以只要中南海給我這個〔不愁吃穿〕的條件
我就心滿意足 無意與閣下爭〔台灣老大〕
但是我要補充的是
條件是君與胡先生推動我所創建的憲法制度來締造中國民主
且這個〔不愁吃穿〕的條件不能再拖 我現在就要 (886 2) 2626-5628
容我說的不客氣
否則到時候閣下與胡先生可以試看看
〔解放軍〕與〔台灣軍方〕會以誰的意見為依歸?
====================
今日晚報 2008.01.21
開放融合再生 新世界之都倫敦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30501+132008012100784,00.html
【文/吳韻儀《天下》】
十二月底的清晨,海德公園像是被灑了一夜的糖粉,綠草蓋在薄霜下,一片白茫茫的晶瑩迷朦。
圍著公園的馬路上,一輛輛黑色圓頂計程車挨著紅色的雙層巴士,走走停停。這時候,幾位穿著螢光綠緊身運動外套、背上斜揹著黑色公事包的上班族、快速騎著腳踏車趕了上來,身體順著流線型的安全帽往前衝刺,爆發出熱力與活力。
這是今天的倫敦,彩色、速度、活力,令人驚艷。
倫敦,這兩千年的古都,在羅馬人鋪好的石板路上,再創巔峰。
新世界之都
這一天,倫敦有霧,濃重而陰沉。有生命的倫敦,眼睛刺痛、胸部鬱悶,眨著眼、喘著氣,憋得透不過氣來;沒有生命的倫敦是渾身煤炭的幽靈,拿不定主意是讓人看見好,還是看不見好,整個都模模糊糊……。──狄更斯
從歷史的長廊看倫敦,儘管有輝煌的歷史,是近代憲政民主、西方近代小說、工業革命的起源地。
但大多數人對倫敦的歷史印象還停留在十九世紀狄更斯筆下,天色灰暗、街道狹小、觀念守舊、階級講究。
如果你的印象也是如此,那你一定要認識今天的倫敦。
評比全球六十大城市,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最新的全球都市排行榜上,倫敦已經勝過了巴黎、紐約,登上新「世界之都」的頂峰(capital of the world),成為全球化經濟、都會生活的新標竿、成為世界意見的領袖。
世界金融新霸主
要尋找二十一世紀城市的新典範,就從今天的倫敦開始。
早上八點半,人潮從「金融街」地鐵站(Bank Station)流洩而出,拿著咖啡紙杯的東方女性、拉著行李箱的年輕男子、帶著頭巾的中東人,快步穿過窄窄的馬路,消失在一棟棟典雅的灰白波特蘭石大樓裡。
英格蘭銀行、渣打銀行、UBS瑞士銀行、倫敦證交所……,世界重量級的金融機構,都集中在這市中之市,倫敦中心這面積僅有一英哩平方(約二.六平方公里,台北市面積二七二平方公里)的「倫敦金融市」(City of London)中。
新的競賽結果已經出爐,倫敦,已經超越紐約,是世界新金融中心。
倫敦股市來自超過六十個國家、有超過六五○家外國企業上市,吸引外國企業數世界第一;倫敦外匯交易額占全球超過三分之一,世界第一,甚至超過紐約與東京的總合;管理的基金超過七兆美元,世界第一。
在「歐洲都市觀察」(European City Monitor)排行榜上,倫敦連年被評選為「最佳商業城市」第一名。在接近市場、高品質人才、與國際交通網絡的評量項目上,樣樣第一。總分幾乎是巴黎的兩倍,法蘭克福的三倍。
為什麼倫敦能突飛猛進、耀眼亮人?
街頭人群多元種族的面孔,已經透露些許答案。
現在,在倫敦可以找到三百種語言的人才,有三分之一的人不是在英國出生。
抓住全球化的捷徑
「就是對世界開放,」倫敦商學院教授唐納.薩爾(Donald Sull)指出倫敦轉變的關鍵。薩爾研究策略與競爭優勢,走訪歐洲、亞洲與新興的中東城市。
「放開限制,吸引到世界的資金與人才,才可能拚上世界級的城市,」薩爾發言極快地分析,好像找到了在全球化下占一席之地的捷徑,不容一刻喘息。就像十七到十九世紀擁有世界最快的方式是向外殖民,爭取土地與資源,而現在則是爭取人才與資金。
要吸引資金,倫敦得利於英國完善透明的制度與低稅率優勢。英國企業稅最高二八%,所得稅率最高四○%(稅率比台灣高,但相較於主要競爭對手歐盟與G8算低)。
資金流入,人才隨之而來。英國不僅開放移民,再加上寬鬆的雇用與解雇員工的法規,方便企業隨時向世界取才。甚至還設有單一服務窗口,包辦企業從找辦公室、到招募人才所有工作。
站在大型霓虹電視牆環繞的皮卡迪里街頭攔下計程車,皮膚黝黑的司機可能來自奈及利亞;進了印度餐廳,金髮碧眼的甜姐服務員許多是波蘭人。法國剛當選的總統薩柯奇在競選時,還特別到倫敦來拜票,因為在人口上,倫敦是第七大的法國城,尤其集中在高知識、高收入的金融市。
經濟,是城市的命脈。「讓大家都進來,創造更多工作機會,這道理很簡單,」倫敦金融市長羅永成(David Lewis)簡潔有力地說。他是三十年的老律師,冷冷的眼光從眼鏡的金邊上穿出來,不透一點情緒。不過,羅永成也承認,這樣的開放策略,「也許有點冒險。」
開放下不公開的祕密
一位久住倫敦的企業高階經理人私下說,英國只看錢、不問來源,是公開的祕密,不論是中東的錢、蘇俄黑金富豪、政治家族的錢,來者不拒。
隨之而來,貧富差距日漸惡化、移民寬鬆讓都市不堪負荷的討論,不時出現在媒體上。但是,倫敦的開放沒改變。
因為大家知道,倫敦不開放,就會萎縮。「每一波移民,都強化倫敦成為全球化城市,」倫敦市長李文斯頓(Ken Livingstone)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即使遭受到地鐵爆炸案這樣嚴峻的恐怖挑戰,倫敦人第二天還是同樣坐地鐵,選擇「不要被恐怖份子攻擊擊倒」,沒有走上與美國後封閉的民族主義方向。
溫布敦式發展策略
如果以為倫敦只是靠大開門戶、模仿免稅天堂再創高峰,就太低估了倫敦。
倫敦,是銀行家的故鄉。超過三百年的金融發展,使倫敦成為金融法規與金融商品的設定者,是倫敦得天獨厚的優勢。
相當於英國央行的英格蘭銀行、勞伊氏保險(Lloyd),從十七世紀起就站在金融市,隨著商賈行走世界,是無法匹敵的金融老靈魂。近十年來注入新的資金、及二十一世紀的人才新血,倫敦馬上就恢復活力,在新市場稱雄。
回教金融興起,倫敦引進人才,成為回教國家外,全球最大的回教金融中心;衍生性金融商品盛行,倫敦也與時俱進,更利用保險、航運的基礎,設計包括貨運等多種利基型避險金融商品,在櫃買衍生金融商品上,世界第一。
開放、彈性、創新,現在有四分之三的《Fortune》五百大企業在倫敦設點,四分之一的倫敦公司是外國人所有。
走過大英圖書館幾百公尺外,一棟綠色玻璃帷幕高樓的門上,直直寫著熟悉的「長榮」。台灣長榮集團的歐洲總部,也設在倫敦,而且馬上要重新擴建。
難怪有人比喻,倫敦的經濟就像溫布敦網球賽,開出場地,邀集世界一流好手來參賽。誰得冠軍?不重要,只要倫敦抱著繁榮發展就好。
倫敦定位自己是歐洲的大門(gateway),二○○六年通過希斯洛機場(Heathrow Airport)的旅客流量高達六七五○萬人;由玻璃和舊紅磚混搭建成的摩登歐洲之星(Eurostar)新車站聖潘克斯(St Pancras Station),每年約有五百萬人搭火車,只要兩小時十五分鐘就穿越英法海峽抵達巴黎。人來人往奠定了倫敦成為歐洲轉運中心的地位。
都會變貌的新典範
倫敦成為世界之都新焦點,不只因為經濟成長,更因為整個城市正以極大的力量,翻轉出新面貌,提出新的服務與文化創新。
登上銀白色的摩天巨輪,倫敦眼,不論是往南看向西敏寺,往西看向海德公園,一定都會看到高架起重機,建設、建設、再建設。
但是,「如果在八○年代來倫敦,你看到的是個萎縮的倫敦,」倫敦發展署都市更新資深經理侯考芙(Rosie Holcroft)說,停頓了一下,「九五%已經被蓋好了。」
真是個難題,兩千年歷史的倫敦就像所有老城市一樣。工業革命的廠房隨產業外移荒廢,十九世紀的火車站跟不上新的交通需求。
但倫敦人認清,挑戰就是機會,歷史就是無價資產,差別在新的想像與資源。
倫敦將產業新需求放入沒落的聚落,翻轉出帶動新發展的火車頭。
最好的例子,就是位在泰晤士河北岸的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十七世紀,五月花號輪船,就從這裡出航前往美國新大陸;十九世紀,這裡已經是世界重要的通商口岸,船貨雲集。
現在,貿易繁忙不變,只是商旅變為二十一世紀的知識商人。過去的船塢,經過都市更新,改為寬闊的廣場。
四周圍著現代玻璃帷幕大樓,拱著一片藍天,臨著水岸有公寓、五星級飯店,吸引現代喜愛開放環境的花旗集團、路透社、KPMG進駐。搭上無人駕駛的輕軌列車連接地鐵,十分鐘就到市中心的金融市。
社區還有環保機制提升環境效率與生物多樣性。工作、生活、永續,一次到位。十幾年來,創造了九萬個工作機會,成為倫敦都市發展的新廣告。
更令人驚嘆的是,倫敦是站在傳統的肩膀上,再創新,讓古蹟和超現代的新建築融合一體。摩天巨輪的倫敦眼和千年歷史的西敏寺尖塔,並存而不突兀。
倫敦刻意保存了多元記憶,豐富了文化的底蘊,從豐盛的素材中產生源源創意。「倫敦可以做其他城市全球化的伙伴,」倫敦發展署新興市場資深經理米安石(Ashish Mishra)相信,倫敦都市更新的經驗,已經可以成為範本外銷。
世界級的意見領袖
一個城市可能富有、可以成功,但是不見得有影響力。而倫敦,三者都有,靠的是思辯能力、創意文化,和有品質的媒體。
從金融市往西敏市區方向的艦隊街(Fleet Street),路透社、美聯社、《泰晤士報》、《金融時報》、《衛報》、《獨立報》這些高品質的媒體,都曾聚集在雙線道的馬路兩旁,是英國的媒體大本營。各家立場或許不同,譬如左派的《衛報》,和右派的《金融時報》,都各有忠誠的知識份子讀者,也都能理性思辨、引導大眾深入思考。
時光推移,媒體機構遷出了艦隊街,但是倫敦媒體的影響力不減反增。
在數位浪潮下,「平面已死」的焦慮籠罩媒體圈。但是,《經濟學人》與《金融時報》是異數,逆勢成長。鎖定菁英族群的《經濟學人》,十年來發行量更是翻了一番,去年光在北美市場,發行量就成長了超過一五%。
「美國媒體國際新聞的比例很小,」英國新生代經濟學家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一語點出英國媒體注重國際觀的比較優勢,這也正是全球化時代的迫切需求。BBC與《經濟學人》都是最好的例子。
十二月一天傍晚,BBC 國際新聞室突然緊張了起來,愈來愈多人圍到監視器旁,「結果出來了嗎?」大家都在等最新的南非選舉結果,關切的語氣好像在等英國自己的選舉一樣。
因為英國在過去大英帝國時代,日不落國的政治與經濟的發展,讓倫敦的媒體領先養成國際視野,解讀世界的變化。
拉丁美洲的成長,是誰的機會?誰的威脅?世界變化的連動愈來愈快,愈來愈多人選擇翻開《經濟學人》、轉到BBC,看他們如何解讀。面對二位數字的成長,一位《經濟學人》的主管帶著點自豪地說,「是世界向我們走來。」
天色暗了,倫敦眼像是整個城市的藍寶石項鍊,面對西敏寺、聖保羅大教堂幾世紀的輝煌,也只有倫敦懂得如何再增添一點現代的華麗。
美國二十世紀初的外交官與作家約翰遜(James Weldon Johnson)曾說,「倫敦這個城市,不是去造訪,而是要去捕捉。」
世界在改變,優勢會移轉,沒有永遠的輝煌,沒落也可以再興。重要的是翻轉向上的智慧與企圖心。
倫敦,千年的古城,從既有的歐洲門戶地理優勢與金融傳統出發,加上現代的開放策略,把自己再度拉到世界之巔。倫敦的翻轉,帶給同樣與海洋緊密相連的台灣,啟示無限。
====================
今日晚報 2008.01.21
被任命世銀首席經濟學家 林毅夫低調以對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30505+132008012100759,00.html
中央社
北京大學中國經研究所主任林毅夫被世界銀行(WB)任命為世銀首席經濟學家。對此,林毅夫今天接受採訪時低調以對,表示「還要確認」。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世界銀行總裁左里克考量開發中國家與新興經濟的發展,決定任命林毅夫為世銀首席經濟學家。
這項任命還需世銀理事會認可。華爾街日報預期,世銀理事會一月底應會通過。
林毅夫接受中央社電話採訪時不願多談這項任命案,僅表示「這還在猜測階段」、「還要確認」。
林毅夫在台灣出生、成長,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畢業;一九七九年在軍中服役期間投奔中國大陸,之後進入北京大學就讀。
林毅夫在一九八零年代曾到美國深造,一九八六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成為中國經濟改革初期少數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的留學生。
林毅夫近年來較少接受媒體採訪,但經常在公開演講時發表專業看法。
他去年在英國劍橋大學演講時談到中國及越南經濟改革的經驗時表示,中、越雖然沒有採取傳統的自由市場政策,但仍達到長時期的經濟高成長;一些東歐及拉丁美洲國家經濟自由化的步調較快,卻無法維持高成長並減少貧窮。
不過,林毅夫並不認為中國的政策必定適用於其他國家。
華爾街日報分析,林毅夫出任世銀首席經濟學家將進一步轉變世銀與中國的關係。多年來,中國一直是世銀捐助的主要國家之一;如今中國的外匯 存底高達一兆五千億美元,已不太需要世銀的捐助,但是世銀在中國仍有一些提供貸款的環保計畫。去年中國首度認捐,提供援助貧窮國家的基金。
世銀的首席經濟學家在擬定研究計畫與發展方向上扮演重要的決策角色。林毅夫將是第一位非美國或非歐洲人士出任此職。
世界銀行成立於二次世界大戰後,致力於援助貧窮國家。不過,受援助國家對於資源的分配時有意見,提供捐助的主要國家之間也各有立場。二零零七年七月接任總裁的左里克一直希望透過溝通讓各方產生共識。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
看看別人 想想自己>六>轉載\「禮失而求諸野」幾千年後台灣力行這句銘言 把祖先留下來的人道文明全扔在一旁 反倒是在旅台老外身上才能見到被咱們扔掉的人道與文明
|
|
推薦0 |
|
|
看看別人 想想自己>六>轉載\「禮失而求諸野」幾千年後台灣力行這句銘言 把祖先留下來的人道文明全扔在一旁 反倒是在旅台老外身上才能見到被咱們扔掉的人道與文明
\\\\\\\\\\\\\\\\\\\\\\\\\\\\\\\\\\\\\\\\\\\
中國時報 2007.05.29
禮失而求諸野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7052900295,00.html
中時小社論
最近幾件小新聞,讓人看了痛心。先是台北市莽夫當街毆妻,路人視而不見,兩位外國留學生挺身阻止,才沒出人命。接著,嬰兒「小恩」疑染愛滋,親娘不要,親姥姥也不認,一對美國夫妻,卻拿這孩子當寶。最後,台中一批老外義賣T恤,救助台灣流浪狗。
在台灣,我們有各式各樣溢美之詞,往自己臉上貼金,最流行,最「in」的詞兒,叫做「台灣的驕傲」。
不管幹什麼,好像只要有點名堂,都成了「台灣的驕傲」。看看上面幾件案例,我們有什麼好驕的?有什麼好傲的?難道說,莽夫當街揍人,沒人敢勸,也沒人願意勸;幾個月大的親生骨肉疑染愛滋,被扔在醫院裡沒人管,都是台灣的驕傲?
我們有超級富豪,花天文數字鈔票,給女兒辦婚禮;我們有普羅大眾,拜土地公福德正神,求彩券明牌,可是,我們被揍得滿地打滾的婦、被母親扔在醫院的孺、被主人棄養的狗,都得靠老外伸出援手,才能苟延活命。
可笑的是,棄兒驗明正身,沒染愛滋之後,社工竟然認為,這孩子不該歸苦難中伸出援手、獻出愛心的美國夫婦,還是該送回外婆身邊。社工的理由有夠奇怪,說是「不忍心讓孩子離開台灣」,這是哪一門子的歪理?
幾千年前,孔老夫子說過「禮失而求諸野」。幾千年後,兩千多萬炎黃子孫在台灣力行這句銘言,把祖先留下來的人道、文明,全扔在一旁,反倒是在旅台老外身上,才能見到被咱們扔掉的人道與文明。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
[看看別人 想想自己]系列>富豪排行五名之內的IKEA老闆,搭飛機還做經濟艙,做慈善卻從不後人。
|
|
推薦0 |
|
|
2006.06.27 中國時報
富豪有兩種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062700340,00.html
中時小社論
全球第二富豪巴菲特宣布,將捐出百分之八十五的財產做慈善事業。有意思的是,大部分捐款都流到首富比爾蓋茲的基金會去。巴菲特此舉,其實和比爾蓋茲很有關係。
在巴菲特宣布散盡大部分家產前,比爾蓋茲早就宣布,只留百分之五的財產給孩子,其餘全捐出去做慈善事業了。
蓋茲花錢跟賺錢一樣有效率,他成立一個擁有三百億美元的基金會,專做醫療研究與教育補助。前半輩子,蓋茲賺盡天下錢;後半輩子,他想救天下人。
這些年來,蓋茲夫婦猛跑第三世界,所到之處,政府接待如國賓,人民視之如天使。蓋茲善心一發不可收拾,竟連生意都不想做,於是辭微軟總裁,打算專心做慈善。
巴菲特與蓋茲不但沒有瑜亮情結,兩人還是好朋友。看著蓋茲搞慈善,搞得如此成功,巴菲特哪有不將善款託付蓋茲之理?
西方社會,資本主義與新教倫理就如車之兩轍。商人用資本主義賺錢,以新教倫理約束花錢。也因此,富豪排行五名之內的IKEA老闆,搭飛機還做經濟艙,做慈善卻從不後人。
看看西方的富豪,不知道台灣的有錢人,會不會臉紅?人家是散盡家財做慈善,我們的金控家族卻是死守家產,猛鑽第一家庭後門,狠A國產;即使搞了基金會,也不是回饋社會,而是為了避稅。
富豪有兩種,東西大不同。咱們的富豪,一捧權貴臭腳,二拍「官邸」馬屁,三擺闊端架子,嘴臉醜陋,小老百姓怎麼不反商?
|
朝鮮日報專欄標題上說:「臺灣政治淪為三流。」陳水扁掌權僅六年,台灣的對外負債就遽增了460%。2000年達5.7%的經濟成長率,於第二年竟能跌至負2.2%
|
|
推薦0 |
|
|
2006.06.14 今日晚報
韓報:扁靠嘴巴玩政治
中廣新聞/王長偉
南韓「朝鮮日報」今天的一篇專欄指出,從台灣憲政史上第一次罷免陳水扁的程序啟動來看,凸顯了不成熟的「業餘」領導人,光靠著嘴巴來玩弄政治的弊端。
在南韓發行量居冠的「朝鮮日報」今天在「記者手帖」專欄,刊載了該報駐香港特派員宋義達於親赴台北後,以「淪為三流政治的台灣」為題的專文,對於台灣政壇所掀起的罷黜陳水扁總統的風暴,作出了實地瞭解及評述。
專文中指出,六月十二日,台灣憲政史上第一次決定在立法院上表決處理罷免陳水扁總統議案,當天中午,宋義達記者在台北市內見到的一位大學教授露出苦澀的表情說,「由於領導人光靠著嘴巴來搞政治,導致國庫空虛,實在令人堪憂。」
這名台灣教授感嘆地表示,「一九九八年金融危機時,台灣的平均國民所得超過南韓,但,現在形勢已經完全逆轉。」,他並指責說,「在前一天實施的民意調查中,67%的民眾要求陳水扁辭職,憤怒之情已溢於言表,這不僅是因為其親屬、姻親和心腹人士貪污腐敗,更因為他奪走了國民的信心和活力。」專文又指出,「同一天,在凱達格蘭大道的立法院前,儘管當天是星期一,但仍有一百多名市民握緊拳頭大聲高喊:「懲治腐敗,阿扁下台」。
一位商人甚至表示,只是名稱挺冠冕堂皇的,究竟能從台灣獨立論中獲得什麼呢?與美國的關係日益惡化,甚至達到連總統專機都未被允許在美國本土降落的地步,這豈不迫使經濟也在不斷地倒退!」
「朝鮮日報」的這篇專文指出,「台灣陳水扁陣營的國家經營的成績單,卻與華麗的口號正相反,已達糟糕透頂之地步。掌權僅六年,台灣的對外負債就遽增了460%。二○○○年達5.7%的經濟成長率,於第二年竟能跌至負2.2%,去年又以3%多一點,在亞洲四小龍中敬陪末席,而失業率卻從六年前的2.9%,急劇提高到4.1%。」「記者手冊」專欄標題上說:「臺灣政治淪為三流。」
|
轉載: 華人佔四分之三的新加坡,清廉程度名列世界前茅,該國最重要的防弊法律,就是當事人必須說明異常資金來源。沒法子交代清楚,就構成犯罪事實。
|
|
推薦0 |
|
|
2006.06.09 中國時報
肅貪緊箍咒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060900300,00.html
中時小社論
這幾年來,我們一直提醒檢調當局,只要徹查資金來源,什麼樣的魍魎鬼魅,全都會現出原形。駙馬爺出事,導火線是台開,然而,檢調清查趙家所有帳戶資金來源之後,卻是槓上不斷開花,牽扯出一長串案外案,把趙家打得原形畢露。
由此可見,除非不查,只要跳進去徹底扒梳過濾,拉出來的內幕就能嚇壞人。可以這樣說,清查資金來源,就是檢調辦案的至尊寶,法力高強,摧枯拉朽,無所不能。如果檢調擴大清查資金流動範圍,相信,會讓更多見不得人的內幕曝光。
然而,檢調辦案只是起個頭,最後到底有沒有天理,還看法院怎麼判案。檢調有辦案至尊寶,法院可沒有判案至尊寶。檢調查出來的資金往來,鐵證如山,不過,當事人好像個個都得了失憶症,一推六二五,不是說忘記了,就是說不關他的事。
華人佔四分之三的新加坡,清廉程度名列世界前茅,該國最重要的防弊法律,就是當事人必須說明異常資金來源。沒法子交代清楚,就構成犯罪事實。不但新加坡如此,香港廉政公署用的也是這一套。
凡是清白錢,沒有說不清楚來源的,也沒有拿不出證據的。只有亂七八糟的黑錢,才會有亂七八糟的解釋,對付這種亂七八糟的嫌犯,朝野立委有必要儘速立法,肅貪學新加坡。立法打造肅貪緊箍咒,送法院一座至尊寶,只要資金來源交代不清,就送去坐牢。這樣,才能真正海晏河清。
|
轉載: 當精神價值不在時,財富與權位成為唯一的價值。
|
|
推薦0 |
|
|
當精神價值不在時,財富與權位成為唯一的價值。
============================================
2006.05.25 中國時報
為什麼扁親信都出問題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052500323,00.html
李丁讚
阿扁總統身邊的人,從太太、兒子、女婿、副主任秘書,到家庭醫師、律師等都出了問題,很多人也因此懷疑阿扁個人是否也牽涉其中,或至少他默許放任。依我個人的政治判斷,阿扁直接涉入的可能性應該不大,但他間接的、非意圖的鼓勵或促成,可能是這些親信之所以一一出了問題的重要因素所在。
這種非意圖的鼓勵或促成,其實是古今中外很多政治人物一而再、再而三的錯誤,成為整個人類政治文化的一環,很值得為政者借鑑警惕。這個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下列三點:
一、馬屁好:阿扁喜歡馬屁已經不是新聞。從幾年前陳致中的軍法官「增額錄取」,到「扁帽歡迎」等,所有拍馬屁的人都會獲得重用。因此,為了獲得長官的恩寵,阿扁四周的人開始講謊話、進讒言、灌迷湯。在這種情況下,他會薰薰然陶醉在迷湯的幻覺中,真假不分,甚至以假為真。漸漸地,他會失去所有下判斷所需的各項資訊與實情,以致完全被假象包圍,當然也不可能洞穿馬屁精的讒言。
因此,馬屁,包括施受兩方,是所有腐敗的開始。阿扁曾表示,他很後悔沒有把陳哲男管好。其實,更正確的說法是,他完全被陳哲男的謊言和馬屁蒙蔽了。表面上是阿扁被陳哲男害了,但其實是阿扁的馬屁好,誘發了陳哲男的犯罪。至少,馬屁讓阿扁不能看到真實,不能看到犯罪。這才是阿扁不能把陳哲男管好的關鍵所在。
二、理想或價值的欠缺:政治家與政客最大不同的地方是,政治家有一個長遠的理想目標或核心價值,但是政客只在意短線操作。一個真正的政治家,除了「責任倫理」必須考量外,根本不會在意眼前的各種困難、誤會、甚至攻擊,而是念之在茲地追求他/她理想中的核心價值。但是,政客剛好相反,其心目中所有的,只是政敵出了什麼招,而他/她要怎樣回應、反擊,才能擊敗對方,進而操弄民意,贏得選票等。而這種核心價值的欠缺,正是阿扁問題的關鍵所在。
這種問題表現在公領域,就是上面所說的短線操作、政策搖擺。表現在私領域,則是因為缺乏理想主義所必然導致的「庸俗」。我猜想,阿扁在日常與親信的談話中,在與太太、兒女、女婿的晚餐或聚會中,談話的內容一定都圍繞在政壇上的爭權奪利,爾虞我詐。在這種沒有任何「理想」或「感動」的生活環境中,人會慢慢失去「精神的力量」,最後只會追求一些最通俗的財富或權位。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陳哲男會貪汙、而吳淑珍會炒股票,陳致中會開積架名車、趙建銘會想要買豪宅。當精神價值不在時,財富與權位成為唯一的價值。
三、沒有倫理思維:政治家或政客,雖有長短線之不同,但只要是政治場域,其實都有「操作」的問題。不過,儘管政治家仍然需要操作,但是,他/她的操作卻有一條很清楚的倫理底線。在這條倫理界線之外,真正的政治家是絕對不會去做的。很明顯地,阿扁不是政治家,他的政治操作斧跡斑斑,大大地超出倫理底線之外。譬如為了策反前台東縣長投綠,他答應擴建南迴公路。換句話說,他用公家資源來滿足個人或黨派的私利,大大地超出政治倫理的底線。
在這種政治模式下,我認為阿扁和親信們的私下互動,一定不會討論到倫理問題,他/她們彼此之間一定不會互相告誡提醒,有些事情雖然不一定是違法,卻是不合政治倫理的。在這種氛圍下,人會慢慢失去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因此,吳淑珍才會經常在官邸接見「訪客」,甚至為他們進行關說等。趙建銘則不只關說,還涉嫌官商勾結、內線交易。這些行為其實是在一個缺乏倫理思維的日常生活中慢慢養成的。
以上是從阿扁的精神倫理與日常生活的層次,嘗試解答為什麼他的親信都會出問題。但是,不管是馬屁好、缺乏理想主義、或沒有倫理思維等,其實都普遍地反映在當前台灣整個文化裡。
尤其近十餘年來,「理想主義」慢慢在台灣消逝,幾乎所有人都在進行短線操作,我們愈來愈難看到有人可以為「理想」而奮鬥,社會也因此愈來愈沒有那種「感人的精神力量」,甚至造成整個社會的「集體苦悶」或「集體躁鬱」。而且,因為缺乏倫理思維,整個社會對是非、善惡非常模糊。因此,一個人只要有一些權位、財富或機會,都會(甚至不自覺地)做出超越倫理界線的行為。而喜歡馬屁的人,不只不能判斷是非、甚至還會混淆真假、以假為真,其後果是不言可喻了。
透過對阿扁的解讀,我們因此可以照見社會的幽暗處,除了批判政治人物之外,我們每個人是否也應該反躬自省呢?(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
經濟日報社論: 阿扁下台是台灣唯一的停損點
|
|
推薦0 |
|
|
這是經濟日報的膚淺之言
陳水扁下台絕對不夠
換個人帶頭 台獨照樣起叛
========================
經濟日報社論
阿扁下台是台灣唯一的停損點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3321626.shtml
周日陳總統就職六周年暨民進黨執政六周年,應該是阿扁此生之中最黯淡的一天;從一小群黨外人士拋頭顱、灑熱血艱辛創黨終於奪得政權的民進黨,也必定從未預料會在登上最高峰的此刻,如此狼狽難堪。
但最不堪的,則應屬台灣以及寄身家幸福於其上的2,300萬子民;從二戰廢墟中,一塊磚、一片瓦重新打造的家園,經歷了吃地瓜、穿麵口袋的日子,好不容易得以躋身已開發國家之林,每人所得達到足以傲人的1萬2,000美元之上,卻又親眼目睹台灣經濟快速走下坡,國家競爭力一年之間即大步退後到與中國大陸並列,而四顧茫茫,竟看不到前途何在。但他們既未能從三級貧戶一躍而為一級富豪,又未能自逋逃之藪忽然攀登廟堂之上,則又何辜而至於斯極?
有人說,這一切厄運殆來自台灣人民的共業。他們的罪孽之一,是在國民黨一黨獨大,以一人而決定舉國命運之際,他們未曾竭盡全力導之歸正,將決定國家命運的政治權力重新交由國家的主人執掌;終於種下國家機器落入全為一己之私而貪贓枉法的獨夫之手。因此他們活該遭受繁華落盡、前途茫茫的報應。
台灣人民更重大的罪孽是,為了對抗一個獨裁的政治領袖,逃脫一種意識形態的專制,他們方便地選擇了另一種意識形態做為凝聚力量、辨明敵我的手段;因而最後自陷於這個更狹隘封閉的意識形態框框裡,阻斷了自己的出路,與台灣的前途。
但若不是在高人的巧妙操作下提前讓民進黨於六年前執政,拱手令阿扁高踞國家大位,再大的共業,也不會置斯民於斯境。因此這六周年才這麼令人刻骨銘心、咬牙以對。除了極少數為意識形態願意犧牲一切的基本教義派信徒,今天絕大多數台灣子民只是以淚眼期盼:剩下的兩個周年快快過去,我們已經快等不及了。
焦慮憂懼已氣若游絲的黨魂會在剩下700多個日子裡被消耗殆盡的民進黨人,每日所思所慮,就是如何設定一個有效的停損點,在事尚未至完全不可為之前,將這個猛力衝向斷崖的破車及時煞住。由阿扁主導的政權,以及由他擔任家長的第一家庭,也亟亟找尋那個被滾雪球一般的弊案所牽扯的巨大力量可以停一下腳步、讓他們喘一口大氣的停損點。但可有人想到為無辜的台灣人民,找尋一個能讓他們看得見未來,能上可以事父母、下足以蓄妻子,能撫平慼額、重綻歡顏的停損點?
其實從憂心忡忡的阿扁到無辜受苦的台灣人民,我們都忘了,我們並不需要再在痛苦的煎熬中等待剩下這兩周年慢慢地捱過。只要阿扁心念一轉,願意放棄他根本負荷不了的肩頭重任,另交他人,也許可以是包括呂副總統在內的任何人,他與第一家庭的苦刑立時得以解脫;而在比較有一些能力、操守也比較過得去、誠信尚未破產的接替者手中,阿扁親自為他與家人所打造的金色牢籠,以及他親手為台灣人民戴上的緊箍咒,都有可能立時粉碎,而讓大家都出於水火之中,置於←席之上。
要阿扁這樣做,當然不是易事,他親手打下的江山,豈能如此輕易拱手讓人?但對2,300萬台灣人民而言,即使再難,也必須全力以赴、堅決求成。因為總統唯一存在的理由,就是借人民託付的權力,與貢獻的血汗錢,為人民謀福祉,為國家籌前途;因而念茲在茲提高國家競爭力,努力讓人民安居樂業,乃是他的唯一職責,由於善盡這樣的職責,人民才回報以崇隆的地位、豐厚的酬勞,以及在萬人之上的榮耀與敬愛。
但當他為自己與家人帶來的只是羞辱與恥笑,他的誠信成為市井之間的笑柄,他已無法再承擔人民的付託與崇高的地位;當他的抉擇與舉止,本身構成國家向前發展的障礙,他所帶領的團隊,所做所為都與人民的期許背道而馳,不論於公抑於私,他已完全失去占據國之大位、運用人民的血汗錢與公權力的資格。為了這個國家的安危存續,更為了這2,300萬人民的身家幸福,台灣人民有責任全力以赴,不畏任何艱難,收回他們的付託,強迫不能為人民謀福祉的獨夫離開這個神聖的職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共同為台灣找到停損點,或許也同時為民進黨找到了唯一的停損點。
【2006/05/23 經濟日報】
|
楊渡:台灣呢?多年以後,我們透過現在的報紙,會不會看見自己荒廢而停滯的足跡,一步步消耗在貪汙腐敗、政權腐爛的口水裡,而且已經處在世界的最邊緣……
|
|
推薦0 |
|
|
楊渡:台灣呢?多年以後,我們透過現在的報紙,會不會看見自己荒廢而停滯的足跡,一步步消耗在貪汙腐敗、政權腐爛的口水裡,而且已經處在世界的最邊緣……
=========================================
2006.05.19 中國時報
獨立評論 什麼時候結束啊?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051900322,00.html
楊渡
從北京飛香港,再轉台北的飛機上,報紙,一路從大陸的《人民日報》《環球時報》,轉香港《南華早報》《星島日報》再到台灣的《中國時報》。所有新聞,正好做一個比較。
《人民日報》是政府的喉舌,政策宣傳多於負面批評。但它總還有些建設性的消息,如西藏鐵路快開通了,訂票旅客如潮;如五一長假,全大陸的旅遊人數是一億四千萬人次,每人約消費四百元人民幣。所以一星期之內,旅遊的消費是六百億人民幣左右,合台幣約二千四百億元。真是驚人的產值,我暗暗想,如果台灣開放觀光……
《環球時報》是國際新聞。大陸記者據點多,連中亞國家、前蘇聯的小國都有駐地記者,他們發出全球訊息,特稿寫得深入,地方政情的分析觀點,與歐美大媒體不同(如伊朗核問題),雖然並不一定都好看而值得信賴,但至少是「中國人觀點的世界新聞」。參考價值遠遠超出台灣那些只會搞花邊、影星屁股的國際新聞。
香港報紙則是另一種面貌。社會、體育、消費占了大量,但如果你看看《信報》,香港經濟的分析仍讓人覺得它有另一種穩定的理性精神。那是市民消費社會之外的穩定力量。
但看到台灣新聞的時候,卻涼了半截。新聞上最熱的依然是弊案,陳水扁去中南美,根本不像一國元首,把自己搞得像恐怖分子,到處流竄,居無定所。難怪有朋友說,他可以在上飛機之後,就立即戴上口罩,拿出手槍,指著機師說:「飛往紐約,這是劫機!」這是唯一通往紐約最快的路。
但他還沒回來,女婿家庭的股票弊案早已等在那裡。出門的時候,滿報紙都是弊案,回來的時候,還是弊案。直航法案變打架,禿鷹還在台上,鐵路工程出弊案,沒有建設性的法案,沒有建設性的政策與工程,台灣,就這樣消耗在沒有任何正面力量的黑洞裡。
我常常在飛機上想起一本書《菩薩凝視的島嶼》,那書寫的是錫蘭島上因為內部宗教與種族衝突而發生的暴動與革命,鎮壓與殺戮。多年以後,一個人權工作者透過當地的訪問,尋找當年被殺害者有沒有遭到刑求,有如在尋找歷史的現場。
而台灣呢?多年以後,我們透過現在的報紙,會不會看見自己荒廢而停滯的足跡,一步步消耗在貪汙腐敗、政權腐爛的口水裡,而且已經處在世界的最邊緣……
那是很難以言說的悲傷。當飛機從桃園機場慢慢降落,你凝視窗外的燈火安靜閃動,你凝視這一個島嶼,浮躁、不安、吵鬧、無用的爭執、滿地的政治帽子、無休止的爭鬥、以及不知明天會如何……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會結束啊?
|
[看看別人 想想自己]系列>>陳浩: 腐化的故事雖然都頭尾呼應、驚人相似,「劇情非常芭樂」,但新天地的情節永遠比舊時光的段子讓人心酸,不,牙酸。
|
|
推薦0 |
|
|
2006.04.27 中國時報
獨立評論 非常芭樂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042700337,00.html
陳浩
劇情小說家莫言說過一個讓他勵志寫作的故事:小時候看見一個生活非常腐化的人,「三餐都吃餃子」,原來是個作家,原來寫作可以過這樣的日子。莫言說,那年頭像他那樣一般的窮孩子,一年都不見得能吃上一頓餃子。
以三餐都吃上餃子作為寫作之願景,太可以理解,以追求「腐化」為志向,小說家語言鮮活,故事裡總是還有故事。讓我不得不想起我的俄羅斯同學沙夏,他說鄧小平說的「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太偉大,他每天晚上都跪在床前用中文禱告「讓我變成那『一部份人』吧!」
關於「腐化」這件事,向來都是可以從「革命前」說到「解放後」,從「文革前」說到「開放後」,從「解嚴前」說到「轉移後」;「後」的故事一定要比「前」的故事精采毒辣。我們都還沒有忘記冷戰時期的鐵幕笑話,改革開放的新階級又創新了讓人不齒的言行,「我們才剛吃上肉,他們又開始提倡減肥了」;全斗煥盧泰愚的笑話還沒來得及從刪除欄清空,金大中金泳三和盧武炫的故事又寄來了,李登輝和劉泰英、連戰和伍澤元的配對才剛下桌,陳水扁陳哲男南北家又叫了牌。
在南韓與台灣,朴正熙與蔣經國都成為最被懷念的領導人。菲律賓比較不幸,誰也忘不了伊美黛留在布拉坎南宮的幾百雙鞋子。
腐化的故事雖然都頭尾呼應、驚人相似,「劇情非常芭樂」,但新天地的情節永遠比舊時光的段子讓人心酸,不,牙酸。「革命以後怎麼辦」的問題從不引人入勝。
我的韓國同學老金是位經濟學家,在首爾飯店的早餐裡告訴我他的發現,某種「腐化的政治經濟學定律」:關鍵在投資期,老金說,對政治人物掌握權力的預期值愈短,風險愈高;你預期一個政治人物能夠較長期掌權,你對他的投資愈安全。
老金談的是南韓最主要的貪腐源頭:政治獻金。選舉經費的支出大幅增加雖是非法政治獻金的原因之一,但最基本的還是大企業對政治人物的投資,總統選舉的投資最大,其他重要公職依次決定金額和投資期。那些個別案件的短期獻金或行賄,最容易出包,自不待言,但涉及權力人物生態、權力溫度升降的情報掌握、介入與判斷,就是一門動態的風險投資。政治人物掌權期愈長,愈能保證其回報,也愈難被發現,反之亦然。
韓國經濟的政府主導性一直較強,再加上「血緣、地緣、學緣、人緣」是從政到經商的基本理路,官商勾結的腐化有其根源。但近年反貪機構一連揭發大案,司法機關面對現代汽車集團這樣的巨鱷也不手軟,可見反腐化在民主化的時代,司法的行動力才是關鍵。
另外,你若進入韓國反貪機構﹝KICAC)官方網站(它竟有完整的英文版)查找,韓國政黨鬥爭之強悍一點也不亞於台灣,但對反貪反腐的立法卻毫無懈怠,光看它一則對公務人員利益衝突的行為規範立法,清楚明白,公務人員依法行政便是自衛。
腐化有腐化的權力規律,它就是權力的投資學,誰贏它跟誰,誰大它要誰,誰久它躲的愈好,很芭樂,不難懂。
|
|
|